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大连高校舆情防控机制研究*

2022-02-17

图书馆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舆情区块防控

周 婕

(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 大连 116029)

1 引言

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1]。”近年来,每一件发生在高校的新闻事件往往会成为迅速发酵的网络舆情,例如实验室爆炸、研究生自杀、感染新冠肺炎等。大连高校也曾面临过种种舆情危机,建立舆情防控机制迫在眉睫。由于社交网络带有很强的匿名性和多元性,用户可以在社交网络中随意发布和转发信息,所以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时刻伴随着信息的失准甚至是谣言的产生与传播。如2021年2 月20 日南京市公安局就仇某某(网名“辣笔小球”)在网络中发表恶意歪曲事实真相、诋毁贬损5名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的违法言论行为,做出刑事拘留的处罚[2]。目前存在不少利用网络虚假舆论来博取网民关注、用不正当手段让粉丝数量激增的现象。由此可见,如何使社交网络中信息的传播更加透明并规范信息转发行为,是目前社交网络舆情传播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而区块链技术所具有的去中心化、不可变更、不可伪造、可追溯等特性,可以使网络舆情变得更加易于掌控。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高校舆情防控机制有助于打破高校舆情管理瓶颈,在舆情监控中有效地追踪溯源,一旦网络出现虚假信息,区块链技术可以很快追踪到发布源头及转发传播者,防控系统将自动给与相应的惩罚。情节严重者按照国家规定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时,该系统也可以提供清晰、可靠的溯源数字证据。

2 大连高校舆情防控调研

大连拥有20 多所高校,每年30 多万名高校师生在使用社交网络。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网络舆情传播范围比以往更加宽泛,影响受众更多,舆情的发酵时间也更加短暂,这给大连高校的舆情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学校舆情处理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虽然各学校对舆情非常重视,但处置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有的学校因为不及时、不真诚、不细化的处理方式反而引发了新的舆情,对学校的公信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有的学校迫于舆情的压力,在处理过程中被公众意见所左右,失去了自身的立场,反而不利于事态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一旦舆情出现,只要秉承着依法治校的原则,而不是依舆情治校,就能妥善处理各种问题,保证学校的正常发展。目前大连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均配备相应的舆情防控应对机制。

大连理工大学成立新媒体联盟,联合校内30家单位共同推动网络舆情建设工作,建立网络舆情监管制度和舆论危机预防应对机制,依托智慧安防体系,强化舆情跟踪研判,并组织“雨霁星海”网络舆情小组,对校内外各类舆情进行监督、收集、整理,重点分析大学生网络舆情趋势和变化。该校人工智能研究成果“隐喻情感识别”扩展了计算机的语言智能,对于舆情分析和社交媒体处理都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3]。同时,该校学者通过应急管理现状调查问卷,全面了解大连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问卷调查涵盖了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大连民族大学、大连大学、大连艺术学院、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等十余所大连地区高校。调查结果表明,大连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已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体系,基本上可以应对突发事件。但有些学校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管理者不够重视,存在侥幸心理,应急预案不完善,有应付的成分。由于应急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校应急处理能力有所欠缺,这就要求高校不断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要求应急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突发事件保持镇定、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地做出准确判断,提取相应预案进行处理[4]。

大连海事大学注重舆情引导,不断加强舆情监测,将网络舆情防控作为日常思政工作的延伸和辅助,通过培养全校宣传员、网络评论员等途径,提高舆情专业人员的新闻敏感度,增强其处理突发事件、热点舆情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校新媒体策划和管理水平,并通过新媒体联盟,进行联动发布和舆情信息分析研判。2015 年,海事大学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微信环境下基于大数据的高校舆情监管机制研究”[5],该项目从微信的使用情况、具体微信网络舆情的案例分析、微信平台对高校网络舆情管控的影响以及我国高校已采取的微信网络舆情管控措施等方面,总结了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网络舆情管控现状,从完善法制、净化微信环境、打造人才队伍、健全管控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管控策略,有效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发展方向[6]。

大连民族大学特别重视涉及民族问题的网络舆情。由于地域、历史等原因,民族问题一直是比较敏感的话题。往往由社会因素引起或诱发、渗透到民族院校,从而引起校园内涉及宗教渗透、民族风俗习惯等问题。许多舆论具有部分真实性,但仍存在以讹传讹、谣言散布者身份难以辨认等弊端[7]。为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充分发挥民族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大连民族大学2020 年6 月与大连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分局签署网络安全合作框架意见[8],建立舆情应急机制,及时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同年7 月由校宣传部采购北京智慧星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舆情监测系统——舆情秘书V3.0[9],进行舆情综合分析研判,对发现的问题精准施策,健全网络舆情引导应对机制。

