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英语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
——以专业核心课程基础英语3为例

2022-02-16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思政英语

张 蕾

(四川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 重庆 400031)

2004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开启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探索之路。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2020 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过去由专职思政课教师教授思政课程转变为所有专业、所有课程和所有教师的使命。摆在英语专业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依托英文教材,实现语言知识、技能等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融合。

一、大学英语专业思政教学现状

(一)教材的“中国文化失语症”严重

我国外语类高校培养的学生,作为文化的桥梁,肩负着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使命。但在教学中,教材的问题比较突出,以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二年级核心课程基础英语3为例,该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大学英语》(第二版),书中选用的文本大多出自普利策奖得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他知名英美作家,正如总编杨立民教授在前言中指出,外语是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窗口,是对世界的一种新的视野”[3],这无疑有助于学生从一个新的视角去了解英美文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教材内容存在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西方文化,从而使得本应是双向的跨文化交流成了单向交流。

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外语习得专业的著名教授Kramsch 认为文化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入乡随俗的单向文化者,而是双向文化者。除语言知识外,教师在外语教学中还应适时、适当、适度地导入本国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使文化教学融入整个外语教学过程[4]。中国文化元素在高校英语专业教材中的缺失,加之教师忽视学生母语文化的融入,其结果就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学生在谈及本国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话题时无法用正确的英语充分合理地表达。比如2012年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作文题目“The Dragon Festival”,不仅少数民族学生,很多汉族学生也出现“词穷”的现象。

(二)英语专业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薄弱

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之前,笔者曾对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担任一二年级“基础英语”专业课的老师做过一次问卷调查,相当比例的教师不清楚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概念与区别,有一定比例的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是政治类公共课专职教师的任务,英语专业教师应当着重英语专业知识的传授以区别于其他公共课程教师。

事实上,上述观点的簇拥者不只存在于该校。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教学实践的主体,专业课教师能否接受、践行课程思政的新理念是构建德育新格局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多数英语教师过分看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认为理想的英语学习者就是像英美母语者一样说地道的英美英语,并能融入目的语文化,对育人报以“事不关己”的态度。也有部分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然而由于自身缺少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淀,在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融合过程中表现出或力不从心或生搬硬套。

(三)西方文化冲击大学生的三观

从鸦片战争国门被迫打开,到如今的全球化,西方文化在给我国科学技术以及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环保观念方面带来有益影响的同时,其糟粕也极大地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活跃在各社交媒体上的大学生容易受网络上不良思潮碎片化、感性化和娱乐化的影响。比如公开发表不当言论的中国药科大学公派留学生许可馨、中国科学院大学在校学生季子越、美籍华人音乐家蒋逸文(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和刘韵杰(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等,他们的言行给当代大学生非常不好的影响和导向。

钱理群教授认为现在有的大学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根本原因在于现在的学生“缺少信仰,生活没有目标。中国现在是一个物质主义时代、消费主义时代,其价值观就看你能不能赚钱,能不能有房”[5]。北大心理咨询师、临床心理博士、精神科医师徐凯文在一次演讲中说,在北大一年级新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中,30.4%的学生厌学,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抑郁症或精神障碍在12年内增加了120%。他认为出现这些情况除本身的问题外,与过去30年美国对我们的影响有一定关系[6]。

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专业的特殊性,如今英语专业的学生普遍个性鲜明、思想独特。跟其他专业相比,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更多西方文化,但由于他们辨别能力弱,如果缺少正确引导,他们也就更容易受到西方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的冲击,更容易产生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和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以及其他种种问题,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难度更大。因此,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思政教育融入英语专业教学,从而引导学生实现高度的文化自信极为迫切。

二、思政元素融入基础英语3的实施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2017 版) 》和《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了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这为基础英语3开展思政教育奠定了学理基础。2020年6月9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80%的教师是专业课教师,80%的课程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多年的调查表明,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 这四个“80%”显然成为实现课程思政变革的重要前提。

