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文化背景下动漫实践课程混合式教学探索
2022-02-16庞静
庞 静
(1.宁波大学 科学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2.Hoseo University,韩国 牙山)
一、引言
2020年最受瞩目的新媒体现象即为直播。直播以“最大限度地整合感官体验,以虚拟在场的感知创造现实感”,[1]实现了新媒体对于“人们在线自我表达和卡斯特尔所谓的大众自我传播,同时促进了文化制造和在线参与文化”[2]的需求。
Web2.0技术最早诞生于西方,进入全球数字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在亚洲地区呈现出更快的发展态势。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认为,“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在利用移动技术方面已经远远超过美国;在定位技术、文本信息以及语言应用方面的主要创新都源自亚洲,然后才流向西方。”[3]数字为主导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显著区别。黄旦认为,传统媒介是供应式、喇叭型的传播范式,而新媒体具有“千手观音”的特征,[4]通过信息共享行为映射出人们在新媒体活动中具有互动性与参与性等特点。“人们在参与网络社区因为共同兴趣而产生的意义与知识的合作生产、问题解决的共享”,[3]这种共享、融合、互动,形成了新媒体文化的特质。大卫·温伯格(David Weinberger)认为,“网络……从根本上转变了人们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也使得大学和学术团体作为享有特权的知识创造、传播以及使用的场所更加分散。”[2]如何在网络的分散式空间里积极的开展学习,成为当下需要关注的问题。戴夫·科米尔(Dave Cormier)与布莱恩·亚历山大(Bryan Alexander)早在2008年提出了慕课(MOOC)的概念及在线教育的目的是“拓展传统教育机构的授课方式”。[2]关于大学应该教学生什么,以及如何处理学校与行业技能教学之间的问题,是当前国外广泛讨论又悬而未决的内容。
国内高度重视新媒体技术发展对教育领域的前瞻性探索,近几年分别出台《关于加强高等院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2015)、《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8)等文件,提出互联网教学建设的重要性,即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变革的内生力量”。[5]笔者在中国知网以“混合式教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视化分析显示近五年相关文献的发文量达1.42万篇,足见国内对于信息化教学研究的重视。
混合式教学研究普遍存在发展不平衡、专业实践为主的动漫研究较少的情况。可汗学院(Khan Academy)艺术设计类课程以艺术史方向为主,“动画”课程数为0。国内的慕课建设同样存在应用型实践类课程少、动漫类研究缺乏的情况。笔者在中国知网以“MOOC动漫”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视化分析显示近五年相关文献仅11篇;以“混合式教学动画”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视化分析显示近五年相关文献222篇(核心6篇),仅占1.42万混合式教学研究总量的1.5%。在中国大学慕课MOOC的上万门课程中,动漫类相关课程仅16门。
面对2020年规模化在线教学的情况,混合式教学研究文献对比2019年增幅近150%,而动画文献研究反而减少近15%,远低于整体混合式教学的研究数,可见动画类在线教学的相关研究具备增量的必要性。
疫情加速在线教学的规模化进程,为动漫混合式教学提供实践基础。2020年初非常态规模化在线教学的教学效果有所差异。万昆对全国3 148名学生的规模化网课进行调查,发现规模化在线教学普遍存在“在线学习满意度较低、在线学习准备度一般”[5]等问题。据此可见,当下亟需考虑的是如何重塑在线学习的价值。作为当下流行文化的文艺表现形式,大力发展动漫研究不仅有助于培养具备优秀动漫叙事能力的媒体传播者,同时也能为我国文化话语权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这对当下高校动漫类混合式教学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媒体文化背景下混合式教学的现状
(一)国内混合式课程的现状
国内开放式远程教育(ODE)已经进行了几十年。[6]2019年《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一流本科课程的“双万计划”,其中包括6 000门左右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对已有线上线下教学研究梳理,呈现以下特点:
1.混合式教学研究以基础学科为主,实践类动漫课程稀缺。现有混合式课程多为基础研究,如张萌等《基于双向互馈原则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以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程为例》;牟谷芳《基于在线课程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地方高等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为例》等。由于专业定位与软件技能要求的差异,现对于“有着特殊专业诉求的设计类、艺术类等课程并不完全适用”。[7]中国大学慕课MOOC的漫画相关课程仅为2门,且授课对象为“高校非艺术类的漫画爱好者”,足见动漫实践类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数不足。
2.混合式教学研究缺少针对新媒体平台特点的内容。现有在线教学平台主要基于教师自身课程架构发布,如《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教学——以“网线制作六步法”课程为例》中通过“微信平台发布微课件—课堂教学—课后基于微信平台公示学习成果”[8]的方式,虽实现新媒体的平台优势,但研究重点是在线教学的平台载体,而非针对新媒体特征的课程内容研发。
(二)混合式教学设计的难点
