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创作中编导意图实现研究

2022-02-17陈晓瑜

传播力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编导意图纪录片

◎陈晓瑜

(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浙江 杭州 310008)

引言

在纪录片这一特殊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当中有效展现编导意图,不仅能够使纪录片的艺术价值得到更加深刻地彰显,还能针对整个拍摄流程实现创作方向的有效引领。有关电视编导人员应当针对纪录片拍摄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使编导意图能够在创作过程当中得到充分表达,进而突出纪录片的思想内涵。

一、纪录片创作的概念与特点

(一)概念

一般来说,纪录片指的是以真实生活作为创作和拍摄素材,将生活当中发生的各项真人真事作为主要的拍摄对象,并通过艺术手段的加工和创作,从而引发人们对某项事物的关心和思考的一项艺术形式,其创作核心是真实性。

(二)特点

在长期以来对纪录片的探索和研究过程当中,我们能够归纳出三项基本特点:首先是具备较强的人文色彩。由于纪录片的创作和拍摄基础往往是人们的真实生活,因此,其创作理念相较于其他专题片而言得以向着更深层次进行挖掘和发展。编导人员能够从细微之处入手,通过对真实世界人们生活内容的描绘对其人文内涵和思想意识进行深入解构和关注,因此,在创作过程当中,纪录片的人文色彩更加浓厚,创作的指向性更加明确[1]。其次是具备较宽广的时间维度,作为一项较为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与教育方式,大多数电视栏目都以特定周期性的频率进行播出,但这种播出模式并不适合于纪录片的创作过程。相较于其他电视栏目而言,纪录片所需要的时间积累更加充裕,涵盖和涉及到的创作内容更加丰富,创作结构以及创作细节更加自由,因此,只有较为宽广的时间维度才能满足纪录片创作的实际需要。例如,由英国ITV电视台与BBC共同播出的纪录片《人生七年》,创作者由1964年开始,每隔七年就针对被访者与拍摄对象进行采访和跟拍,至今已播出第九集,历经了近60年的拍摄历程,被英国第四台收录至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名录当中。最后是具备更加独特的结构样式,为了提升对观众的吸引力,促进纪录片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有效彰显,有关制作和编导人员就应当针对纪录片的整体创作结构进行更加科学的优化和调整,根据纪录片所面向的主题和内容对相关的拍摄规模、镜头语言、创作方式等进行把握和控制,让纪录片的个性化色彩得到展现,使纪录片对观众的吸引程度得以进一步提升。

二、编导意图在纪录片创作当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明确拍摄的对象和内容

在进行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当中,首先就要针对所拍摄的对象和内容进行思考。编导人员的意图和方向直接控制着整个纪录片的创作氛围与创作理念,因此,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当中,有效贯彻和明确编导意图,就能够使整个纪录片的创作更具针对性,强化创作深度。

(二)考虑拍摄的目的和预期

虽然纪录片的主要创作目的大多是引起人们的思考,但在拍摄之前,根据纪录片所面对的拍摄对象和拍摄目标,其主要受众、拍摄目的与创作预期同样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2]。这就需要编导人员在立项和选题之初就对其进行深层次地思考和分析,并拿出对应措施对整个创作过程进行约束,让拍摄流程能够向着预先制订好的目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使纪录片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更加深邃。

(三)有效提升纪录片的社会影响

社会价值是纪录片创作和播出的另一项重要意义。一些纪录片能够拨开历史的迷雾,揭示历史的真相,而另一些纪录片则能够讲述人们生活当中真正发生的故事,展现人们的美好和善良。这些创作方向以及创作内容全部依赖于编导人员自身展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假如没有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当中对编导意图进行有效的贯彻和展现,则纪录片拍摄和创作的社会价值就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将编导意图落实于纪录片创作的各个环节与流程当中,能够让其社会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创造的社会价值和社会作用得到更加充分地展现。

三、在创作当中实现编导意图的主要难点

(一)客观条件的限制

纪录片相较于专题片、文艺片、剧集等其他类型的电视艺术形式而言,所面对的拍摄对象、拍摄内容以及拍摄主体都扎根于真实存在的生活当中,因此,其拍摄过程当中很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导致编导意图难以得到有效的展现和贯彻,最终形成的拍摄成果其质量也受到打击。例如,在路易·西霍尤斯指导的著名纪录片《海豚湾》当中,由于拍摄条件的限制、协调问题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主要镜头语言都集中在了主角海豚训练员里克·奥巴瑞的身上,而对于冲突另一方的日本渔民却并没有进行较为系统与充分的刻画,导致站在对立立场的双方没有形成较为显著的对比,最终也很难将编导人员的真正意图进行有效传达,拍摄出的作品内涵被有意识地忽略。

