马传思:建构少儿科幻的独有价值体系
2022-02-18黄硕
黄硕
2021年8月,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公布了18部(篇)获奖作品名单,其中科幻文学类有两部获奖作品,马传思创作的《奇迹之夏》名列其一。继作品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18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获得第八届和第九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之后,这是马传思在少儿科幻创作道路上迈出的又一坚实步伐。
令人惊讶的是,马传思2013年才进入少儿科幻的创作领域,2015年才出版第一部作品,他的成长速度令一些文学评论家大为称赞:“他是近年来少儿科幻文学界杀出的一匹黑马。”
在少儿科幻中找到归宿
科幻文学是立足于科学理论与思维的幻想文学,天然具有“跨界”属性,而少儿科幻则更是科幻文學与儿童文学的“跨界融合”。一边是对儿童文学的长久热爱,一边是钟情于科幻文学的现实观照,使得马传思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少儿科幻创作道路。
20世纪80年代,马传思在安徽省的一个村庄里度过了童年时光。这段时光在他的回忆中是灰色的,布满了痛苦的痕迹。年少的马传思被卷入当地农村复杂的宗族关系中,矛盾重重的家族生活给少年的他带来了强烈的无力感和撕扯感。“童年生活相对残缺,甚至在某些方面留下了阴影。”时至今日,马传思对那段记忆一语带过,不愿多说,他想要强调的是,在不甚幸福的童年时光,是文学作品给他带来了弥足珍贵的温暖和疗愈。
马传思还记得,那是小学毕业后,他终于攒够了零花钱,来到镇上的新华书店,买下了人生中第一本课外书——《安徒生童话》。每当他“觉得这个世界有点可怕”,童话故事总能让小小的男孩进入一个与现实迥然不同的世界,在那里他能感受到渴望的温暖。这种情感体验在马传思的生命成长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使他不由自主地选择了儿童文学,选择为儿童创作。他说:“把我当年从文学那里感受到的光辉和温暖,通过我的创作传递给更多的儿童。这是源自我内心的驱动力,也是身为一位作者的心愿。”
“越是童年缺少的,越会倍加珍视,越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为小读者的童年呈现这些美好的事物。”马传思说,在这个意义上,他的创作也是一种对自我的疗愈。
虽然从小便培养起了对文学的热爱,但马传思很晚才进入少儿科幻创作领域。中学阶段,马传思对童话创作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进入大学后,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阅读体验的加深,他感到童话对现实的观照越来越无力,便开始广泛涉猎其他文学门类。大学里有段时间,马传思集中精力,专门阅读某一个文学门类的作品。他喜欢海子等朦胧诗派,也为卡夫卡等人的存在主义哲学着迷。到了后来,马传思发现“好像对科幻文学这一领域还了解不多”,于是一头扎进科幻阅读的海洋中。
一开始,马传思抱着“看惊奇故事”的心态,接触了一批如《刚果惊魂》的类型化科幻作品,惊险有趣的故事吸引他涉猎了更为广泛的科幻作品。当读到亚瑟·克拉克的作品时,马传思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科幻可以这么写,可以容纳这么多东西。”这一类科幻文学因其超脱不俗的想象力,以及对现实世界强烈的观照精神,让马传思一见如故:“这就是我一直在找的文学样式。”
大学毕业后,马传思并没有立即把写作作为职业,他曾做过教师,也曾在非洲中企从事过管理工作。兜兜转转十年,他并没有忘记对文学的热爱,终于在2013年,他辞去工作,全职创作少儿科幻,2014年完成处女作《海盗船长女儿的夏天》。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你眼中的星光》《冰冻星球》《图根星球的四个故事》《奇迹之夏》《蝼蚁之城》等作品相继问世。马传思说:“我在文学的广阔海洋里到处游,最终游到了少儿科幻这片海域,一进来就有种找到归宿的感觉。”
