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会计控制优化策略研究
2022-02-17唐健
唐 健
(沈阳何氏眼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00)
0 引言
共享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行各业带来了诸多的发展机遇。财务共享模式应运而生,通过将企业标准化、规范化、重复性的财务业务工作集中整合进行处理,极大地提升了企业财务工作的效率,降低了企业财务管理成本,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财务共享模式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产生深远的影响,造成会计内部控制的风险点和控制点发生了转移,使企业面临全新的会计内部控制压力。
现阶段许多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模式与财务共享模式不协调,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如缺乏风险评估机制、内部审计体系不完善、控制流程不规范等。为了适应财务共享工作模式,各企业应调整和优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措施,对症下药,推动内部会计控制与财务工作模式同步发展,积极探索强化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路径。
1 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内部环境不成熟
目前各大企业运用财务共享模式的时间较短,掌握的财务共享基础理论尚未完全成熟,所积累的财务共享模式构建经验较少。部分企业在实施财务管理模式改革时只是在原有的管理模式基础上套了一层财务共享模式的外壳,其内部的整体环境不完善,难以支撑起财务共享模式运作,无法发挥出财务共享模式的应用优势。
许多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功能模块单一,财务共享程度较低,主要工作任务便是处理企业内部简单的、重复的、工作量较大的财务业务工作,难以为企业内部控制和业财融合提供有效帮助。与此同时,财务共享模式虽然通过规范化流程、标准化操作、细致化内容极大地提升了企业财务工作的效率,有利于企业整体发展,但同时使得专业性较强的财务工作与基础财务工作分化,降低了基础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对部分财务工作人员的个人发展造成了困扰。
长期从事简单、重复的财务工作,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能力难以得到进步,转型困难,且身心容易疲惫,职业自豪感和工作积极性降低,不利于企业进行会计内部控制。由于发展前景不明朗,许多财务中心工作人员都选择了主动调岗和辞职,这导致财务共享中心人才匮乏。
1.2 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
风险评估是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但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许多中小型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企业上至决策层,下至普通工作人员都缺乏风险意识,单纯地认为只要遵循企业规章制度就能避免企业经营管理风险。这种错误的意识造成了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薄弱,无法应对突发性的风险。与此同时,企业风险管理是一项覆盖企业全体业务财务活动的综合性工作,企业往往会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风险识别、预防、处理等相关风险管理内容。但许多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的定位较为模糊,机构成员配置混乱,岗位权责不统一,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难以在风险爆发时及时作出反应,从而导致企业的风险管控效果不佳。
1.3 活动控制不到位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企业多数财务业务和数据信息处理工作都交由企业内部计算机处理终端来完成。尤其在财务共享模式下,财务共享中心的所有业务功能模块运行都高度依赖企业信息系统。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是财务共享模式实现的技术基础。部分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较为落后,缺乏全面的安全防护手段,存在较多的系统漏洞,一旦企业信息系统崩溃和损坏,整个企业的财务共享中心和会计控制体系都会直接瘫痪,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与此同时,财务共享模式使企业的财务审核工作都交由财务共享中心来进行统一处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审核流程,降低了财务管理总体成本,但也造成了责任和风险的集中。如果财务共享中心工作人员在审核和监督环节出错,会直接影响整个企业财务业务活动的开展。
1.4 信息沟通不流畅
企业财务共享中心信息沟通不流畅的原因来自于财务和业务的分离。业务工作人员对财务共享中心的认知不全面,混淆财务部门和财务共享中心的职能,在递交财务信息时容易出错。财务共享中心工作人员长期从事标准化、重复性的财务工作,远离业务前端,对业务流程和内容不熟悉,当遇到业务问题时需要反复与业务部门人员进行联络,核对具体信息内容,无法发挥财务共享模式的高效性,同时也难以辨别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2 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会计控制优化策略
