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仆刘开基
2022-02-17杨东海
杨东海
刘开基(1912—1993),山西沁源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副省长,山西省委组织部部长,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七大正式代表,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为山西农业发展呕心沥血,组织领导汾河水库、水峪河水库、黄河天桥水电站等大中型水利、电力工程的建设,对发展全省农业水利建设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他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格要求和教育子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典范。
俯首甘为孺子牛
1912年,刘开基出生在山西省沁源县一个贫雇农家庭。从小就在外拾烂碳、捡破烂,稍大点为了谋生就打短工当泥瓦匠,赶马车拉货。苦难的生活历练和残酷的阶级压迫,使他渐渐萌发朴素的反抗意识和阶级觉悟。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刘开基逐步锻炼成长为中共沁源县委书记兼县游击大队政委。全民族抗战时期,在党中央和太岳区党委的领导下,他参与太岳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还直接组织领导了沁源围困战,针锋相对地同日军进行了全面斗争,粉碎了日军“山岳剿共实验区”的企图,被誉为“抗日模范县委书记”。受到党中央的高度赞赏,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新华日报》也发表社论《沁源人民的胜利》。1943年10月,刘开基作为太岳区推选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去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和参加党的七大会议,受到党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毛泽东拍着他的肩膀称赞说:“好啊!沁源人,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周恩来高兴地对他说:“你干得很好,顶住了敵人的‘扫荡,成为革命根据地的模范,应该向你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刘开基先后任汾阳地委书记、山西省副省长等,主管山西农业工作20多年。为从根本上改变山西农业生产落后面貌,他常年奔波于全省的村村社社细致地调查研究,直接间接组织了大大小小的农田水利建设,推进了汾河水库、文峪河水库、黄河天桥水电站等几十项重大工程。
他下基层总是先到第一线调研,深入到田间地头、工地现场,通过直接听取人民群众的反映和诉求来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然后再听取县、社有关领导的汇报。全省近2000个人民公社,他只有两个公社没有去过。调研中,他强调要注意发现和总结群众创造的先进经验,及时了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力争探索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典型经验。晋南地区涌现的“棉花八仙”“小麦十杆旗”的经验,夏县“四旁”绿化的经验,昔阳县大寨村引进先进灌溉技术发展滴灌的经验,阳城县白桑村利用小泉小水的经验,以及水利水保工作中的定向爆破、水中倒土、水力冲填等先进技术,有的是他发现和总结的,有的是他大力倡导和推广的,有的是在他具体指导下试验、采用和实施的。由于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积累了各类典型经验,他逐步形成了改变全省山河面貌的构想。1965年省委通过了建设两个1500万亩稳产高产农田的决议,这个战略规划的形成,离不开刘开基在前期做的大量工作。
主管农业的20多年间,他有16个春节是在农村、建筑工地和群众一起渡过的。他被山西广大干部和群众赞颂为三晋大地的“实干家”、黄土高原的“活龙王”。从县委书记到地委书记,再到省委常委、副省长,其职位高了,但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没有变;权力大了,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高尚品德没有变。他从不利用职位谋私利搞特殊,对那些讲排场、假公济私等不良现象都会不留情面批评,对那些贪污受贿行为更是嫉恶如仇、坚决斗争。他从不接受礼品,有时老家乡亲来看望他,顺便带来一些土特产,一般都要被他退回去,实在退不回去的也要按价补钱。当时有人议论说:“刘省长有些不近人情。”他总是严肃地警示说:“人情事小,党风事大。此风一开,必然腐败。”
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刘开基从小在贫困农家长大,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有切身了解,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天然的。参加革命后,接受了党的教育,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深入骨髓。他任副省长后,第一次下乡调研就是到全省最贫困的西八县(河曲、保德、偏关、神池、五寨、岢岚、兴县、岚县等)。下乡开的是一辆陈旧的吉普车,从三岔镇到偏关县城,由于路况较差,每隔一会儿他就要和秘书、警卫员下车搬掉挡在路上的石头,不足百里的路程走了6个多小时。吉普车一到县城就吸引了很多居民围观。他吩咐司机多给老乡们看一看、摸一摸,多介绍一些汽车的知识,还让几个老乡坐上车在街上兜一圈。他知道,偏远县城很少有车会来,老乡们能坐上车的机会更是难得。吃过晚饭已是夜里10点多,他连夜听取县委书记、县长的工作汇报。结束已是凌晨4点,他睡了不足3个小时,吃过早饭又同县委书记出发了。他就是这样不顾劳累,风雨兼程,考察千山万壑、荒山秃岭,逐步形成紧紧依靠群众以保持水土来改善生态环境而彻底改变晋西北山区贫困落后面貌的工作思路。
