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忆往昔峥嵘岁月,为今朝祖国发展

2022-02-17徐增才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共和国医者大国

徐增才

每一段历程都充满回忆,每一段岁月都写满发展,每一个故事都蕴含传奇。2021年6月26日起,《共和国医者》系列纪录片在北京电视台播出。这部记录片展现了国家发展的伟大征程。主创人员以独特的生命视角,挖掘百年征程,选取1921-2021年百年间的事件和人物进行记录,写出重大历史节点中的抢救故事,分享50位医务工作者的不凡人生。纪录片在深度上挖掘,写出这些医者与党共进退,用热血和求知铺就革命、建设、救治之路的感人故事。

共和国医者一:张金哲——小儿外科之父

1946年,传染病疫情像一张交织的网撒向了当时的中国孩子。死亡率最高的就是新生儿皮下坏疽。不少家庭,孩子的出生和死亡,发生在同一天。作为医生的张金哲没日没夜,查各种资料,设想各种方案,最终做了一个大胆设想,这个设想与外科原则背道而驰,中西医老师都不支持,也没有家长愿意让孩子冒这个险。张金哲刚刚出生的二女儿也不幸感染上了皮下坏疽。张金哲咬着牙做了一个选择:拿自己刚出生三天的女儿开刀。随后,孩子慢慢痊愈了。成功了!这次手术也创造了我国第一例婴儿皮下坏疽成活的记录。1951年,张金哲义无反顾地上了战场,为抗美援朝志愿军提供医疗支撑。回来之后,张金哲决定研究中国自己的麻醉技术。几经钻研,反复试验,他们首创了肌肉注射硫贲妥钠做基础麻醉,还有局部区域麻醉。“张氏钳”“张氏膜”“张氏瓣”这些以张金哲名字命名的发明,不仅救了中国孩子,还救了全世界的孩子。中国小儿外科技术站在了国际前沿,“代表了十三亿人口大国三千多儿外科医生作出来了国际认可的技术水平成绩,所领导的小儿外科对世界有贡献,特别对发展中国家有特殊贡献。”

人物解读

一生做一事,一事为人民。张金哲对小儿科的研究深入,精细。他用一生的精力,给了小儿外科以新的发展。运用这个人物,可以挖掘出“钻研”“攻坚克难”“实践出真知”“敢为人先”“贡献”“共和国英雄”“创新的力量”“总结中发展”等话题。

运用示例

冯骥才在《灵性》中有这样一句话:“树根在地下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树冠的辉煌。”而每一个困难的克服,总有许多人在默默付出。张金哲,小儿外科专家,无论在战时,还是在平时,都有着巨大的奉献精神。电影《长津湖》出现的困难,在他身上也曾经历过,无惧风雨,无惧危险,勇敢前行,发光发热,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他就是英雄!他是医者,承担救人责任;他更是共和国勇士,承担医学难题!青年对于国家、对于社会都极为重要,努力的青年更为重要。“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今日,我们是青年;明日,我们将肩负起整个时代。我们应努力汲取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提升自己的能力,像大国医者学习,学习他们的精神,为将来踏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为日后社会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共和国医者二:徐道振——幽兰生前庭,芬芳香自远

徐道振是地坛医院原院长、传染病专家,今年90岁,党龄有63年。他193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1958年入党,行医60余年。在六十多年的行医道路上,他致力于传染病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早年在白喉、猩红热、脑炎等传染病防治工作中成绩卓著,后来在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研究方面成就斐然;曾主持多项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为干扰素在中国肝病领域的合理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老年他两次患癌,病痛折磨也未能挡住他对事业的追求,84岁高龄时仍坚持出诊、带教。上世纪60年代的一天,有人说手术室一个白喉患儿正在进行气管切开术,可是没有任何经验的医助却找不到气管,患儿已经没有呼吸、心跳。当天徐道振老院长本来身体非常虚弱,可万分危急时刻,他还是三步并作两步地赶到手术室,抢救了10岁少年的生命。这正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一个真正医者为患者服务的初心。在2015年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第17次病毒性肝炎和肝病会上,徐道振教授与6位老专家获得终身贡献奖。“幽兰生前庭,芬芳香自远。”我国传染病发展史上永远镌刻着他的卓越功绩,记录着他的无私奉献。像他一样的这些老党员、老专家,为大众解疾苦、谋幸福,勤耕不辍、身体力行、奉献一生,为大众健康问题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物解读