用真诚和善良与世界对话
近年来,国内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科幻文学和影视化作品,给大众带来了一场阅读与视听的盛宴。随着科幻热的流行,作为其分支的少儿科幻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马传思介绍道,以前可能是少数作家单枪匹马地创作,如今少儿科幻的创作群体已经初步形成,并且越来越活跃。但是相较于儿童文学的兴盛,少儿科幻仍显得相对“冷门”,在各个平台的儿童文学畅销榜上,少儿科幻作品很难挤进前十名。在马传思看来,原因就是真正的少儿科幻精品还是少数,这与浮躁的创作风气有关。
一些所谓的“少儿科幻”,通篇是粗制滥造的科幻架构和敷衍的儿童化叙事,在马传思看来,这就是“成人科幻的低配版”。“有些人可能存在这样的观念,认为给小孩子看的东西,凑合一下就行了,没必要讲究科幻创意。还有一些作品过分追求科幻创意,忽略了儿童文学属性。”马传思认为,少儿科幻作为一种介于成人科幻和儿童文学之间的跨界文学,兼有两种文体类型的特点,如科幻文学所特有的新颖的科幻创意、充满陌生化和疏离感的审美取向,以及儿童文学所看重的童心、童趣和对儿童心灵成长的关注。因此,一部优秀的科幻文学作品,一定是在科幻创意和儿童文学属性两方面均有着较高的建树,既能洞察孩子的心灵成长,又能经得起成人眼光的审视。
在《冰冻星球》里,马传思构造了一颗即将走向毁灭的冰冻星球“拉塞尔星”,在此科幻创意的建构下,通过讲述几个孩子的“末世逃亡”,通过孩子的眼睛,向读者揭示了“拉塞尔星”文明快速崛起又快速崩塌的秘密,以此体现对未来的观照。与此同时,马传思注重将爱、勇气、责任等可贵品质贯穿于故事情节。《科幻世界》副总编姚海军曾评论此书称,它竭力把“成人科幻”那种宏大的世界观建构,通过儿童视角呈现出来。
相较于成人科幻,少儿科幻如何建构起独特而自足的价值体系?这一问题,始终萦绕在马传思的脑海里。在创作实践中,他竭力通过一个又一个作品,建立起属于少儿科幻的价值体系。
第一个独特价值是想象力的培养。马传思解释道:“成人科幻可能更多地追求思想实验,少儿科幻当然也有思想实验,但它并不特别追求高深和新奇,而是更注重通过科幻创意,让儿童的想象力突破日常生活的束缚,在广阔的想象世界里自由地放飞,以此满足对世界的好奇心。”
第二个独特价值是科学素养的提升。科幻文学具有的科幻创意,建立在扎实的科学知识或者科学的预测之上。对于成人读者而言,这是判断科幻读物是否可读的一条参考标准。但对于儿童来说,这无疑具有了教育价值。在马传思看来,少儿科幻能够带领儿童运用科学思维来思考问题。
第三个独特价值是科幻视角下的生命体验与情感关怀。例如《奇迹之夏》讲述了一个少年和穴居人女孩跨时空接触的故事,马传思让十二岁的主人公阿星陷入一场带有悬疑色彩的冒险故事之中。但他真正关心的,不是阿星如何去完成一场惊险刺激的冒险,而是在这场接连不断的冒险中,他的心灵世界会受到怎样的冲击,他的精神会发生怎样的蜕变。
“为了解答这个疑问,我让这个少年随着故事的发展走进曲终人散的夜晚,让他见证了时间裂缝的开启,窥见它所裹挟的万千世界,并窥见了人类文明前行与穴居文明毁灭的关系;而文明的消长又与他和野蛮少女的友情纠缠在一起……最终,他听见了‘赫拉婆婆’曾说过的石头的歌声,但与其说那是石头的歌声,不如说是男孩的生命空间被拓宽后心灵之弦的鸣响。”
“借助科幻的视角,在对远方和未来的眺望中,去感受科学所具备的美感,去体悟奇想的世界之玄妙,去烛照人性的幽微,进而唤起生命的诗意与感动。”于是,少儿科幻独有的价值体系得以建立,它的终极目标是有助于儿童的心灵成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马传思认为,最重要的是作家要找到与世界对话的方式:“用真诚和善良与世界对话。我看到这个世界的残酷,仍然能够用力地寻找美好。在科幻独有的宽广维度中,跳出一时一物的处境。”当找到了这种对话世界的方式,笔下自然流露出童心、纯真以及对真善美的信心。
让科幻文学走进校园