大连医科大学在党委宣传部的统筹下,根据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要求,紧密分析突发舆情的走势和传播规律,制定处置流程,进行舆情危机的应对处置。该校学者通过调研发现大连高校80%以上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微博平台进行舆情宣传,并以微信、微博以及百度贴吧等平台数据对大连高校舆情进行差异分析,得出舆情受众对五大类型的问题比较受关注的结论:情感交流类、情绪发泄类、问题求助类、信息分享类以及评论意见类,揭示出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演化中大学生从众心理以及在虚拟身份下道德感弱化的问题[10]。这就需要在主观上培养当代大学生道德感、责任感和社会义务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客观上让网络更加公开透明,保护个人安全隐私的同时,可以追踪溯源,保证虚假信息从源头上杜绝。

大连工业大学制定了《大连工业大学舆情信息管理与处置实施办法》,针对网络舆情“不易控”“裂变式”传播以及“意见领袖”影响这3个特点,提出网络舆情干预机制的对策:组建校园舆情监控队伍,培育高校微博、微信“意见领袖”,加强各部门的联动协调,当突发事件爆发时迅速启动网络舆情紧急处理预案,建立舆情危机处理评估机制,事后引导,科学处置,借舆情事件传递“正能量”[11]。

大连外国语大学将舆情冲突归结为学生、教师、学校三类主体间的矛盾——学生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校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在这三方面的矛盾冲突中,尤以学生和教师间的矛盾冲突为重,也最容易引起广泛的舆情效应和谣言传播,造成严重的舆情事件,给学校声誉、教师和学生的名誉带来损害[12]。因此,制定了《大连外国语大学信息公开实施办法》,设立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校舆情处置工作。

虽然各高校在研究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舆情防控方案和对策,但主要以成立应急部门、建设舆情应对制度、加强学生道德教育、事后疏导反思等人为主观参与的传统“软”手段为主,缺少以技术为中心的“硬核”智能防控机制平台。要防控此类舆情事件,防患于未然,应该妥善利用大数据舆情监测平台,嵌入区块链技术,进行舆情监测预报和追踪,第一时间获知重大扩散舆情,立即响应、澄清、解释以及进行后续处理,舆论信息应疏而不是堵,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事件分析、研判,并给出反馈报告,以此掌握和应对高校敏感突发事件的整个过程。

3 区块链技术在舆情防控机制中的优势

目前,网络舆情监控主要是利用搜索引擎技术和网络信息挖掘技术,通过网页内容的自动采集处理、敏感词过滤、智能聚类分类、主题检测及统计分析,实现网络舆情监督管理,为决策层全面掌握舆情动态提供分析依据。但现存技术仍存在不少问题,如舆情监控流程体系不完善、舆情深度加工与利用不足、舆情监控覆盖面不全等[13]。由于区块链技术具有防篡改、可追溯等特点,近几年用于网络舆情防控的研究热度持续攀升。赵丹等提出区块链环境下的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概念模型,通过Steemit 数据分析表明,虽然区块链舆情传播效率有所降低,但虚假舆情传播得以遏制,并能凸显优质内容[14]。王晰巍等研究了区块链环境下的社交网络意见领袖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构建舆情领袖识别模型[15]。郭苏琳等根据网民意愿影响模型,得出舆情平台区块链技术会影响舆情信息接受行为及质量感知的结论[16],并应用区块链技术提出构建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系统体系,设立网络舆情风险识别和感知智慧分类账本、风险关联树等理论架构[17]。陈堂发提出基于区块链平台引入智能学习技术,可以依据区块链所记录的相关信息运行痕迹,对谣言发布者、传播者等理性地追究行政责任以及刑事责任[18]。宾晟等通过计算机实验仿真说明了区块链社交网络中的激励机制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并且通过收益——风险矩阵的稳定策略验证了区块链模型可以有效遏制虚假网络舆情传播,实现生态良好的网络舆情传播环境[19]。

