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教育报道中的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
——以《中国青年报》为例

2022-02-17◎童

传播力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国青年报大学生教育

◎童 一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

近年来,青年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时代的共性问题背后体现出青年人缺少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思考的催化剂,事实证明,一个政党执政的最大优势就是赢得青年的信任,执政的最大风险是失去青年的青睐,争取广大青年人群体的信任就能赢得未来。[1]深度融合新媒体技术,挖掘整合感性认知的超然力量,挖掘其背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以及为何能够代表人类普遍的价值追求和前进方向,从而不断增进当代大学生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认同、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和文化认同,进以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这既是落实教育报道改革的一种行动自觉,也是教育报道强基健体的一种实践必需。

一、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为教育报道精准赋能

新媒体时代下对教育报道的辩证考量,一方面要以对接技术,以发文量、点击量、转发量、点赞量、评论量等为评价标准,而同时也要以工作和信息技术如何深度融合,借助信息技术完成传统媒介无法完成的事情为一个尺度,为教育报道精准赋能。

作为共青团中央的机关报,《中国青年报》于1951年4月正式创刊[2],主要的受众人群便是广大青年群体,是有一定号召力的全国性综合日报。2014年,凭借多年的公信力建设,《中国青年报》立足于打破纸媒局限、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定位策略[3],开始进军新媒体领域,现已逐步形成报纸、PC、移动端口的融合,形成了多媒体渠道的整合传播策略。2015年中青舆情监测室,在中青华云和中国青年报社的共同努力下,以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为工具,助力中青报全媒体转型。为加快传播速度拓宽传播广度,“融媒小厨”成为《中国青年报》进行渠道建设的重要基础,并且在2020年上半年进行升级,成为了“融媒云厨”。首先以移动设备端口为基准,加速推动中国青年报新媒体平台“一体化”建设,拓展“互联网+服务+全媒体传播”功能,实现“滚动采集、滚动发布,统一指挥、统一把关,多元呈现、多媒传播”。

中国青年报社运用大数据精准测算大学生的成长需求,构建大学生成长模型,以期通过教育报道开展大学生工作的供给侧改革,如2021年2月,中青报通过大数据分析,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展开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近六成大学生存在“容貌焦虑”,因此,中国青年报公众号在2021年发布近15篇与克服容貌焦虑相关的推送文章,让大学生对美进行正确认识,引导其健康生活。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4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 04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调查显示,82.7%的受访者正在学或准备学党史。7月,中国青年报社中青校媒发起问卷调查,共有2 276人参与,问卷的结果显示,93.50%受访大学生认为党史教育对于青年而言意义深远。与此同时,广大受访大学生也希望能将党史教育的形式进一步丰富。[4]

二、在内容上下功夫:以育人促认同,用学术讲政治

在运用新媒体平台完成教育报道工作时,我们不能仅当传声筒、复印机和照相机,更要以育人促认同,用学术讲政治,把青年大学生的挑战放到自身的场景中,代入式考量大学生的痛苦和抉择,共情式分担大学生的挑战和机遇,并阐述清楚当代中国在解决青年人这些方面所展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担当。

中国青年报聚焦热点教育新闻,将青年习惯的网言网语用语、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典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等理论知识相结合,运用丰富多彩的传播方式,将严肃的理论教育和培育政治认同的内容化变得活泼接地气,及时有力地在自身新媒体平台做出积极引导。2021年12月16日中国青年报对“上海某高校一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南京大屠杀发表不当言论一事”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多个平台及时发声,这篇名为《高校教师质疑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纪念馆两处铁证!》的推送一经发布便获得10万+的阅读量,历史是民族的根基,教育是民族的未来,中国青年报以精准高效的制定形式,产出优质的产品内容,以史为鉴引导大学生去除历史虚无主义。《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平台“夜思”栏目每晚为广大青年发布文章内容,在东京奥运后在近半个月的时间推出共计8篇与奥运健儿相关的推送,如《夜思|让杨倩爆火的,不只是奥运金牌》《夜思|“00后”冠军被热议:他们的活法,你得学》。这些推送文章在软化文体的同时,硬化逻辑,以扎实的历史事实和现实成就,严谨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让青年人真正口服、心服、信服,用年轻人接受的语言方式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促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新媒体时代下的教育报道应以高超的理论水平对党的政策进行精准把握,熟悉中国现实情况,做到既能升维,又能降维。中国青年报全媒体平台推出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特稿、《青年大学习》系列主题团课等思想引领特辑以及“中国好青年”故事、“强国一代有我在”故事、“向上向善好青年”故事等[5],都为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了土壤。中青报始终注重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要求,始终贴近青年,融入青年、服务青年,积极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在2017年12月25日中国青年报网站发表的名为《盘点那些忽悠人的教育批评》的教育报道中,盘点舆论圈里圈外的教育观点,将当下热点教育误区进行解释说明,结合实际,接地气,进一步提升广大学生道路度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在形式上出实招:深耕品牌原创,聚焦思想输出

新媒体拥有的互动性、整合性等特征对教育报道的发展提出了挑战,面对大学生群体,教育报道在形式上亟待脱离传统枯燥的文字形式,应图文频联合,大力使用新媒介技术,以适应受众口味,但在教育报道中,形式仅仅是报道的载体,而其承载的内容,像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才是教育报道的核心,切勿出现形式热热闹闹,思想冷冷清清。

