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地域文化资源推广研究*
——以湖北文理学院图书馆为例
2022-02-17郭清秀
张 鑫 郭清秀
(湖北文理学院图书馆,湖北 襄阳 441053)
文旅融合被誉为“诗与远方”的结合。2018 年4 月8 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成立,同年7月,部长雒树刚在全国文化和旅游工作座谈会上明确了“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总思路,这标志着我国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在顶层设计、制度框架方面构建了全新的融合发展机制[1]。2020 年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地包括旅游等多项产业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这种情况下结合图书馆地域文化资源的推广思考文旅融合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1 研究现状
地域文化资源是某一地区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历程的集中反映,相关文献是记录地域文化现象、反映地域历史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特色性、稳定性和传承性的特点[2],对它的推广能有力提升该地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人前来参观游览。而图书馆不仅仅是图书、报刊等文献收集、整理、收藏的中心,还是供人们进行阅读、学习、研究的场所,更是人类文化遗产保存、信息资源开发的中心。图书馆推广地域文化资源对传承地域文化、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有着积极的作用[3]。2021 年 5 月 19 日,在 CNKI 数据库以“图书馆+地域文化资源+文旅融合”进行主题检索,发现相关文献86 篇,进一步梳理后,与图书馆密切相关的文献11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献仅两篇。张玥等[4]针对如何用以图书馆为代表的文化内涵诠释旅游以及如何用旅游传播文化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移动视觉搜索的解决思路;陆路等[5]立足于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创新发展,从系统分析陕西省图书馆“智能文化云地标”建设的时代与技术背景入手,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有效介入文旅融合建设提出了想法。当前,国家政策层面大力提倡文旅融合,各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部门纷纷尝试与旅游业相结合,图书馆作为重要文化部门,紧随时代步伐,积极发掘自身特色,在服务方式、技术手段、资源投入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研究现状表明,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图书馆地域文化资源的推广仍然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值得进一步展开思考。
2 湖北文理学院图书馆的地域文化资源推广实践
湖北文理学院地处有着30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襄阳,这里有荆楚文化、汉水文化、中原文化、三国文化、商贸文化、唐宋文化、书院文化等等,多种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学校作为全市唯一的公办本科院校,一直以弘扬地域文化为己任,图书馆更是把襄阳地域文化资源的收集与推广当作一个工作重点。
2.1 打造地域文化资源专属空间
2008 年,图书馆设立了名为“襄阳文库”的特藏室,集中采集、收藏、整理、推广各类地域文化资源,并安排有文史专业背景的馆员在此管理文献、提供借阅、解答读者的各类问题。与此同时,根据读者在图书馆的借阅史、注册信息以及经常访问的页面,展开分析、挖掘、聚类、整合,从而寻找出对于地域文化有偏好的读者,根据其自身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文献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地主动推送[6],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服务,打造出一个地域文化资源的专属空间。2019年9月,湖北文理学院整合原有的宋玉研究所、诸葛亮研究所、孟浩然研究所等9个研究所,组建了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襄阳文库”毗邻研究院,与相关专家保持着密切联系,根据专家们提供的线索,全方位收集地域文化资源,并作为研究院配套空间,吸引了校内外,乃至省内外越来越多的地域文化爱好者、研究者来到这里参观、交流、学习。
2.2 建设地域文化资源数据库
图书馆不断分类整理学术价值较高、地域特色明显、利用率高、读者需求强烈的文献,经过数字化建设形成襄阳地域文化资源数据库。2010年,图书馆立项湖北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襄阳历史人物研究资源库”,以此为契机,成立专班整理襄阳地区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秀、米芾、宋玉、孟浩然、卞和等历史文化名人的相关文献,建设“文化襄阳”特色数据库。同时,制定长期计划,在适当时候继续开发建设各专题数据库,如“襄阳地方文艺专题数据库”“襄阳文物古迹专题库”“襄阳文史资料数据库”“襄阳地方志数据库”“襄阳旅游专题库”等,希望将这些数据库做大、做强,形成自己特色品牌网站[7]。特色数据库的建立,使图书馆地域文化资源实现了知识的有效传递,在这个过程中馆藏文献信息得到增值,图书馆的影响力扩大,能更为系统、更为专业、更为全面地完成保存和推广地域文化资源的使命。
2.3 组织校地图书馆共建联盟
2016 年3 月,图书馆与襄阳地区7 个县(市)区图书馆建立了校地图书馆共建联盟,并签订了《信息资源与服务协同共享协议书》,全面实行总分馆制管理模式。配送至县级图书馆的19万册馆藏图书中有大量地域文化研究方向的文献,尤其是图书馆复本量较大的本校专家的研究成果,分送到县级图书馆后备受欢迎。与此同时,在图书馆日常参考咨询等服务中,对于用户针对地域文化资源提出的各种需求,县级图书馆的馆藏也因此经常能做出更好的回应。比如,历史故事《卞和献玉》的主人公卞和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故事发生地点在现在的襄阳市南漳县,该县还是鬼谷子、司马徽、徐庶等多位历史名人的隐居地;南漳县图书馆地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于2018 年8 月在文化与旅游部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中被评为“一级图书馆”。校地共建联盟的工作模式将湖北文理学院的地域文化研究专家团队与襄阳市各级、各类图书馆紧密相联,能更为高效完整地进行相关资源的搜集、整理、保存与推广。
