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log在主流媒体抗疫报道中的实践及路径分析

2022-02-17

传媒论坛 2022年13期
关键词:抗疫受众疫情

白 雪

一、Vlog的背景与发展

Vlog也称为视频博客,Vlog是以第一人称视角拍摄,以图片、文字、解说为表现手法,经过剪辑上传网络记录新闻事件的视频日志,时长通常为5-15分钟。Vlog起源于Youtube,后传入国内,欧阳娜娜、“你好,竹子”“孙东山”等知名人士,在微博上掀起了一股拍摄Vlog的潮流,Vlog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22年4月23号,微博上关于Vlog的话题已经突破19.8万,275,000名Vlogger选择使用Vlog来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这又一次证实了Vlog正在爆发出惊人的影响力。[1]

2019年,主流媒体开始在时政、社会新闻中使用Vlog,“人民日报新媒体记者两会Vlog”“我的上会Vlog”“康辉Vlog”开始出现在受众视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Vlog成为主流媒体报道疫情信息的有效视听传播手段,成为记者记录新闻信息、监测疫情的重要应用工具。疫情一线的Vlog新闻也成为了受众了解疫情地区信息、医疗救治、物资供给的一种真实便捷的媒介。“Vlog+新闻”的新闻生产模式,不但一改以往的严肃报道风格,更让记者的角色从幕后走向前台,深入到事件本身,将自己的亲身经历用Vlog记录,让观众观看时身临其境。Vlog用影像取代了文字,让观众掌握最新的新闻动态,这种新型的报道模式让主流媒体找到更广阔的传播空间[2]。

二、主流媒体Vlog在抗疫报道中的实践

(一)“我视角叙事”,增强受众参与感

Vlog新闻是记者深入新闻现场,手持云台、微单、大疆灵眸等相关拍摄设备,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新闻现场,边走边录,上传剪辑传递新闻信息的视频。与传统的新闻叙事方式相比,Vlog新闻报道更具亲和力,第一人称的视角叙事会让受众更有代入感。传统的新闻事件报道专业、宣传的叙事口吻,会与受众产生较强的距离感,Vlog新闻摆脱了这一缺陷。主流媒体“Vlog+新闻”的报道形式突出了“我叙事”这一特质,展现出记者生动鲜活的报道形象,拉近受众与Vlogger的距离,同时弹幕、评论、送礼物等功能与新闻主播可以积极互动。新闻Vlog人格化的新闻叙事特征能吸引受众长久的追更、催更、迅速身临其境的带入Vlog中的新闻环境[3]。在央视新闻作品《央视记者武汉Vlog》中,总台央视记者张竣在视频里,以一个Vlogger的方式展示疫区方舱康复医院、康复驿站、医院物资供应等情况,自然亲切的叙事风格吸引大量粉丝,他们积极发送弹幕与他互动,例如“国家真给力啊,患者伙食真不错”“叔,是不是饿了,成美食UP主了”增加了用户在新闻中的参与感和互动感,这种“我叙事”的新闻记录吸引受众更加关注新闻事件[4]。2022年1月西安疫情时,西安广播电视台的“我的居家Vlog”系列视频中,记者分享自身周边西安物资供应、隔离生活以及疫情防控措施,其中他分享了自己的“绿码变黄码” 的真实经历迅速引起了受众的共鸣。这条抖音下的评论里,很多人也分享了自己的相同的经历,或者是表达对记者的关心,或是分享自己的应对经验,参与互动。

(二)优势互补,满足受众信息需求

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的曾经提出“补偿性媒介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一种后续媒介的出现某种意义上是对过去媒介功能缺陷的补偿。“Vlog+新闻”的报道形式打破了主流媒体单一的报道形式,强烈的人格化叙事特征和浸入感的体验弥补了传统报道的缺陷,更全面的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武汉疫情期间,假新闻和谣言泛滥,极大的增加了社会治理和舆论引导的难度。“Vlog+新闻”有效缓解了“信息疫情”,破解了大量虚假新闻、污名化传播、谣言等。例如,每日经济新闻开设“我在武汉·每经记者Vlog”专题,实时实地报道疫情方舱修建进度、城市居民物价等情况,主动破解假新闻。还有一些媒体,征集受众关心的问题,通过Vlog对如何在医院正常就诊、如何保障正常生活、如何避免人群接触、如何有效地阻止疫情的蔓延等问题进行了解答。[5]2022年1月,西安疫情期间,西安晚报的《记者Vlog》系列视频,通过记录所在小区的隔离封闭情况、日常生活等,破击谣言和假新闻,展现了真实的西安抗疫情况以及记者作为普通人视角的生活情况。

