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瘟热和犬细小病毒病的流行及防治
2022-02-17蒋军军
蒋军军,张 强
(甘谷县畜牧兽医事务服务中心,甘肃 甘谷 741200)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追求更加突出,同时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养犬作为缓解压力的方式之一,宠物犬的的养殖数量急剧增多。随之犬瘟热和犬细小病等犬传染病也开始广泛流行,造成犬只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爱犬的离去对犬主造成重大的心里创伤,所以研究犬瘟热和犬细小病的传播、预防和治疗意义重大。
1 犬瘟热
犬瘟热病(canine distemper)在我国属二类动物疫病,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染性强致死率高,其宿主为狗、狼、雪豹、熊等脊椎动物,易感动物主要为犬科动物。
1.1 犬瘟热病原
犬瘟热病毒属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是一种单链RNA病毒。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可呈丝状,有囊膜和纤突。犬瘟热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差,脂溶剂和普通消毒剂均可杀灭。该病毒对热敏感,在外界环境50 ℃以上30 min即可杀死;但其耐低温,2~4 ℃可存活数周,零度以下可以存活数月,冷冻干燥的环境可保存数年。
1.2 流行现状及危害
犬瘟热对所有犬均易感,特别是国外引进的纯种犬和幼犬易感性更高,抵抗力更弱,2月龄以内的刚出生犬因母源抗体的保护,相对不易感。犬瘟热对犬的养殖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危害性,2岁以内的幼犬,一旦感染,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死亡率可达80%。虽然成年犬死亡率较低,但病犬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中携带大量病毒,形成新的传染源,导致疫病更大范围传播。
犬瘟热的流行没有季节性,但当温度突然改变时,因易引起犬的低温应激,而降低犬的免疫力,所以春秋两季犬瘟热较夏季发病率更高。该疫病传播途径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直接传播主要是通过与病犬及其排泄物直接接触,间接传播主要为通过空气、污染的犬粮和饮水等的间接传播。
1.3 临床症状及诊断
1.3.1 临床症状 犬瘟热病犬初期体温高达39.5~41 ℃,两天后恢复正常,病犬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流泪和水样鼻涕。中期可出现病犬体温再次升高,并持续高烧和出现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同时伴有呕吐、下痢、废食、嗜睡及流脓性鼻涕和眼屎等症状。发病晚期就会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如站立姿势异常、口吐白沫、转圈运动、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等典型症状,而后死亡。有些病犬,患病中后期出现脓皮症,脓肿部位呈现硬结,严重的会发生大面积的溃烂。
1.3.2 诊断方法 可依据犬瘟热疫病流行特征和临床症状做简单初步诊断,临床上要注意区分犬感冒、犬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的区别。辅助检测有包涵体伊红染色、血常规检测、荧光抗体检测、犬瘟热试纸等检测诊断方法,确诊需要将病料送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抗原抗体检测等特异性实验鉴定。
1.4 预防和治疗
1.4.1 预防措施 犬瘟热死亡率高,治愈率较低,因此,犬瘟热主要以预防为主。健康犬需每年接种一次犬瘟热疫苗,以防感染。犬瘟热疫苗接种前为防止犬只存在潜在感染,避免因应激而导致犬瘟热的发生。接种疫苗前先进行犬瘟热试纸检测,若显示为阴性,可直接接种犬瘟热疫苗,也可先进行犬瘟热单克隆抗体或免疫球蛋白注射3~5 d,两周后再进行免疫接种。疫苗接种10 d内的犬只和未接种疫苗的犬只,要避免与其它犬只接触,同时做好犬的消毒,避免犬瘟热感染。
1.4.2 治疗 犬瘟热治疗没有特效药物,只能对症治疗,提高机体抵抗力。治疗原则是抗病毒、降温、补液补能、抗菌。患病前期可以用犬瘟热免疫球蛋白或高免血清静脉注射,清开灵+病毒灵+庆大霉素肌肉注射,同时口服补液盐兑水大量随饮。中晚期可以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给病犬服用“瘟灵汤”,静脉注射ATP+5%葡糖糖+生理盐水+维生素B和维生素C,肌肉注射双黄连+病毒挫+兽用头孢,3~7 d,直到病犬康复。
