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采访中如何运用同理心

2022-02-17张丽霞

传媒论坛 2022年13期
关键词:同理对象

张丽霞

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客观,新闻采访是获得客观和真实素材的必经之路。人作为社会个体,天生具有表达和交流的需求,并通过表达和交流来满足客观陈述、情绪宣泄、意见表示等目的。在不同的新闻场景,记者会遇到有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有善于表达、乐于表达的采访对象,也有不善于表达、不乐于表达的采访对象。即使是善于表达的采访对象,也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回避其不愿表达的内容,记者可凭借经验对采访对象进行适当引导,并借助其他办法实现对情况全面客观地掌握。对于不善于表达的采访对象,记者需要通过同理心,激发其表达欲望,客观完整地表达,以顺利完成采访。

一、同理心概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卡尔·罗杰斯在1956年提出,同理心(Empathy)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感知、把握和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又被称为换位思考、移情和共情等。[1]

同理心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对增进了解、融洽关系、达成共同目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一)同理心有助于沟通的进一步深入

在人际交往程中,人们普遍有这样一种心理现象:一方面,渴望自己说的话能够被对方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又担心说出真实想法后不被接纳,从而让自己陷入尴尬境地。所以,与陌生人或关系不密切的人交往时,人们一般都轻描淡写地流于表面,不轻易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如果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适时并恰当地运用同理心,让对方感到善意、诚意和理解,交流就有可能逐渐深入。当对方打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时,交流也就变得更为积极、深入和有效,交谈的内容也越来越触及思想和本意。

(二)同理心有助于获得尊重和理解

尊重和理解别人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也是良性沟通的前提。在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中,任何一方得不到应有的尊敬和理解,都有可能产生误会,甚至影响情绪,使正常的沟通难以继续下去,讨论的问题也不能达成共识。同理心强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这是一种让交往对象获得尊重与理解的态度。在交往的过程中适时地与对方共情,能让交往对象感觉到自己被接纳和关心,并因为得到了尊重和理解而愿意继续交往下去。

(三)同理心有助于建立和谐信任的人际关系

信任是沟通的基础,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信任的程度决定交往的方式。运用同理心沟通是交往者主动感知对方、理解对方的表现,同时把这些感同身受的东西用语言有效地传达给对方,会让对方产生遇到知音之感,从而建立起信任和谐的人际关系。[2]

(四)同理心有助于化解人际冲突

人际冲突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也是生活和工作中常常碰到的实际问题。由于每个人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和态度不同,个人性格、人际关系倾向、社交环境及社交技能、行为方式不同,对人际冲突采取的处理和应对方式也有所不同。特别是一个人在不被理解和接纳的时候,内心充满委屈和愤怒的情绪,更容易和人产生冲突与摩擦。运用同理心化解人际冲突,就是让冲突的双方耐心地倾听彼此的观点和看法,并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理解,这样愤怒和委屈的情绪就会逐渐得到释放,冷静理性地分析冲突原因,最终找到和解的突破口。[3]

二、新闻采访为什么要运用同理心

“新闻事业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有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4]和其他职业相比,记者接触的人更多,接触的人员类型也多。就采访对象而言,既有经历类似、思想认识相近的,也有经历差异显著、思想认识相左的;既有善于表达的,也有不善言辞的;既有乐观向上的,也有内向沉闷的。人与人之间各种复杂的关系,记者在采访中都可能遇到,必须根据采访对象的情况及其环境、社会关系等进行具体分析、个别化对待。记者通过同理心与采访对象逐步建立起信任关系,一步步地引导采访对象表达,获得其对新闻事实真实客观的描述和对新闻场景的真情实感。

(一)同理心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关系的必要条件

记者的任务是采访和写作,采访是记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进行的了解情况的活动。记者了解情况,必然要跟采访对象打交道和发生联系。采访对象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认识和情感。记者感同身受地理解采访对象,采访对象才会真正接纳记者,谈话变得融洽而和谐。反之,交往互动平淡,采访也难以继续下去。对记者而言,通过同理心与采访对象保持良好的交往互动,可以激发采访对象的谈话兴趣。采访对象透露的内容和细节越多,采访就越深入;采访过程越顺利,记者的收获就越多,这样的交往互动才是有效和有意义的。