3.1 不可篡改打造信任链

区块链是一种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和存储数据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相连,基于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安全性的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20]。由以上定义可见,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不可篡改的分布式数字账本,其可溯源、不可篡改、多节点辅助验证等特点,可被用于打造一个可信的有约束力的舆情机制。区块链特有的共识算法可以防止数据的篡改和伪造,一旦发布虚假消息,将分布式存储到全网各节点,系统标记为“虚假消息”或者“谣言”之后,该记录会被永久保存,无法根据个人意志进行更改和删除。对发布者来说,制造谣言的代价会非常巨大,严重影响个人诚信记录,因而会提高遵守网络诚信、发布真实信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杜绝虚假信息的发布。区块链技术要求各主体之间遵守共同协议并履行义务,共同管理和协调整个网络体系,共同维护和监督数据安全,自发协调地形成有序的自组织网络,为高校网络舆情营造一个安全可靠的基础环境。

3.2 便捷快速的追踪溯源

当前的舆情监管系统,尚无法很好地做到对信息来源真实性进行溯源跟踪,也无法让用户对信息真实性自行进行及时有效的验证,大部分情况下只能在谣言传播出来之后由权威部门进行辟谣。区块链溯源利用时间戳、交易哈希、共识机制等技术优势,使得舆情信息一经上链就不可篡改,从而保证整个溯源过程的透明性与可信度。区块链溯源十分便利,用户只需点击溯源码,就可以看到舆情信息从源头到一系列转发再到终端的所有溯源信息,舆情的整个传播路径公开透明,有助于将虚假信息扼杀在源头,以此提升各个环节的舆情诚信程度。借助区块链技术,舆情监管体系可以实现对信息的溯源追踪,从而有效打击网络谣言。同时,由于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对信息产生时间、流转过程等细节的全节点记录,支撑多维度信息的交叉验证,从而让舆情研判更具科学性和预见性。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舆情系统,由于信息节点的多元化、信息生产成本高、传播过程不可逆等特点,将帮助用户提升信息选择的水平。同时,舆情传播路径可追溯,也将对垃圾信息、虚假信息的产生和传播起到限制作用。

3.3 以用户需求为驱动提供个性化服务

随着数字舆情环境的发展变化,人们对网络舆情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用户期望第一时间获得舆情信息资源,在安全阅读的同时,保护个人隐私不泄露;另一方面,智能化系统能根据自己的专业或者喜好推荐精品的网络舆情资源,而不是虚假的新闻资源。而当前的数字舆情平台很难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区块链中的智能合约则可以根据其编程属性,结合用户的浏览足迹及专业方向等信息,实现分布式阅读数据的全收集,进行数据挖掘及分析,预测用户喜好倾向,根据其需求及浏览、评论、转发等偏好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数字舆情服务。

3.4 数字签名加密保障用户隐私安全

区块链系统中虽然所有数据记录和更新操作过程都是对全网节点公开,但其使用者的私有信息仍是通过哈希加密处理过,因此数据的交互都是在匿名而又安全的情况下进行的。当前的高校舆情资源信息被分散在各个校园内官网、论坛或者微信平台中,用户想要获取感兴趣的资源,必然要在各平台进行注册,其身份信息得不到安全有效的保障。不仅用户基本信息类似于手机号码等隐私需要保护,用户因发布的精品舆情资源而得到的积分代币等收益,同样需要妥善的保护。为保护个人用户隐私,系统只允许舆情监测中心才可定位信息的发布者,区块链通过加密算法实现用户身份和个人数据的分离,通过哈希计算得到的哈希值作为用户唯一标识,除非发布者本人公开身份信息,否则其他用户无法知晓,保证了用户的言论自由和隐私安全。

3.5 积分机制助力优质舆情传播

对于优质的高校舆情信息,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例如2021 年1 月在“大连校园官方”微博中发出的《大连海洋大学这组“移动的雕塑”让人泪目》的新闻[21],为抗疫一线人员发声加油,随后被《半岛晨报》、搜狐网等各大媒体转载,全网刷屏,感动了无数人。类似于这样的传播正能量的一线高校舆情,在区块链中可以通过用户的阅读、点赞、转发数来获取积分收益。当前比较著名的社交网络平台Steemit正是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去中心化”的打赏机制[22],该平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采取分布式账本建立信息发布和传播追踪机制,并且对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提供了合理的激励机制,让“点赞”的优质舆情信息获得相应的积分收益,而“点踩”的劣质信息实现负收益。目前国内尚未出现基于区块链的舆情社交平台,可以借鉴Steemit构建符合大连高校舆情防控需求的新型网络舆情传播生态系统。

