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徽剧《刘铭传》复排看传统戏的坚守与翻新

2022-02-17周厚波唐钟禹

剧作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程氏全剧

■ 周厚波 唐钟禹

由安徽省徽京剧院复排的大型徽剧经典传统剧目《刘铭传》,在1996年版本基础上再度进行了精细化的加工,复排首演展现出古老徽剧艺术同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用现代舞台表现手法营造了一场视听盛宴。该剧保留了传统徽剧应有的特色,融入了丰富多彩的安徽本土文化元素,同时对原版部分细节审慎翻新,为今后传统戏的复排及改编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一、传统戏复排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有不少剧团复排传统戏,有的剧目复排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如《荀灌娘》《战马超》等。但大部分复排剧目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差强人意,原因在于:一方面是戏曲导演的位置被“边缘化”。目前传统戏复排过程中,大都是数年专工此戏的老艺术家占据艺术执导的主要位置,导致剧目内容缺乏全局观。导演对表演艺术细节的把握或许没有专业演员娴熟,但他们的思维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能够对全剧实现综合性的审视。另一方面,传统戏大都是经过前辈艺人数十年的悉心打磨与舞台演出实践检验的,多数观众早已习惯了剧目原有的面貌,也就是说传统戏有雄厚的观众基础。尽管传统戏存在不适应现代观众审美习惯的地方,但为了迎合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而不立足剧种根基,盲目追求创新,则导致复排改编后的剧目如无根之木。如此一来,既得不到现代观众的青睐,还会丧失原有的观众基础。徽剧《刘铭传》此次复排正是处理好了戏曲导演艺术和表演艺术间的关系,同时立足徽剧剧种原本的艺术特色,审慎创新,使得全剧具有全局观。

二、徽剧《刘铭传》的艺术特色

(一)史实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徽剧《刘铭传》讲述了安徽籍民族英雄、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抗法保台、建设台湾,并同当地高山族人民建立深厚情谊的故事。徽剧《刘铭传》作为一部历史剧,既全面凝练地展现出刘铭传保台护台的真实历史,又结合巧妙的艺术加工,用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相统一的处理原则,塑造出刘铭传这一位民族英雄形象。

一是依据史实做艺术化的加工。如第二场“基隆应变”中,刘铭传在保台陷入困境时,做出了“弃基(隆)保沪(尾)”的重要决策。宥于这一真实历史事件在还原时舞台场面调度的难度,在初版演出中未涉及。此次复排将这一事件通过艺术化的提炼,巧妙地搬演上舞台,使全剧情节更为丰富,并且成为展现刘铭传爱国精神和民族风骨的重要戏份。“基隆应变”一场戏不仅将前后情节凝练地连接起来,并且加入了一段刘铭传推心置腹的心灵独唱。这段独唱向下属和高山族族人诉说“撤基保沪”的原因,表达了刘铭传誓与台湾共存亡的决心,既符合历史的真实,又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刘铭传凛然正气、一心护国的高大形象。为使刘铭传的形象更为丰富,该剧还依据史实进行虚构。如在第一场“巧计赴台”中刘铭传同法国将军孤拔比击剑的情节就是虚构的,通过展现刘铭传娴熟的剑法传递其保卫台湾的决心,尤其是刘铭传掷地有声的一句台词“我中华大地,就像天上的月亮,缺了还会圆”,更强化出刘铭传坚定的人物性格。该剧还塑造了一位与刘铭传始终唱反调的反派形象——刘敖。历史上的刘敖是一位忠臣,曾参与收复新疆,但与刘铭传存在政治上的分歧,主创人员牢牢抓住这一史实进行艺术化的虚构,使得刘敖发挥着阻碍主人公戏剧行动的重要作用,推动着全剧矛盾冲突的发展。另一方面,剧中的刘敖自私自利,心里只想着保护自己在台湾经营十年的钱财和权势,且贪婪、惧怕洋人,与刘铭传的正面形象形成强烈对比,更有利于反衬出刘铭传忧国奉公的光辉形象。