(5)要加强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工作。对于优质材料要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从采购到库存再到使用进行独立管理。对于普通材料要结合现场施工环境和施工设计方案结合材料的性能和保存要求进行库存、运输管理。

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属于专业核心课程,在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一、二年级,该门课程每周授课6学时,而其他专业课程通常为每周2学时。从教学安排来看,一是精读课程教学时间长,教师与学生接触相对较多;二是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辐射政治、文学、文化、历史、哲学、心理学、经济等人文学科知识体系,有利于师生进行多角度、多话题的讨论,这些为思政元素融入该门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索思政元素融入基础英语3的实施路径。

(一)根据教学目标挖掘思政元素

二年级基础英语3课程的主要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使学生的语言基本技能上一个新台阶;二是在讲解语言知识的同时结合时事热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三是通过跨文化对比,借助多种教学设计,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根据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深入挖掘每一篇课文的思政元素,在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客观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建立文化自信。

(二)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教师要发挥主导者、引导者作用,可以采用启发式、任务式和合作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开展值日报告、小组合作展示、配音、小视频制作、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并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对涉及的问题用英语进行充分阐述和讨论,发挥专业课程“隐性”的立德树人功能,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塑造正确的“三观”。

(三)通过评价实现课程思政目标

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旨在打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局面,提倡学生边评边学、边学边评、以评促学[7]。教学评价从过去单一的专业维度向多维度评价转变、从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然要求。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通过设置课程思政评价指标,赋予相应的分值,明确评价标准,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师组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设计的各项思政活动。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课堂活动隐性地完成思政教育,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并通过参加活动、深入讨论,将思政目标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和行动,实现专业课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目标。

三、实证探索

以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杨立民教授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3》两个单元及教学活动——值日报告为例,探寻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基础英语3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一)系统设计融入基础英语3的思政元素

经过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二年级基础英语3主讲教师集体讨论,确定了该学期预计教授的7个单元,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每个单元思政元素的融入点,见表1。

表1 基础英语3各单元思政元素融入点

(二)具体做法

下面以第一、二单元为例,介绍课程思政的具体做法。

1.第一单元“大学时代”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内化“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现代大学英语3》第一单元“Your College Years”一文中,论述了大学生所面临的自我认同危机,即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与思想上渴望独立的矛盾,自我身份认证包括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和与不同性别及年龄的人相处,内化宗教、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成为世界公民等内容。基于上述话题,教师要找到课程思政教学的重点,即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前教学活动设计为:①以轮值的方式让2名学生用英语口语介绍中外在疫情防控方面的不同举措;②让另外3名学生用英语讲述疫情期间科学家、医务工作者及其他普通人的正面典型。课堂教学活动安排如下:首先,在5名学生课堂讲述完毕之后,教师将全班随机分为若干小组,并提出三个问题:生命健康权和行动自由权孰轻孰重?怎样看待疫情期间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上报活动轨迹和居家隔离等要求?在这特殊时期,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是什么?其次,各个小组充分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1名同学陈述本组观点。最后,开展课堂互动,由其他小组向发言人提问。课后作业设计:学习完本课内容后,学生用英文撰写100~2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与评价:在学生完成的英语小短文中,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学生A写到,某些外媒针对中国目前所采取的隔离措施及具体做法,指责中国政府侵犯人权,然而在所有国际公约中,生命健康权毫无疑问处于最重要的地位。该生意识到自由是一个相对概念,当行动自由权与前者冲突时,生命健康权应当优先得到承认和保护。学生B表示,中国在疫情暴发中心地区采取的“高强度”防疫措施,为阻止疫情向全球蔓延带来了“机会窗口”,这是责任与担当。学生C说,疫情期间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免费治疗等举措反映了“病有所医”,这正好体现了“和谐”。学生认为,疫情期间科学家、医务工作者及其他普通人忠于职守,反映了“敬业”的重要性;如实上报体温、活动轨迹和必要的居家隔离反映了“诚信”的必要性。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结合当前国际热点话题,教师既让学生两耳闻天下事,也借此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他们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第二单元“亚历山大与第欧根尼”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引导理性消费