除此之外,在不同类型纪录片的拍摄过程当中,其制片方与赞助方在拍摄流程与环节方面的话语权与主导权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一些制片方和赞助方会站在自己的利益立场上对编导人员所采用的镜头语言、拍摄手段以及拍摄理念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要求和限制,这就导致编导人员在创作过程当中所产生的本来意图难以在拍摄流程当中得以被全方位地贯彻和实现,同样也制约了纪录片创作过程当中编导意图的展现和落实[3]。

(二)拍摄过程的变化

由于大多纪录片的拍摄过程都必须涵盖到一个较为广阔的时间维度当中,而随着时间的逐渐流逝,拍摄过程当中所涉及和使用到的各项技术手段、拍摄手法、镜头语言或被拍摄对象的状态甚至编导人员自身的思路都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变化,有可能会导致编导意图的贯彻工作受到一定的制约。

四、纪录片当中实现编导意图的相应措施

(一)选定合适的拍摄主题与切入角度

要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当中实现编导意图的有效贯彻和落实,首先就要选定一个合适的拍摄主体与切入角度,这不仅能够奠定整个纪录片的拍摄与创作基调,更能够为后期细化的拍摄工作进行方向引导。编导人员应当明确立意选择的重要意义,并根据纪录片受众的接受程度对拍摄主题、切入角度、表现形式以及镜头语言等方面内容进行选择,让编导人员的创作意图能够贯穿在整个纪录片的拍摄过程当中,使纪录片的选题更加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创造性,为后期的拍摄流程与拍摄环节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

在进行针对性选题的过程当中,编导人员应当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首先是客体审视性原则[4]。编导人员应尽量减少自我情感对选题工作产生的影响,让镜头对拍摄对象和拍摄内容进行深度甄别,并对生活当中的记录素材进行进一步提炼,使观众能够从纪录片所表达的镜头语言当中获取到更加深刻的艺术体验与思想内涵。其次是延伸与塑造性原则,编导人员在选定切入目标后,还应当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艺术加工,在拍摄工作正式开始之前实现创意方向的确立,在不违背纪录片真实表达的内容前提下将其向着编导的意图方向进行进一步推动,使纪录片的拍摄具备编导的艺术特点与色彩。

(二)基于真实性原则进行创作

在纪录片的创作与发展过程当中,真实性是其最重要的创作核心之一,这意味着纪录片的全部创作与拍摄都要基于现实生活当中的客观事实。但部分题材与主题的纪录片由于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很难通过镜头进行直接描述,例如,部分历史纪录片的内容,就需要编导人员按照史料当中的原始记载进行场景再现,让纪录片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曾经存在的历史事件或历史发展脉络,并实现视觉效果的进一步提升。然而在这类纪录片的拍摄创作过程当中,很多编导人员没有把握好场景重现与真实记载之间的比例与分寸,容易产生“用力过猛”的现象,一方面制约了纪录片的创作质量,另一方面也很难对编导意图进行更深层次的贯彻与实现。因此,在拍摄创作过程当中,还应当做好真实拍摄与“搬演”之间的科学分配,这样才能保障创作意图的进一步实现。

(三)拓展与拍摄对象之间的沟通渠道

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当中,很多编导人员通过镜头语言使观众与拍摄对象之间产生联系,让整个纪录片的可信性得到更加有效的体现,因此,在进行拍摄过程当中,进一步拓展与拍摄对象之间的沟通渠道,对提升被拍摄对象的配合程度,有效贯彻并实现编导人员的预期意图具有重要意义。编导人员应采取近距离访问、相互探讨、相互熟知的方式,减少被拍摄者对镜头产生的“戒备心理”,让被拍摄对象能够在镜头当中表现出更加自然、更加真实的生活状态,从而使纪录片当中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得以进一步凸显,创作核心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5]。

在与纪录片拍摄对象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当中,编导人员还应当注意沟通方式与沟通态度,使拍摄对象得以慢慢放松,应当避免强迫性拍摄或“突袭”式拍摄给拍摄对象带来的不良印象,使拍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创作意图得到充分贯彻。

在编导人员进行实地拍摄的过程当中,解说词或“旁白”不仅能够为观众进一步了解拍摄内容提供帮助,还能为纪录片的编导意图提供“注脚”。因此,编导人员可以在拍摄素材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观点进行筛选、重组,使纪录片的创作意图得到进一步实现。