二是作为讲述英雄人物的历史剧,徽剧《刘铭传》没有一味地对刘铭传歌功颂德,而是通过客观的历史批判视角去审视刘铭传。在“危难同心”一场,刘铭传与法军的战争僵持不下,妻子程氏到来劝其保全自身,而后刘铭传唱道:“罢官闲居思宁静,剥茧抽丝才把这功过是非敌友来分清。”可以看出刘铭传对自身以往的经历是充满愧疚和遗憾的,他要在台湾做出一番事业才得以慰藉余生。全剧摒弃了对刘铭传的一味称颂,给予其反思的空间,关注刘铭传这一英雄人物在生活中的真实所想,使刘铭传的形象更加立体化。表现英雄的艺术作品要贴近生活真实,引领观众走进人物的内心。徽剧《刘铭传》正是致力于展现人物的生活化和真实化,因此刘铭传的英雄形象更深入人心。

(二)女性形象的巧妙塑造

全剧除刻画刘铭传的英雄形象,还塑造了两个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即程氏和阿姑,促进了全剧的主题表达,增添了全剧的亮丽色彩。

首先是程氏。程氏的形象展现出中国女性的秀外慧中,与刘铭传的形象相得益彰。程氏作为刘铭传的妻子,不仅深明大义,还关心支持丈夫,有着刚柔并济的性格和巾帼英雄的气概。刘铭传来到台湾以及在台湾实施作为,离不开夫人程氏的支持。在第一场中,她配合刘铭传演了一出“金蝉脱壳”之计,成功帮助刘铭传脱身前往台湾。如在刘铭传设宴迷惑敌人密谋深夜赴台时,她“待等开筵换大盏”,灌醉翠花为丈夫赴台争取了时机。程氏不惧怕外敌,丈夫与法军司令孤拔击剑,她看到处在下风的孤拔,忍不住拍手称快,讥讽孤拔是个“豆腐司令”。另外,程氏还坚定地维护国家尊严,在安徽会馆里她直言道不能奏法兰西国歌,她高歌一曲“倒七戏”代为国歌,表现出巾帼英雄的一面,也表达出她内心守护台湾、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同时,程氏也是深明大义的。第三场“危难同心”是程氏性格发展的重头戏,她由一个担忧家人安全的平凡女性,发展到与家人危难同心、共迎风雨,最终成为家人的强大后盾。这场戏中,台湾战事陷入困境,一边是清政府反对刘铭传“弃基保沪”,一边是法军来势汹汹的偷袭,程氏眼看着刘铭传父子深陷泥沼,言辞激烈地反对儿子与高山族姑娘阿姑的婚事,并且欲代刘母行杖刑,强迫刘铭传父子离台回家。程氏出于关照家庭、保护家人而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合情合理的:一方面作为母亲,她来到台湾要带儿子回去学习深造,体现出她渴望儿子成才之心,第四场刘云带中毒箭后,程氏的几句唱词表达出对儿子的关切,展现出程氏的慈母柔情;另一方面作为妻子,她深深爱着丈夫和家庭,如劝说刘铭传要懂得急流勇退、及时保全自身,她劝刘铭传离开台湾归根结底是出于对丈夫前程的关心,以免丈夫的意愿违背朝廷而招致祸灾,可知晓了丈夫一心护台的决心后,尤其是刘铭传“望你留下来助阵,做一个梁红玉鼓壮军魂”这一句深情的唱词打动了她的内心,她坚毅地回应道:“夫心既坚定,妻当共死生!”这句唱词强有力地升华了程氏的光辉女性形象,也深化了全剧的爱国主题。

其次是阿姑。阿姑是剧中高山族的女首领,她既是青春靓丽的活泼少女,又是勇敢、年少有为的女性。她遇到刘云带后积极求爱,反映出她敢于追求自主爱情;面对法军的侵略,她身先士卒,带领族人勇敢反抗,反映出她的爱国之心;在刘云带不幸牺牲后,她跪在刘云带旁深情地演唱,尤其是“纵然未把喜字挂,我还是云带之妻归刘家”,感人肺腑的唱词传递出她和刘云带矢志不渝的真情。阿姑之所以坚定地唱出自己归属刘家,就是由于她认定了刘家父子的高尚风骨。阿姑作为剧中勇敢、忠贞不渝的年轻女性形象,为全剧平添了几分亮色。

