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惜粮爱粮情意长

2022-02-17孙利芳

资源导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面团馒头粮食

□ 孙利芳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以往轻松舒适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以前馒头、面条是买的,烧饼、锅盔、包子、水煎包、蒸饺等美食沿街的商铺都有卖的,只要走上街头就可坐享口福。

时下,因疫情防控需要,附近的店铺几乎全部歇业,小区也提倡非必要不外出。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一家人的吃饭问题一下子变成头等大事。

我赶紧看了看家里的存粮,虽没有多少熟食,但还有一袋面、一袋米。有了这些,心里就不慌了。记得小时候母亲常说:“只要有面,就饿不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儿时,母亲蒸馒头的情景出现在脑海。记忆里,母亲将少量温水加入面粉拌匀,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再揉匀后放进陶瓷盆里发酵。年幼无知的我曾疑惑地问:“妈,怎么不开始蒸啊?放起来干啥?”母亲充满慈爱地笑了笑说:“世间万物都有生长规律,都有成长的过程,急不得的。蒸馒头也一样,要等到面团发酵好了才行,不然蒸出来的馒头就是死面疙瘩,硬邦邦的不能吃。”说着,母亲会给面团蒙上一层塑料薄膜,等待面团发酵。约摸半晌工夫,母亲掀开塑料膜,里面的面团软软的,成了蜂窝状。母亲笑呵呵地说:“面开得好欢啊!”

接着,母亲将面团放在案板上反复揉搓,我吵着也要揉,可刚揉几下就觉得胳膊生疼:“面这么硬,少揉几下不行吗?”母亲笑着回答:“蒸馒头就像做人一样,偷懒不得,图省事少揉几下,蒸出来的馒头就不成样儿了,吃着也不筋道。”

母亲心灵手巧,做出来的馒头花样可多了。层层葱花的油卷馒头,和红薯红豆馅儿的甜馒头,代表来年五谷丰登的麦桩馒头,像玫瑰花一样绽放的枣花馒头,还有刺猬、鸭子、小鸟等各种动物形状的,个个让我爱不释手。我不停催促母亲快上笼蒸,母亲看我猴儿急的样子,笑着摸着我的头说:“丫头,这馒头还要醒上一阵儿呢!”等我跑出去玩了一阵儿回来,母亲才把馒头放到蒸笼上,还特意叮嘱我:“丫头,这大火要使劲儿烧,聚足水汽蒸出来的馒头才又白又胖,倍香倍香的!”

想到这,我找出前段时间母亲给我捎来的红薯面,正好可以做花卷。我回忆着母亲蒸馒头的步骤,先把面用酵母和好发上,红薯面用滚水烫上。等面发开,把面放在案板上,揉得又光滑又白嫩,再擀成一个大圆面饼,然后把烫好的红薯面裹进去,再卷起来,切成正方形,再用刀背在中间压条线,最后用刀和手把馒头掬得周周正正、有棱有角,等馒头开始醒。

等馒头醒够时间,膨胀大了,用手指在馒头上轻轻一按,按出一个小坑,那小坑又很快回弹长平,就可以上锅蒸了。一锅热气腾腾的馒头新鲜出笼。爱人一尝,高兴地说:“想不到你还有这手艺,这下就饿不着了!”看着一家人心满意足地吃着亲手蒸的馒头,心里甭提多开心了。

馒头吃完了,我又想起母亲说过,只要有面粉,摊煎饼、包饺子、擀面条、炸油条都可以;只要有米,大米饭、米粥样样可以做。于是,焦黄酥软的鸡蛋煎饼在电饼铛里香气四溢,白菜心拌猪肉馅儿的饺子热腾腾地出了锅,香喷喷的大米饭端上餐桌,面粉裹肉炸成的小酥肉香酥可口,细软绵长的油条一根接一根,让家人大呼过瘾。

有了各式各样的美食,疫情期间,不仅全家人的生活质量没有下降,感情也在不断加深。爱人更是开玩笑地说:“没想到你是深藏不露啊,居家期间,你这厨艺让我们享足了口福。”

我亲爱的粮食哦!

虽然疫情阻碍了外出觅食的脚步,却通过普普通通的粮食,给了我施展厨艺的机会,让我重拾洗手做羹汤、品味烟火的乐趣,让一家人的亲情融化在一粥一饭之中,让生活的乐趣寄寓在一顿顿酒足饭饱的餍足里,并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

有了粮食,才有生存的希望。不管是《尚书·洪范》中的“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还是《史记·管晏列传》中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抑或是战时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都说明“民以食为天”,说明粮食之于人民的重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都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重要战略位置,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不断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充分保障了十四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粮食保障,我们才有了战胜疫情的力量和底气,有了这份坚固牢靠的粮食保障为后盾,我们才能众志成城,一扫疫霾,早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继续为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奋勇前行。

猜你喜欢

面团馒头粮食
珍惜粮食
面团小蛇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跟踪导练(二)(3)
“馒头办”没了吧?
我的粮食梦
猫面团
买馒头
半个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