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寄宿教育的“突围”
2022-02-18曹霁
曹霁
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不完善、学生发展不均衡不全面、管理制度不健全……乡镇寄宿制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难题。作为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办法,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势在必行。在探索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道路上,一些乡镇寄宿制小学已经走在前列,不仅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还把学校打造成温暖和谐的“家”,让学生能够自由自在、健康快乐地成长,享受美好童年。
塘房小学 : 石旮旯里教出好娃娃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第一所寄宿制小学——塘房小学,深藏在兴仁市巴铃镇的山林腹地。校长吴雄2004年到任的时候,学校周边还不通公路,校园里破旧不堪,被当地村民称为“石旮旯里的小学”。面对糟糕的硬件设施,吴雄带着师生大搞建设,让学校从一无所有变成了环境优美的“农村里的城市学校”。
在塘房小学,随处可见温暖的管理细节——校园里设有工具箱,学生可以随时取用指甲剪、针线等生活用具;浴室24小时提供热水,并为学生提供沐浴露和洗发水;卫生间全部摆放了卫生纸,学生可以随时取用;图书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孩子们能随时可以拿到想看的书;依山而建的露天棋吧为学生提供了娱乐空间,学校还组建了专兼结合的指导队伍;设置了开放式体育用品取放点,学生可以随时取用乒乓球及球拍、篮球、足球等;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关于学校制度和决策的意见与建议……塘房小学始终把“让学生喜欢学校”放在首位,努力让学生有“家”的感觉。
为了促进学生充分发展,一方面,学校每天都进行“晨读、午说、中唱、暮写”活动,鼓励学生将碎片化时间有效利用起来;另一方面,学校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自愿原则,每天组织开展为时不少于6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和少年宫活动,并开设了各种球类、歌舞类、体操类、棋类、美术书法类、手工制作类、语言类、摄影类、阅读类社团,只要学生或教师提出组建社团的意愿并提交科学合理的策划案,学校就尽最大努力支持。
由于成长环境的限制,乡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往往自卑、内向、孤僻,对未来的生活感到迷茫。为了培养学生自信、自立、宽容、活泼的健康心理,增强其自我认同感,学校在认真完成国家规定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开展走班制教学的“梦想课程”,以多元视角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建立了“梦想中心”和“梦想走廊”,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理想、有目标。此外,学校还定期开展艺术节、运动会、篝火晚会等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幸福指数。
塘房小学的学生们常说,学校最大的特色就是“自由”。学校实行混龄住宿制,会优先将有亲属关系的学生安排到一个宿舍,或者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学生们可以自己规划课余时间,在不违规的前提下,可以在校园里自由活动;课间操有跳绳、跳舞等多个选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项进行;每月学校会进行书写过关测试,成绩合格的学生可以不再参与“暮写”练习,自主安排其他活动……
许多原本已经有厌学倾向的乡村学生,到了塘房小学都发生了改变,虽然未来不一定都能考上好大学,却能找到学习和生活的意义。
长坑小学 : 让生活的烟火气吹满校园
长坑小学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东渡镇长坑村,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寄宿制小学。全校有12个教学班, 30名教师, 389名在校生,其中约80%的学生住校。“世界上只有一种教育——爱的教育”,这是学校对教育最温暖的诠释。
校园中,加油呐喊声此起彼伏,一年一度的生活运动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洗袜子比赛要求在2分钟内洗掉浅色袜子的污垢、除去异味,小选手们沉着应战,经过“一泡二抹三搓四清”,手中的袜子干净如新。接下来,叠被子、摆放牙杯牙刷、扫地等比赛轮番登场,比赛时间持续一周。这样“接地气”的趣味活动还有很多,如美食节、丰收运动会等。多年来,学校坚持“德育即生活,生活即德育”的办学理念,从孩子真实生活出发,引领学生成为懂生活、善生活、爱生活的人。
依托当地村落环境,学校把课堂搬到乡村这片沃土,因地制宜地将教育融入乡村发展,被誉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的摇篮”。校舍旁有一片三千多平方米的荒山坡地,每个年级每周都在这里进行一次劳动实践活动,师生一起植树、种田,自己搬运水和肥料上山,等果实成熟了再运下山。学生们与自然共舞,体会丰收的乐趣,用实际行动传承农耕文化。
根雕、中阮、二胡、婺剧、编程……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是长坑小学的“玩课”时间。多肉课程上,师生一起把自己培育、栽种的多肉植物搭建成各种多肉“小景观”,用于学校的美化、绿化;以“民乐”和“婺剧”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動课程,既丰富了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增强了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近30门拓展课程,为乡村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保驾护航。
除了“玩课”外,学校还有很多妙招丰富学生生活。“今晚观看影片《建党伟业》。欢迎各位家长前来观看,进入校园请勿吸烟,遵守学校的相关规定。”家长群里,一条消息传遍了村头巷尾,原来是学校的“露天影院”即将开播。学校德育处每月都会放映一场以爱国、励志等为主题的优秀影片,邀请家长和附近的村民一同观看,创设亲子同享的美好时光。通过“露天影院”“篝火晚会”等活动,学校营造出和谐的社会教育场,启迪美好心灵,让教育传递到更远、更广阔的地方。
为了让孩子们更适应寄宿生活,学校开展了“手拉手”活动,通过让一年级和五年级、二年级和六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混龄住宿的形式,让学生学会相互照顾、互相理解,营造“兄弟姐妹一家亲”的家庭生活氛围,同时让学生规范自身言行,发挥榜样作用。
校长蔡黎明说,长坑小学正是以“哪怕偏于山野一地,也要在逆境中搏击长空;即使面对匮乏的物质,依然能以精神的富足灿然傲笑”的山花精神,让乡村寄宿学生拥有了七彩童年。
大洼区城郊学校 : 在评价中看见爱和成长
大洼区城郊学校位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西北郊,地处城乡接合部,是一所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制学校,生源以周边农村村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为主,有一半多学生寄宿。虽然条件差、困难多,但学校立足乡村学生发展现实,建立了特色鲜明的评价体系,让乡村学生有了“拼劲儿”。
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观出发,学校在五育的基础上,特别突出了德育中的理想教育和自我反省驱动教育,转化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六项任务”——明德、修身、健体、求知、奉献、励志,同时又将这“六项任务”细化为学生38个方面200—300个动态具体行为,以其作为评价点,从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两个方面建立评价办法。
学校将中小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与《弟子规》精华部分整合到一起,编写成校本教材,辅以“力行弟子规”“家务小能手”等活动,加强家校共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此外,还对个人卫生、言谈举止、艺术修养、体能素质、学科知识、劳动素质、自理能力、家庭和集体责任心等提出要求,每周评先进班级,班级评选先进小组,小组进行同学互评,从而对每一名学生都进行“六项任务”评价,并在每月和每学期末对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激励学生不断突破自我。
“我的理想是成为心理咨询师。我追求梦想,是想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价值……”一个学生在自己的《追梦行动计划书》上写道。城郊学校为学生设计了“励志本”,力争让每一名学生都拥有人生梦想,以坚韧不拔的精神直面人生。学生首先需要确定个人终身追求的梦想,然后分解成在小学阶段的奋斗目标、学年学期的努力目标、月目标和周目标,再通过自己检视、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检视、包组教师谈心和指导检视、自己整改计划,不断提升自我发展驱动力。
为乡村学生“量身定制”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即使身处乡村,也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迸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