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年文化强省,古老三晋焕发时代新光彩

2022-02-17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资政研究中心

党史文汇 2022年12期
关键词:山西省文化产业山西

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资政研究中心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全国文化资源大省。十年来,山西把文化建设作为强省的载体路径和精神动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挖掘和利用山西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系统保护传承,建强文化晋军,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坚定举旗铸魂,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山西各级党组织扎实推进意识形态工作这个“灵魂工程”。聚焦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要政治任务,建立健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一议题”制度。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及本省贯彻落实措施,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稳步推进全省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印发网信领域“十四五”专项规划、《山西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深入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各级主流媒体牢记新闻舆论工作“48字”职责和使命,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有声势的宣传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主题宣传浓墨重彩,“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等重大宣传战役基调昂扬,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①

强化引领作用,推进文明建设。山西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文明创建各方面全过程,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落地落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累计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84个、网上展馆15个,申纪兰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李培斌、张连印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群众性精神文明“五大创建”活动全面提质增效,2市5县获评全国文明城市。2014年至2021年8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山西省有张旭峰等11人当选,70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志愿服务蔚然成风,2015年至2021年,山西共有15名志愿者、16个志愿服务组织、14个志愿服务项目、19个社区入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

讲好山西故事,传承中国精神。“十二五”时期,舞剧《粉墨春秋》《吕梁英雄传》、说唱剧《解放》、电视剧《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广播剧《种树人》等,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十三五”时期,电视剧《于成龙》《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上党梆子《太行娘亲》、音乐剧《火花》、话剧《生命如歌》《右玉》、音乐舞蹈史诗《为有牺牲多壮志——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黄河》、民族歌剧《三把锁》、民族管弦乐《青青右玉》等一批艺术精品,获得各种国家文艺奖项。2021年,舞蹈诗剧《天下大同》、话剧《右玉》、舞剧《刘胡兰》入选中宣部等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晋剧《傅山进京》、京剧《文明太后》、音乐《表里山河》等6部作品入选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

二、完善产业整体布局,引导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完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山西重点建设、布局了文化保税区、文化产业园、文化云平台等重大项目,形成文化产业的集聚地、孵化器和推进器,通过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辐射、带动、示范作用,整体带动文化产业大发展。2014年12月,山西本命年文化创新有限公司、平遥县唐都推光漆器有限责任公司入选第六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山西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企业达到9家。到2020年底,山西创建9个国家级、4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成长治、朔州、晋中、晋城4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山西三宝”②为代表的特色文创产业快速发展。2022年6月,武乡八路军文化园、新绛县绛州澄泥砚研制所等7个文化产业园区被评为山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云冈研究院、山西皇城相府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等31家文化产业基地被评选为山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创建基地。

文旅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国大同云冈国际旅游文化节、五台山国际文化旅游节、临汾根祖文化节等节庆活动,成为山西文化产业对外开放、合作发展的重要窗口。自2015起,每年举办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大会期间,众多生态旅游、文化产业、文旅康养等项目签约合作。2013年至2019年,先后举办四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2017年,首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举办,成为我国第五个获得国家批准的国际电影展。2017年开始,山西加强文旅深度融合,“黄河、长城、太行”“游山西·读历史”等文旅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和常态化,迟滞了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2022年,全省各地推出和发放城市旅游卡、消费券,发布文旅惠民政策,助力旅游市场复苏。《太行山上》 《又见平遥》 《又见五台山》《如梦晋阳》等沉浸式实景剧相继登台亮相,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助推器”。其中,《又见平遥》文化产业园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充分挖掘和利用高质量避暑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康养旅游品牌。2022年,山西出台《激励文旅康养市场主体倍增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大力扶持文旅康养产业,推动康养产业聚集区建设。

转型发展蓄势能。山西转型发展引导“黑色”产业转向“绿色”产业,从挖煤炭转为挖文化。黄河龙门风景区、绵山风景区、云丘山风景区等一批景区建设,成为山西煤炭企业转型的样板。在发展乡村旅游上,山西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2016年印发《山西省乡村旅游客栈标准(试行)》《山西省乡村旅游客栈服务规范》等;2018年印發《山西省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实施意见》《山西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工作方案(2018—2020)》;2019年印发《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级划分与评价标准》《黄河人家、长城人家、太行人家基本要求与评价标准》等。2020年,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数3500万人次,营业额50亿元以上,带动15万农户,吸纳22万农民就近就业,实现农副产品销售收入20亿元。截至2022年6月,山西共培育出100个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

三、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送戏下乡”进基层。2014年,山西在全国范围内先行先试“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机制”,省文化厅、财政厅联合印发《山西省省级购买公共演出服务试行方案》及《实施细则》,明确将送戏下乡列入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范围。2016年,印发《关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若干意见》,对送戏下乡场次和村级简易戏台建设等方面工作进行有力指导。自2017年起,“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成为山西省每年为百姓办的6件民生实事之一。2020年,山西省将“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活动扩展提升为“五个一批”③群众文化惠民工程。送戏下乡的同时,各地普遍开展常态化惠民演出,如太原的“长风之夜”、晋中的“十台大戏闹新春”、运城的“四心剧场·天天有戏”、长治“送戏下乡·传承文明”都成为闻名全省的文化惠民品牌。