(三)原汁原味的剧种特色

徽剧作为古老的剧种,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徽剧《刘铭传》坚守艺术特色,保留了徽剧的原汁原味。

一是发扬徽剧的本土声腔。徽剧是声腔丰富的剧种,吹腔和二黄腔又是徽剧的主要声腔,两种声腔都在剧中得到声情并茂的表达。在剧中饰演程氏的演员是徽剧表演艺术家罗丽萍,她的青阳腔唱腔于清脆高亮中蕴含着轻柔婉转,如在第四场刘云带中毒箭后,表现她对儿子命运担忧的几句唱腔。另外还有二黄腔这一高亢激越的声腔,饰演刘铭传的汪育殊用其扎实的戏曲功底,唱出二黄腔最悲凉、最动人的情感。使得全剧既荡气回肠,又清幽委婉。如尾声部分的“刘铭传十问大海”。十次问海,层层递进,情感步步升华,情绪逐步积累,最终在第十问,刘铭传的情绪如火山般喷发,极度高涨的情绪如岩浆般炽热,熔化了观众的内心。“二黄的曲调比较舒缓、流畅,擅长表达忧伤、悲愤、感叹、沉思等感情。”[1]“十问大海”的唱段运用二黄曲调,表现刘铭传内心的愤懑和哀叹之情,尤其结尾的唱词“问大海,何日中华得强盛,月圆人和国土全”,不仅展现了刘铭传内心的真实写照,更是唱出了无数中华儿女渴望团圆和振兴中华的愿望,将全剧的情感高潮推向顶峰。

二是借助现代舞台表现手段表现徽剧的本土艺术特色。此次复排采用全新的舞美设计,特别是第四场“血洒婚礼”中阿里山的一段舞蹈,演员们的舞蹈动作婀娜多姿,场面调度有序,展现出徽剧“注重集体表演,必要时众歌齐舞”[2]的表演特色。另外,为表现与法军交战时的场面,剧中还融入了安徽本土的池州傩舞,加上现代高科技舞美表现手段,把场面还原得极度逼真。复排版《刘铭传》创新性地使用现代高科技舞美设计,同时将时代元素和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融入其中,实现了戏曲舞台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彰显了徽剧这一安徽本土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提升了剧目的生命力。

(四)注重反思

徽剧《刘铭传》营造了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同时剖析人物与时代的关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强调出对人物自身及本剧所处历史背景的反思。

首先是剖析人物与时代的关系,刘铭传处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中,连去自己国家的领土都要采用“偷渡”的方式,体现了人物处在时代背景下的辛酸与悲哀。从历史的角度看,刘铭传仅仅是被清政府用来缓解王朝江河日下的过程的,清政府从根本上不想与列强发生冲突,诚如剧中的台词“大清是主和派的天下”。所以刘铭传除了有法军这一对手,背后还有主和派和以刘敖为代表的腐败官吏掣肘,刘铭传身陷囹圄、腹背受敌。一方面,刘铭传与孤拔的冲突代表着中国人同洋人之间的冲突,以孤拔为代表的列强势力企图侵占台湾,且在台湾战争期间不断贿赂、恐吓刘敖等贪官污吏为刘铭传的护台行动设置障碍,这是全剧的外部冲突。另一方面,内部冲突则都是围绕刘敖的行动线进行。从第一场中刘敖的小妾翠花和法国公使馆新闻秘书玛丽的对话,开门见山地交代出刘敖要除掉刘铭传的目的,也为后面剧情中刘敖不断给刘铭传设置阻碍如做铺垫。刘铭传到达台湾后改变布防,刘敖却袖手旁观;当刘铭传决定撤离基隆时他又散布谣言,挑起高山族族人和刘铭传的矛盾,甚至要放冷箭射杀刘铭传。刘铭传处在恶劣的保台护台环境中。刘敖屡次挑起矛盾,不断扰乱刘铭传的计划,在护台胜利后又弹劾、诬陷刘铭传。二刘的冲突表面上是官员间的内部矛盾,实则是以刘铭传为代表的仁人志士与以刘敖为代表的主和派和贪官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的集中展现。刘铭传面对国与家之间的矛盾,毅然选择投身报国,自己的儿子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然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他在台湾所做的一切都付诸东流。从全剧的冲突安排看,刘铭传毫不畏惧与法军的冲突,然而在腐败无能的朝廷和卖国的贪官污吏面前,他无计可施,因为他遇到了一个不能容忍英雄的时代。英雄与不能容忍英雄的时代之间的冲突,也正契合了全剧对历史的反思。

