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西藏精神:书写在雪域高原上的人间奇迹

2022-02-17朱喜坤许若溪

党史文汇 2022年12期
关键词:官兵高原西藏

朱喜坤 许若溪

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宣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老西藏精神”被列入其中。老西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与西藏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铸就的,是对我军光荣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是驻藏部队几代官兵、一批又一批进藏工作的干部职工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前仆后继、英勇斗争、艰苦创业凝结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由党的优良传统与西藏革命建设实践孕育而成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即“十七条协议”)。从这天起,西藏翻开崭新的一页。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发扬老西藏精神,砥砺前行,西藏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坚决把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让幸福的花朵开遍全西藏。”这是1950年3月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为主力的进藏部队发出的铿锵誓言。他们不辱使命,克服恶劣自然条件和物资极端匮乏的考验,应对异常复杂的局面,取得了昌都战役的胜利。在这种形势下,西藏地方政府派出阿沛·阿旺晋美率代表团到北京谈判,签订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进藏部队在广大藏族群众支援下,分别由四川、青海、新疆、云南进入西藏,并相继进驻各重要城市、边防要地。在胜利完成进军西藏和其他各项任务过程中,广大进藏官兵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老西藏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按照党中央“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指示,10万军民以“英雄不怕苦,战士何惧寒”的豪情壮志,修筑了川藏、青藏公路,建起连接高原与内地的交通要道。西藏和平解放后,部队官兵“一手拿枪,一手拿镐”,投入开发边疆、发展生产的斗争,建成八一农场和7个军垦农场。在开展平叛斗争、民主改革和边境自卫反击战过程中,驻藏官兵不怕山高路远,不怕流血牺牲,英勇顽强地战斗在雪域高原,确保了西藏稳定的政治局面。

西藏駐军响应党的号召,投身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创下建起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机场、第一个科研所、第一座电站、第一家医院、第一所完全小学等200多个“第一”……

70多年来,在西藏革命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驻藏部队与地方援藏干部、西藏各族群众一道,在进军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伟大奋斗历程中,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成为驻藏官兵、援藏干部和广大群众戍边卫疆的强大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赋予了老西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老西藏精神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西藏和平解放70多年来,在不同时期先后进藏工作的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的党政领导干部和普通干部职工,既是西藏社会变迁的建设者和见证者,更是老西藏精神的丰富者和弘扬者。如今,在党的领导下,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无数不可想象的人间奇迹,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以旗帜引领方向、凝聚力量,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感人肺腑的精神赞歌。

(一)特别能吃苦的优良品质

从地理环境看,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或“地球第三极”之称,高寒缺氧,地形复杂多样,许多地方被称为“雪山孤岛”“生命禁区”。反动势力曾扬言,将不费一兵一卒,单凭高原的恶劣气候,就能把我军困死在藏北高原。从社会环境看,西藏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粮食不能自给,工业一片空白,广大农牧民在贫穷、愚昧、落后的状态下生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无数参与西藏解放和建设事业的先驱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甘愿吃尽人间苦,誓与雪山共百年”。

吃大苦,耐大劳。进藏部队官兵背上装备,凭着双脚,顶风冒雪、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征服了雪山、冰河、险滩、沼泽、草地和荒漠,历时一年零九个月,完成高原行军3000公里,被誉为“第二次长征”。他们战严寒、抗缺氧、宿野外,脚底板磨出了血泡,结出了老茧,脸颊晒出黧黑的“高原红”,胜利完成进军、筑路、生产等任务。进藏途中,部队物资供应困难,西藏的反动封建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趁机抬高粮食售价,甚至对进藏部队进行粮食、燃料封锁,叫嚣着“解放军不走,饿也要把他们饿走!”进藏部队官兵严格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的“进军西藏,不吃地方”方针,宁愿饿肚子也不向老百姓征粮。原进藏部队老战士、84岁的吴晨将军回忆:“我们从昌都到拉萨,走了一年,在食物严重匮乏的条件下,战士们克服重重困难,主要靠野菜充饥,一人一年要挖400公斤的野菜。”

绝壁开路,空前壮举。由于进藏部队所需物资全部由内地供给运送,而康藏地区地形复杂,与内地路途遥远,交通运输条件极其恶劣,很难及时供应补给。为打通进藏之路,战士们夜以继日地在悬崖上开路,在冰河上架桥,硬是用最原始的工具,打通昆仑山、唐古拉山、二郎山、雀儿山等10多座高山,跨越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天险急流,完成了川藏公路这一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涌现出无数以李文炎、崔锡明、张福林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这条被后人称为高原“幸福路”的公路沿途,平均每公里就有1名筑路官兵长眠于此。

