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场作文素材精析(一)

2022-02-17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不器重器事例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心盛千里事,身挑万斤担

□厦门大学附属中学  蔡梓铭/评析:陈晓华

人是万物灵长,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器是一件工具,有的盛纳万物,有的称心应手。两者看似大相径庭。其实,人在造出数不胜数的器的同时,往往忽略了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形制万种、包涵一切的器。

人生于世,在社会上必定扮演着某种角色,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便如器有大小、轻重,盛装的也有个人与家国之分。李白高喊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即使赐金放还也丝毫不影响他在大唐艺术史上留下灿烂篇章。杜甫屈居草堂,囊中羞涩,疾病缠身,人们却不会忘记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我们不难发现,即使被弃于草野,一个人仍旧可以通过自身的行动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这样看来,不同位置的人其实是不同形制的器,被安放在社会这台大机器中共同运转。

精批细解

作者以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诗句开头,同时将人与器对比,以宏观角度审视二者,从相异的表象中看见相同,之后紧扣材料引出观点。第二段由器的“形制万种、包涵一切”,点明人的责任与价值。

前兩段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多处运用比喻论证,突出了人与器的相似之处。第二段用“社会大机器”的比喻强化形象,突出人的不同责任和价值。两处引用论证,作用不同。第一段用于开篇,起势开阔。第二段选取李白最具代表性的诗句,扣合以独特才华实现不同价值这一论题。举例论证选取李白与杜甫,二人追求不同,价值相异,两个概例以点带面,契合了器的“万种”“一切”。

比喻论证中,器的“称心应手”不恰当,可改为“掬于掌心”,突出其小,与“盛纳万物”相对应。

素材拓展

1.朱熹《四书集注》: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

2. 从“边区工人一面旗帜”赵占魁、“兵工事业开拓者”吴运铎,到“高炉卫士”孟泰、“两弹元勋”邓稼先,再到“蓝领专家”孔祥瑞、“金牌焊工”高凤林……回望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些闪耀的名字被人们铭记。他们是一个领域的传奇、英雄,也是冲在一线的普通劳动者。——摘自《劳动之星,照亮奋斗的坐标》(《人民日报》)

素材点拨

第一则素材为名言名句,强调不同的器有不同的作用。第二则素材为繁例,例举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劳动者代表,他们处在不同的社会位置,发挥不同的作用,创造不同的社会价值。这组事例能对观点做具体的阐释。

这两则素材都可以放在第二段。第一则素材直接突出观点,第二则素材则丰富了例证的类型,而且比同为诗人的李白和杜甫更能突出“形制”“位置”的不同,说服力更强。

但是,人不能长期局限于某种特定的用途,不能满足于现有的“容量”和能力,要努力成为美器、重器。孔子说:“君子不器。”讲的就是具有独立思想的君子与特定用途的工具之间存在根本区别。试想一个人如果心灵空洞,长期机械地重复着某一种工作,不论是拧螺丝还是教书,与机器人有何分别?人可以安于职守,但不能没有自己的价值追求。被自己的岗位所束缚、所异化的人,可以是好的机器,但绝不是好的“人器”。好的“人器”是美器、重器,能激发内在力量,成就自我。因此,班超才会投笔,鲁迅才会从文。

精批细解

这一段作者承“器”的特点,引出“美器、重器”的说法,分析人的自我驱动自我成长。论证方法丰富,兼有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

此段逻辑严密,且有层次感。由孔子的“君子不器”突出“独立思想”之重要性,再以假设论证表现没有价值追求的人会囿于现有的位置和能力,接着点明“美器”“重器”的特征,最后用班超和鲁迅的事例论证这一特征。这两个事例的相似之处在于二人皆以国运民生为念,改变人生轨迹,最终都在不同的领域建立一番伟业。假设论证中亦用“拧螺丝”“教书”的概例,随手拈来,不着痕迹。

素材拓展

1.白居易《君子不器赋》:“抱乎不器之器,成乎有用之用。”