(三)“我在场”录制,传递真实体验

疫情期间,真实信息的传播是全社会公民对于新闻媒介投注的巨大期望。后真相时代,谣言与虚假新闻、污名化言论遍布,主流媒体Vlog中记者深入新闻现场,第一时间回应了社会关切,保证信息的真实权威。主流媒体Vlog不仅传递真实信息,更是以“我在场,我叙事”的第一人称视角,传递了真实的体验。例如在Vlog新闻作品《央视武汉记者Vlog》,《武汉要排队多长时间才能购买药品》这期专题中,记者张竣亲身体验买药全流程,从整理药品清单、到挂号排队、领取药品,真实的记录了为28位病人买药的全过程,及时消除病患疑虑。相比传统新闻报道,受众在Vlog中有强烈“我在现场”的体验,在同期声、评论等环境下,能够引发受众强烈的共鸣之感。2022年,宁波疫情发生之后,宁波市政府抖音号宁波发布中,编辑蒋晗炘拍摄了自己做核酸的全过程,评论区的留言都是与记者积极互动做核酸的经历,或是加油打气,不自觉将情感积极带入视频中。

(四)立足人民,促进社会治理

主流媒体的战“疫”Vlog具有极强的建设性新闻特征。战“疫”Vlog在公共信息发布、疫情监测、了解物资供应、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体现了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信息雷达的公共价值引领作用。主流媒体以习近平的新闻舆论观为指导,坚守以人民为中心,及时破解舆情危机,以轻松亲近的叙事口吻对严肃性新闻话题进行了解读,安定了人民心理。首先,战“疫”Vlog引起了受众高度的关注与吸引黏性,与受众进行了很好的互动与交流,在B站、抖音、央视频等平台与受众建立起了稳定的意义互通空间[6]。《武汉:我的战“疫”日记》是央视总台新闻中心等多家专业媒体联手打造的新闻作品,保证了传播内容的公信力。Vlog全媒体新闻生产的特征,实现了台网联动、全域覆盖,极大地增加了新闻作品的传播力,播放过程多屏幕开花、全媒调度,全方位传输,增加了传播的影响力[7]。其次,战“疫”Vlog弱化了Vlog私人日记的属性,突出了其公共价值。例如,直播火神山等医院、方舱的建造过程,体现了Vlog的公共价值[8]。战“疫”Vlog获得了网友的大量评论与关注,有效地缓解了大众的焦虑心情[9]。西安广播电视台的《我的居家Vlog》的拍摄主体涉及一线的医生、患者、教师、记者、留学海外的学生等,在抖音平台上收获了大量的点赞、关注,各行各业的人主动为这一系列提供自己的居家情况,并为防疫工作送上自身的祝福。在第22集中,展现了西安非遗继承人雕刻了微缩版永宁门为西安送上自身的祝愿。主流媒体Vlog在特殊时刻,及时回应社会重大热点议题,以全方位的视角展现疫区居民的真实生活状况。用图像视频取代文字,用接地气、广泛的拍摄对象和拍摄角度,拓宽了交流的意义空间,缩小了话语的鸿沟,可以说,Vlog有利于舆论引导,有效推进了社会治理[10]。

三、主流媒体Vlog在抗疫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化特征显著,新闻焦点偏移

Vlog新闻第一人称视角和边录边述的拍摄方式会放大记者的个人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对受众造成很大影响。这种将记者后台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活动放大在台前,过度放大私域空间的记录方式可能会造成新闻重点、焦点的转移。而且受众过度关注Vlogger,会造成“类人际互动”。“类人际互动”是由唐纳德·霍顿和理查德·沃尔提出的,他们认为类指的是一种模仿事物一种属性的办法,但是这种属性不是事物本身,而且甚至缺乏事物的核心特征。“类人际互动”只能完成虚拟关系构建,无法形成真实人际互动。康辉的Vlog,曾引起了广泛关注,获得受众大量好评,不过,大部分人的关注点都在“康辉的化妆盒”“康辉用的是哪个品牌的”之类的话题上,削弱了话题的严肃性。观众对新闻Vlog报道形式、对其自身的关注,是否超出了对其新闻内容的关注,还有待于更多的探讨与思考。

