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疾病预防健康大数据应用研究
2022-02-17张佳杰陈修齐范玉璐周旻杰
张佳杰,陈修齐,范玉璐,周旻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
0 引言
近年来,基于“互联网+”背景的大数据技术在医疗服务领域的应用随着相关需求的迅速增长而愈发受到重视。国家针对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服务方式的转变制定利好政策,并要求医院、社区等有关机构加以落实,致力于将新的服务方式纳入常态化的医疗工作体系当中。
事实上,“互联网+”新技术被应用于医疗领域的历史由来已久。施麟俊、方荣华[1]在《社区老年慢性病人群“互联网+全科团队”健康管理服务的困境及应对策略》中指出:政府相关部门对健康大数据的发展予以了有力支持。网络及电子设备的普及使“互联网+全科团队”等大数据医疗模式能够为居民提供比传统医疗模式更加便捷、完善的医疗卫生;同时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医务人员也可更加准确、高效地完成相关数据工作,并且能更加方便地参加会诊与交流。
杨孝光等[2]在《健康体检数据平台建设方案研究》中指出,健康体检数据平台建设具有如下目标:构建可视化数据资产中心,建立术语字典标准化体系,建立数据质量管理系统,构建临床信息与知识图谱的融合推理与决策模型。这些目标体现出了大数据技术被应用于体检等疾病预防服务的基本方法,表明了数据收集与分析、模型构建与交互在构成健康大数据服务方式中的重要作用。马家奇、赵自雄[3]在《人群健康评价与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体系构建》中指出:基于新技术的疾病预防服务注重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注重监测全生命周期健康事件,并积极推进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三大数据库”在疾控领域的应用,统一信息采集,整合数据资源,实现信息的统一采集和分散利用,使信息系统得以对全部疾控业务进行有效支撑。
根据既有研究得知,健康大数据医疗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经验与成果,大数据平台与信息系统建设已经较为完善,这为之后深入研究当前大数据疾病预防服务方式的实际应用状况提供了背景与依据。
1 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疾病预防服务的现状及问题
1.1 现状
为了从供给侧、需求侧两个角度具体了解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疾病预防领域服务的现状,本文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针对服务提供者的实地采访与针对服务需求者的问卷调查,对所获数据进行归档整理并总结成比较完整可信的服务应用现状。
本文以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对该医院医务工作人员进行了有关采访。通过此次采访,得知受访者所在的地段医院具有较为完善的健康大数据供给配备,并且会与社区等单位合作,积极主动地将其用于为病患进行疾病预防服务,这一工作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但在供给侧措施较为完善的同时,部分老人基于各种原因的不配合行为,以及在整个工作过程中部分医务人员在行为驱动上的功利性,体现出了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对接存在不一致性,以及供给侧的一些工作服务机制(包括参与主体)仍需要优化的现状。受访者也基于这些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譬如在供给侧方面引入更多诸如志愿者的社会公益力量的参与,并且对需求侧方面加大宣传力度等。这些建议部分体现出了供给需求两方面问题上的关联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还通过制定电子问卷并于网上发放的方式,对上海市常住居民使用互联网渠道获取疾病预防知识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与数据分析。受访者基本为上海市常住居民,年龄段基本为60岁以下,性别比例大致相当,从事职业相对多样,中等收入水平偏多,整体受教育程度偏高。通过主要问题的答卷情况,可以得知在上海市常住居民中,年龄层次在60岁以下的居民最常使用互联网作为获得疾病预防知识的渠道,且使用互联网的方式较为多样;而各类主体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的疾病预防知识宣传方式也基本能够满足其多样性的需求。与此同时,受访者整体对于当前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的信任度与满意度并不高,并且多数受访者所在社区配备互联网健康知识平台的覆盖率不高,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需求。
1.2 存在的问题
根据采访及问卷调查,可知在上海市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下居民倾向于主动通过互联网等大数据手段获取疾病预防相关知识,而60岁以上居民则倾向于被动接受医院等单位通过大数据方式提供疾病预防服务,但是这两种需求方式目前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60岁以下的居民认为自己不能够通过主动利用互联网来获得足够有效且值得信任的健康信息,并且还指出社区所提供的互联网健康知识平台覆盖率不高且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其需求,而60岁以上居民对于医院等单位主动提供的健康服务表现出不配合等行为。两类群体都对于各自所需求的信息源抱有不够信任的态度,这与当前供给侧主体所提供的大数据方式,以及供给侧主体本身的组成方式不够充分息息相关。因此本文认为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3个。