2 犬细小病
犬细小病毒病是由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接触性烈性传染病。在临床上以出血性肠炎型和心肌炎型为主要特征,是除犬瘟热之外,危害犬养殖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给养犬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犬主要切实做好犬细小病的防治工作,避免犬细小病的流行而影响犬只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2.1 犬细小病毒病病原
犬细小病毒是无囊膜的单链DNA病毒,结构为20面体对称体。该病毒属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1978年由Kelly和Thomson等在犬的粪便中分离发现。我国梁士哲等1982年首次报道肠炎型犬细小病毒病病例,随后徐汉坤等1983年研究发现犬细小病已在我国流行,现在该病毒在全球各国均有流行。
犬细小病病毒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抗力,在4~10 ℃可存活半年,37 ℃存活14 d,56 ℃存活24 h,在粪便中保存数月至数年,仍可造成感染。该病毒对大部分消毒剂有较强抵抗力,对紫外线、2%氢氧化钠、次氯酸钾、氧化剂等敏感。犬只感染犬细小病毒后,该病毒主要攻击犬上上皮细胞和心肌细胞,分别表现肠炎型和心肌炎型。
2.2 犬细小病的流行及危害
所有犬只均易感。其他犬科动物,如狼、丛林犬和鬣狗等也可以感染,猫也可成为犬细小病毒携带者,但以1月龄至6月龄的犬发病较多,病情也较严重。成年犬或因疫苗接种等因素影响,感染率相对较低。据临床发病犬的种类来看,纯种犬及警犬等名贵犬比土种犬发病率高。
犬细小病毒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天气寒冷的冬春季发病率较高。犬细小病毒的感染方式主要有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病犬及其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是该病直接传播的主要传染源。刚治愈犬仍携带病毒,可通过粪便对外散毒。间接传染源主要有被污染的狗粮、饮水、养犬设备、病犬主人等,有研究发现跳蚤、蚊苍、蜱和蟑螂可成为犬细小病毒的简接传播者。
2.3 临床症状和诊断
犬细小病毒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肠炎型和心肌炎型,幼犬以心肌炎型为主。
2.3.1 犬细小病毒病潜伏期为1~2周 肠炎型病犬青年犬居多,主要症状为精神不佳、厌食、呕吐和腹泻。病初排出带大量粘液灰白色或黄色粪便,随病情加重排出焦糖色恶臭血便,严重的从肛门喷出如酱油样血便。若到不到及时治疗,病犬迅速呈现脱水症,高烧40 ℃以上,精神高度沉郁,两天内死亡。心肌炎型病犬以4~6周龄幼犬为主,青年犬较少见。病犬常无任何临床症状,或刚出现轻微腹泻,突然高烧,呼吸困难,机体性能衰竭,数小时内死亡。尸体剖检可见心脏呈橄榄球状,直径变大,心肌有苍白的坏死灶。
2.3.2 诊断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可做初步诊断,临床诊断时要区分犬瘟热、寄生虫性肠炎和食物性腹泻等病的区别。进一步诊断可应用犬细小病毒抗原(抗体)快速诊断试剂盒进行,若两者均为阳性可确诊,该诊断方法简便、快速,准确性较高。实验室诊断主要有ELISA或 PCR 检测、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双抗夹心酶标法、病毒的分离鉴定等方法。
2.4 预防和治疗
2.4.1 预防措施 预防犬细小病毒病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犬细小病毒疫苗。如果是自繁自育的犬只,在7周龄时注射英威特二联苗(犬瘟热、犬细小病联苗),两周后接种五联苗(六联苗),一月后再次接种一针,之后每年加强接种一次。若是新引进犬,需隔离观察2周,确保犬只健康无疫病后,再接种疫苗。同时,要科学饲养犬只,合理饲喂,注意消毒,防止犬只染疫。
2.4.2 治疗 犬细小病毒病的治疗原则为止吐、止泻、补液、抗病毒及抗菌。对于肠胃型可以用爱茂尔+维生素K3+止血敏+兽用头孢+利巴韦林+10%葡萄糖输液,对于病情较重的犬只可以同时静脉注射抗犬细小病毒的免疫球蛋白或单克隆抗体。心肌炎型因发病迅速,死亡率高,要及时注射抗犬细小的免疫球蛋白或单抗,并注意观察心率和呼吸,防止突然死亡。
3 结 论
犬瘟热和犬细小病毒病是危害犬养殖的两种最严重疫病,其传播速度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为了防止犬瘟热和犬细小病的发生,犬主要及时接种疫苗。如果爱犬一旦患病,要及时带犬就医,同时要做好精心护理,提高狗的饲养管理,进而健康养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