2.为了国家的需要,周毓麟在7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三次转变研究方向。放弃小有成就的拓扑学后,他转而在微分方程、核武器理论研究、基础研究领域驰骋。他怀抱一腔报国激情,在每个领域都取得重大成就。他说:“国家需要我,是我的荣幸。实际上,我也总是想从更广阔的视野上,不断提高自己对数学的认识,这一点是推动我勇于去改变、去做研究的动力。”

素材点拨

第一则为名言名句类素材,是对“君子不器”的深入解读,突出结果“有用之用”,和“美器”“重器”相关联。第二则为事例素材,与班超投笔、鲁迅从文的事例类似,都可以论证不被固化异化、不断超越自我的人生。

第一则素材在佐证作者观点上,比“君子不器”的表达更完整。第二则素材时代性更强,而且周毓麟的话能进一步论证“激发内在力量,成就自我”。

成为美器、重器,要有坚硬的质地和优美的器形,便要经历生命之火的淬炼,这是人作为一种“器”的独特之处。这样的器能装下自己的生活热情、爱和希望,亦能装盛天下民生、人类命运。医生张文宏坦言自己每天睡不着觉,“每天在为人类而焦虑”。爱因斯坦作为一名科学家,后半生却总是为了废止核武器而奔走呼号。人想要承载一切,应当放眼千里,把世间不平收入胸中,将其转化为自己肩负生活的动力,通过改善人类整体的处境来提升自我。

精批细解

此段作者采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分析“美器、重器须经淬炼”的观点。事例素材中的张文宏医生为当代事例、中国事例;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则为近代事例、外国事例。可见作者运用事例时有所选择,注意搭配。引用素材和事例素材相糅合,语言简洁。比喻论证承开篇“器”的特征而来,但由外在特征到制作要求,是对第三段的深入和补充,逻辑严密。

素材拓展

1. 有人守护团圆,才有万家团圆;有人以身许国,才有山河无恙。从东北边陲,到南海岛礁,再到雪域高原,绵延万里的边境线上,无数边防官兵默默坚守、顽强战斗,用满腔热血换得国泰民安。他们的付出,让爱国有了最具象化的表达。每个国人情感上的触动和心灵上的震动,也将沉淀为中华民族精神河床的宝贵价值基底。——《今天,我们怎样缅怀卫国戍边英雄们》(《人民日报》)

2. 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迟子建《泥泞》

素材点拨

这两则素材紧扣“生命之火的淬炼”“装盛天下民生、人类命运”两个关键词句。边防战士心系国土安全,默默付出;伟大民族历尽艰辛,挺直脊梁。两则素材分别从实践与理论层面证明了观点。与张文宏、爱因斯坦的事例不同,这两则素材突出了普遍性,可适当选用。

说到底,人的作用,必须放到社会的整体中才能体现出来。就像“仁”字一样,由“二人”组成。这“二人”是谁?是自己,是他人。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心盛千里事,身挑万斤担的人,不仅是一件利器,也是一件容器,是“人器”,也是“仁器”。

精批细解

此段以道理论证为主,是对全文的总结,颇有警策之语,如对“仁”的解读,如“人器”与“仁器”的并称,显出作者的语言功底和思想深度。而且,此段也是升华,突出了人唯有在社会整体中,才能体现价值。

但“利器”“容器”两词不太恰当。“利器”与前两段的“美器”“重器”不一致,显得突兀,“容器”一词出现于此段,阻抑了文势。可以将这句删除。

素材拓展

1.人生的意义根本上在于回应宏大事物的询唤,并因之而与更大的尺度相连:那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世界,那是存在于我们头顶的秩序。——《这一年,我们的悲欢更紧密》(《人民日报》)

2. 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素材点拨

这一段语言凝练,意义深远,選用的素材要有胸怀、有气度,才符合文段的风格。两则素材都符合这一特征,能对最后一段起升华作用。第二则素材有课内素材和课外素材,可根据需要选用,也可组合使用。

(编辑:关晓星)

猜你喜欢

不器重器事例
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
国之重器:洲际导弹
华龙引领 国之重器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单向度的人”与“君子不器”——比较视域下马尔库塞与孔子的技术理性批判
“君子不器”新探——基于先秦儒家“文”“质”关系的一种可能性解读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