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据新闻的舆情隐患和引导策略

2022-02-17张冰宇

传播力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可视化

◎张冰宇

(湖南广播电视台,湖南 长沙 410003)

基于数据驱动新闻(Date Driven Journalism)的逻辑,数据新闻在“数据革命”旗帜下开创了不同于传统新闻叙事的内容生产方式和呈现形式,以新鲜视角和可视化表达释放着大数据能量。在媒体实践中,数据新闻产品展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1],数据新闻在舆论引导中的正向价值不断凸显。

一、数据新闻的舆论引导价值

大数据赋予数据新闻更深层次的应用价值,描述、预测、决策指导是大数据运用的三个递进的层次。媒体以大数据思维深入到以前新闻报道所无法抵达的行为、情感、心理、社会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为新闻舆论引导提供了更具权威性、传播力、影响力与互动性的传播手段和方式,展现了独特优势和可期待的前景。

(一)时效性:掌握主动

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同样,数据新闻也遵循及时传播,简单的数据本身并不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只有及时处理和集成,数据才能展现其魅力。按照“使用与满足”的理论要求,新闻报道越及时,越能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引导效果越好。[2]数据新闻以独特视角及时跟踪社会热点,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舆论走向真实、客观。

在全球新冠疫情期间,数据新闻与数据可视化释放了不可小觑的能量。丁香园在微信、微博、移动端等社交媒体终端上线了“全国新冠肺炎实时动态”的产品,通过疫情地图让数据呈现时空感。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几乎每天都会推出一张数据动图,通过数据地图、图解新闻、数据可视化等表现形式,来呈现疫情阶段性的发展特征。华盛顿邮报《How epidemics like covid-19 end(and how to end them faster)》,根据已有数据,利用交互技术、模拟动画技术建立新冠肺炎传播模型,再加入了干预条件,如使用口罩手套等防护品、建立隔离区进行模型分析。在这次疫情中,数据新闻的创作者们持续摸索着疾病传播的路径和社会构造的链条,保证了信息公开,加速了公众对病毒的认知,推动了紧急情态下卫生系统的完备,甚至一定程度倒逼了数据的公开,同时也让数据新闻的生产和制作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二)说服力:准确权威

数据新闻因数据本身的客观性,在强化社会舆论方面要比传统的文字报道具有更强的不可推翻性。不同于传统新闻生产局限于时间、空间等限制采用小样本的随机抽样,数据新闻的采编则利用“全样本”的方式开展数据分析,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比如,《卫报》在伦敦骚乱系列报道中基于推特上收集的260万条涉及骚乱关键词推文,分析谣言在社交平台传播特点及用户画像,在推特平台上开展舆情并可视化处理,发现推特及有关社交平台在骚乱事件中抑制和纠正谣言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2021年中国数据内容大赛最佳数据视频《从千米高空看武汉经济复苏,这份光明,人人都有贡献力量!》采用了丰富的数据对比,以卫星热力图的巧妙视角,从工业、服务业、农业等方面,准确、权威呈现武汉疫情后整个城市经济复苏的坎坷之路,这个产品很好地引导了民众对中国在疫情后重振经济的信心。

近些年来,国外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还引进“机器人记者”、AI人工智能以及和技术公司合作开发最新的软件工具帮助采编人员分析海量数据,用技术赋能,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数据,通过合理运用数据,使新闻报道更具说服力。[3]

(三)可视化:创新表达

数据新闻的多种视觉语言融合叙事,让报道生动形象,增强了易读性、趣味性和传播效果;增强了受众认知,开辟了舆论引导的新方式[4]。数据新闻的交互设计也使得新闻的时间和兼容度得到延展,通过提供定制化服务,让受众在纷扰繁杂的海量数据图中找到自身的关注点。例如,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网首次尝试运用5G+AI声像分析技术,呈现了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赢得的37次掌声(“共振时刻”),用掌声的能量值传递国家对于未来的期许和信心。《卫报》曾经基于维基解密的数据推出“伊拉克战争日志”,用谷歌融合图表技术制作了可视化作品,把美国军方重大行动数据库记录的事件标注在地图上,读者可以在时间轴上选择时间,点击进入查看每一起事件的战争日志包括伤亡人数、时间、造成伤亡的具体原因。触目惊心的数据一发布,引发英国社会震动,很大程度推动英国撤军伊拉克。

