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背景下健身气功的价值
2022-02-17李捷
李 捷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健身气功起源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气功,饱含了中国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和底蕴。2006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在《健身气功管理办法》中定义健身气功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共批准了9种健身气功功法,分别为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六字诀、大舞、十二段锦、太极养生杖、马王堆引导术、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等。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全民族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党和政府积极推动健身气功产业的发展。通过大量利好政策和资金支持,我国健身气功的社会化和国际化推广取得了重大成就。仅2016年底我国健身气功站点总数已超过三万个,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超过二十万人[2]。良好的社会学习氛围为健身气功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现实基础。
1 健身气功和医学的关系
“体医融合”是将体育和医学学科中最先进的理论理念和最有效的实践经验相互衔接、渗透、补充,促进体育和医学部门在医学检查、体质测定、健康评估、运动健身、预防治疗和康复保健等方面融为一体的一种新的健康服务模式[3]。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体育和医学融合的思想,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是以运动为手段,达到健身目的的。在政策性文件中,“体医融合”第一次出现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文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4]。该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构建“体医融合”健康服务模式的顶层设计框架已经完成搭建,从此我国的“体医融合”建设走上了快车道。随后更多促进体育和医学融合的政策性文件陆续出台,《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国发〔2021〕11号)中多次强调“体医融合”,要求通过体育、卫生等多部门协作,推进体育和医学卫生的理论、科技、实践创新融合[5]。
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部分,和中医互为载体。中华民族通过数千年的实践积累,总结出一整套完善的中医理论,创造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创编了健身气功,配套个人养生和疾病治疗。健身气功和中医都强调阴阳平衡,中医理论认为人生病的原因之一是人的身体阴阳失调,出现“不和、不通”的现象,同时把疾病分为阴性疾病和阳性疾病。阴阳学说认为:凡是外向的、向前的、向左的、运动的、上升的、刚紧的都属于阳,而相对静止的、下降的、向右的、内守的、向后的、松柔的都属于阴。健身气功的动作张弛有度、刚柔并济、动静结合、有屈有伸、有重有轻、身体内收外展、左右旋转、意念有收放、呼吸有吐纳,这都体现了其阴阳属性。中医认为大怒伤肝,如果人经常生气发怒会造成肝气瘀滞,健身气功在习练时要求行松意静、思想集中,从而达到减少负面情绪、调理肝脏的效果。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筋、其华在爪”,也就是说肝脏的调理重点在于手指和脚趾的锻炼。健身气功八段锦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要求两拳握紧,两脚拇趾用力抓地,能够有效刺激太冲穴、涌泉穴和太溪穴,达到调理肝脏的功效,怒目中的双眼圆睁也契合中医“肝经开窍于目”的泻肝火功效。
2 健身气功的价值
2.1 健身气功对心理的调节价值
2.1.1 健身气功对老年人的心理调节价值
健身气功的习练能够有效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习练健身气功时要“松静自然、动静相兼”,即习练者在练习时要确保精神与形体的放松,通过调整呼吸、运动形体和调节心理三方面的有机结合,达到呼吸柔和、身体放松、意守绵绵的静养状态。心理年龄是指依照个体心理活动的健全程度确定的个体年龄。健身气功的习练能够有效改善老人的应激承受能力和心理状态,减小心理年龄。
老人退休后,几十年的生活规律被打破,会变得无所适从,焦躁不安,人际圈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变得越来越小。长时间有规律地习练健身气功,在锻炼老年人意志的同时有效充实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帮助老年人摆脱退休后的空虚寂寞感。健身气功讲求神与形合、气寓其中、道法自然,长期的健身气功习练能够充分转移老人的应激源,提高老人的应激承受能力。健身气功追求自然无为的思想也能够纯净习练者的心境,以“难得糊涂”的心态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使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变得自信乐观、成熟稳重,有效缓解自身和外部环境带来的焦虑情绪。健身气功一般都是以十几或几十人的群体进行统一练习,共同的爱好使老人在习练健身气功之余拥有共同的话题。老人们在日常交谈中增进了彼此的友谊,缓解了日常生活的烦恼,构建了新的交际圈。
