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切与坚守的取舍 灾难新闻报道:使命担当与新闻伦理困境
2022-02-17专题策划顾强
专题策划 顾强
疫情、空难、地震、海啸、跨楼、水灾……近些年来,全球突发性灾难事件频发。
自然的、人为的灾难侵袭一次次蛮横地闯进大众的视野,也一次次牵动着人们的心。人们在悲伤、祈祷,甚至刻意“过滤”掉相关信息以免被反复刺痛的同时,又急切希望获取更多的现场信息:灾害造成了哪些伤害?是不是出现了生命奇迹?是不是所有受伤的心灵都得到了抚慰?原因有没有找到?我们能做些什么?有没有人被问责?下一次的悲剧能否因此得以避免?
在“所有人对所有人”的自媒体时代,信息汗牛充栋、泥沙俱下,受众不得不自行加以甄别。而在受众对这些信息筛选时,专业的新闻媒体及其媒体人也一次次被考问:在这场信息传播战中,有没有缺席?如何做到不缺位?坚守着怎么样的立场和初衷?在传播相关信息时遵循着什么样的原则?在受害者个人苦难和社会个人的信息“饥渴”之间,是否坚守了生命至上的底线?在人文关怀和知情权之间是如何作出取舍的?
受众是苛刻的,“侵扰悲痛”“二次伤害”时常会被用于对媒体的责备。但恰恰是这种责备,让媒体及其媒体人能够时刻保持清醒,在面对涉及庞大的公众关注的事件时,找准自己的报道立场和角度,提供百姓所需要的及时信息以及展示宏大视野、人性光芒的深度报道。
相反,定位不清,极易丧失媒体的公信力,如过于渲染现场和悲情故事,追求流量和点击率;如追求“灾难美学”,强迫别人感动起来,必须正能量。流量固然使相关媒体被大众所熟知,但流量有时也是陷阱,媒体一招不慎,便会陷入新闻伦理的困境;而“灾难美学”,也极可能沦为“低级红,高级黑”。
随着传播渠道、技术不断发展丰富,灾难新闻传播手段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创新和提高,但如何提升灾难新闻报道的时效和深度、应该坚守什么和如何坚守?仍是一个值得不断反思、总结、提高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