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时空的同一天

2022-02-17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航天事业飞天航天员

近日,人民日报微博发布了一条“跨越时空的同一天”,瞬间引发网友们的强烈反响。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我国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上空闪过一道强烈亮光,惊天动地的巨响之后,巨大火球转为蘑菇云冲天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当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送消息,《人民日报》刊发号外。

“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而39年后的2003年10月16日,伴随着中国首位航天员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着陆,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

2021年10月16日,中国航天再赴星辰大海,逐梦九天。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夜空壮美升空,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再度送入太空,开始六个月的太空之旅。

跨越近半个世纪的“新闻同框”,三张同一天的号外,不仅让新闻见证了历史,更是见证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全过程,中国也正是在这一代又一代的拼搏和奋斗中不断成长,不断前进。

文本解读

角度一:探寻精神源头,彰显时代价值。

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延续千年。迄今为止,中国航天员先后11人、14人次征战太空。在航天报国和科技强国的伟大实践中,他们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弘扬和传承载人航天精神,中国人前进的步伐更加豪迈、自信,在更多科技领域烙下中国的印记。

角度二:精神无形,却能激发出无穷的力量。

再艰苦的条件,也压不垮有信仰的人。南仁东曾说:“FAST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让南仁东、戚发轫、王亚平等人坚持下去的动力,是航天梦,是科学梦,归根结底是中国梦,是科学报国的理想信念。这个理想信念,支撑着科技先辈们从“一穷二白”起步,创造了“两弹一星”的伟业,也支撑着后继者在艰苦奋斗中,继续开创新的辉煌成就。

角度三:无惧挑战与挫折,勇攀科研高峰。

在这些成功任务的背后,也有过多次失败。失利、挫败,对于航天人来说并不陌生,也并不可怕。“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点成功”,这是航天领域流传甚广的一句话。“一点点”的背后,是一种顽强和坚韧,一种无惧挑战与困难、直面挫折与失败的战斗精神。正是因为一次又一次的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载人航天事业才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并跑到领跑。

角度四:新闻的力量。

在庆祝中国科技胜利的同时,我们还要感叹新闻的力量。新闻是有力量的,也是有记忆的,唯有新闻能够让我们在半个世纪之后,记住历史的高光时刻。57年前,我们获知新闻的渠道只有通过广播、报纸以及口口相传;18年前,我们已经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来关注杨利伟的一举一动;行至今日,直播让我们能够丝毫不差地对神州十三号飞船进行全方位关注。

运用示例

跨越时空的同一天,致敬每一代人的拼搏。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上不告诉父母,下不告诉妻儿;忍饥挨饿、流血牺牲、艰苦卓绝……航天精神犹如璀璨的星辰,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不断奋进、筑梦太空。几十年来,广大航天工作者视祖国的航天事业为生命,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以崇高的追求和执着的信念,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满腔热血谱写了共和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壮丽史诗。他们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他们的飞天壮举,刷新了人类对航天、空间领域的认知,激发了更多孩子长大当科学家的梦想,传递了创新创造的伟大梦想精神。

飞得越高,才能看得更远。今天的中国,“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大力弘揚载人航天精神,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团结协作、拼搏奉献,我们一定能不断开创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新局面,使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大、更远。——尹贵龙,中安在线

(编辑:王冠婷)

猜你喜欢

航天事业飞天航天员
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飞天之梦
春节前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我要当航天员
飞天
让我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
来吧,少年航天员
飞天探月,永不止步
飞天之路
“东方红一号”之后中国航天事业为何沉寂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