2.1.2 健身气功对年轻人的心理调节价值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年轻人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与日俱增。健身气功动作简单易学,年轻人在习练时不会消耗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健身气功讲求调心、调身、调息,“三调”合一,缓慢而有节奏的吐纳,配以柔和缓慢的动作,能够有效消除年轻人的心理障碍、放慢生活节奏,使年轻人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有一段闲暇的生活时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年轻人的生活压力,调节年轻人的心理状态。健身气功有意识地控制呼吸,在提高呼吸功能同时能够有效地按摩内脏,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年轻人的睡眠质量,有效平复年轻人的紧张情绪。
2.2 健身气功对身体的调节价值
健身气功通过头、颈、躯干、四肢以及内脏的运动,放松人体的肌肉组织、改善骨骼和关节的生理状态,提高身体协调能力,改善内脏组织功能,促进身体健康。与其他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的理念不同,健身气功不是通过大量运动练习,提高新陈代谢来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健身气功运动强度不大,它通过身体缓慢地、协调地肢体运动,带动人体脏腑和经脉运动。在中医理论中,气为血之帅,只有气息通畅,血液才能正常流动。健身气功通过调整呼吸、端正姿势、凝神静气来激发人体潜力、增强人体机能、固本培元、扶正祛邪。长期习练健身气功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作用,如习练五禽戏时,练习者要根据听到的动作名称迅速的做出相应的动作。当听到“鹿奔”时,要迅速上步,从“鹿抵”动作变为“鹿奔”动作,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反应能力,同时“鹿奔”左右扭动腰部和尾闾的动作能够有效活动腰部,刺激肾脏,达到强腰补肾的作用。研究表明,导引养生气功十二法能够有效改善人的循环系统和心肺功能[6]。五禽戏在改善人的血脂、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方面效果明显[7]。健身气功八段锦能够有效提升人体颈椎、腰椎以及腿部的左右运动平衡控制力[8]。
2.3 健身气功对社会的价值
健身气功在预防疾病、治疗慢性病、延年益寿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健身气功和中医其他养生手段相结合,能够在健身康复、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上发挥出显著的功效。《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国办发〔2015〕32号)在针对不同健康状态人群的中医健康干预方案中指出:“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导引等中医传统运动,开展药膳食疗。”[9]这是国家对健身气功在预防疾病,促进人们健康生活上的肯定。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出生人口1 062万人,死亡人口1 014万人,自然增长率为0.34‰,和2016年全国人口5.86‰自然增长率相比,累计下降达5.52个千分点。说明我国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可以预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会越来越多。健身气功能有效缓解大部分疾病且简单易学,安全有效,对场地和器材要求不高,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大规模推广健身气功不但能够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从根本上改善国民亚健康状态,而且能大大减少政府在医疗费用上的资金投入。
2.4 健身气功的文化价值
健身气功不但能够健身祛病,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它实践着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脏腑学说,“意、气、行”三位一体的锻炼方式,追求修身养性、天人合一的健身目的,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健身气功经过千年的历史发展,从引导术一步步演变为气功,又演变为健身气功,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体医融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习练健身气功不但是对身体的锻炼,也是对其隐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研究。文化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健身气功通过有形的动作传递无形的民族思想和思维方式。长期习练健身气功能够有效引导国人的文化回归,强化人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健身气功的对外传播不但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特有的运动养生之道,也能让全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健身气功因其体育和健身属性高,政治属性低的特点,在国外传播遇到的阻力会很小。犹如20世纪70年代的“乒乓外交”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健身气功的对外传播能够以温和的方式向世界表达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从另一方面推高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3 结语
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其独特的养生健身理念完美地贴合了国家解决国民健康问题所提出的“医体融合”思想。通过健身气功的习练能够有效促进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政府的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强化民族健身文化自信。政府和社会要在“体医融合”政策的大背景下积极推动健身气功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习练、研究健身气功,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