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一次生动的留学生语言文化实践教学想到的

2022-02-17李怡

国际人才交流 2022年1期
关键词:留学生同学老师

文/李怡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国际学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汉语课本里的胡同和胡同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让人赞不绝口的三里河公园有什么神奇之处?听北京人说北京话是一种什么体验?要回答这些问题,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莫过于一趟实地探访。作为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思政建设的一种尝试,2021年的一天,来自肯尼亚、南苏丹、阿富汗、圭亚那、刚果(金)、塞拉利昂等国的11位本科来华留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前门地区,开展了一场生动的语言文化实践教学活动。

活动第一站,同学们来到了大栅栏城市生活体验馆,学习、观摩并体验非遗项目——吹糖人儿。非遗传承人王师傅首先展示了糖人儿小耗子的完整制作过程,同学们观看后啧啧称奇。随后,留学生受邀参与,用一小块麦芽糖糖稀,经过揉、捏、拉、摁等动作,轻轻一吹,糖稀就膨胀起来,再经过师傅巧手拉伸修饰,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猴子就呈现在大家面前了。学生们依次上前,在师傅的指导下吹制了自己属相的糖人小动物,在糖稀温热香甜的气息中体验了这项民间传统技艺的精妙,了解了中国人的属相观念,最后还忍不住品尝了自己的作品,体会到了北京孩子童年时的快乐。

告别了大栅栏,同学们跟着老师走街串巷,来到了前门天街。通过阅读老师发放的学习材料,同学们了解到,前门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上,是重要的历史建筑,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精彩印记。同学们在中轴线上一字排开,感受北京两翼对称、庄严肃穆的城市格局。此行中负责为同学们讲授“北京中轴线”知识的李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汉语老师,她善于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相结合,用启发式的提问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她在现场向同学们发问:“前门(也叫正阳门)南边的箭楼,作用是什么?”聪敏好学的留学生根据“箭”字推测出了箭楼的防御功能,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接着,老师还与同学们分享了北京城内城、皇城等知识,同学们边听边问,在互动交流中增长了见识,加深了对北京过往和现在的了解。

由鲜鱼口出前门,师生一行穿大江胡同、经得丰东巷,在初夏的树荫婆娑中走走绕绕,一路聊着天儿,听着过往人声,不知不觉拐入一片仿佛江南水乡的所在——三里河公园。栈桥弯弯,流水潺潺,绿树时花,青石黛瓦,难怪一走进这里,学生们就发出“我的心安静了”这样的感叹。

据记载,古三里河始凿于明正统年间。20世纪50年代初改为地下暗沟。2017年4月底,改造后的三里河绿色景观全新亮相,以其“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中外游人竞相“打卡”。

习习微风中,茵茵垂柳旁,同学们静静聆听老师讲述三里河的前世今生,讲述北京在还原老城历史风貌、打造百姓宜居生活方面所作的努力。同学们赞叹,北京不仅有高楼大厦的一面,在热闹的前门附近竟还有如此宁静宜居的一方天地。老师引导学生们分享各自国家和城市的情况,大家围绕“传统”和“现代”这一城市化发展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表示很喜欢北京古都风韵和时代风貌相结合的城市特色。

踏上归程的同学们仍意犹未尽,给老师发微信,表达了参加此次活动的感受和心得:

阿富汗籍计算机专业本科生马司胡拉说:“对我来说今天的参观和体验很有意思,感动并开心。我觉得这样会让同学们放松一点儿,还让他们理解中国的故事,还有中国文化。我希望未来继续有这样的参观和体验会很好。谢谢老师们。”圭亚那籍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彭森说:“今天的参观体验很好,我看到了北京的胡同的模样,还有可爱的鸭子、鱼和花等等,老人和孩子也让我感觉心里宁静,建筑也蕴含深意,让我更理解中国的历史,感谢老师教给我们新的知识。”

留学生体验吹糖人儿

非常高兴看到同学们在此次语言文化实践活动中有所学、有所思、有所得。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中说道,中国欢迎各国优秀青年来华学习深造,也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你们所看到的中国,多同中国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来华留学教育工作者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各高校留学生管理部门和培养单位都十分重视留学生的知华友华教育,探索了多种教育路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感知中国的实践活动。笔者所在单位以提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为己任,优化教学内容,精心打造满足学生需求的各类汉语课程、中国国情概况课程和文化体验活动。深入思考,总结经验,本次留学生语言文化实践教学活动带给我们如下三点启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世界各国青年在华留学,学习知识,增强本领,同时也亲身体验中国的生活,感知中国的文化,见证中国的发展。正是这样的亲自体验和耳濡目染,使得来华留学生这一群体具备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独特优势。他们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微信视频号、抖音、哔哩哔哩等媒体平台,讲述自己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分享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喜所忧,这样的讲述是个体的、日常的、鲜活的,这样的分享是真实的、独特的、有感染力的,不带有目的性,因而更容易传情达意,直抵人心。作为来华留学生的老师,我们有义务创造帮助学生接触中国社会的机会,将发生在课堂以外、校园以外广阔天地中的真实的中国、当下的中国、可爱的中国展现给学生,把必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把中国在大城市治理、文化遗产保护、打造宜居生态等方面的做法分享给学生,帮助学生感受中国道路背后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留学生的回信中提到了一句中国俗语:百闻不如一见。总书记鼓励留学生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是落实总书记嘱托的有效途径。第一课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遵循教学计划和进度,教学内容相对固定,但有时也会因为教材的固化和对理论知识的偏重而稍显活力不足。第二课堂则为师生共同构建学习意义提供了机会,在文化实践类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获得独立思考、主动探寻的空间,对于增强感性认识,启迪心灵,陶冶情操有独特的好处。为此,本次语言文化实践之旅注重将第一课堂习得的汉语语言知识和言语交际技能投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将书本上接触到的有关中国的理念和概念投屏在鲜活的胡同场景中加以生动验证,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匹配,提升来华留学生的收获感。

为实现教学目标,要事先进行周密的教学活动策划,最好形成书面学习材料,或条件成熟时形成线上学习资源,让学生边走边看,边走边学,用一连串形式多样、丰富有趣的学习任务串联起当次实践活动。对于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实践活动是锻炼口语和听力的大好机会,具体到汉语和汉字的学习,提供必要的辅助性书面学习材料,标注字词拼音,提供外语释义,则是专业汉语教师教学设计巧思和第二语言教学经验的体现。通过实地考察、集体讨论、沉浸思考、与当地民众互动交流等活动,学生最后要独立完成实践活动心得报告。

高校是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平台,我们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不但要加强学生学科专业素养,更要注重留学生作为中国故事讲述人、中国声音传播人、中国经验传承人的培养,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不仅是为了高校建设促发展,更是为了国家战略谋全局。

猜你喜欢

留学生同学老师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
六·一放假么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