全面实施全民阅读工程。山西把全民阅读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深入开展书香市县、书香村镇、书香机关、书香企业、书香校园、书香家庭评选活动。其中,农家书屋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工程,是党中央实施的文化惠民五大重点工程之一,也是山西省“五个全覆盖”的重点内容。2015年5月,山西启动“书香三晋·文明社会”全民阅读活动。2017年4月,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等21家单位成为山西省首批全民阅读示范基地。2021年5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山西省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明确每年7月至9月为“书香三晋·文化山西”全民读书季。到2020年底,山西共有公共图书馆128个,全年借阅总次数6948164次。

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建共享。2012年以来,全省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等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十年间,全省博物馆从114家发展到197家,办展数量由200余个增加到700余个。VR、三维建模、360度全景导览等数字技术,成为博物馆的标配。全省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设施面积两项指标居中部六省第一。截至2021年,山西省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共20288个。山西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累计完成《山西村落》《山西红色历史动漫》等31个系列的文化专题片、数字资源库、微视频等的收集、整理、制作工作。累计完成政府公开信息、网事典藏、元数据仓储、唯一标识符注册与维护等8个项目、24个资源联建工作。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推进数字广播电视入户接收,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2021年底,全省广播综合覆盖率98.84%,电视综合覆盖率99.22%。与此同时,山西还探索实施百姓点单、基层报单、部门派单、社会接单、群众评单、政府买单的“六单”模式,把公共文化服务送到基层乡镇(街道)、村(社区)群众门口。

四、夯实文化自信基础,推动文化遗产保护长足发展

高度重视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山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对全省革命文物工作作出总体部署;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山西省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是全国首部该领域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十三五”以来,山西用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经费达到2.7亿元。全省101个县分别列入中宣部、国家文物局等部委公布的晋冀豫、晋绥、晋察冀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武乡、左权两县被纳入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

文物保护卓有成效。“十二五”时期,山西共实施806座文物本体保护工程和80余处文保单位环境整治工程,实施主动性考古发掘19项,修复保养珍贵文物3600余件。“十三五”时期,山西共筹资15亿元,对235处国保、省保木结构古建筑进行抢险维修。2021年,山西安排11.8亿元,实施古建筑及彩塑壁画保护修缮、长城重要点段修缮、革命文物保护、重点文物数字化保护等近1200个文物保护项目。河津固镇瓷窑址、闻喜酒务头墓地、绛县西吴壁遗址分别入选2016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襄汾陶寺北两周墓地荣获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六大考古新发现”。十年间,山西文物保护水平由实体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数字化保护转变。以云冈研究院为例,该院依托数字化专业队伍,建成全国文博系统首家先进计算与数据中心——“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先后完成有关石窟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建立了云冈石窟文物数字信息保全档案,实现了云冈石窟数字形态的永续保存。④

古村落保护渐次展开。“十二五”期间,国家文物局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山西有13个村被列为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和利用项目。“十三五”期间,山西重点推进芮城西侯度遗址、陶寺遗址等大遗址的本体保护、周边环境整治、安全防护和展示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推进老营镇、雁门关等长城重点段落及重点片区的保护、修缮和利用工作;重点做好湘峪村、窦庄村等国保、省保单位集中成片的传统村落保护。2021年,印发《山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山西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试点,探索由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利用转变的经验。2022年,平定、平遥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此外,山西还有介休、祁縣、平定、平顺、翼城、曲沃6个省级试点县(市)。

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十二五”时期,山西出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启动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推进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十三五”期间,山西成立工美产业联盟,召开首届山西工艺美术产品博览交易会,非遗保护传承利用体系进一步完善。2018年、2020年举办首届和第二届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游山西、读历史、品非遗”为主题,全方位展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成果。省文旅厅编制实施《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出台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推动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开展黄河流域非遗资源普查工作。山西省14项(5+9)非遗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国家级非遗项目单位、传承人数量保持全国第三。

积厚成势,继往开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铸魂、发挥文化赋能作用,必将为山西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文化支撑、强大精神力量。

注释:

①2022年8月25日,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专场)发布会新闻通稿。

②指珐华器、推光漆、澄泥砚这3个工艺品。

③即:塑造一批群众文化惠民服务品牌,培育一批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挖掘一批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培养一批乡村文化带头人,送一批专业文艺演出。

④《浓墨重彩书写文物事业新篇章》,2022年5月24日《山西日报》。

(执笔:王瑛)

(责编 孟红)

猜你喜欢

山西省文化产业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山西叹五更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