(二)特别能战斗的顽强作风

老西藏精神是苦出来的,更是干出来、拼出来的。这种“特别能战斗”的斗争精神,贯穿于西藏和平解放、平叛斗争、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一往无前,自力更生。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和优良传统,进藏官兵兑现了“让幸福的花朵开遍全西藏”的铮铮誓言。1950年8月1日,先遣连官兵从昆仑山脚下向阿里进军,战胜风雪严寒、高原反应和雪盲症,行程千余里,终于进入海拔5000米以上的藏北高原。他们经过一年零3天的艰苦进军和战斗,圆满完成了“挺进藏北,解放阿里”的任务,有60多名官兵献出宝贵生命,为后续部队进藏探明了道路。部队进驻拉萨后,公路尚未修通,生活补给十分困难。在这艰难时刻,筑路部队官兵立足高原,提出“向荒山要粮,走到哪里就生产到哪里”的口号,在拉萨河谷和沙石滩上开荒种地,建成了八一农场,生产粮食与蔬菜。经过开荒生产斗争,在万里雪域造就一个“高原南泥湾”。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筑路和建设过程中,以第十八军为主力的10多万军民在极端艰苦条件下,表现出让高山低头、叫大河让路的英雄气概,仅依靠双手、铁锹、十字镐等极其简单的工具,历时4年多,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世界屋脊上修建了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彻底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创造了人类筑路史上的奇迹。“深山峡谷显好汉,怒江两岸出英雄”,在修建怒江大桥过程中,战士们凭借“你有万丈天险,我有空中战场”的顽强斗志,在怒江上架起一座“贝雷式”钢架桥,扫除了川藏公路通往拉萨的最大障碍。

(三)特别能忍耐的革命风范

“忍别人所不忍,成别人所不成。”丹青难写是精神。“老西藏”们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粉碎了旧西藏上层反动势力的阻挠,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经受了生命极限的严峻考验。

经受考验,粉碎阴谋。进军西藏的第十八军和西北、青海、云南、新疆等几路进藏部队,凭着“特别能忍耐”的战斗意志,经受住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等自然条件的考验,“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向荒野进军,向沼泽要粮,粉碎了旧西藏上层反动势力企图“困死饿走解放军”“赶走红汉人”的阴谋。在进藏途中,部队补给全靠人扛马驮,平均背负70斤以上的给养,最重负荷120斤。

教育感化,站稳脚跟。在和平解放西藏、平叛斗争、民主改革过程中,进藏部队对被俘叛匪坚持教育为主、军事为辅方针,用实际行动感化、教育他们。在1950年10月昌都战役中,对俘虏做到不杀不辱、不打不骂,不没收私人财物,受伤的治疗,遣散的发路费,对其家属和伤病员还赠给马匹。在平叛斗争中,对俘虏教育后发还枪支和返家路费,但有些被释放的藏民又被封建农奴主纠集起来攻击解放军,再次被俘虏、教育后还会获释。即便有少数人再次参加叛乱,但我军还是如此对待。最终,党和人民军队的仁义之举和宽大政策收到成效,参加叛乱的人越来越少,赢来西藏和平解放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于1965年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区,标志着人民民主政权在西藏的全面建立。西藏由此开启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纪元。

(四)特别能团结的浩然正气

上下同心,其利断金。老西藏精神展现的正是驻藏官兵、援藏干部与西藏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团结史。

增进民族团结,赢得广泛支持。从政治环境看,西藏历史上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民族问题常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进藏部队贯彻“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指示精神,把消除民族隔阂、搞好藏汉团结作为首要任务。担任进藏部队主力的第十八军官兵人手一册《进军守则》,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无论是狂风暴雨、风雪冰雹,还是茫茫黑夜、高寒缺氧,从不进寺庙、不住民房,不动群众一草一木、一针一线;供应中断时,也秋毫无犯,宁愿饿断肠,不吃群众一粒粮,不要群众一只羊;筑路部队沿途施工遇到神山、经塔、玛尼堆等重要宗教场所,宁肯使公路改道,也充分尊重广大藏族群众的宗教信仰。人民子弟兵的言行逐渐消除了当地群众心中的疑虑,增进了信任,他们说,哈达不要多,只要一条洁白的就行;朋友不要多,只要一个解放军就行。

