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高等院校学术期刊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
2022-02-17姚云峰胡春元
丁 霞,姚云峰,胡春元,刘 璐
(1.内蒙古农业大学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编辑部;2.内蒙古高等教育学会;3.内蒙古农业大学 沙漠治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学术期刊是高校学术交流的窗口,是高校学科发展、一流学科建设和高水平科研人才培养的推进器,是展示自治区科技实力的窗口,也是自治区科技发展、技术创新成果交流的前沿阵地,关乎自治区的科技地位和经济软实力,非常重要。为了更深入地掌握自治区高校主办学术期刊的发展情况,内蒙古教育厅高教处委托内蒙古高校学会对区内20所普通本科高校及其二级单位主办的学术期刊进行了摸底调查。
调查工作由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学会负责组织和实施。2020年9月初,高教学会组织专家编制了学报基本情况问卷,并于9月中旬向全区所有高校学报编辑部发放,初步了解各高校主办刊物基本情况;对问卷结果简单分析后,确定了需要现场走访的编辑部。11月初到12月初,高教学会带领有关专家先后到区内各高校期刊编辑部进行实地调查。在与各高校学报编辑部分管领导、编辑部主任、编辑部工作人员座谈的基础上,又与部分高校的教师、学生进行了交流,征求了他们对高校学术期刊作用、办刊措施的意见和建议,均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到2020年年底,共收到调查问卷40份,访谈读者、作者、审稿专家、分管领导和刊物编辑100余位。经对访谈意见和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形成如下报告。
1 内蒙古高校科技期刊办刊情况
1.1 刊物数量、种类和类型
截至2020年末,自治区各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共40种,其中经国家新闻出版局正式批准的、公开发行刊物36种,内部刊物4种,分布于17所普通本科院校。公开发行的36种刊物中,有35种属于自治区教育厅主管,各学校主办,只有一种属于学校主管,校属研究所主办(《干旱区资源与环境》)。36种学术期刊大致可以分为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和教育教学类3种类型。
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内蒙古民族大学主办刊物最多,各6种;其次为内蒙古农业大学4种(包括内刊1种);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包括内刊1种)和赤峰学院各3种;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呼伦贝尔学院以及河套学院(内刊2种)各2种;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艺术学院、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包头医学院以及集宁师范学院各1种;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暂无学术期刊。
1.2 语种
内蒙古高校学术期刊语种以汉文和蒙古文为主。数量最多的为汉文刊,共28种,占比70%;蒙古文刊共12种,占比30%。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文刊物数量最多为3种;其次为内蒙古师范大学2种;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赤峰学院、呼伦贝尔学院、河套学院各1种。其中,内蒙古农业大学和河套学院的蒙文刊为内部刊物。
1.3 刊期和发文量
从自治区高校科技期刊刊期情况可以看出,双月刊种数最多21种,占52.5%,全部为汉文刊;月刊5种,占12.5%(汉文刊 3种,蒙古文刊 2种);季刊 9种,占22.5%(汉文刊4种,蒙古文刊 5种);半年刊 5种,占12.5%,全部为蒙古文刊。
1.4 国内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
1.4.1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情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简称北大核心)是北京大学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等联合发布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据最新公布的北大核心(2017版)显示,目录共收录了中文期刊1 983种,其中人文社科类733种,科技类1 250种。在这些被收录的科技期刊中,来自内蒙古高校的科技期刊仅3种,其中内蒙古农业大学2种,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内蒙古大学1种,为《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4.2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C刊)收录情况。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深受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视。
CSSCI来源期刊(2019年—2020年)共收录期刊568种。在这些期刊中,自治区高校期刊入围1种,为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研究所主办的《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4.3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情况。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于1989年创建,主要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国内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技工作者非常看重此数据库。
CSCD(2019年—2020年)收录来源期刊1 230种,核心库(C)期刊908种;扩展库(E)期刊322种。在CSCD(2019年—2020年)收录的这些期刊中,内蒙古高校科技期刊仅1种,为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研究所主办的《干旱区资源与环境》(C库)。
1.4.4 卓越期刊收录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19年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者将获得支持经费50万元~100万元。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19年度开放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高起点新刊、集群化试点以及建设国际化数字出版服务平台、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7个子项目,最终确定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项目共计285项。遗憾的是,目前内蒙古无一家期刊入选该项目。