(四)预测性:舆情研判

传播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社会守望者的功能。依据数据库及数据定性分析,通过对相关数据长时间走势整合、储存及分析评估,形成前瞻性预测,从而提前侦察环境中所存在的危机、机会、兆头、端倪等环境变化的侯征,以宏观视角对事件发展和走向进行本质把握。这种预见性报道构成了数据新闻的重要新闻价值。预测性报道能在政治选举走向、出行安排、疾病预防等政治、经济、科技、医疗等各领域为受众评估事态发展,根据预判和认知科学合理地采取相应措施。2014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百度大数据跨界合作推出《据说春运》,节目基于百度LBS定位大数据,创新报道了当年春运的人潮流动,受众根据人流迁入和迁出动态图,可以前瞻性选择合适时间进行错峰出行,规避高峰拥挤。同年,两家再度合作推出“五一黄金周旅游景点舒适度预测”,这次基于百度提供景区人流数据进行直观而深度的预测报道。腾讯NBA指数专栏对美国男子篮球队在以往各赛季得分、助攻、抢断、失利等球员技术数据进行汇总,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成功预测了美国男篮在里约奥运会获得冠军。[5]

二、数据新闻的局限及舆情隐患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数字时代下的数据新闻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数据新闻在舆论引导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但作为全新的传播形式,数据新闻在新闻舆论引导实践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一)数据来源单一,影响报道完整

数据是数据新闻生产流程的基础条件,目前政府机构、商业数据库、组织公布的数据和媒体提供的数据组成数据新闻的主要数据来源,数据来源渠道单一是生产数据新闻面临的首要问题。伴随着开放政府和数据开放运动,国外发达国家逐渐为民众普及数据权,各类原始数据被发出来供公众查询和使用,如美国开放数据门户网站Data.gov上线,成为数据开放重要的标志性事件。目前,我国上海、北京等地也已经开展了政府数据开放的可行性研究,在国家层面也出台过行业性指导文件,提出“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概念,但时至今日,我国推进数据开放在意识、意愿、政策法规、数据治理、制度保障及能力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难点和问题,在数据不透明、数据可信度不高和获取途径缺失的环境下,数据新闻的准确性、客观性很难得到有力的、系统性的支撑。

(二)叙事能力有限,降低吸引力

数据新闻需要引人入胜、行之有效的叙事方式来传递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报道没有吸引力、无人问津,就谈不上引导社会大众正确的思考和批判,同样,如果数据新闻刻意追求新颖,做得花里胡哨,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也适得其反。在目前数据新闻实践中,以叙事能力取胜的作品并不多见,“重数据轻叙事”的生产方式还相对普遍,一些新闻机构把权威报告的重要数据做成“一图读懂”或者可视化的图表,配以简单文字说明,冰冷的数据并未能嵌入到富有人性的叙事新模式中。数据新闻多样性缺失影响了产品的传播力,尤其国内数据新闻作品缺乏国际视野、制作成本高、题材单一,报道内容和形式受限较多,一些较受欢迎的创意产品和功能一经推出,仿制产品就蜂拥而至,产品同质化易降低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关注度。

(三)“因果关系”缺失,导致引导偏差

海量数据要变成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不仅需要准确的数据选择和分析,更需要严谨的叙事逻辑。对数据流隐藏着的“因果关系”挖掘不够,数据的叙事的层次就缺乏推进动能,主题逻辑无法完整演绎,容易导致浅层化风险。如高考话题的数据报道中,仅是对10年来报考人数及热门专业变迁数据进行了罗列,并未深入分析数字背后的意义和启示,无法有效展现数据效果。而对数据流的“因果关系”进行了主观的选择和解读,则会引发新闻伦理失范。比如,美国一些媒体报道的犯罪数据新闻中,把犯罪施害者和受害者进行“黑人对黑人”“黑人对白人”分类,无视白人犯罪数据而选择性对数据进行分析,来论证黑人是社会动荡的主要因素,这时引导偏差就产生了。另外,如果一味对追求数据可视化中色彩、图形、互动对受众的感官体验,而忽略对事件的感情共鸣及理性思考的追求,同样会造成新闻内容表面化和浅层化的风险。