中国的复兴之路,离不开各行各业精英人物的无私奉献。徐道振在自己领域不断开拓,锐意进取,不断奉献,这种精神可用在“时代楷模”“大国工匠”“追求卓越”“勤耕不辍”“奉献”等话题之中。

运用示例

戴锦华教授在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上曾言:“我们生逢大时代,文明重新选择方向的大时代。你们个人生命的选择则汇聚为对未来方向的选择。”这个时代的我们,不需要像百年前的先辈们一样为国家斗争。但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更应秉持医者精神,向大国医者学习,努力拼搏,为中国新时代的富强繁荣而努力。徐道振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致力于传染病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六十多年间,坚持实践,坚持钻研,坚持对事业的追求,这难能可贵。一股韧劲,一股冲劲,一股兴趣使他不断向上;动脑,让事业生命线延长;动身,让身体素质更强大。把热爱的事情做成事业是很幸福的事;每天投入到医学研究,就是乐趣。追求事业中始终不忘家国情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种风采,这种纯真,这种坚持,让我们仰望。

例文

勇挑重担,奋力前行

山东省青岛市胶南第一高级中学  余亦然

拿破侖说过:“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共和国医者》中有言:“医者们为大众解疾苦、谋幸福,勇挑重担,奉献一生!”面对困难,面对挫折,面对压力,我们要学会勇挑重担,奋力前行!

有些路不得不一个人走,有些事不得不一个人去做。有一种人生,是必然的,那就是承受命运的重担。基于如何接受命运的挑战,我们又拥有了不同的人生。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共和国医者》描绘了一幅又一幅大国医者画面,他们临危不惧,他们勇挑重担,他们勤于钻研,他们医术精湛,他们道德高尚。这些医者,无一例外,都在逆境中敢于勇挑重担,奋力前行。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面对暴风雨,海燕这样说。“天空再深邃,再漆黑,我也不惧怕,勇往直前,搏击长空,搏击云霄。”面对广阔天空,雄鹰这样说。面对困难,面对挑战,海燕、雄鹰没有退缩,为了自己的目标,它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走向成功。小儿外科之父张金哲就是一只雄鹰,在关键时刻,在传染病危机时刻,在战争急需救援的时候,他挺身而出,承担起战时的医者责任。在和平年代,他也置身于传染病研究之中,用全力以赴的工作诠释什么是大国医者,什么是医者仁心!

冯骥才的文章《挑山工》介绍了勇敢无畏的挑山工,他们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却还是咬着牙,一步一步走到了山顶。陡峭山道,被肩头重物压弯了腰,却还是一步一步,坚韧不屈地向上攀登。大国医者,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还是刀山火海、疫情灾难,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了内心最深处的理想。人生中,还有很多人,如大国医者一样,默默无闻,却敢于和困境抗争,从而谱写了不同的人生。

共和国医者,展现的不仅仅是医者责任,更是一个大国的担当。一个人能否不惧险阻勇于担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心的博大与否。身处战火中,英雄们赴汤蹈火,无畏牺牲;身处疫情中,医者们无惧危险,勤于钻研。情系他人,胸怀天下,敢于担当,使他们的人生境界被无限拓宽,一介凡人之躯竟成星斗,令世人仰望神往!生命的最高意义就在这里了吧——站在民族、国家、整个人类的高度审视自己的生活,定义自己的职责,为天下之忧而忧,以天下之乐为乐。胸中有情,自敢担当!

愿我们胸怀这个世界,心有情,敢担当,就在此时,就在此地,就在此身。

医者仁心,大国情怀。有一种人生,无可逃避。而有一种精神,却让我们在奋斗时拥有了精彩的人生。所以,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我们都要如共和国医者一样,如我们的父辈一般,勇挑重担,奋力前行!

评点

文章结合大国医者进行评论,由拿破仑的话语导入,切合主旨,引人入胜。行文中既有对“共和国医者”的解读和评析,也有自己的感慨和议论。特别是冯骥才的《挑山工》,用在文章中有同类素材的功效,极容易引起人的共鸣。值得称道的是,作者能由此联系到张金哲,凸显自己技能的提升对于承担责任的重要意义。结尾总结全篇,颇有励志色彩。作者议论运用最新素材纪錄片《共和国医者》引人瞩目,重点分析其精神的激励和引领作用。并能联系当代青年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青年对国家、社会的作用,联系现实,令人赞叹。在手法上运用排比、对偶等,文采斐然。文章结尾抒情色彩浓重,号召力强。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共和国医者大国
吐槽大国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多想记住你的脸
向共和国最闪亮的星,致敬!
共和国的春天
共和国的春天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