(四)控制好纪录片的整个拍摄流程

纪录片拍摄需要做好过程控制以保证纪录片可以全面、充分地传达其拍摄意图。控制好纪录片的整个拍摄流程需要从两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确保纪录片拍摄内容的真实有效。纪录片拍摄不仅要保证影像清晰,能够真实还原拍摄对象现实生活,还要对人物对白进行精细构思,保证对白设计遵循拍摄对象内心状态和表达诉求,通过有意识的对白问题引导引发观众思考,体现编导意图。多数纪录片会将采访内容贯穿整个拍摄过程,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如随机出镜采访、非正式无程序的闲聊采访等采访方式,通过采访内容实现情节递进,观点验证或情感共鸣。在进行采访问题选择时,要根据纪录片拍摄对象不同、拍摄环境以及拍摄时机等多种要素进行综合考虑。以《初来乍到》中韩松和王尔敏为例,二者性格不同,对采访环境的敏感程度不同,因此,需要在采访内容、问题设计以及采访场合上精心安排,保证纪录片拍摄效果。二是选择适合的拍摄手法。纪录片拍摄手法选择影响镜头语言的叙述能力,进而对编导意图完整充分传达产生影响。因此,纪录片要实现拍摄风格与拍摄内容统一,减少夸张渲染手法的使用,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对比拍摄手法凸显拍摄对象变化,通过对比冲击展现编导意图,这种对比可以是拍摄对象过去与现在生活状态的对比,也可以是不同人物的对比。

(五)运用更加成熟的后期处理技巧

纪录片初步拍摄工作结束以后还需要运用后期处理技巧对拍摄片段进行剪辑拼接、不断调试实现精益求精,使成片可以完美表达出编导意图和拍摄记录内涵,此过程需要后期处理人员与编导进行充分沟通,保证纪录片应用的色调、音乐、旁白与编导诉求一致。成熟的后期处理需要抓住拍摄记录内容重点,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做好场记工作。工作人员需要对纪录片拍摄素材做好场记,为后续理清编辑大纲做好铺垫,增强纪录片各镜头衔接紧密性。工作人员按照提前设计好的场记单进行相关信息记录,根据拍摄场次序号等信息进行拍摄片段寻找对应,可以保证场景顺序逻辑性。若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外部环境杂音干扰严重,工作人员做好场记可以减轻后续音效编辑工作负担。二是确定编辑大纲。要以明确纪录片拍摄主题作为指导进行拍摄对象选择,编导与后期工作人员就编辑大纲内容和结构进行沟通交流,从全局的角度上对拍摄结构、线索递进和整体节奏进行处理安排。通常情况下,纪录片会选择以拍摄对象因果关系和时间顺序作为叙述逻辑,但若不改变拍摄内容真实性的基础上改变叙述次序可以更好展示编导意图,也可以进行此类叙述编排。三是拍摄结构选择。纪录片拍摄结构形式包括交叉式结构和板块式结构。工作人员要根据纪录片内容和预期展示要求进行结构选择。例如,《沙之海》呈现出板块式结构,通过将沙漠牧民与海岛渔民生活进行串联展示,体现出生存意识的纪录片主题,完美展现出编导意图。四是把握拍摄节奏。后期处理要根据拍摄情节发展和对象状态变化进行节奏选择,通过改变镜头切换速度、运用长镜头等方式突出重点展示对象,体现编导意图。

(六)注重艺术性与逻辑性的全面表达

纪录片在拍摄前期需要由编导明确拍摄主题和影片立意,在后续拍摄过程中实现艺术性与逻辑性的平衡统一。例如,想要拍摄关于医生的纪录片,可以将医生职业特点和闪光点如救死扶伤、舍己为人等作为拍摄主题。通过挖掘拍摄对象生活经历,采访拍摄对象周围人物过实地调查访问与侧面描述烘托保证拍摄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通过深入了解拍摄对象背后的故事和真实的生活状态,才能在拍摄中利用镜头语言充分展示人物特点,通过后期处理和拍摄手法选择增强影片内容与观众的情感共鸣,保证纪录片真实性的基础上增强影片艺术效果。以《叶连平》这部纪录片为例,其拍摄意图是向观众展示出一位无私奉献的教师人物形象,在拍摄时将叶连平开办留守儿童之家、资助贫困生等素材进行剪辑串联,对于无法用镜头拍摄记录的部分,就对拍摄对象的学生、同事进行采访,通过正面侧面记叙结合,增强拍摄人物真实性和生动性。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纪录片创作发展过程当中,强化编导意图的贯彻和落实对提升纪录片的拍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拍摄和创作人员应当进一步强化对编导意图的重视程度,从主题选定、切入角度、拍摄流程、后期处理技巧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进而使纪录片的创作更加顺利,艺术与思想价值更加丰富。

猜你喜欢

编导意图纪录片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燕山秋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