(四)数据中心主义,限制创造力

技术发展和人的主体性需要辩证客观地认识。对大数据顶礼膜拜,以数据驱动一切,而忽略新闻的专业性,会对限制新闻从业者的创造力,对受众造成误解。海量数据中,重复、无效甚至是失真数据,无论在采集还是分析阶段都可能引入新闻生产流程,这就需要发挥新闻传播中人的主体作用,以新闻专业的敏感嗅觉、议程分析、叙事能力去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实践和验证,发挥新闻从业者主观能动性,把握主体地位,让大数据及技术服务于新闻生产,而不是成为“数据中心主义”的附庸和奴役。

三、数据新闻提升策略

(一)提高数据素养,拓展传播价值

数据新闻传播者需要兼具新闻专业技能和数据素养,高数据素质的媒体从业团队是优秀数据新闻的品质保证。

2015年5月,半岛电视台美国频道在美国铁路公司货车脱轨事故报道中,得益于编辑团队在日常突发事件高发领域对数据的积累和分析,精准分析了列车脱轨原因是严重超速,使得报道在短时间内呈现了一个更加完整的背景,为观众释疑解惑。可见,提升数据新闻从业人员的数据思维、数据分析挖掘业务能力是数据新闻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前提。同时,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面,学术机构应该注重创新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聚合业界资源,加强和传媒业界、数据公司、舆情机构密切联系和合作,开设数据素养课程,逐步构成以培养数据、过滤、可视化、故事呈现为重点的教育内容体系。[6]

(二)数据互通共享,深度数据挖掘

数据新闻的创作离不开海量的数据。目前我国数据新闻制作机构普遍依赖第三方数据库,缺少独立数据库,这就存在由于数据可信度、真实性和数据信息滞后形成的报道质量下降的问题。因此,在大数据应用层面,期待政府、企业、社交媒体平台等开放技术和数据壁垒,一方面,为新闻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便利,另一方面,降低技术和数据门槛,用户也能参与到大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创作,有利于大数据发展。媒体也可以借助5G、区块链等技术智能联动数据库,打造数据“中央厨房”,形成信息互通共享,同时以计算机算法等手段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在提高数据真实性和时效性的同时提升数据新闻报道质量。

(三)加大融合力度,提升舆论引导

以媒体融合为契机,新闻媒体可以与新兴媒体、高校科研机构、互联网技术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开展行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最大化地增加数据新闻产品的价值内涵。在内容生产方面,需要同可视化制作、音视频、实时弹幕、VR/AR虚拟现实、超声处理、HTML5 交互网页等多种制作手段进行深度融合,以互动为核心提升传播效果。积极主动融入到立体化参与的全媒体平台,形成快速反应能力及时介入到舆情传播发酵、发展的各过程,提供权威、准确信息。在创新表达的优势特征中嵌入人心、人性、人情等情感因素,以个人价值和公共关怀引发受众共鸣,形成正向有序的引导,削弱舆情破坏力,投身主战场、创建主阵地、唱响主旋律。

四、结语

以大数据思维思考问题、依托数据新闻来进行深入调查报道成为媒体扩大舆论影响力的一种趋势。面对这些变化,新闻从业者应当深刻认识到数据新闻在凝聚共识、释疑解惑、舆论引导等方面的作用,深挖数据背后的人和场景,深化新闻报道中的公众需求,同时,也应当警惕数据新闻生产中的完整性、客观性、逻辑性及报道价值,大力推广数据新闻,倒逼社会数据开放体系和制度的建立,从而积极促进主流舆论的形成,大力促进新闻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可视化
无锡市“三项举措”探索执法可视化新路径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海底地形数据组织与可视化选取技术
三维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在选煤生产中的应用
思维可视化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H5,如何助力新闻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