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学术期刊转型与发展
2022-02-17帅力
帅 力
科技力量的蓬勃发展以及新的工作观念和知识技术的持续性涌现,也让数字技术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也正式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数字时代中。著名学者安德鲁·分贝格认为,每种科技形式的迸发和应用都不同程度的冲击、调节并重塑了真实世界的经济结构、社会秩序和人类的思考方法。网络技术的发展,让传统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也让数字化技术深入渗透到期刊出版管理工作中的每一环节,而编辑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也需要根据这些改变不断更新与优化。但这些改变并非是编辑对传统技能的全盘否认,而是结合当前的工作价值观以及发展趋势,使学术期刊的编辑与时代发展的适配性更高。
一、大数据时代下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技术为时代的发展提供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同时,也让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建设搭乘了技术的东风,呈现出了迅猛的发展趋势。尽管如此,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传统的学术期刊遗留问题也无法全盘解决。因此,在新的期刊媒介和科技力量的挑战下,学术期刊的转型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出版工作理念冲击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颠覆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学术期刊传统的工作理念,也成为了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拦路虎。首先,要从推动工作理念变革的历史层面考虑到信息技术带来的时代红利,而学术期刊行业唯有紧跟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搭乘这趟快速列车。其次,信息数据技术的诞生,也成为了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重要辅助力量,尤其是期刊内容的设计、学术期刊营销广告的投放以及市场群体的评估,都可以根据数据信息的辅助力量进行挖掘和判断。而数字技术的出现,也将给数字出版行业的决策规划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可以通过对用户群体数据的收集和深度挖掘,在借助大数据技术的辅助力量下了解市场中多元化消费者的差异性需求,从而不断优化学术期刊工作业务流程以及期刊内容的设计,以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并以此为方向做出灵活的调整。期刊发行业务部门要与时代同步,改变落后的发行服务理念,方能做到发展。数字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使得出版业的形式出现了本质的变化,而这个改变并不仅仅是指消息传播方式的变化,更主要的是思考方法的改变,是基于数字力量下的全新工作模式和理念。编辑工作人员更应该在大数据力量的辅助作用下,深度挖掘市场受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抓住时代脉动,特别着眼于选择研究一个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影响的重要课题,用新思路进行期刊的选题规划,并引导学术研究方向;充分地将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的工具以及数据深度挖掘的功能应用起来,结合市场群体的个性需求不断挖掘更有研究价值的期刊主题。
(二)催生复合型人才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道路中,复合型人员的短缺也成为了发展瓶颈。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期刊出版单位的组织构架形式较为单一,而数字化出版行业的发展要求,则需要一批具备出版行业专业素质以及互联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编辑队伍,这些编辑同时还必须要了解数字出版社商务运营管理的模式。骨干型队伍成员的短缺,也制约了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路程。在传统的期刊工作中,将编辑者的内容推向市场大众,也就意味着编辑任务某种意义上终结。但数字出版工作恰恰相反,因为信息出版并非数字服务的终点,往往是信息服务的开端,用户的阅读活动已经变成了信息的构成部分,而期刊信息的发布方式也不仅仅在局限于单一的纸质载体。因此,数字出版行业工作人员不仅要具有对传统出版工作的编审意识以及专业技术能力,还必须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视野以及更加远大的行业抱负,应该真正的以数字出版行业未来的前进方向为核心,立足于市场群众的需求选择编辑出版题材,并且跟进学术期刊的发行以及后续的反馈流程。除此之外,编辑工作人员还应该具备熟练掌握数字技术以及现代化编辑工具的能力。利用智能编校管理工具代替传统编辑方式下工作人员的重复性繁琐工作,使编辑的工作重心和精力能够更多地集中在信息内容的产出方面。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具有娴熟使用现代化信息工具的能力,才能紧紧地抓住信息时代带来的红利[1]。
(三)版权问题凸显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共享与公开已经越来越普遍,但随之而来的互联网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峻,这对于学术期刊创作版权的维护也带来了新的困扰。与此同时,大数据平台更为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工作提供了新的科技力量和平台保障,数字化建设正以其资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信息检索方便等众多优势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可。而互联网平台中宽松且开放的工作形式,也为侵权者留下了可乘之机。因此,为了在大数据时代下为学术期刊创作者的著作权提供坚实的保护,必须要制定关于数字背景下版权工作维护的法律体系[2]。
(四)信息处理能力的挑战
数据信息正在以高密度和多种类的特征逐渐渗透到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中。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对于信息内容的检索和分类是一项工作量极大的繁琐工作,其本质就是对学术信息的收集和深度挖掘,以及再创造的过程,为读者创造更具创新价值的学术期刊内容。但是在大数据信息时代下,海量的数据信息也被编辑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考虑到不同数据信息之间专业内容的相互融合,部分前沿科技领域中,信息数据之间的界限也更加模糊;而海量的学术知识信息,更是充斥着编辑工作者的眼球和大脑,这就需要编辑工作者耗费更多的精力与时间进行数据的提取和深度挖掘。而信息技术在学术期刊工作中的应用转变了这一局面,学术期刊编辑熟练地掌握数据处理和收集的能力,并且根据信息系统给予的信息反馈以及市场大众的需求精准地定位期刊内容,才能够为学术期刊的持续性发展创造条件[3]。
(五)新型大众传媒传播方式的挑战
