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育人现状探析与路径研究

2022-02-17公惠玲

传媒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媒介育人素养

公惠玲 刘 娜

一、引言

当代的大学生多为“00后”,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大学生正处在理想信念养成的关键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新媒体视域下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初步掌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现状和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水平等,为高校开展网络育人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以安徽省某省属重点医科大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问卷发放时兼顾年级、专业、院系和性别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同时结合深度访谈和实地调研等形式。

调研中主要以网络意识形态、网络内容产品、网络舆论、网络安全等内容设计问卷指标[1-2]。

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调研参考陈世华[3]等人对南昌某高校新媒体素养调研的问卷,结合实际情况对问卷进行调整,维度主要包括基本认知、分析能力、新媒介技能、道德认知、法律认知和新媒介素养等,每个问题的答案设置为5级里克特量表。

(二)问卷情况

回收有效问卷309份,问卷应答率为100.00%。调查对象以本科生为主,男生185人,占59.87%,女生124,占40.13%,年级涵盖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和研究生。专业主要以医学及相关专业为主。

三、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

1.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调查中发现,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天上网时长选择最多的是4~6小时,有146人,占人数的47.25%;其次是7~9小时,有78人,占25.24%,选择上网时长为1~3小时的人数为55人,另有30人选择每天上网时长超过10小时。从上网时长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网络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印证了网络能够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

调查对象每天上网最常做的事情依次是“看娱乐节目”(64.4%)、“社交”(62.78%)、“玩游戏”(57.28%)、“查资料”(46.6%)、“接受课件、浏览新闻”(45.63%)、“观看教学视频”(44.66%)、“购物”(36.25%)和“其他”(17.15%),其中占比最大的是“看娱乐节目”“社交”和“玩游戏”,说明目前大学生使用网络主要还是以休闲和娱乐为主,但是从“查资料”“接受课件、浏览新闻”和“观看教学视频”等选项所占的比例来看,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知识储备也是比较普遍的。网络一方面为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和互动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长时间沉迷于娱乐之中,变得玩物丧志,需要及时引导和教育。

2.大学生的信息获取途径

大学生最常用的学校信息获取途径依次是微信公众号(包括校级、院级和班级的微信公众号)(70.87%)、QQ群或者微信群 (63.43%)、老师或者同学的单独通知(50.16%),其他的途径还包括抖音、B站等视频类平台(包括校级、院级和班级的视频类平台)、校园网、微博(包括学校官方微博和学院微博)等,值得注意的是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信息获取途径,有219人选择了采用这种方式获取学校的相关信息,占总人数的70.87%。另外,在常见的获取途径中,抖音、B站等视频类融媒体形式也日益受到学生的青睐,在今后的高校育人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对于日常信息的获取,调查对象认为帮助最大途径主要有专业网站、搜索引擎、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B站、QQ、QQ群、微信群等,每一种途径选择的人数在146人到177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使用较少的是图书、报纸等纸质资源和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

调查对象中选择“基本了解”“了解”和“非常了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共计243人,占总人数的78.64%,但是选择“非常了解”的人数比较少,只有41人,占13.27%,另有59人选择“不了解”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有7人选择“无所谓”。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生力军,应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对网上意识形态最感兴趣的内容主要有民主政治、社会公平正义、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爱国主义、社会道路和社会制度等,其中有29人选择对“宗教”比较感兴趣,占9.39%,虽然选择对“宗教”感兴趣同学的总体比例不高,但有调查研究指出,目前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绝对数近年呈上升之势,大学生应该要理性认识宗教,高校必须要把信仰教育作为网络育人工作的核心来抓,尤其是在大一新生刚入校的时候,由于离开了父母,进入了相对宽松的环境,在心理上容易出现迷茫的状况,这个时候尤其要注意宗教的渗透。

网络中影响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因素有“网上主流意识形态自身的亲和力和说服力”(55.66%)、“网络媒体的传播艺术和水平”(49.19%)、“网上带有倾向性和主导性的舆论和观点附录”(37.22%)、“党和政府的作风和形象” (53.4%)、“自身所秉持的价值观和判断力”(60.84%)。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影响因素中,选择“网络名人的意见和价值取向”同学有74 人,占总人数的23.95%。 “饭圈”乱象是当前网络上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而且一直备受关注。近期,国家正在加大整治力度,高校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找准切入点,提高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加强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在“在使用网络时,你是否接触过与当前国内主流价值观不符合的信息?”的调查中,44.98%的同学选择 “偶尔接触”,11.97%的同学选择“没有接触过”,22.98%的同学选择“很少接触”,但是也有11.65%的同学选择“经常接触”。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和稳定,经常接触与主流价值观不符合的信息,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应该引起重视。