1.5 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
限于期刊语种等问题,目前内蒙古所有期刊几无国际影响力可言。国际上的几大重要数据库,如SCI、EI、Scopus等均没有期刊收录在库。
2 内蒙古高校学术期刊办刊存在的问题
2.1 刊物分散,办刊规模小,特色不突出,刊物影响力差
从办刊规模看,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主办刊物40种,只比西藏、青海、海南、贵州四省区办刊数量略多,40种刊物分布在17所高校,每所高校平均2.35种,规模很小。主办刊物最多的内蒙古民族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各有6种刊物。这与国内刊物较多的学校相比,差距明显(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办刊数量都在15种以上),这种办刊规模很难形成集团效益和整体效益。
从发文数量看,《包头医学院学报》年发文量最多,为620篇,《干旱区资源与环境》370篇,其他都在300篇以下;就是被归类为综合性学术刊物的《内蒙古大学学报》《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年发文量不足150篇,《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19年发文量仅77篇。与国内发文量多的刊物无法相比(《中华误诊学学报》年发文量10 000篇,《安徽农业科学》年发文量6 000篇)。
再从影响因子(该刊物前两年的论文被引用次数与发文数之比)来看,内蒙古高校主办科技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约为0.4,仅为全国科技期刊平均影响因子0.787[1]的50%;从影响力指数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为784、《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为215、《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为140、《包头医学院学报》为100,其他期刊均在100以下(《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仅38)[2]。
内蒙古是中国的生态大省,生态地位非常重要,内蒙古生态学科的发展水平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反映内蒙古生态研究的成果在内蒙古主办的科技期刊上却很少见到,更没有办出一份有影响的生态学期刊。内蒙古经济总量在全国30多个省区中可以排到前列,科技实力不容小觑,但这次调查涉及的高校科技期刊影响力很不如人意,这与内蒙古在中国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生态地位以及学术地位不相吻合。
2.2 学校扶持力度不足,缺少学术性专业人才
办好一份科技期刊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首先是学校的政策和引导,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环节。近几年为了创建一流学科,学校过分强调SCI、EI、SSCI,致使很多老师甚至研究生都不在学校学报上发文章,不在国内科技期刊上发文章。这不仅导致大量优秀稿件外流,甚至造成部分学报“无米下锅”,刊物被剔出科技期刊核心库。
在人员配备上,不能满足办刊需求。按国家新闻出版署2018年《期刊出版管理条例》及相关规定,科技期刊必须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三审三校必须由有编审资格的不同人员完成,人员之间不能互相代替。也就是说,一份刊物完成基本的编校任务至少需要6人。而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自治区大部分的高校期刊编辑部,每刊3名工作人员的状态最为常见,这远远无法满足编辑部日常工作所需,从而导致编辑既是专技人员,又是编务人员,还是行政人员。庞大的工作量将编辑牢牢绑定在办公室,无法走出去进行正常的组稿、约稿工作,无法及时更新学术知识、出版理念,学术编辑最终沦为文字校对,逐渐被学术界、期刊界所淘汰。
经费支持力度不够,目前各学校对学报的支持力度大约在15万元左右。这个支持力度基本可以满足编辑部日常办公、刊物印刷、审稿和不多的一点稿费的需求,编辑人员的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组稿基本没钱,特别是一些专家的约稿、聘请专家到编辑部交流基本不能考虑,因为这部分经费根本没有来源。
对编辑影响最大的一点,就是编辑在学校的地位问题。目前,大部分的高校都将期刊编辑视为教辅人员,既不让他们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又在职称评定时仅作为分母出现,致使编辑人员身份尴尬,晋升机会渺茫,严重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导致有实力的专业人员频繁转岗,留不住专业人才。学术性专业人才的缺乏,又导致了高校编辑部与学术圈的联系较少,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学术界动态,与杰出科研人才的交流不密切,从而组到高水平稿件的概率极低。
2.3 传播方式落后,宣传意识薄弱,网络化和数字化技术落后
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一是取决于论文的质量,二是取决于刊物的传播范围、传播速度。目前,纯粹依靠纸本传播的刊物基本已被时代所淘汰,更多的刊物依靠网络传播来扩大影响力。国内目前做得最好的网络传播商是清华同方,但完全依靠他人的传播也不是很尽如人意的。近年来,国内外较为流行的传播方式是开放获取,简称OA,这是读者免费获取论文的一种阅读的方式,较常规的购买阅读服务自然更受读者喜爱,传播速度也更加快捷便利。但这种传播方式是需要作者出资解决传播费用问题的,这一方面会大大降低作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需要编辑部收款后再转汇给发行商,而由于现有财务管理制度的约束,导致高校期刊编辑部不便于完成该项工作。
随着自媒体及网站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普通高校的学术期刊逐渐朝着网络化和数字化出版方向发展。然而,高校编辑部数字化技术人员缺乏,引进难度大;老编辑或者从其他专业转行的编辑们又对智能化手段、网络平台和现代新媒体平台等新技术的了解不多,使用难见成效。据了解,国内核心期刊几乎都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而内蒙古高校主办的刊物大部分还尚未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仅有的几家也少有关注者,几乎不发挥作用;加之编辑网站建设及其维护较为困难,期刊编辑人员与读者、投稿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到位,也使得内蒙古高校的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建设与转型发展速度较慢。这些都降低了刊物和学术论文的影响力。