刘开基下乡调研从来不兴师动众,到地方后才让秘书通知当地政府,对生活的安排一切从简。为体察民情,他经常在社队、农户家吃农家饭,这在全省也是出了名的,而且每次指示身边工作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结算伙食费和粮票,不能给当地公社和百姓带来任何负担。比如,去定襄就吃黄豆玉米糁糁粥;去沁县、襄垣就吃带谷糠的窝头;去安泽、闻喜就吃玉米面煎饼夹大葱;去祁县、文水、交城就吃高粱面剔尖等。如果调研途中没赶上饭点,他就会顺路在小饭店解决,坚决不给基层添麻烦。一次他到祁县检查抗旱工作,先到东山子洪水库附近察看受旱的庄稼,测试土壤的旱情,又到水库大坝上了解水库的容量。中午在路边的子洪饭店吃了两碗面条,就又去继续检查旱情了。到晚上7点多钟,才赶到祁县县政府招待所。当时招待所已开过晚饭,食堂管理员连忙要生火做饭。刘开基摆了摆手说:“不用麻烦了,有剩下的馒头和稀饭吃一点就行了。”就这样简单吃了晚饭。晚上听取县长汇报工作到深夜12点。翌日晨,招待所食堂炒了几盘热菜,包了饺子端给他吃。他一看就皱起了眉头,问县长:“不过年,不过节,早上还要炒热菜、包饺子,这是什么意思?”县长赶紧解释:“昨天晚上你们只吃了点剩饭,没吃好,今早上想给你们改善一下生活。”他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的心情我理解,但旱情这么严重,乡亲们吃不饱肚子,我怎么能忍心吃饺子。何况我早上也没有吃炒菜和饺子的习惯,把这些炒菜和饺子分给大家吃吧。”他只吃了两个馒头,喝了一碗稀饭,就又上路察看抗旱情况了。他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挂在心上,始终把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在自己的实际工作当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他的根本价值观。
严格要求和教育子女
刘开基是从几十年革命实践中奋斗打拼出来的共产党人。他担心成长在安逸环境中的子女们滋生娇气。因此,他对子女要求严格,特别是担任山西省委常委、副省长后,对8个子女的要求更加严格。在一次家庭会议中,他和子女们确定了“约法七章”:不准乘坐公家配用的专车;不准使用公家的东西;不准翻阅党和政府文件、打听不应知道的事情;不准拿公家发的戏票参加晚会,看戏看电影必须买票;不准打着父亲旗号向组织提个人要求、要个人待遇、办个人事情;不准接受别人的礼品;不准在生活上与别人攀比。
1947年冬天,在他任太岳一地委书记期间,年仅11岁的长女刘启英领同学到礼堂看戏,守门人挡住她们,启英就说:“我是地委的。”刘开基知道后严厉地批评了她,还让她写出检查。1962年儿童节,他顺路去看望在九一小学住校的几个女儿时,和学校领导说:“不要让她们当干部,那样很容易助长她们的优越感。要让她们多受别人的管教,对她们的成长不会有坏处。”1965年1月全省召开上山下乡知青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时,有关部门准备将带头插场务农的刘继英(刘开基之子)树为十大标兵,他知道后坚决制止:“对干部子弟要严格要求,他们容易有优越感。”1965年8月刘继英加入共产党,同年9月又经组织推荐上了省委党校。他教育儿子:“要防止骄傲,不要把成绩归为自己。”“有的干部子弟把父母地位当做拐棍,靠大人踏上生活道路,似乎都挺舒服。其实没有理想,精神上是空虚的;有信仰才能给人以力量,斗争才能使人幸福。”刘继英大学毕业后又回到果树场,前后待了6年。其间,刘开基多次到场里视察工作,但为了不对儿子有什么影响,从未去看过一次,并一再要求场领导不要对儿子有任何特殊照顾。小女儿晚英刚上学时,父亲就告诫她:“到学校别告别人你是谁的女儿,要夹着尾巴做人。”后来又多次教育她:“越是高干家的孩子越要比别人能吃苦,越要艰苦朴素,越是要学会帮助人,越要自立自强。”
为把子女培养成不搞特殊化的普通劳动者,他从严字、细微处入手。他常教导子女:“劳动最光荣,不劳动可耻。只有热爱劳动,才能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他鼓励孩子们从小就学习做饭、做针线活、收拾家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遇有空闲时间,他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植树、种菜。困难时期,还让他们挑水、拉煤、捡煤渣。听说毛主席节衣缩食不吃肉蛋,他立即响应,把几个上小学的女儿送到学校住校,叫兒子到机关大灶吃饭,降低标准。趁星期天休息领着儿子到郊外挖野菜、采榆树叶,以补充供应粮的不足。子女年龄稍大后,家里的卸炭、和煤泥、脱煤坯等重体力活儿也都是子女们自己干,使孩子既培养了劳动意识,又树立了自立的意识和能力。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他教育子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他十分节俭,一件衣服穿很久,几十年吃农家饭,他从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上影响孩子们。他常对孩子们说:“自己生活好了不算好,让天下受苦受难的人民都好起来才算好。”还常告诫:“在政治上向高标准看齐,在生活上要与最困难的比较。”子女们学习时,要求不能随便糟蹋纸和笔,一张纸做练习,铅笔写了,钢笔再写,最后练毛笔字。1951年给儿子买的一件灯芯绒衣服,一直传到外孙,接续穿了近20年。
经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子女们从他的严格要求和教育中,真正领悟到父亲的用意。他们自觉地将吃苦耐劳、勇于奉献,作为工作、生活的行为规范,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责,在生活中艰苦朴素。凭着自己的努力,他们先后上了大学、加入了党组织,逐渐成为单位的骨干,担任了党政部门的领导职务,没有一个是靠“走后门”“跑官要官”的。这是刘开基很引为自豪的事,多次和人们说:“我的孩子们入党、工作没靠过我。”
刘开基没有给子女留下任何物质上的财产,却给他们留下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劳动光荣等这些最朴实的道理,而这些恰恰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成为子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责编 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