当前,不少科研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也将大数据资源作为了辅助力量,通过在互联网中搜索学科论文,并且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与学术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来实现对学术信息更深层次的挖掘,从而实现对学术内容更加深刻的认知。而学术期刊工作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也是未来我国期刊杂志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这也对传统的纸质期刊带来了强大的冲击。自2013年起,我国的纸质期刊印刷总数和市场占有量就处于持续下滑的状态。因此,如何利用新型媒体传播模式的优势,进一步拓展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实现由纸质期刊向数字期刊的转型与发展,也成为了未来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人员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4]。
二、大数据分析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的转型
无论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带来多少冲击,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人员也应该始终坚守职业信仰,将学术期刊的学术性以及专业性凸显出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5]。
(一)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
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学术期刊工作者的指路明灯。因此,学术期刊工作人员必须始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将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推动学术期刊事业的蓬勃发展。编辑工作人员作为传媒行业的从事者,向来都是大众舆论方向的积极引领者,因此,编辑工作人员更应该强化政治素养,通过专业素质对新事物以及新观念的价值进行判断,在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把好政治关,确保学术期刊的发展始终坚守在正确的道路中[6]。
(二)向策划型编辑转型
找准学术期刊的方向,实现对期刊内容的准确定位,是确保学术期刊行业持续性发展的要素。但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下,文字的校对等繁杂的工作琐事,往往占据了编辑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也导致编辑工作人员无法将更多的精力划拨到学术期刊内容的选择方面[7]。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作用下,数字校对软件的诞生,极大地缓解了学术期刊工作人员的压力。更令人惊叹的是,数字校对软件的诞生,也可以利用不同细分行业的选题数据,实现对选题的查询和校对。而编辑工作人员就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研究学术期刊内容设计工作方面,从而在期刊编辑工作中,能够紧跟行业以及学术界发展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降低期刊内容选题规划工作的盲目性;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增加期刊策划工作以及选题工作的含金量,不断提升学术期刊在激烈市场中的竞争实力[8]。学术期刊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学术期刊的内容满足了人类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下的思想需求,能够为市场大众群体传递更多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科研信息,在连接群众与科研成果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尽管信息数字化的辅助工具让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优质的学术期刊内容仍然需要编辑工作人员的投入精力,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才是学术期刊保持竞争活力不变的准则。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人员必须坚持从学术的角度出发,能够始终服务于学术创新,立足于学术的本质和基础,作好优质学术论文的把关者[9]。
(三)向全能型编辑转型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让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与出版工作等多个环节都开始倾向于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人员也应该把握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红利,通过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信息处理的新工具,更好地应对信息风暴带来的新挑战。编辑应该掌握多渠道的信息收集技术,熟练地运用媒体信息收集技术以及信息挖掘基本技术。在新的媒体时代中,也应该了解网页制作、音频制作以及视频制作的技术,构建起多元结构的网络信息学术资源信息库,多维度地探究学术的研发内容。与此同时,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人员还应该坚守匠人精神,在工作岗位中发挥爱岗敬业和乐于奉献的精神,通过对学术期刊内容的细致雕琢,实现对学术期刊的内容进行再创造,使更多优质的学术期刊内容呈现在市场大众面前。同时应该在选题、规划以及期刊印发质量管理工作中投入精力,能够在学术期刊内容的编辑工作中坚持以内容为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的学术原则[10]。
(四)向用户型编辑转型
学术期刊的读者对象是期刊出版行业中最应该关注的关键人群。在大数据技术的诞生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人员应该站在长远的发展方向,真正以学术期刊读者群体的需求作为依托,进行学术期刊内容的编辑以及发行工作。尤其是在万物互联的新媒体时代下,各类型社会媒介也应运而生,学术期刊工作人员更应该转变行业角色,能够站在用户的视角考虑,选取功能和价值适配性较高的传播媒介,建立起学术期刊阅读、编辑、内容写作的平台;同时,也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以及新型媒介拓宽学术期刊编辑人员与读者群体之间的互动渠道,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增强学术期刊的黏性,从而有效地提升学术期刊社会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学术期刊的传播形态,而且学术期刊的数字化道路势不可挡。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人员必须要学会应对大数据时代下对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带来的挑战。通过坚持以内容为王的根本原则坚守职业信仰、创新编辑工作方式和理念,真正的推动学术期刊行业的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