(二)同理心是记者了解采访对象的最佳方法

在采访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有些采访对象一听说记者要采访他,非常积极主动地和记者讲述情况,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声;有些采访对象一听说记者要采访他,立刻变得不知所措,甚至闭口不言;还有的采访对象直接拒绝记者采访,甚至表现出不友好的态度。俗话说,人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要想和采访对象话投机,有“知己”的感觉,记者就要“用对方的眼睛看世界”,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了解他、感知他。尤其是面对拒绝采访甚至缄默不言的采访对象时,运用好同理心,能够消除采访对象的心理隔阂和芥蒂,让采访对象接纳记者,从而拉近彼此的距离。

(三)同理心是记者获得真情实感的有效方法。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力。如何做到真实,不仅需要记者亲眼看到和亲自参与了解真实状态,而且需要记者能够从与采访对象的沟通中、从采访对象的行为和肢体语言中扑捉到真情实感。这就要求记者必须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认真倾听、感受和理解,而不是带着个人的立场甚至偏见看采访对象。运用同理心采访能够使采访对象放下思想包袱,充分表达和细节描述,表情和神态也更自然。采访对象在这样的状态下讲述,记者获得的信息才是真实而客观的。

三、新闻采访中如何运用同理心

罗杰斯在1957年提出“无条件的尊重”,并认为“无条件的尊重是促使案主产生建设性改变的一个重要条件”。[5]这个原则对新闻采访也是适用的。

新闻报道是有一定时间要求的工作,有些策划可以提前谋划,通过与潜在采访对象较长时间的交往,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一旦有了新闻的引爆点,记者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展开采访。对于突发的新闻事件,记者第一时间到达新闻事件现场进行采访,除了客观呈现新闻事件现场情况外,还要与新闻的当事人进行交流,并在最短时间内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无论是哪一种采访、时间有多紧张,以尊重为前提的同理心都有助于记者快速地打开采访局面,在尊重与信任的感受中,引导采访对象自然、放松地表达真情实感。

(一)消除采访对象的疑虑和排斥

采访对象是新闻事件的直接见证者或者参与者,新闻报道对采访对象的形象、声誉和利益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有些影响还是负面的。在采访时,记者需要放低姿态,结合新闻事件的发展轨迹、采访对象的历史情况和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尊重新闻事件发生前后的客观事实,以心理上的同理获得采访对象的理解,消除其对记者采访的疑虑和排斥,走好新闻采访的第一步。

(二)引导采访对象进行客观表达

在新闻现场,记者要充分理解采访对象在伤痛中的心理慰问需求、在痛苦中的倾诉诉求、在迷茫中的心理引导诉求、在伤害后的心理治愈诉求,以及针对不利情况的趋利避害心理,以尊重为原则,有针对性地向采访对象表达对其身体和心理的关注。对采访对象给以真诚的关心,在行为上给以充分的理解,情感上予以充分的接纳,思想上给以充分的支持,让采访对象获得尊重和信任后,引导采访对象充分而客观地表达。

当采访对象的行为、情感和思想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记者个人价值观相悖时,记者需要临时调整角色,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思考,虽然理智上不同意其行为、思想,但需要在情感上理解新闻当事人的行为和思想,这样才能有助于让采访对象打开话匣子,获取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三)重视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

非语言沟通领域的权威专家艾伯特·梅拉比安认为,一次口头沟通的全部含义中,言语占7%,声音占38%,面部表情占55%,语音、语调和语速能帮助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语言重点,不同的面部表情也有助于传递肯定、鼓励、同情、认可等同理心情绪,如果能将这3个部分合理运用,能使倾诉者真切地感到彼此之间的谈话是善意的。[6]

