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建筑空间意义的媒介呈现与文化认同叙事探析
——以《人民日报》报道北京工人体育场为例

2022-02-17郑欣仪

传播力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足球北京

◎郑欣仪

(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84)

一、北京工人体育场建筑空间历史背景

北京工人体育场建于1959年,是北京十大著名建筑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各方日益重视体育的重要作用、体育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相关设施的完善。1949—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体育对国家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意义,被定位为“为人民健康、生产、国防服务”。在此背景下,北京工体于1958年9月5日正式确定为首都工人阶级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项目。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体育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那个炙热的时代,工人体育馆建设不仅以惊人的速度完成,还在一个月内迎来了首个大型体育赛事——第一届全运会。1990年,举世瞩目的第十一届亚运会也在这里开幕,这是中国主办的第一个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工体除了为大型体育赛事提供场地外,也是国际体育交流的良好纽带,为中国体育走向世界,增进各国运动员和人民的友谊作出了突出贡献。1961年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期间,工人体育场提供了当时中国最好的设备设施,其全方位的服务受到了各国参赛会成员的赞扬。此后,工体承接了更多的国际体育赛事,给世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作为大娱乐业的一部分,工体以可容纳万人的大场地成为国内外歌星举办演唱会的首选。2002年,体育之窗获得经营权,打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工体商圈”,这是北京第一个以体育理念为核心的成熟商业区。2020年12月,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重建的PPP项目启动。改造后,体育中心将由综合性体育场改造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专业足球场,将利用未来两条地铁(3号线与17号线)交汇的有利条件,通过地上与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合理配置创新型商业和文化业态,助力北京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1]

60多年来,北京工人体育场通过空间意义的转变,展示了连续的历史发展脉络,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体育建筑文化遗产。它所代表的精神和现象是现代体育建筑空间在媒体建设下所赋予的,不仅反映了不同阶段公众身体的活动情况,也表现了北京城市的风貌。

二、工人体育场建筑空间意义表达与变迁

体育场馆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建筑,其空间具有连续性,显示内容由此被转化为时间序列形成连贯的叙事。每个历史阶段的空间都可以看作是时间叙事序列中的一个节点,体育建筑所强调的文化意义和意识形态就渗透其中。自建成以来,工体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变,这三次转身形成了工体阶段性特征的明显变化,在媒介建构下主要表现为四种空间意义。

(一)体育与足球空间

如果说体育是一场戏剧,那么工体就是表演的重要载体。工人体育场作为中国的标志性建筑,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育场,而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人民日报》自1959年9月报道全运会足球比赛以来,就把在工体举办的足球比赛作为其报道的重中之重。1959年《中苏国家足球队友谊比赛》;1960年《德足球队同北京队踢成平局》;1962年《越人民军足球队同北京队举行友谊赛》等等,足球在工体相关报道中占绝对地位,足球比赛被放置在特定的场所中加以规范,打造出中国体育界独特的足球空间。各国足球队来华交流,无论是竞技比赛还是友谊赛,工体也表现出国际体育社会空间的特征。

提到工体,与之血脉相连的就是国安。1992年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成立,1996年3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北京国安队主场从先农坛体育场移至北京工人体育场,成为甲A各队中最大的主场。”从那时起,中国足球就有了“工体不败”的传说。工人体育场忠实地记录了难忘的足球岁月,展示了中国运动员不畏艰险、自主发展的民族精神,时代主题和体育故事不断投射到这个空间,成为足球新的象征。这一建筑空间不仅成为北京的认知地图,也是整个中国足球的福地。2004年,第13届亚洲足球杯在这里举行,亚洲足球首次回到它的诞生地。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工体成为奥运会足球比赛的场地。工人体育场所传达的足球精神植根于球迷和北京这座城市中。以足球为代表的新中国体育空间是中国足球发展过程中的一段特殊历史,体育运动与政治需求相结合,足球的发展使人们体验到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民族战斗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力量,这也是那个时代生活方式的反映。