全剧还于细节处展开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刘铭传的英雄作为难被时代所接纳,他只能饱含愤懑之心“十问大海”,将自己身处时代背景的无奈和满腔的爱国情怀,以雄壮悲愤、慷慨激荡的唱腔表达出来,形成一股强烈的悲剧力量,冲撞、感染着观众的心灵。问海的唱段将先前刘铭传艰辛保卫台湾的情节和盘托出,深入地挖掘了刘铭传的内心,拉近了剧中人物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情真意切地体会到一位民族英雄的悲苦。刘铭传一心保卫、建设台湾,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可他也是在官场中行走的人,他为台湾呕心沥血到最后却落得辞官还乡,原因就在于夫人程氏告诫他的一句台词:“错在你只看见前面的炮口,看不见背后的枪口。”刘铭传久经沙场保卫国家,在官场却未注意到尔虞我诈,这一情节设计引导观众反思清王朝腐朽没落的历史根源,也是对刘铭传结局的反思。另外,剧中采用光绪皇帝让刘铭传读奏折反省的情节,实则也是表现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情况下,刘铭传依靠自身力量难以抗衡黑暗势力的现实。

三、徽剧《刘铭传》复排的启示

在现代戏充斥戏曲舞台的当下,徽剧《刘铭传》主创将目光转向传统戏,经过精心改编,在舞美、表演细节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笔者认为,徽剧《刘铭传》复排成功与以下三点密不可分:一是立足本土,实现内容的生活化。刘铭传是毫无争议的民族英雄,又是地道的安徽人,英雄题材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而剧中要讲的故事又为本土观众家喻户晓。另外在复排改编时重视描绘刘铭传夫妻的生活情景,表现现实生活中人物真实的情感,又通过“倒七戏”及池州傩舞的表演展现安徽的民风民俗,使得内容亲切自然、生动有趣。二是突出了徽剧的剧种特色。“鲜明的剧种特色是地方戏曲的立身之本”[3],徽剧《刘铭传》继承坚守着这一点,在声腔、表演等方面完美突出了徽剧的剧种特色,彰显出徽剧自身的艺术独特性。三是富含时代内涵。徽剧《刘铭传》以原版为蓝本,又融入时代内涵,比如新加入了“台湾永远是中国的”一句义正辞严的台词,将爱国主义的旋律拨动在历史与现实的衔接点,把国家统一的时代内涵融入剧中,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徽剧《刘铭传》复排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证实了改编传统戏“非一日之功”,既要牢固抓住剧种的文化根基,遵循其艺术发展规律,又要适时、适当翻新。诚如习总书记所说:“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徽剧《刘铭传》此次复排正是不忘徽剧的文化根基,继承徽剧的本色,讲好了安徽故事,又传递着深深的家国情怀,因此带给观众沉浸式、新颖的审美体验。可以说,徽剧《刘铭传》为戏曲传统剧目的复排和改编树立了典范。

注释:

[1]李泰山:《徽剧音乐》,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8年,第422页

[2]韦京东,汪育殊:《徽剧表演艺术探究》,《中国戏剧》,2017年第9期,第61页

[3]蒋茜:《传统戏改编的新拓展——湖南花鼓戏〈蔡坤山耕田〉创作研究》,《四川戏剧》,2021年第12期,第93页

猜你喜欢

程氏全剧
苏东坡的母亲
抖音正测试短视频“赞赏”功能
创业剧《追梦》央视开播
新安医家程原仲辨治郁证经验探析
清代潜山井股程氏家族史构建研究*
程氏蠲痹汤的抗炎镇痛作用
看见校园霸凌
《豫》卦释义
陈晓颖儿《舒克的桃花运》杀青播出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