课前教学设计:①教师通过QQ班群的投票功能,开展“每月消费”的即时匿名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每月花费额和每月主要花费类别(学习、置装、社交、饮食)。②学生自愿申请完成犬儒主义的定义、代表人物、主要特点等口语介绍准备。课堂教学活动安排:首先,展示麦肯锡发布的《201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报告》数据——2018年中国人在境内外的奢侈品消费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到2025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将占全球奢侈品消费的40%,对全球奢侈品消费增幅贡献占比将达到65%,其中80、90后成为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自杀式消费”的弊端。其次,导入大学生消费采访实录视频资料,结合QQ群调查结果,开展分组辩论花呗对大学生的利弊,引导学生反思个人消费是否理性且适度。课后作业设计:中国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与第欧根尼所倡导的犬儒主义类似?相似点是什么?

教学反思与评价: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基本能发现庄子与第欧根尼某些相同的处世观,比如淡泊名利、鄙视物质享受、追求简单生活等。当然还有个别学生认为第欧根尼与中国的“竹林七贤”有异曲同工之处。通过这样的跨文化对比学习,学生们能更好地了解来自中外不同文化背景哲人的思想,从而反思在倡导消费主义至上的时代,大学生更应建立健康的理性消费观和人生观。

3.值日报告

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基础英语”课堂上有一个例行的教学活动——值日报告,值日报告的选题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相关联。通过值日报告,教师希望达成以下目标:①锻炼值日生的归纳、总结、逻辑思维、英语口头表达能力;②提高学生英语听力和记笔记的技巧与能力;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从更多元的视角去了解家乡、了解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值日报告选择的话题呈多元态势。一部分学生选择了与家乡相关的内容。比如河北的同学介绍了历史悠久的“Nuo Opera”(傩戏),福建的同学介绍了“Ferry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闽台对渡),广西柳州的同学讲述了“Coffins in Liuzhou”(柳州棺材),景德镇的同学介绍了“Jingdezhen′s Porcelain”(景德镇陶器),安徽宣城的同学讲述了“Four Treasures of Study”(文房四宝),苏州的同学介绍了“Suzhou Comment”(苏州评弹),山西的同学介绍了“Shanxi Dough Figurine”(山西面塑),重庆丰都的同学介绍了 “The Culture of Ghosts”(鬼文化),少数民族同学穿上各自的传统服装,介绍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习俗。 一些学生则将个人爱好与传统文化结合,选择的话题包括“Dan in Peking Opera”(京剧里的旦角)、“When a Pipa Plays a Role in a Rock Band”(琵琶与摇滚乐)、 “Town Tile Animals on the Hall of Supreme Harmony”(太和殿的脊兽)、 “Seal Cutting”(篆刻)、 “Mortise and Tenon structure” (榫卯结构)、 “Xun”(陶埙)、“Velvet Flower”(绒花)、 “cheongsam”(旗袍)、“Tie-Dyeing”(扎染)、“Chinese knot”(中国结)等。

学生参与值日报告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准备过程中,学生不仅查阅了大量文字与图片资料,很多同学还通过亲朋好友进一步收集相关信息。在展示过程中,学生不仅准备了ppt,还带着精心准备的道具来教室演示。同学们认为,虽然准备过程费时费力,但也借此机会更好地了解了家乡,了解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了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此项教学活动效果好,极大地增强了师生们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结语

高校英语专业课课程思政并不等同于英语篇章理解+政治学习,在课前、课中、课后要体现习总书记提出的各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三全育人”体系,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专业课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和理论觉悟,这无疑是学习、反思与提高的过程,是知道、接受与实践的过程;专业课教师仍需要进一步集思广益,充分利用雨课堂、超星、MOOC等平台展开混合式教学,利用热点话题、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本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英语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水乳交融,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有担当、有思辨力的、有民族自豪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思政英语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