(二)摇滚与娱乐空间

1985年4月,海外第一支来华流行乐组合——英国威猛乐队,在工体举办了一场令无数人终身难忘的演出,能容纳15 000人的体育馆座无虚席。《人民日报》1985年4月30日发表文章《老体育场换新颜》,报道称“中心足球场里,平整如毯的草坪代替了过去坑坑洼洼的草皮场,原来八条煤渣跑道全部变成绛红色的现代化塑胶跑道……光源已更新为接近阳光色的镝灯,使夜晚的绿茵场象白昼一般光明。”硬件设备的升级和场馆的改造,为举办除体育赛事以外的其他大型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拓展、延伸和改变了工体的体育空间意义,工体多姿多彩的文艺生活从这一年开始。

威猛乐队演出时,一个名为崔健的年轻人坐在观众席。第二年,他在这里第一次演出了《一无所有》,开启了中国摇滚乐的时代。在摇滚迷的心中,工体一直都是圣殿一般的存在。[2]2016年,这位中国摇滚教父又在工体召开了“滚动三十”演唱会,宣告中国摇滚诞辰30周年。千禧年后,量贩式KTV取代了粗放的蹦迪场,时尚的夜店更受年轻顾客的青睐。工体各类酒吧吸引全北京的夜猫子汇集于此,到工体过夜生活达成共识,成为年轻人固定的黎明聚集地。

自商业化发展以来,工体逐渐突破“体育场”的限制,朝时尚、潮流的方向靠拢。三十多年来,工体作为见证者为摇滚和娱乐提供了区隔于主导社会价值观的亚文化空间,对年轻人的反叛予以包容,为他们提供情绪的出口和暂时逃离现实压力的“乌托邦”。虽然它打破了体育建筑在狂欢和庆典后的落寞命运,焕发出新的生机,但在转型成为年轻人娱乐场地的同时也因身份各异的来客沦为引人不安的负面新闻的制造空间。在报道《老体育场换新颜》后不久,《人民日报》就连续报道了《北京工人体育场发生一起严重违法事件》、《在北京工人体育场违法事件中有七人触犯刑律 五人已被逮捕》等批判文章,反映出工体的娱乐空间为城市发展带来的双重影响,既为青年人提供了追求理想生活的场域,同时也是规训、驯化和引导纠正其越轨行为的“樊笼”。

(三)政治、符码与乡愁

历史上,工体一直具有体育和政治的双重身份。不仅“工人体育场”的名称颇具政治意味,作为国家级体育场,它也是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人和亲历者。1997年香港回归,庆典落户工体。《人民日报》1997年8月9日报道“首都各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大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江泽民在会上讲话指出: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这一世界级的政治事件,让工体在20世纪90年代末获得了无以复加的地位。2008年,为达到奥运会举办需要,工体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人民日报》2008年2月28日报道称“工人体育场改建竣工后将作为奥运会足球比赛场迎来八方宾客”。这种政治的浓墨重彩,与中国梦构筑了工体在国人心中不可动摇的地位。正是因为这些记忆,工体成为一个时代的图腾。[3]

虽然故乡是一个地缘概念,当老北京人随着拆迁远离市中心后,虽然还生活在北京的地界,但在文化与乡愁上,他们已经不再居住在“家里”,工体成为他们的乡愁。2008年9月6日,岳麓士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谈及观赛经历时说道“坐上看台,就像沉浸在欢乐的海洋,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也会亢奋难抑。”2021年9月16日第13版,《人民日报》发文《时光珍贵 后生且当珍惜》,受访者毛三虎激动地回忆1965年参加二运会开幕式的场景“可容纳近10万人的北京工人体育场锣鼓喧天。我激动得两个晚上没睡好觉!”去工体看比赛,既是拾起往昔的美好记忆,也如同回家一般。改革开放的时代、蓬勃发展的时代、激情四射的时代……工体迈出的每个脚步,都带着那个时代的深刻烙印。

