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疫精神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的“双驱动”效应

2022-02-17何建芬王海燕

关键词:信仰抗疫马克思主义

何建芬,王海燕

(广州工商学院,广州 510850)

1 抗击新冠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实践

2020 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节奏,前所未有的疫情大考摆在了中国共产党面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在这场伟大抗疫中,中国人对“敌人”知之甚少,也没有现成的“武器弹药”,有的只是全体人民的一股“气”,如同革命年代那般“钢少气多”并化为“伟大抗疫精神”。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 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将这股“伟大抗疫精神”之“气”阐释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1]可见,无论是当年革命之“气”,还是今天抗疫之“气”,都是中国人民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体现,中国抗疫取得的显著成效与中国人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关系密切。世卫专家艾尔沃德也于2020 年3 月精辟总结了中国抗疫经验:“速度、资金、想象力、政治勇气”,但这四条经验不易复制,因其背后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的合力成果,这种成果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或民族才能达成的。

2 抗疫精神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的“双驱动”效应

马克思主义是立国立党之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斐然成绩的根本原因。大学生在此次抗疫中是亲历者和参与者,作为当前时代精神的抗疫精神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教育之一。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强、情感丰富,抗疫精神也促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形成了理性与情感的“双驱动”效应。

2.1 驱动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认同

所谓理性认同,是指人们通过理性地思考和冷静地分析而获得的对某一事物或理论的认可和赞同。伟大抗疫精神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其通过抗疫实践阐发了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一致的精神内涵,同时巨大的抗疫成效既是客观事实也经得起历史验证。

2.1.1 “生命至上”驱动了对群众观的认同

抗疫精神之“生命至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说明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公开表示:“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3]。毛泽东同志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一切为了人民利益”[4]。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5]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6]。抗疫是一场人民战争,奉行“生命至上”便是抗疫中党捍卫人民根本利益、贯彻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当大学生见证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惜一切代价,包括牺牲经济发展等去捍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以最好的资源全力救治患者,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等捍卫人民最大利益时,便会深刻领会党的群众路线,进而认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2.1.2 “举国同心”驱动了对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认同

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指导人们在抗疫期间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即人的社会性使人不能脱离集体生活,必须正确处理人与集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主张:“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8]。集体主义基于“个人与集体是命运共同体”,奉行集体利益至上的原则,提倡个人应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做贡献,甚至在必要时为集体作牺牲。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人民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并涌现出数不尽的感人的集体主义故事。如医护工作人员尤其是党员,明知危险却主动请缨赴“前线”;公职人员、小区保安、快递小哥、超市售货员等志愿者在“后方”提供后勤保障;普通群众整齐划一地宅家度过一个极不方便的安静“年”却无任何怨言……我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疫情期间人民能长期保持思想高度统一、行为整齐划一、社会安定有序,这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向上的价值取向。

2.1.3 “舍生忘死”驱动了对革命斗争精神的认同

马克思一生不变的志向是“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革命斗争意味着随时可能殒命,但仁人志士们却甘之如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形成了各种精神形态,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9]今天,一线抗疫医护人员承继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品格与红色基因,以浓厚的家国情怀、顽强的赴险意志及舍命的斗争劲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成为新时代当之无愧的英雄。尤其是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健康与安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姿态,彰显了“舍生忘死”的革命斗争精神,继承了“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的革命思想,体现了矢志不移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抗疫“舍生忘死”的宏大场面使出生于新世纪、自小生活安逸的大学生受到莫大震撼,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斗争精神的认同。

2.1.4 “尊重科学”驱动了对实践品格的认同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其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0]要获得正确认识,就要参加实践,并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按规律办事。尊重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的应有之义。马克思早在1844 年的《共产党宣言》中就阐述了科学的力量:“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7]恩格斯在谈到尊重科学时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0]重大疫情也有自身规律,党和国家始终秉持科学态度,积极听取专家意见,做出科学决策。采取及时、有效、严格的防控措施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尊重科学”的实践品格。大学生看在眼里、铭记于心,并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的认同。

2.1.5 “命运与共”驱动了对国际共产主义思想的认同

“命运与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的时代诠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共产主义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即“命运与共”,它表明人类的敌人不是人类自己,而是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其他事物,人类自己不能彼此搞对立、分化和伤害,而应积极寻求合作谋发展促进步。新冠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这场战斗是人类共同的战役,[11]世界各国应携手合作,而不是采取如祷告、甩锅、指责等非科学或非理性的行为。中国在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后,仍秉持“命运与共”理念,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形成合作并提供援助,为全球抗疫贡献了重要智慧和力量,展现出越来越强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截至2020 年10 月20 日,已向150 个国家和7 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出口口罩1790 多亿只、防护服17.3 亿件、检测试剂盒5.43 亿人份,展现了中国担当。[12]2021 年1 月,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中指出:“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习近平向世界发出的庄严承诺彰显了中国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并写入联合国多项决议,彰显出强大的国际感召力和影响力。