在霍顿和沃尔看来,主持人、记者等电视里的角色虽然无法隔着屏幕看到观众,但他们在内心中始终假设观众此刻就在屏幕之前进行观看,所以他们会保持现实的交流情态,营造交流环境,构造一种单向的交流关系。在这种关系之中,他们即时输送信息,再对假定的观众进行回应,营造一种交流的亲密感,但是这种沟通仍然是单向的[11]。受众在Vlog中可以与Vlogger形成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同样单向,脆弱。《西安疫情居家Vlog》视频中,仪器核酸测试的视频中出现“你住哪个小区”“今天看着很帅”等评论。过度的关注Vlog中记者的穿衣、打扮等评论,新闻中传达的新闻焦点被模糊,新闻议题本身被忽视。

(二)新闻报道感性化,舆论引导效果减弱

随着“Vlog+新闻”的普及,泛娱乐性特征凸显。以主流媒体疫情期间的“Vlog+新闻”为例,受众的关注焦点的转移,很容易造成关于社会议题的理性认知逐渐转变为分散的个人感性认知。2022年,许多县级融媒体也加入了抗“疫”Vlog视频制作的行列,济南中融媒、福建省永春县融媒体、余江县融媒体中心等发布的视频中,关于防疫、抗疫等问题的新闻焦点被转移,受众关注的焦点大多在新闻的细枝末节当中。Vlog视频内容当花絮类外围要素的表现重于核心议题的传达时,新闻报道会感性化,在西安的居家抗疫Vlog的视频镜头中,弹幕与评论大量“辛苦了”“太辛苦了”“好感动,多累啊”“好心疼记者大白”等评论频频出现,新闻的焦点被转移到拍摄主体身上,新闻报道偏于感性化,新闻议题被忽略。《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关于老人医疗设备使用一集中,评论中出现“看到奶奶手上的画突然落泪”等话语,让老年阿兹海默症患者治疗、老年新冠肺炎患者治疗慢、治疗后遗症等重要议题被忽视。情感共鸣被放大,更多的讨论集中于情感层面,对于真正应该关注的现实议题被弱化,时间短、碎片化传播的叙事方式,对于新闻议题的挖掘难以深入,都是其发展的弊端[12]。

四、主流媒体Vlog报道路径分析

(一)多元创作,协同输出优质内容

Vlog的新闻叙事表达缺乏深度,尤其是新闻Vlog,难以全面展开新闻事件、理性叙事、深度分析、把握发展节奏。在抗“疫”报道中,各大主流媒体积极应用Vlog的全新传播方式,实现了采编专业化、叙事亲民化、风格灵活化的融合传播。各大传统媒体或是派遣专业记者充当疫情一线的排头兵,采集新闻信息,对新闻素材进行剪辑上传;或是采用来自个体创作者的真实新闻素材,运用专业的新闻剪辑手法,实现PGC+UGC新闻生产的模式,协同输出,全方位传播,打通传播的“最后一公里”。“Vlog+新闻”作为一种新潮的新闻生产方式,已经成为了主流媒体的传播着力点,从中央媒体到各级地方融媒体,主动出击,积极借力,拓宽主流话语的叙事空间。

“抗疫Vlog”走红背后,主流媒体彰显了其积极改变传播方式,扩大传播影响力的决心,以优质的内容创作作为基础,以新奇的传播方式作为辅助,协同构建传播矩阵,实现连续更新,紧抓用户关注新闻的心理,增加用户黏性,有效地回应了社会关切。共情共景的传播环境更是以用户为中心,凸显新闻的人文关怀,让主流话语能够更加接近群众,让人民对于社会热点的关注及时处理。疫情出现后,对于一些特殊地点,如方舱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等地点,普通人无法进入时,“用户生产内容+专业媒体把关” 的内容制作方式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二)传播方式聚合化