(四)大众体育文化生活空间

早在1959年建成以来,工体在承载体育场馆功能的同时,就发挥着大量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角色功能。随着北京城市发展,旧的工人体育场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市民生活的需要。工体的空间表达具有与时俱进的能力,能够随形式的变化而发展出新形态,以延续其价值。因此,新工体改造计划重新打开围墙,恢复曾经大气疏朗的空间格局,营造有价值的宝贵绿色空间,将体育、文化和艺术自然地融入公众生活。改造后的新工体除体育场单体建筑外,还将建成一座占地约13万平方米的世界级城市公园。园内拥有30 000平方米湖区、环保健身跑道,以及在体育场屋顶设置有800米城市景观环廊。[4]这一转型不仅保留了作为体育竞赛建筑空间的专业竞技功能,还增加了满足公众需求的健身和休闲场所,同时配套旅游、餐饮等服务行业,开拓形成了大众体育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2021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北京工体改造复建项目钢结构施工全面展开》,指出“改造复建增加的全新罩棚,可以让新工体提升极端天气下的办赛能力和观赛体验,满足亚洲杯及未来更高等级国际足球赛事的办赛要求,整合了包括遮阳、照明和吸声降噪等在内的六大功能,并具备在未来设置环形LED屏幕及灯光秀的条件”“新工体将从城市地标、文体名片、活力中心三方面打造差异化定位和竞争优势,助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作为位于城市核心区的智能化专业体育场馆,工体不仅会使得俱乐部的比赛日收入激增,还将带动周边行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体不仅是建筑实体,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梦想。工体通过空间秩序自然化地表达了它的年岁,从体育足球空间到大众文化空间,单一的空间意义代替发展为丰富多样的空间意义。[5]《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8日第14版百姓生活刊发《夜间消费,还可多些文化味》一文,提出应探寻工体更多发展可能,创造出更好服务人民的文化意义空间,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体验的追求相一致。这一现代空间不仅给公众带来物质消费、生活休闲的良好体验,更提供了关于过去历史和未来发展的经验和沉思。工人体育场建筑空间成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与城市市民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与整个城市空间协同发展。

三、结语

工人体育场没有门牌号,但在北京几乎无人不知。它既是一个著名地标,又像一个活动的历史阀门,牵动着人们的记忆。如今的工体融合比赛、休闲、健身和商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不仅拥有独特的建筑形态,也是我们感知历史、感受社会的一种直接建筑空间表达。在探寻其建筑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时代纷繁的变化和世事的沧桑,感知到工体建筑空间所表达的经历、体验和感受。

建筑空间的意义总是处于不断的建构过程中,具有延绵的开放性,体育建筑的空间意义在不同的时代和变化中统摄着工人体育场,并随时代发展变化而变迁,是北京城市文化认同身份和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媒体重点报道的对象之一,工体又变为象征性符号,是意涵丰富的叙事文本。在意义流通和转换的过程中,工人体育场建筑空间从简单的体育社会空间,发展到摇滚娱乐空间,加之政治与乡愁的图腾表征,最终成长为集体育与休闲于一体的大众活动空间。物质的空间表达与城市居民生活和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其空间氛围越来越多元化、社会化。体育场媒介空间不仅是观赏体育与实践体育美学赏鉴和体育精神文化展示的场所,也是意义建构和社会交往的特殊平台。[6]工体作为符号和象征标识被编入各种意图和愿望,其自身的意义体系又被公众独立、积极地挪用进行新的生产和再生产,通过个人经历或精神活动,人们参与到工体这一特定的共同体对自己的历史与身份的讲述之中。媒介对工体进行意义指涉,将文化内涵注入其中,传递无数优秀的体育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人体育场建筑空间表达北京市体育发展的历史缩影,也见证了中国体育由弱到强的光辉时刻。工体记录着每个年代的体育精神和运动文化,见证着国家、民族和时代的沧桑历程和坚韧步伐。从“工体不败”神话,到“非工体不来”情结;从单纯的体育服务,到体育时尚文化中心。工体守望着新的发展,续写永恒的传奇。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足球北京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认识足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