2.2 驱动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认同

情感常常萌发于主体与客体由“亲密”接触产生的感恩、信任基础之上。抗击疫情与抗击局部自然灾害不同,其涉及面广、参与度高、影响深远。大学生与这场空前浩大的抗疫斗争“亲密”接触,前所未有地体悟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真切感受到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利好”,减少了自身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陌生感、距离感,增强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亲近感、向往感,使自身思想稳固站在主流价值观上。

2.2.1 增强了信服感

马克思主义是“四个自信”的理论来源,“四个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想基础和现实写照。对“四个自信”的认同也即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之所以能“自信”,归根结底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大学生目睹了抗疫英雄舍身赴险的情形,见证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取得巨大成效的历史场景,真切感受到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充分体验了马克思主义制度、道路、文化的科学性与优越性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这些让大学生更加坚定了“四个自信”,并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四个自信”联系起来。

2.2.2 缩减了距离感

情感的认同是心智、心理、情境共同作用的动态过程。对大部分大学生而言,其认同主要受人物故事和特定情境的影响。抗疫的特殊情境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心理认同的形成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抗疫一线医护人员舍生忘死、逆行而上,体现了崇高的家国情怀。此外,还有千千万万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他们也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与配合国家的抗疫需要。在人类遭受病毒威胁的时刻,不同身份、阶层、地域的人更加团结,勇敢坚毅,展力之所长,承历史之使命,他们因勇敢坚毅而升华思想,因承担使命而坚定信仰。可见每一个平凡的劳动者都是崇高精神的代表。抗疫中的普通群众给大学生做了具体示范,消除了很多大学生“我能力弱,不能给国家做什么”的低位心理。伟大抗疫精神燃起了大学生由平凡通往非凡、由普通通往崇高的信心和勇气。

2.2.3 拉进了亲近感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代表群体,其强大的领导力和领导智慧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也即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由于大学生入党比率较低,多数学生对入党信心不足、热情不够,对党员的关注和了解过少,少部分学生还对中国共产党存有一定的偏见、误解。而此次抗疫中,无论是一线抗疫还是后方坚守党员,都一如既往地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积极亮出党员身份,义无反顾、身先士卒。他们的突出表现,颠覆了很多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错误认知,让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产生了更清晰、更理性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更亲近。

2.2.4 提升了向往感

中国长期处于稳定发展中,人们安居乐业,生活水平节节攀升,但有些人却渐渐开始专注经济生活和物质享受,忽视对政治生活和崇高精神的追求。部分大学生受此影响,政治敏感度较差,关注国家和社会的热情不足,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向往感不强,导致在政治上、道德上知行不统一。但在此次抗疫中,大学生由于亲身实践使关注国家社会的热情开始提升。他们从显著的抗疫成效和英雄人物事迹中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力量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巨大价值,开始主动提升自身思想境界,大方“秀”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热爱,从自身道德和行为上加强自律,并积极参与志愿者等活动回馈社会。

3 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教育的启示

3.1 以“四个自信”诠释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

“四个自信”归根结底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信。“理论自信”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四个自信”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对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中,以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为目的,将大量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果展示出来,通过中国改革开放40 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近期(如抗疫等)历史事实和成就的分析,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深入了解和全面认知,消解不良思想的负面影响,捋正大学生的“三观”,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认同。

3.2 以体验式情境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

当前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20 多年后,他们长期生活在国泰民安的国度里,难以产生与国家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切身体验,也难以领悟人生真谛、超越自我,致其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最后一公里”难以打通。但此次大学生亲历抗疫实践,产生了“国家命运与我息息相关”的深刻体验。因此,今后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教育,应采取多种形式或投入各种情境(VR 等)体验,让大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实践,由此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认同。

3.3 以讲好英雄故事实化马克思主义信仰行为

英雄人物故事最能打动人、感召人。讲好英雄人物故事尤其是先进党员故事,不仅能增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还能形成社会正能量、引领社会正风气。一方面,英雄人物故事较为直观、真实,以此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能激发大学生的向往情怀;另一方面,鲜活、感人的英雄人物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能让大学生内化认同与外化践行。同时,讲故事要以时间地点为转移,把握其时效性、代表性、感召性,促进大学生的行为落地。另外,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讲故事要突出人物内心世界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把握真实性和可信性。

总之,伟大抗疫精神进一步丰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土壤,给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教育带来新契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教育应牢固把握其理性和情感层面,汲取时代元素,抓住关键因子,乘势而上,实现目标。

参与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道德与文明,2020(06):2.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66.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0.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256.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67.

[9] 黄蓉生,白云华.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教育的论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6):50-55.DOI:10.16580/j.sxlljydk.2016.06.019.

[10]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560.

[11] 艾四林.在抗疫中深化理论认识[N].中国教育报,2020-03-11(08).

[12] 颜晓峰.在世界动荡变革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红旗文稿,2021(01):40-43+1.

猜你喜欢

信仰抗疫马克思主义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