2.1 完善企业内部环境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是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加强会计控制建设的首要工作。一方面,企业要扩大财务共享中心规模,完善财务共享中心业务模块,根据财务业务的差异性、专业性,将适合财务共享中心处理的财务业务工作全部纳入财务共享中心工作范围内,赋予财务共享中心更多的职能,从而实现用系统来监督和调控财务业务风险,增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以预算管理为例,企业可以将敲定的预算管理计划上传至财务共享中心。财务共享中心实时获取各类经济事项报销项目的预算执行数据信息,将其与系统内的预算管理计划核对,一旦预算报销结果超过原定的预算份额就立即通知上级部门,由上级部门决定后续的预算调整和纠正事项。这种规范化的成本费用报销模式增强了会计控制的全面性,为全面预算管理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另一方面,为了解决财务工作人员留不住、不愿留的问题,企业要做好会计人员职业激励工作,加大基础财务工作人员的培养和引入力度,提高基础财务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拓宽基础财务工作人员的升职渠道,帮助财务员工制定全面有效的职业规划,运用物质和精神双重手段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增设财务共享中心管理和业务岗位,鼓励员工定期在财务共享中心内部转岗,体验不同的业务和管理模式,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将表现优异的财务工作人员纳入企业的干部人才储备库,激励工作人员努力学习和工作,成为企业优秀的管理人才。
2.2 构建风险评估体系
构建风险评估体系是提升企业会计控制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财务工作中隐藏着许多的风险点,企业必须做好风险管理工作,规避财务共享带来的风险隐患,保证财务共享模式稳定运行。首先,企业应强化全体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帮助全体工作人员尽快熟悉企业新型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告知全体工作人员各自岗位可能会面临的风险,为全体员工敲响警钟,使全体工作人员都能参与到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中。
与此同时,为了加强会计控制风险管理,企业应在财务共享中心内部成立风险管理部门,从其他各部门中选拔出优秀的风险管理人才,专门组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组,识别企业财务工作中隐藏的各类风险,根据风险等级的不同将其上传至财务共享中心的风险库,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风险模型。当财务共享中心获取到的数据信息脱离风险模式预先设定值范围后就会立刻向内部控制部门发出警报并提示风险等级和类型。风险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预警内容采取对应的风险处理手段,规避企业可能出现的财务工作风险。
2.3 优化控制活动流程
控制活动流程再造和优化是财务共享模式转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一,定期开展系统维护。信息系统维护工作是会计电算化下不可或缺的工作。企业应加大信息系统的研发力度,完善信息平台的各项功能,定期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更新维护,及时发现和消除信息系统存在的漏洞,提升系统的信息处理效率和质量,同时建立全面的系统安全防护体系,在外部增设多重防火墙,在内部设立用户访问权限和网络日志功能,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其二,强化评审流程。企业可以推行首签责任制,由参与首次审核的责任人作为会计控制的第一道防线,对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全面负责。首签责任人具有监督企业业务活动的职能,需要完成业务风险分析和管理工作,驳回不符合流程、资料不完善、数据信息失真的审核事项,并指导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整改。经由首签责任人审核通过的事项在到财务共享中心前还需要分公司的财务部门和财务领导进行二次检查,防止首签负责人出现纰漏。
最后,财务共享中心的财务审批人员会运用一系列科学合理的会计手段对审批事项进行复核,检查会计核算的规范性,经济事项的真实性以及原始凭证的完整性,从而进一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
2.4 促进企业内部交流
会计控制的目的是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促进信息沟通交流,拓宽信息共享渠道,有利于加强财务共享中心对于财务信息的掌控力。一方面,企业需要向全体工作人员普及财务共享相关知识,帮助业务工作人员了解财务共享中心的工作模式,加深业务人员对财务工作的理解,同时从各个业务部门中抽调一名业务管理人员常驻财务共享中心,为财务工作人员解答业务问题,提升财务共享中心内部沟通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为了保障企业内外部信息交流通畅,企业可以搭建专门的信息交流平台,由财务共享中心负责与企业外部的供应商、下游企业以及政府部门进行联系,方便财务共享中心工作人员获取完整、准确的外部信息。
3 结语
财务共享模式下,各大企业要重新审视自身会计控制工作存在的不足,树立现代化、信息化的会计控制理念。完善企业内部环境,建立和壮大财务共享中心,赋予其更多的财务管理职能;优化岗位结构,培养和引入优秀的共享中心工作人员,规范控制活动流程。同时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及时规避企业经营管理风险,从而使企业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健康、稳定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