近年来,中国青年报在教育报道形式上多元借鉴,尝试不同风格,不拘泥于过去拥有的形式,充分把握当下,紧跟青年,充分运用年轻人经常使用的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青少年不仅是《中国青年报》的读者,也是《中国青年报》的用户。为了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和参与,声音类作品、漫画和短片的新型传播形式被广泛应用。为了提高为年轻人服务的能力,中国青年报对年轻用户进行调查、分析。2016年中国青年报建立了H5融媒工作室,将H5体现的“适配、开放、融合、共享”思维,深深嵌入中国青年报全媒体融合转型的每一个内容生产、制作、分享、传播、运营环节当中。同年5月20日推出H5推送“习总书记从这些高校给你寄明信片了”,以轻松的方式为高校学生送去习总书记的谆谆教导。2021年抖音平台“重回韩流2012”爆火,在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抖音官方平台发布“华流才是顶流!高校学生穿戴起少数民族服饰展现民族风采”的视频,获得点赞量30.3万,评论5 175条,转发6 634次,11月18日发布的“气势磅礴!初二学生用手风琴演奏《中国军魂》,霸气侧漏”更是获得了147万的点赞,3.7万的评论和3.6万的转发,少年强则国强,中青报正以丰富的内容,最新的热点,最广的形式引领青年的文化自信培育者青年的政治认同。青蜂侠是由中国青年网新闻采编中心孵化出来的短视频品牌,现在已经支撑起一个独立部门——短视频新闻资讯中心,并成为中国青年报社短视频产品的当家品牌。[6]以“融媒云厨”为核心机制,青蜂侠打造青年“UGC”内容生产的模式。无论是校媒联盟还是大学生村官甚至是西部计划志愿者,大家都可以是青蜂侠,以专业生产为基础前提,“三秒钟起反应,三分钟出策划,三十分钟上线”,密集生产点击量百万、千万甚至破亿的爆款产品。[7]

新媒体时代下的中青报以专业化的团队、强大的创意能力、对内容价值观的把控力将教育报道的形式进行创新,通过全面、详尽的数据平台,了解青年人的需求、为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服务,在教育报道中对青年问题的根源进行了解,并最终解决了这些问题。根据媒体本身的属性和现有的渠道优势,构建了一种更为合适的政治认同形成模式,即线上+线下,线上建立联系、发布信息,线下联动交流。

四、把握舆论导向,讲方法讲策略控舆论

教育是强国之本。人才培养在国家发展、人力资源保护、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公众的重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新闻观正确把握舆论导向,使社会舆论成为监督和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是教育新闻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教育新闻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相较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以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灵活多样、传播模式倾向个性化等为特点,近年来在网络平台和手机等移动客户端上牢牢占据着主导权。随着媒体属性的变化,中国舆论的特点也在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是大学生成为网络舆论表达的新力量,在引导网络舆论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年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环境下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心理方面并未完全成熟,生活经验也不丰富。在网络空间中,面对大量灰色、低俗的信息,他们往往很难冷静、理性地分析问题。如果缺乏辨别信念和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西方势力的挑衅和渗透。因此,中国青年报作为共青团中央机关报,在网络舆情控制上发挥着重要力量。中国青年报紧跟时事热点新闻,及时发布辟谣声明,避免广大青年相信流言,进行谣言的传播。每年进入高考季,网络上都会有“神押题”等诈骗团伙进行诈骗,在2020年7月5日,中国青年报发布《关注|“神押题”、“内部指标”?这些高考谣言别再新了!》的推文,用案例和相关法规的讲解相结合,提醒广大考生及家长远离陷阱,受到了广泛好评。2022年1月27日,中国青年报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名为《90后平均存款126万?这些榜单刷屏,假的!》,网传的截图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被广泛地发布转载,造成了许多大学生的焦虑与恐慌,某种程度来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也引起了负面影响,而及时中国青年报及时发声,阅读量达到10万+,广大学生纷纷留言“幸好官媒出来澄清,还以为又拖后腿”的评论。

《中国青年报》充分认识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大学生认知规律,加强平台内容提供,提高共青团新媒体领导能力,围绕共青团思想领导的根本任务,提高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价值观的领导水平,加强内容的提供是核心任务。《中国青年报》的新媒体产品提供,以及大学生对新媒体内容所提出的个人需求,都应考虑到其思想性和趣味性。充分利用政治认同资源,重点加强页面设计、语言风格和技术应用创新,丰富内容形式,增强其与广大青年的互动性和粘合性,让大学生乐于观看和分享。根据不同时期大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内容交付应抓住规律性和有效性。加强内容审查,抓紧发布信息的时间节点,确保新闻及时、准确、有效,将思想引导引入账号及平台的服务端口中,使得中国青年报新媒体平台成为更加贴近大学生思想生活的平台。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讲打铁还需自身硬,新媒体实际上已经成为教育报道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渠道和重要的载体,在新媒体时代下通过教育报道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是一个长远而艰巨的任务,但对于一个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国家来说,是一项不得不做且必须做好的事业。中国青年报在新媒体时代在继续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青年故事,积极掌握和创新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方式方法。本文通过对《中国青年报》在新媒体时代平台的应用及内容、形式的创新进行研究,以期对新时代下的教育报道工作提供有益参考。在新媒体时代教育报道要加强政治引导,引导新时代大学生领悟精髓,把握真谛,用真理的力量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更有目标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及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猜你喜欢

中国青年报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我心目中的“暖闻”——中国青年报的“暖闻·暖心”之路
众筹来的2018新年献词——中国青年报“强国体”出炉记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