见证人心向背,共享鱼水深情。有了亲如一家的民族团结,西藏群众热烈支持、协助部队开展工作,表示“解放军平叛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昌都战役中,金沙江以东的藏族同胞踊跃支援前线,出动大批牦牛和骡马为部队运粮运物,组成担架队为部队抬送伤员。在进军西藏途中,不少群众还为部队带路、翻译、运输、供应柴草。正是在这种有力支持下,人民解放军胜利完成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任务,在西藏站稳了脚、扎下了根。1959年平息达赖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后,西藏全面推动民主改革,从黑暗走向了光明。

(五)特别能奉献的崇高境界

宁负生命、不辱使命。长期以来,一代代共产党人扎根雪域高原、大漠孤岛,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感人肺腑的奉献之歌。

生命有禁区,使命无特区。旧西藏有边无防、内忧外患不断,为我军执行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任务增加了许多難以想象的困难。我军到达拉萨后,西藏反动势力多次制造事端,实行封锁,企图撕毁和平解放协议,1959年还发动武装叛乱,各种矛盾交织叠加,斗争形势呈现出异常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进藏官兵坚决贯彻“一面进军,一面修路”“一面进军,一面建设”“一面进军,一面生产”的指示精神,舍生忘死地完成了进军、作战、施工、执勤、生产等诸多任务,用英勇奋战、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积极应对生理极限、生命极限的挑战,历尽艰辛,逐步把高原变成沃土。

信仰如山,边疆为家。1950年1月进藏任务下达后,决战书、请战书像雪片一样飞向各级党组织,展现了“山再高没有我们的脚底高,困难再大没有我们的决心大”的豪迈气概。原定进藏官兵“三年一换、以励士气”,但“老西藏”们选择了长期建藏、艰苦奋斗、安心坚守,发出“边疆为家、长期建藏”的号召,表达了长期建设和保卫西藏的决心。第十八军军长张国华带头表态:“一切听从党安排。”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书记张经武不顾生命安危,十几年如一日战斗在雪域高原。军区政委谭冠三在进藏之初就表示:“为了祖国的统一和共产主义事业,不惜献出一切力量,甚至生命。”他做到了“生为西藏献心血,死为西藏献生命”。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锡良在藏区工作了30年……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奉献了毕生精力乃至生命。据统计,70多年来,在进军和建设西藏过程中牺牲的、记载在册的烈士就有1万多人。从筑路英雄张福林到拽着马尾巴、累死在边防线上的西藏军区原司令员张贵荣,再到“一腔热血洒高原”的孔繁森、“雪域高原好军医”李素芝、查果拉哨所的红色边防队……这些英雄和英雄群体,与千千万万建设西藏的党员干部一道,以“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的情怀,书写了无怨无悔、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老西藏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它从不同侧面展现了理想坚定、人民至上、艰苦奋斗、严守纪律的精神风貌。

始终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高于天”的壮志豪情。广大进藏部队官兵胸怀“解放深受封建农奴制压迫的百万农奴、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理想,前仆后继、百折不挠,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西藏这片高山厚土实现了沧桑巨变,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困走向富裕。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站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新的历史起点上,弘扬和传承老西藏精神,要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信心,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充分彰显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驻藏部队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主动为藏民治病、翻盖房屋、兴修水利、发放农具等,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主动想在前面、做在前面,赢得了西藏各族人民的信赖。和平建设时期,在抗雪救灾、抗洪救灾、抗震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在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进程中,在带领群众奔小康奋斗过程中,人民子弟兵和基层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舍生忘死、无私奉献。走进新时代,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嘱托,大力推进富民、兴藏、固边战略,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生动展现了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进藏部队官兵发扬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才取得进军、筑路、生产和平叛、改革、边境反击战的全面胜利。如今,幸福的格桑花开遍了全藏区。但我们必须看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更加复杂严峻的风险考验,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深刻变化。必须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边稳藏的重要论述,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立足西藏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特殊重要地位,把治边作为治国之要、稳藏作为治边之要,不断赓续老西藏精神,发愤图强,乘势而上,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點的发展路子,在干事创业中践行初心使命,用汗水、热血与激情续写西藏建设的新篇章。

始终保持着党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意志品质。在和平解放西藏、平叛斗争、建设西藏过程中,正是靠着严明纪律,进藏部队才成功化解当地藏民的敌意,赢得了民心和力量,站稳了脚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部署,广大党员干部要按照中央八项规定和反“四风”要求,加强党性锻炼,始终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在大是大非面前和关键时刻旗帜鲜明、敢于斗争,以责任和担当力戒身边的“微腐败”和不正之风,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

[本文系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研究”(21ADJ011)阶段性成果;作者分别系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党史党建研究处处长、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  王燕萍)

猜你喜欢

官兵高原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武警四川总队组织官兵进行健康体检
一个人的西藏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西藏:存在与虚无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