4 基于区块链的大连高校舆情防控平台建设

4.1 系统架构设计

如图1 所示,在区块链严谨的层级结构上,设计符合大连高校舆情防控机制特点的架构模型,应用开源技术进行数据分类存储及上链操作,运用激励机制给优质资源用户以代币奖励及信誉值、诚信积分等,对恶意散布、转发谣言者给与相应的惩罚。

图1 基于区块链的大连高校舆情防控机制系统架构

构建基于区块链的大连高校舆情防控机制模型,可分为应用层、核心服务层、智能合约层、区块链数据层以及基础网络层。应用层主要负责大连高校用户的数据管理,提供系统登录身份验证、权限分配等功能,记录主体基本信息、网络舆情活动中产生的信息发布和信息传播等各项数据。核心服务层包含了共识机制、数字签名、数字存证、数据验证、加密、摘要等核心算法功能,为用户精准个性化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共识算法机制让高度分散的节点在P2P 网络中针对区块数据的有效性达成共识,用以保障分布式存储节点上舆情阅读数据的一致性,此处采用最常见的工作量证明PoW(Proof of Work)机制,发布、评论、转发、点赞、点踩等行为都计入工作量,并给予相应的积分,以此兑换相应的权益。智能合约层提供在没有第三方监管的情况下进行可信的上链操作,这些上链过程可追踪不可逆转,由此可见合约层是区块链作为信任机制的重要层级。区块链数据层包含了链上分布式数据、块数据共享以及链上链下数据融合机制,可用于大连高校舆情推广全过程的数字化资源整合,某些数据量过大的资源,例如高清视频文件,需要进行链下存储,链上只存放对应的Hash 值,以此保证数据访问的高效快速。基础网络层提供最基础的物理存储和网络服务,提供点对点数据传播机制,区块链上的各个节点通过本层来保持联系,共同维护整个区块链账本,由于数据传输是分散在各个节点之间进行的,部分节点或网络遭到破坏对其他部分影响很小。

4.2 高校舆情防控流程

当前的一些网络社交舆情平台需要很大的人力成本去审核信息的真假,查看评论是否过激等,确认虚假信息需要进行人工删除,效率非常低。而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可以对舆情电子数据记录做系统存证,从发布者输入舆情信息开始,系统根据数字资源的类型,会自动进行链上链下分类处理。经过舆情网关数据认证库的智能匹配,探测出该舆情信息在区块链上如果已存在,则不予重复上链。保证上链的舆情均是一手资料后,进行前期的数据清洗,包括降噪、分词、图片OCR 处理等,然后提取结构化数据,获得发布者信息、发布时间、IP 地址以及舆情涉及的高校名称等。通过聚类、情感识别等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情绪是否异常、转发是否过热、阅读是否激增、评论是否异常等指标,系统判定如属于重大舆情,则触发预警警报,并反馈给舆情内容涉及的高校;根据转发、点赞的结果若判定为优质舆情,则给予发布者和转发点赞者相应的积分奖励,用于兑换实际收益;若“点踩”数过多或者被举报为谣言,系统经过核实则判定为劣质舆情并加以明显标记,此后无法删改原文,标记的“虚假信息”“不实消息”等印章也将永久保留在区块链上,标记后进行积分及诚信值的处罚,发布者的积分值及诚信值将大大下降,同时不明真相即转发者都将扣除积分承受负收益的损失。如果有涉及的高校,虽然并未广泛传播形成重大舆情,但也应及时触发报警,通知相关院校,做出应急响应,以免扩大虚假舆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其他阅读的用户在及时得到反馈后也会立即停止传播该虚假消息,防控流程见图2。

图2 高校舆情分析防控流程

舆情防控需要从源头抓起,利用区块链的链条结构追踪溯源到每一条资源的发布者,一旦上链则无法篡改,因此系统对上链舆情内容进行严格把关,避免谣言上传或者重复上传,对于文件格式过大的高画质图像、高品质音乐、高清影视等舆情内容,不适于存储在区块链上,但是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而采用链下存储,链上只保存该舆情资源的Hash值,这样既保证了系统的运行速度,又保证了大型文件的安全性。舆情上链后形成最新的网关数据认证库,实时更新,以备下一条链式数据使用。除了实时的计算链路,系统将对存量数据定期做聚类分析,优化情感词识别库,根据新的情感打标库对存量数据做舆情计算。经过数据分析,舆情的结果数据集将产生不同类的使用需求。完整的舆情结果数据展示层将根据属性字段中的置信度、舆情时间或者关键词组合进行分析。当出现异常情况或者重大事件,系统需要进行实时的预警,让舆情涉及的相关院校第一时间获得最新进展,并作出恰当的应急响应。对于优质或劣质的舆情也会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鼓励并激发用户发布及转发优质舆情信息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严厉打击谣言发布者和传播者,从技术上为绿色生态的舆情环境助一臂之力。