2.4 举办地域文化资源推广活动
2017年9月,图书馆联合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举办“早安!襄阳——文化保护走近大学生主题展”。这一活动捡拾前人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碎片,展示了自19 世纪70 年代至本世纪初的襄阳城池、河岸码头、老街陋巷、市井人生,从不同侧面重现城市演变的瞬间,为我们回顾历史、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提供生动翔实的资料。与此同时,图书馆针对大学生举办了普及地方文化知识的专家讲座“襄阳好风日”以及“美丽襄阳——我们共同的家乡”征文。系列活动结束后,“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向图书馆捐赠了团队最新著作《老樊城民间档案丛书》等多册地方文化精品图书[8]。这次活动持续4个月,是图书馆历年进行的地域文化资源推广工作中影响最大的一次,在湖北文理学院师生、襄阳市民众中都引起了较大反响,“云上襄阳”等媒体进行了报道,加深了大众对地域文化资源的认识。
3 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地域文化资源推广思路
多年来,湖北文理学院图书馆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地域文化资源推广实践,客观上贯穿了文旅融合的理念。比如,“襄阳文库”每年接待大量来自校外的专家和市民,具备了旅游景点的元素;在数据库的建设中,提出了“襄阳旅游专题库”的概念并着手进行了相关工作等。这些思想,是在长期的推广实践中自觉形成的,是工作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求,在国家把文旅融合作为重要发展战略的当下,有必要整合思想,形成清晰的地域文化资源推广思路,助力我国图书馆在文旅融合方面的工作。
3.1 创新服务,打造文化旅游景点
特色图书馆常常会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从而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比如法国国家图书馆与卢浮宫、凯旋门、埃菲尔铁塔齐名,是巴黎的热门景点之一,2018 年共累计接待游客926231人次[9]。文旅融合背景下,国内诸多图书馆实践空间再造,构建主题展馆,成功转型为网红旅游打卡点,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太原市图书馆、苏州大学炳麟图书馆等。湖北文理学院图书馆是一座古朴的扇形仿汉建筑,框架式、大开间、无间隔、统一层高、统一柱网、统一荷载、藏借阅一体,配置有中央空调、完善的安防消防设施、先进的网络管理系统。馆前文化广场2 万平方米,图书馆占地面积7500 平方米,建筑面积25592 平方米,有充分的空间条件打造为文化旅游景点。以“襄阳文库”为基点,进一步增添图书馆地域文化元素,在馆内设置文化墙、文化展厅、专题论坛等,定期宣传襄阳各类特色文化与图书馆新增地域文化资源,这对于加深校内师生对襄阳文化的了解不无裨益,更能吸引旅游者来这里了解这座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公共图书馆能够完全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立足特色馆藏,通过融合的方式增强地方文化的生命力,开发出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意为驱动、以旅游为依托、赋予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扩展其公共职能,满足群众美好生活和多元体验需求[10],甚至可以配套建设影院、咖啡厅、餐厅、游戏角等休闲娱乐设施。而高校图书馆主要是为本校的师生提供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服务,成为文化旅游景点有可能影响正常的校园秩序,在打造的过程中要做到大胆创新、小心推进。需注意如下几点:(1)与主体图书馆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开辟相对独立的地域文化资源推广专区。将相关文献集中收藏、整理后,在这里定期举办文化展览、专题讲座、阅读分享等活动,最终形成本土文化的推广品牌。(2)采用网上预约等方式,仅在周末或节假日时间面向外地游客开放,旅游旺季时限号,平常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接待本地参观者。(3)与公共图书馆侧重于休闲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有所区别,高校图书馆应强调科学研究,从不同的专业视角解析馆藏地域文化资源的文献价值,为社会公众提供科普服务。
3.2 与时俱进,建立文旅服务云平台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于2019年4月16日印发了《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在大力弘扬“文化自信”的时代呼唤下,图书馆将地域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线上整合,树立起文旅融合品牌形象吸引公众利用和参与,能更快捷高效地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目前,国内开展得比较好的云平台有“湖南公共文旅云”“江西文旅云”“文旅山东”等[11],而整体发展速度较慢。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仅凭省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的力量不利于文旅产业的快速、健康成长,尤其对于市、县级图书馆而言,难度很大。襄阳地区组建校地图书馆共建联盟几年来运作良好,下一步可以在湖北文理学院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基础上扩展视野,发挥高校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以高校图书馆为龙头,带动联盟内7个县(市)区公共图书馆建立统一的文旅服务云平台。逐步将联盟内图书馆馆藏地域文化资源数字化整合后放入平台,为市民和游客构建全覆盖、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立体式网络服务体系,通过这一平台让更多人了解襄阳的地域文化资源,进而激发旅游的意愿。