1)整体供给不足。供给侧主体通过互联网各个渠道提供的信息及服务尚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充实足够权威且有效的信息及功能。
2)供给方式单一。供给侧主体针对60岁以上居民的大数据健康信息宣传渠道及服务方式较为单一,且执行方式比较机械,可能导致部分老年人既有的生活规律与习惯受到影响,使部分老年人出现不配合情况。以上2点都体现出了供给侧在配给相对完善的情况下与部分需求侧的对接问题仍需要改进。
3)供给主体单一。当前供给侧主要为社区医院以及居委会等组织,而这些组织将大数据疾病预防服务纳入到正常工作的一部分当中,使得参与工作的人员仍然如平常一般以完成工作指标为目的,对于优化这一方面的工作缺乏驱动力。
1.3 问题的成因
在“互联网+”新技术应用背景下,提供大数据疾病预防服务的供给侧主体(医院、社区等)由于是相对单一的机构,并将这一政策纳入正常工作体系的原因,导致工作人员以常态的完成指标为导向,缺乏推进这一创新政策的积极性,因此尽管各方面的配给均较为完善,供给侧主体仍然相对机械地执行该项工作,未能精确地了解需求侧的实际状况,导致供给与需求的对接出现问题,使得针对60岁以下居民的互联网渠道的信息与服务不够充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针对60岁以上居民的宣传与服务渠道单一且机械,使部分老年人对其工作产生拒斥。因此,本文认为供给侧主体本身的组成与工作方式是导致目前困境的主因。
2 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疾病预防服务的优化建议
利用互联网等大数据手段提供疾病预测服务本是利用新技术替代过往服务手段的一个方式,因此尤其需要注重与目标群体实际状况需求的对接,这一对接需要一些非功利性且更加贴近社会需求的新力量来推进,而目前已有的供给侧主体的一部分措施也尚需完善。因此基于现状的对策便是优化既有主体,引入新的主体。
2.1 优化既有主体
对于当前医院、社区等供给侧主体,其既有的针对相关服务的工作与宣传方式应当根据不同目标群体的实际需求作出相应的改变,使互联网大数据疾病预防服务供给能够更精确地满足需求。
2.1.1 完善互联网渠道服务与信息功能
针对60岁以下,具有主动利用互联网获得健康知识与服务的人群以及医院与社区等主体应当在公众号,app等各个渠道上提供更加完备的疾病预测相关服务功能,如制作线上问卷、收集用户健康数据并提供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疾病预测结果与相关措施建议;完善线上门诊等功能,使用户得以通过该渠道针对健康问题进行主动咨询。此外,还应当在互联网各个平台注册官方账号,以近期公众健康大数据为导向,进行健康知识与疾病预防宣传,并提供给用户主动了解该类信息的渠道,提高在互联网渠道的服务覆盖率与可信度,更广泛地切合居民健康需求。
2.1.2 提供更加个性化的社区服务方式
针对60岁以上、倾向于被动接受疾病预测相关服务的老年群体,医院与社区等主体所要做的是需要更加了解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以及适于接受的宣传方式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尝试改变目前“一刀切”式的机械的工作和宣传方法。例如在提供服务的时间上,医院与社区在服务常态化的前提下可以深入了解不同老年人的生活节奏,并将生活节奏相近的老年人划分为同一时间接受服务的群体,通过多个时间针对生活节奏不同的老年人群进行服务工作,尽量使老年人的生活节奏不受扰乱;在服务方式上,诸如数据采集等工作可以寻求老年人家属或亲友的协助,使他们在空闲情况下配合医院对老年人进行询问、记录等工作,通过关系亲近的人员来减少老年人的不信任与不配合;在宣传方式上,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大数据资源来设立融入生活、并易于老年人接受的宣传渠道,例如设立社区电子专栏与大屏幕,使老年人在社区内活动时也能通过屏幕获得相关疾病的预防知识。
2.2 引入新的主体
在由国家机构主导的既有供给侧主体组成单一的情况下,相关人员的功利性问题难以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因此需要以非功利性目的为驱动的公益组织作为供给侧主体的新生力量,加入到大数据技术的疾病预测服务中来。
医院与社区等组织可在落实上述工作措施的过程中引入志愿者的参与,发挥其奉献精神和热情,使其在投身工作的同时能够体察目标群体在服务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并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措施。
新技术医疗疾病预测服务的应用必然会面临很多问题,在分析与改进服务方式的过程中需要服务人群的反馈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因此各个供给侧主体应当设立意见反馈渠道,从目标人群与社会等方面接受监督,及时发现与反思问题,并根据意见改进应用方案。
3 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手段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领域,为医院病患及社区居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服务。但医院、社区等供给主体在应用该类服务时也面临不能适应实际需求或无法全面满足需求的困境,如整体供给不足、供给主体及供给项目单一等。优化既有主体,完善互联网渠道服务与信息功能,提供更加个性化的社区服务方式;引入新的主体,引入志愿者等参与主体,建立有效的监督服务机制,能够进一步促进大数据手段效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