1.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界限模糊。刘微自编工具,对某大学32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发现对于教师来说混合式课程的方法设计是难点,核心问题是缺少参与,“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教学,大部分教师还是习惯于直接讲授。”[6]问题根源在于对新媒体的特性理解不足,导致虽貌似使用了互联网进行内容传输,其实质还是传统媒体的授课方式。因此要厘清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界限,就需从新媒体的“参与性”特点出发,对内容进行架构。
2.在线课程与线下教学配合,提升教学质量。管恩京认为线上线下的教学各种要素“不能只是物理上‘混搭’在一起,而是化学上‘融合’在一起,取得最优化的深度学习效果,才是混合式教学的真谛”。[9]万昆也进一步提出,线下学习更应该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知识构建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5]因此,混合式教学的研究重点不应是线上线下教学课时数的比例配比,而是如何在内容上实现两者的“化学”融合,以及智能技术在混合式教学中的最优化。
3.外部网课如何与现有课程体系相协力。2020年的疫情不仅加速了网课消费的发展,同时改变了大众对于知识接受的方式。网课教育从诞生之初就自身带有新媒体文化属性。技能应用型外部网课以行业名师和职业规划为重点宣传形式,这种宣传增加了消费者的“粉丝文化”属性,是新媒体所带来的特有文化。
面对网课利用大数据对学生喜好的“懂”来针对性推送的大环境,在校教学需要思考如何利用这种新态势推进课程体系的更新。动漫课程混合式教学建设,需从内部构建和外部借鉴两方面出发进行设计。
三、动漫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再造
后疫情时期的在线课程设计应更关注学生的能力迁移、问题解决,而不只是知识传授。
(一)“内生”数字素养的培养
首要解决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界限问题。托尼·贝茨(Tony Bates)和阿尔伯特·萨各拉(Albert Sangra)于2011年指出,当下在线教学的重点是“使用技术来加强完善教学而不是简单的将面对面课程替换为在线资料”,[2]所有职业与学科日益需要的核心能力就是“数字素养”。万昆也提出“未来在线学习应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的提升”。[5]数字素养包括对媒体内容的解读能力与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这就提出新体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据此在设计动漫类混合式课程时应有所侧重:线上教学以动漫设计、动漫理论及动漫传播等内容为主导,旨在从新媒体层面解决传播者对媒体内容的解读能力;线下教学以应用技能培养为主导,不仅包括动漫相关软件技能,也包括针对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合理应用,从媒体特征层面解决传播者对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
(二)“外来”网课的借鉴
当前校外网课成为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身处规模化在线教学的学生群体,已充分融入这种趋向感官化的新型媒介,这种虚拟化的新型媒介融合现实改变了人们学习生活的方式。虚拟在“不断悄无声息地置换现实,最终变成了现实本身”。[1]
了解诞生之初就具备新媒体属性的校外网课特点,将有助于我们查漏补缺在校教学可能存在的盲点。
表1 “深夜学院”与“轻微课”漫画类课程对比
以表1深夜学院(腾讯课堂合作品牌)和轻微课(工信部企业微课)“漫画”课程为例,对课程架构及学员互动模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可见如下特点:
1.授课主体具有职业说服力。两个互联网课程平台均以行业从业人员或行业专家为主进行授课,在课程的应用性和行业经验值上具有充分的说服力,也成为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
2.不同平台课程设计差异较大。两门课程授课时长并不相同,“深夜学院”的课程时长93分钟,课程内容分为分镜、线稿、上色三部分。除了讲授部分以外并未设计练习环节,课程更偏向于讲座的性质。“轻微课”则采用关卡式设计模式,以表2第四阶段“人体结构”课程为例,该阶段讲课+实践总计45天,必须完成作业总数85%且达标良好以上才可进入下一节学习。课程内容涉及构图、分镜、脸部转角、全身等漫画绘制方面需要掌握的技能,课程结构合理。
表2 “轻微课”漫画分镜魔鬼训练班学习计划表(部分)
3.专业化明朗,职业延展度不足。高校动漫专业不仅注意学生的当下就业能力,更注意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以拓展学生综合能力,并提升学生的职业纵伸力。而对比两门网课中都仅仅针对漫画的技能进行关注,对于如何构思漫画故事、如何实现故事从文字到漫画的转化、以及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中关注读者需求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并未涉及。换言之,网课中更多培养即时可得的技能型画手,而非综合素养较高的独立漫画家,对于职业发展的蓄力不足。
四、“内生”与“外来”的协力实施路径
1.用教师的行业能力来强化线上线下教学的“参与性”。现身说法最具有说服力,因此教师本身首先应具备一定的行业从业能力,不能仅仅从书本到书本,而是要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具备专业性的基础上对线上教学设置可采用“群讨论+直播+回看”等方式,通过增加学生的互动实现学生对于课程的参与度,增强学生团体的学习粘性。线下教学环节针对学生回看讨论的集中问题进行解答,并在实践类课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
2.合理运用分发与转发,助力混合式教学的隐性正向评价。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认为分发与转发是新媒体传播的必然趋势。分发(distribution)反映了传统大众传媒的集中行为,而转发(circulation)则日益受普通人的影响。当下混合式教学通常采用课堂定向的分发形式,学生登录既定课程进行观看、考勤提问。校外网络课堂则采用分发+转发的方式,在自有平台进行课程内容的发布、教学的实施,在其他平台通过软文广告推荐、转发得免费课时等方式实现用户关注度。当下网络兴起的“一键三连”“肝帝”“催更”等词,正是转发这种隐性赞赏的体现。
面对未来更具有新媒体属性的转发传播,在混合式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来获得这种隐性正向的评价,是动漫类课程以及其他混合式课程都需要共同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