2.4 对破“四唯”的认识和执行还需进一步强化
为了应对严重的科研成果外流现象,2018年10月,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工程院等5部门制定了《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文件发布后,得到了广大科研人员与期刊编辑人员的一致认可,研究成果外流现象有所好转,但在内蒙古成效并不显著,尤其对非核心期刊,几无效果。这主要还是由于区内各高校对破“四维”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落实。
目前,内蒙古各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人才评定、职称评聘等方面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内部政策(如论文统计认定期刊、论文发表奖励等),要求研究生及科研人员只有在核心期刊、卓越期刊或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才被承认为有效论文,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不计入工作量,没有奖金,甚至研究生不能毕业。破“四唯”文件发布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部分高校不再强调SCI、EI等英文数据库的硬性发文要求,但其学术地位并没有受到实质上的动摇,仍是广大师生投稿的第一选择。既是不再投稿外文期刊,本校的学术期刊(尤其是非核心期刊)仍然存在着来自其他中文核心期刊的压力,无法吸引到本校的优秀稿件。
总的来说,追求卓越、追求一流是为了内蒙古争光,也是为了学校的发展和学科的发展,无可厚非。在国际上或国内影响力高的刊物上发表论文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确实是创办一流学科的重要举措,从这点上看,教师、学生、科研人员将论文发到非本校期刊上也不是错误;而高校期刊本身就是高校自身研究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平台,是学校的门面和重要窗口,期刊希望获得本校师生的支持、希望获得更多的优秀稿件也是可以理解的。如何解决校内发表和校外发表的矛盾,如何处理学科发展和期刊发展的关系,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3 发展内蒙古高校科技期刊的建议
高校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科技团体,是科技论文产出的第一大户,高校期刊理应是内蒙古学术期刊的主体,理应有较高的影响力。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改变内蒙古高校学术期刊影响力低于国内同类期刊的不利局面,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3.1 狠抓人才建设
期刊编辑部需加强对现有编辑人员的培训,提供足够的经费与时间,定期进行编辑人员在编辑出版方向和学术专业方向的继续教育培训学习;进一步创造编辑与科研人员交流的机会,鼓励其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参加学术会议获取最新科研成果,从整体上提高编辑的学术能力,并争取组到更多优质稿件的机会。
重视对高校编辑部的人才引进,尤其是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包括相关方向的学术人才、出版编辑人才、新媒体技术人才等。内蒙古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部的高学历人才极缺,由于对科研和教学等方面的侧重,导致编辑人才引进较难,重视不足,还需要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引进计划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偏向。
在职称评聘方面一视同仁,甚至需要一定的优待。编辑出版人员在高校处于边缘化人员,比例极小,基本不被重视,甚至在职称评聘时不能自成系列,再加上有些学校将编辑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放到一起评定,同样要求论文、著作、奖项,大大增加了考核评定出的难度,这对稳定现有编辑队伍具有很大的影响。
3.2 加强高校期刊与学术界、出版界的联系
加强高校科研人员个人发展和学报影响力提升的关系,鼓励本校师生在学报上发表文章,校学术委员会、考核办公室、科技处和研究生院要承认本校刊物,扶持本校刊物。至少做到在科技成果验收鉴定、评奖、职称晋升时不歧视、小看甚至排斥自治区高校刊物刊发的论文。
编辑部要时刻关注高校重点学科建设、重大专项研究进展,派专人跟进沟通,持之以恒,争取获得第一手研究成果的发表机会。同时,鼓励期刊编辑部与校内外相关学术团体合作,争取组稿、制作项目专刊的机会。编辑人员还要转变身份,不断加强服务意识,在严格把控文章质量关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作者提供高效、便利的出版服务,为未来的进一步合作创作机会。
在不断巩固加强与学术圈的联系的同时,编辑部还应争取加盟国内编辑高层次出版专业团队的机会,如科学出版社、高教出版社。这样既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国际最新的出版业界动态,还可以与国内外顶级期刊、出版平台建立间接的联系,不断扩大编辑部的发展平台,提升办刊层次,提高刊物的影响力。
3.3 加强专项资金扶持及专业团队的建设
针对高校期刊经费紧缺、项目资金申请难等问题,建议自治区教育厅从每年的科研经费中筹措部分经费,成立教育厅专项,助力高校学术期刊出版。资助的经费主要用于专家约稿、高质量论文发表、人员培训、刊物传播力建设等几个方面。刊物的日常办公、印刷、审稿等费用仍旧由学校支持。在资助刊物的选择上,采取重点支持的原则,尖兵引领,梯次跟进,首先重点资助在国内影响力较高的刊物和有望冲击核心的刊物,形成突破,2~3年后逐渐扩大资助范围。
针对各高校编辑部缺乏联系,一片散沙的现状,建议在内蒙古高教学会设立学报编辑出版专业委员会,作为高教学会的二级专业委员会,团结全区高校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并吸收部分热爱、关注编辑出版工作的专家学者,形成团队力量。专业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联系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全国高校编辑学会等学术团体,组织参加国内高水平的技术培训,及时获取各类科技信息,交流办刊经验,联系有关专家现场指导,还可以承担办刊效益评估,刊物质量检查等工作,从整体上提高编辑出版水平。
组织自治区高校期刊新媒体、数字化平台的建设,聘请专业团队设计建设,设专人维护更新,紧随国内国际出版业发展步伐,发展新媒体传播方式,不断加强对内蒙古高校期刊的多形式宣传。此外还可以考虑建设内蒙古科技期刊引文数据库,开放获取,以扩大自治区科技论文和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总之,期刊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协同努力,共同一心,不断进取,才能在面对国内外多重竞争与压力下,找到更适合内蒙古高校期刊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