4.3 大连高校舆情防控系统

舆情防控系统主体分为3 类:用户、大连高校及网络媒体。大连高校组成联盟区块链,通过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技术用于数字身份的“可信”保障,为个人用户分配公私钥对,提供数字签名服务、过滤及历史分析,对每一条舆情产生、扩大、处理、后续跟进的全流程区块链数据进行分布式存储,如图3所示。用户每发一条舆情新闻称为一个“交易”,系统记录该交易的IP 地址、发布时间和发布内容,所发布言论需要舆情监测中心验证通过后才可正式进行信息发布。然后根据其他用户的浏览、评论、转发激增情况,系统若判定为高影响力的舆情事件,将对涉及高校进行预警提示。高校在接到系统预警后,通过互联网信息比对分析中心,对虚假危害言论进行追溯管理,将溯源链条上不实言论均标记为“虚假”新闻,同时向公众及时反馈信息,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宣传途径(网站、微博及微信公众平台等)说明事实真相,作出应急响应,积极处理当前舆情产生的影响。媒体作为舆论引导主要力量,应如实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形成专题,了解发布者的真实意图,邀请权威专家进入会客厅,进行多方讨论,并联合高校进行后续跟进处理,最终将结果反馈给用户,形成正能量引导趋势,成为大众心中真正的公开、公平、公正的舆情典范。

图3 大连高校舆情防控系统

舆情防控系统中重要的激励机制为积分的获取和兑换。当防控平台中用户对高校舆情做出了积极的行为,应当奖励积分。积分获取途径有:一是发布正能量舆情信息,被广泛阅读、点赞和转发,达到全网阅读的百分比或热度排名靠前;二是发布的舆情被系统评为优质舆情;三是发现劣质舆情进行举报、点踩等维护正义行为,系统核实后应给予力度更大的奖励,因为和邪恶势力做斗争不仅需要一双“慧眼”,并且还需要更大的勇气,舆情防控平台对于这些“卫士”“勇士”们应加大积分奖励力度;四是对于出现的舆情危机,平台的“智者”们也可以为高校出谋划策,如果被采纳实施,也可以获得大额的积分奖励。获取的积分最终用于兑换相应的权益,积分兑换选项有:一是直接兑换成平台中媒体和广告赞助商们提供的现金收益;二是兑换平台中的VIP 资源或实物奖励;三是利用区块链通兑技术兑换诚信积分,诚信积分越高,关注度将越高,粉丝量随之增长,成为平台中的“舆情达人”;四是兑换高校舆情宣传部门或者媒体单位实习机会,一方面,高校根据平台积分排名,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舆情信息潜质和能力,寻找到各单位需要的舆情人才;另一方面,学生凭借在平台中累积的积分,向实习单位展示自己创作、发现和宣传的能力以及诚信程度,增加在舆情部门实习、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5 结语

实现高校舆情防控,对建设平安网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舆情监测软件,大多是从技术手段过滤敏感词,还无法做到舆情预判,而区块链技术可以创造一个全新机制来确认高校新闻信息是否值得信赖,对于上链舆情在短时间内阅读传播激增情况进行预警预报,涉及的高校将在第一时间获取发布者的相关数据,对事实回溯并进行真实性核查,及时反馈采取应急响应措施,从而降低发布者的预设立场,为大连高校后续纠偏及媒体引导带来正向作用。利用区块链的可追溯、不可篡改等特性,有利于预防虚假新闻的产生、传播和扩散,劣质舆情一旦上链便永久标记,给失信用户留下无法磨灭的“惩罚”劣迹,有效地从源头上遏制谣言的发生,另一方面,有利于把事件的真实舆情传递给社会大众,增强高校公信力,降低社会危害,从而构建可信、安全、有序的高校网络舆情环境。

猜你喜欢

舆情区块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区块链将给媒体业带来什么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消费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