平台的展现内容、模式不宜固化,要经常关注与本地相关的各类新闻,根据最新热点及时调整。如2021 年春节档电影中《你好,李焕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这部电影取材并取景于襄阳,这时的平台就可以大力推出与电影息息相关的原国营卫东机械厂、六〇三文创园、湖北化纤厂、东方化工厂等有关襄阳三线建设的地域文化资源,促进文旅融合。一座城市因为一部影视剧而爆红,这种事情屡见不鲜,《山海情》带动宁夏闽宁镇的风情游,《庐山恋》使观众领略庐山的美,《少年的你》《火锅英雄》让世人把目光投向重庆,《长安十二时辰》被称为“西安最强宣传片”……作为剧情展开的重要空间,影视剧与城市形象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抓住与本地相关的影视剧热播、本地明星出镜的机会进行宣传,事半功倍。除了文化,在政治、经济、卫生等领域,突然出现的任何事件都有可能成为发展本地旅游业的契机,如2020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反而让武汉浴火重生,受到世界更多的瞩目。图书馆要能够把握热点、与时俱进,在文旅服务云平台上对馆藏地域文化资源进行不断地梳理,在不同的时期推出不同的特色资源,吸引外地游客的到来。
3.3 加强合作,探索多种推广路径
湖北文理学院图书馆与校内的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襄阳文库”位于研究院工作区域,随时接待对地域文化资源感兴趣、有需求的专家学者参观考察,并适时配合研究院的规划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在校外,图书馆牵头组织了校地共建联盟,并与“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有过成功合作。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推广地域文化资源,高校图书馆需寻找更多的合作者,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活动。
3.3.1 配合课程设置,与教学院系合作
高校里的诸多课程与地域文化资源有着紧密联系,比如在文学课中赏析当地文化名人的作品及其民间传说;在思政课中渗透特色地域文化,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在历史课中联系当地的历史事件;在美术、音乐、舞蹈教学中挖掘年画、碑刻、戏曲、民歌等蕴含的地域文化精髓等。面向教学开展图书馆学科服务,将馆藏地域文化资源嵌入课程学习,能更为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得到学校教师的普遍重视。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一旦认可了高校所在地的文化,不仅愿意了解和传承,更有很大可能会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推荐,甚至利用网络论坛、微博、微信、博客等自媒体途径进行介绍,这将有效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3.3.2 挖掘疗愈功能,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合作
阅读疗法自上世纪末传入我国后,在高校得到长足发展,阅读疗愈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小说、诗歌、散文、传记等大量素材都可以炼制为书方,包含众多表现形式的地域文化资源也一样会存在疗愈作品。笔者曾以湖北民间故事为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疗愈功能,以期从有益身心健康的角度更好地保护并传承地域文化资源[12],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图书馆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合作,共同开发地域文化资源运用于心理教育实践,使地域文化推广获得一个独特的视角,这会给相关资源带来新的研究增长点,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多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关注本地文化,前来参观考察。一系列不同研究视角的相关文章面世,有利于扩大该地区的知名度,推动包括旅游在内的社会经济行稳致远。
3.3.3 形成联动机制,与机关部门合作
一方面,在开展地域文化资源推广活动时,图书馆与学校宣传部、学工处、教务处等机关部门合作,能扩大规模,增强影响力。湖北文理学院图书馆于2018 年与扶贫办合作,选派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到学校的扶贫点——保康县歇马镇合作村持续开展工作至今。几年来,利用馆藏文献等资源,会同学校机关部门采取各项措施加强对扶贫点地域文化资源的宣传,合作村已成为本地小有名气的旅游景点。襄阳第一高峰(1998 米)——关山、保康县第一大河的源头——沮河、三万平米的高山草甸——关山草原、八千亩野生杜鹃——云锦杜鹃,每年都能吸引大批游客。高校图书馆在学校属于教辅部门,单独举办活动可能存在号召力不足的问题,不能发动大批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前后的宣传报道也常常停留在本馆网站上,而机关部门拥有较大的话语权,与之合作可以达到良好的推广效果。
另一方面,文旅融合中的地域文化资源推广,高校图书馆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公共图书馆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面向更为庞大、更为多元的用户,在管理体制、推广内容等方面更为灵活多样。如公共图书馆可以突出自身特色,打造文创IP,开发数字文创产品,深化文创联盟,推进跨界合作,创新营销模式等策略开发文创产品[13];可依赖资源选取、课程设计、跨界融合、地方文化、人才开发、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等优势,开展研学旅行服务[14];可立足夯实特色资源建设、与文化和旅游机构开展合作、助力少儿阅读推广等方面开展少儿阅读推广活动[15]等。公共图书馆与本地高校图书馆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联手进行地域文化推广,在技术、人员、资源等方面更有专业保障,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4 结语
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地域文化资源推广已逐步引起业界重视,因为这既可以促进地域文化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与传承,也是打造图书馆自身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可以让更多人加深对图书馆的了解。以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文化自觉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的内涵,强化多元化合作,把握文旅融合机遇,提升服务理念,打造图书馆文旅品牌,这是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