在采访交谈中,话题多数是由记者引起的,记者以问为主,采访对象以答为主,无论是记者还是采访对象,都希望自己遇到的是一个合适的对话者。记者在采访时,语言尽量把握好分寸,以亲切、轻松、温和的语言问询,让采访对象感觉到被尊重和有礼貌;切忌使用让采访对象感到不快,甚至刺耳、冷漠的言语。同时,采访时也要注意体态和行为,以免影响采访对象的表达欲望。谈话时,记者的神情要专注在采访对象身上,尽量不打断对方的谈话。 采访对象的谈话与采访内容无关时,记者要巧妙地进行引导和转移话题,不要直接否定,否则会让采访对象心中感到不快。同时,记者也要从采访对象的行为、言语和体态中找寻信息。采访对象的面部表情、眼神、手部动作和坐姿等,都是很好的线索,借助这些线索,记者可以把握采访对象的心理动态,以及采访对象未意识到的情绪。

(四)积极倾听采访对象表达的内容

在新闻采访中,对新闻场景中的当事人、新闻事实进行先入为主的判断是最为忌讳的。在没有全面把握新闻背景情况、了解新闻事实,以及没有在新闻现场与相关当事人进行深入沟通和了解的情况下,记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完整、真实和客观地记录,积极倾听采访对象的感受、想法和需要,而不是做出带有明显倾向的判断和结论。积极倾听并不只是用耳朵听采访对象说什么,用眼睛看他做什么,更需要用眼睛去捕捉采访对象经意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各种细节,并以引导式、渐进式提问的方式进行佐证。同时,结合自己的经验,去听懂、看懂采访对象言行背后所传达的更深层次的信息。这是新闻采访的关键环节,需要记者娴熟地运用同理心和采访技巧。

例如记者采访一位发明了专利的农民。

记者:“听说你最近获得一项发明专利。”

采访对象:“是的,我喜欢捣鼓,这项专利花了我近20年时间。”

针对该新闻场景,记者有不同的回应方式来继续下面的采访。

回应1:“你花这么长时间做这件事,耽误种地了吧?”

回应2:“坚持20年做一件事情,你觉得枯燥吗?”

回应3:“你很能坚持,在尝试中收获了快乐,是吧?”

回应4:“你有很强的好奇心,尝试成功后很有成就感,是吗?”

回应1显然有“发明人是农民”这种先入为主的角色设定,回应2是通过反向刺激的方式来继续采访,回应3和4给发明人以肯定、鼓励和关心,比回应1和回应2能更好地激发采访对象谈话的兴趣,因为长期坚持的一项爱好必然是好奇使然、兴趣所致。回应3和回应4传递给采访对象的信息是理解他,对他所做的事感兴趣、关心他,因此他会更积极地向记者敞开心扉。表达欲望增强,交谈也就继续下去了。

(五)保持客观中立态度。

记者在新闻采访中运用同理心的目的是想让采访对象表达完整、真实地表达客观感受,以体会采访对象所处处境以及做决定和采取行动的原因。 感受没有对错之分,采访对象所有的感受都可以接纳,但接纳并不意味着认同或顺从采访对象表达的所有观点。在新闻采访中,同理心是一种有限度的认可,是一种有原则的赞同。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把握好采访的目的和沟通交流的目标,在促进与采访的对象建立融洽顺畅的工作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中立和客观的态度。如此,才不会被采访对象带入他的情感世界中,将同理等同于同情,忽视新闻的真实性。

四、小结

完整、客观地还原新闻场景中的新闻事实,尽力挖掘采访对象的真情实感是新闻采访的目标。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针对不同的新闻采访对象,结合新闻场景,以尊重和真诚为主线,恰当合理地运用同理心,引导采访对象尽可能客观、真实地表达。同时,记者还要以积极倾听的姿态面对采访对象,以获得全面、深层的新闻信息;以客观中立的态度记录客观事实,实现新闻采访目标。

猜你喜欢

同理对象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善良的战争:在支离破碎的世界中建立同理心
老来更明同理心
避免同理心耗竭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试论统一战线学的研究对象
滑落还是攀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