Vlog是融媒体时代发展的产物,汇集了传统媒体、客户端、视频、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实现了多角度的聚合化传播。当前,5G时代为人工智能赋能,万物互联、人际互动能够真正实现人类与机器之间的无障碍沟通与对话。当前Vlog的观看媒介一般是电视大屏或是移动小屏,通过私人的账号,随时随地切换身份,实现传者和受众转换,可以是内容的提供者,也能成为内容的创造者。未来,在VR/AR技术的不断发展之下,技术的突破能够带来万物皆屏,全方位、全息体验能够最大程度汇集信息,实现观看真实的新闻现场。全媒体时代,Vlog在新闻采编领域的运用,是传统新闻采编技术进步的体现,也是建设融媒体格局的应用成果之一。Vlog让传统媒体更加接近受众,接近群众,以亲切的视频风格赢得了更大的关注度和影响力[13]。如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发布的记者Vlog专题视频,在电视台、人民日报客户端、抖音、B站多平台投放,实现聚合传播,这些Vlog视频记录了疫情之下普通人的生活和那些冲锋在前的医务人员,以第一视角的方式叙述真实的新闻瞬间,获得了观众的共鸣,点击量飙升。Vlog以“用户生产内容+专业媒体把关”的形式进行探索,用传统媒体的专业把关,为用户生产的真实内容赋能,创造了融媒体传播的现象性新闻产品,对于传统媒体的积极转型探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4]。在对于吉林的抗疫报道中,《人民日报》联合B站UP主、吉林大学研究生许婧文用Vlog记录下疫情之下的高校大学生的封校生活,在早晚抗原检测这期视频中,通过UP主的演示,对新冠抗原自测卡的使用作出了详细的介绍。这些Vlog在B站播出后全网浏览量过十万,引起了封校大学生的广泛关注。

(三)坚持真实性原则,及时疏导受众焦虑

当疫情袭来,Vlog反应迅捷。在Vlog视频的记录中,拍摄主体深入疫情防空一线,走进新闻现场,真实记录发生的事件,疏导大众的恐慌和心理压力。《央视记者武汉Vlog》中记者记录真实的买药的过程,从梳理药品清单到实地药房排队、取药、核实确认、打包返回、派送药品,消除了受众疑虑,疏导了大众焦虑[15]。《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曾发布的Vlog:《98年援鄂护士的一天》,通过年轻护士许雯娇的Vlog,全面展示一线医护人员工作,了解医护工作的细节,消除焦虑感[16]。2022年4月,新华社电视在抖音更新的Vlog细节视频《广福日记》《新华社记者守“沪”之旅》,实现了职业生产与个体生产的结合,通过记录医护工作者、驰援上海的最美逆行者医护人员、建设及入住方舱等多重角度还原新闻现场,呈现真实的疫情动态。

(四)掌握公域与私域的界限,发挥Vlog的感染力

场景化传播时代,“在场感”是用户追求的重要感受。主流媒体抗击疫情的Vlog传达的真实性、现场感、感染力,满足了受众对于移动传播社交化、场景化的需求,“为个人生活赋予了公共意义,在打破私域和公域界限的大型线上互动中将个体生活转变为更广泛的群体生活镜像,把个人表达嵌套进公共话语当中”。[17]这些普通人的日常故事融入了主流媒体的国家话语,在获得大流量的同时,这些短视频新闻又建构起身处特殊疫情时期的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同,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积蓄起强大的能量。主流媒体抗疫Vlog打破了传统媒体所代表的话语体系,众多来自用户生产的新闻内容经过专业的新闻剪辑加工之后的新闻作品,个体的话语出现在官方的话语体系之中,扩宽了主流媒体的话语表达体系;Vlog的拍摄第一主体往往是个人,记者或是其他职业都有可能出现在镜头之中,视频的亲和力改变了以往的严肃的风格,更加接地气,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我们相信,Vlog必将成为人民大众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有力载体[18]。

五、结语

霍夫曼曾说:“新闻报道中始终是故事最重要。受众的注意力一旦被太多的互动环节分散,观看体验就会受到破坏”。所以记者个人表达与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之间保持平衡至关重要,必须警惕新闻重点的模糊与偏移[19]。以地方融媒体抗疫Vlog为例,当前,越来越多的地方融媒体在日常的新闻采编之中使用Vlog,可以发现地方融媒体抗疫Vlog报道中,新闻Vlogger会吸引黏合受众的同时,将受众的兴趣转移到Vlogger自身,模糊新闻重点,造成新闻关注点偏移。另外,Vlog视频事件较短,碎片化、流水账的记录方式也会造成对于新闻事实的讨论、挖掘停留表面,不能深入。所以在未来的媒介融合进程中,主流媒体如何把握好新闻时效性与视频内容质量同样重要。

猜你喜欢

抗疫受众疫情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战疫情
团结抗疫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