从事少儿科幻创作以来,马传思时常接受邀请,进入一线小学开展讲座等活动。在校园与孩子的近距离接触,更进一步坚定了他创作的信心。令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动,是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小兴安岭森林中的一所希望小学。从县城出发,开车3个小时左右才到达目的地。学校里的学生数量不多,校长将全校学生集中起来,也才坐满了一个教室。马传思给孩子们讲述科幻、未来、想象,孩子们的眼睛里充满了光,这深深触动了马传思:“少儿科幻这件事,真的有可能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
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一次论坛上曾说:“在以后很可能儿童科幻是科幻文学唯一的市场。”在马传思看来,一方面越来越少的成年人选择阅读文本,而是转向影视化作品;另一方面,科幻教育的价值愈发显现,越来越受到家长、教师的青睐。北京市景山学校教师周群认为,科幻是跨学科的,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力,对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乃至批判性思维都大有裨益。
然而,很多家长和孩子为科幻的“烧脑”而苦恼,教师也苦于没有合适的科幻文本用于教学。为了更好地推广科幻教育,周群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决定策划一套分级读本,为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提供适合的科幻文本。周群等人找到马传思,邀请他加入编辑工作。这与马传思一直以来建构少儿科幻价值体系的努力不谋而合,于是他欣然同意。马传思、周群和科幻策划人高坤组建了“中国青少年科幻分级读本”课题组,历时近一年时间,于2021年初推出了“小学卷”,“启蒙卷”和“初中卷”目前正在编写中。
课题组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没有直接先例可供参考,编排体例如何确定?“经过课题组多轮修改,最终的编排体例既要体现对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凸显科幻文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对想象力的开发。”马传思说。
例如,设置神秘博士与学员吉卡两个人物形象,引导和陪伴读者的阅读过程。每篇作品前设有“神秘博士小课堂”环节,通过一番对话普及阅读作品所需的科学知识,同时引导读者“打开脑洞”,引发阅读兴趣。阅读完成后,课题组设置了三个环节。首先是“神秘博士的思维导图”,带领读者从故事情节与核心创意两方面对作品进行梳理;其次是“学员吉卡的头脑风暴”,引导读者发挥想象力,沿着作品的故事情节创作属于自己的故事;最后是“特别任务”,引導读者进行拓展阅读,或是即兴创作一幅漫画,以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课题组还编写了一本小册子,收录了两篇科幻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以及课题组对科幻作品如何进课堂的建议,为教师提供一些启发。
“目前看来,总体做得还算不错,不过也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马传思认为,未来还需要在培养想象力这一环节多做努力。“想象力培养说起来容易,可如何具体化、如何融入每本读本、如何让孩子的想象力跟随读本得到循序渐进的系统提升,还需要大量细致化的努力。”
未来,随着“启蒙卷”和“初中卷”的推出,马传思等人希望在青少年科幻文学分级阅读这一领域,建立起一套标准体系,为科幻文学和科幻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在多个场合,马传思都曾引用过作家铁凝的一句话:“文学应当有力量惊醒生命的生机,弹拨沉睡在我们胸中尚未响起的琴弦;文学更应当有勇气凸显其照亮生命,敲打心扉,呵护美善,勘探世界的本分。”在马传思看来,少儿科幻也应该有这种激发起沉睡的想象力,进而照亮生命、呵护美善、勘探世界的能力与愿望。这也是他作为少儿科幻作家,为之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