调查中52.43%的同学对现在的网络文化环境的安全性表示担忧,只有4.85%的同学表示现在的网络文化环境很安全,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环境还是具有较高的警惕性。调查中,267位同学认为现在“有必要”和“非常有必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占总人数的86%,说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是目前迫切需要加强的内容。

在“你所在的学校有没有通过校园网络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调查中,193人肯定了学校开展过同类型的教育活动,但是仍有15人选择“没有开展”,38人选择“基本没有开展”,63人选择“不知道,没关注过”。说明高校今后在开展此类活动的时候,需要注意形式和教育内容的选择,尽量设计能够让学生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的宣传教育形式和内容,真正起到宣传教育的效果。

(三)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现状

在大学生新媒介素养基本认知的调查中发现,83.50%的调查对象认可 “新媒介具有渠道优势,提高信息传播的时效性”的说法,说明当代大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并认为新媒体在其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新媒介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不高”的说法,165人选择 “一般”,占总人数的53.4%,另有25人选择“非常同意”这种说法,10人选择“非常不同意”这种说法,这说明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并未因为传播媒介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新媒体在大学生中具有广泛性和可信度,为利用新媒体开展网络文化育人活动提供了基础。相比于2019年陈世华[3]等人对南昌某高校新媒体素养调研的问卷的调查结果,本次调查中的大学生认可新媒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的程度有明显提高。

在分析能力的调查中,43.04%的同学认为自己分辨新媒体信息的真伪能力一般。24.92%的同学认为自己难以分辨新媒介信息的真伪,但是也有18.77%的同学认为自己可以很好地分辨信息的真伪。对“我难以分辨新媒介信息的真伪”的说法,有5.5%的同学表示“非常不同意”,也有7.77%的同学表示“非常同意”。数据显示,大学生普遍缺乏辨别新媒体信息真伪的能力,或者辨别真伪的能力一般,容易被舆论引导,提示高校可以从传授大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的方式方法入手,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能力。

在“我不会对网络谣言的传播产生反感心理”的调查中,选择 “不同意”和 “非常不同意”的有56.63%,另有23.95%的同学选择了“一般”,只有12.62%和6.8%的同学选择了“同意”和“非常同意”,结果表明调查对象保持着良好的道德认知,能够识别并反对网络不实信息的传播,并且有81.87%的同学会因为自己轻信或者传播错误信息而感到不同程度的愧疚,说明对网络不实信息,大部分的同学都有强烈的反对传播的意愿,但是在新媒体法律的认知方面,55.66%的同学都认为自己对新媒体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程度“一般”,66.34%的同学不知道如何运用新媒介来生产和传播信息来提升自我。后期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大学生对新媒体法律法规的认识,提升新媒体的利用能力,能让大家更好地使用新媒体。

四、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育人路径分析

(一)做好媒体协同,形成网络育人合力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用网时间分配中占比最大的是休闲和娱乐,对网络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大学生获取信息尤其是学校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是新媒体,以微信公众号的使用频率最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新媒体具有信息资源丰富,开放度高的特点,具有图文并茂的优势,并集声音、视频于一体,使信息的传播方式更多样化和信息的内容更具趣味性。高校的网络育人工作必须充分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构建多种媒体平台协同发展的格局,包括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协同以及各个新媒体平台之间的协同,形成推动网络育人的强大合力。

(二)打造文化品牌,夯实意识形态之基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调查对象能够了解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认同度,但是仍有部分同学会接触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符合的信息,也有少数同学会关注宗教或者受网络名人的意见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中华民族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拥有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和开拓创新的社会主义文化。新媒体时代,应该焕发各种优秀文化的勃勃生机,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从而增强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养青年一代的使命与担当。

(三)提高新媒体素养,提升网络育人实效

周海琦[4]等人认为,高校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新媒体的认知能力、新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新媒体信息的再创造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官方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和其他途径传播的信息一样,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基本能够辨别信息真伪,且具有较为强烈的反对网络不实信息的传播的意愿,说明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新媒体认知和辨别能力,调查结果同时显示大学生的新媒体信息再创造能力和新媒体法律知识储备明显不足。可以通过课程和培训等,提升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整体水平。同时,构建一支新媒体素养水平较高的学生团队,提升大学生主动参与网络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提升新媒体文化品牌与学生的贴合度,更好地发挥网络育人的作用。

五、结语

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较高的认同度,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可以从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入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并逐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者。新媒体在网络育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加强网络育人工作的重要阵地,应该充分发挥多种媒体平台的协同育人作用,形成网络育人合力。高校可以针对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薄弱环节,加强教育和培训,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整体水平,充分发挥新媒体在网络育人中的作用,提升网络育人实效。

猜你喜欢

媒介育人素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