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2022-02-16徐林炳
徐林炳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中医院 玉山 334700)
急性脑梗死(ACI)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约占脑血管疾病的50%以上,起病急,病情凶险,具有较高的病残率,早期有效的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1]。西医针对该病多采用降颅压、改善脑微循环、营养神经等手段,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中医将该病归属于“中风”范畴,运用辨证论治对该病进行治疗取得了不错的疗效,解决了不少西医无法解决的问题[2~3]。《医林改错》中记载的补阳还五汤是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的常用方剂,效果确切。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ACI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20190603001)。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玉山县中医院就诊的68例ACI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65.15±5.85)岁;发病至送院时间12~48 h,平均送院时间(26.74±4.50)h;病变部位:脑叶12例,基底节区19例,脑干3例;合并高血压16例,糖尿病14例,冠心病17例。观察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5.09±5.83)岁;发病至送院时间10~46 h,平均送院时间(26.68±4.49)h;病变部位:脑叶13例,基底节区18例,脑干3例;合并高血压18例,糖尿病15例,冠心病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4]:起病急,全面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头颅CT、MRI检查可确诊。中医诊断[5]:为气虚血瘀型中风,证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肢体软弱,舌歪语蹇,气短乏力;舌质暗淡,脉细缓或细涩。
1.3 纳入标准首次发病;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意识清楚,可配合完成本研究。
1.4 排除标准伴有呕吐、昏迷等影响中药治疗者;精神疾病者;合并肝肾、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病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合并恶性肿瘤者;依从性不高,不能按规定用药者。
1.5 治疗方法两组均对症予以控制血糖、血压,预防并发症,纠正酸碱、水电解质平衡。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片(国药准字H11022448)100 mg/次,1次/d;奥扎格雷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93201)80 mg加入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滴;依达拉奉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93179)30 mg加入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滴;长春西汀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93192)30 mg加入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滴。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组方:黄芪60 g,当归尾、红花、川芎各20 g,赤芍、地龙、桃仁各15 g。疼痛甚者加全蝎、地鳖虫各6 g;语言不利者加郁金、远志、石菖蒲各9 g;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肉苁蓉各10 g,郁李仁6 g;头晕者加用钩藤15 g、天麻9 g。水煎分早晚温服,1剂/d。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
1.6 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HISS)降低>90%,且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NHISS降低46%~90%,且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NHISS降低18%~45%;无效:NHISS降低<18%。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2)中医证候积分。对患者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肢体软弱、舌歪语蹇4项症状进行评估[5],按照症状从无到重计0~3分,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评估。(3)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大脑前、中、后动脉血流速度。(4)血液流变学指标。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血液黏度仪检测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5)血清学指标。采集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空腹静脉血5 ml,检测血管生成素(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水平,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6)不良反应。
1.7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舌歪语蹇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半身不遂治疗前 治疗后偏身麻木治疗前 治疗后肢体软弱治疗前 治疗后34 34 t P 2.14±0.40 2.16±0.37 0.214 0.831 1.03±0.21 0.85±0.18 3.795 0.000 2.18±0.36 2.20±0.34 0.236 0.815 0.97±0.20 0.74±0.15 5.365 0.000 2.06±0.34 2.08±0.37 0.232 0.817 0.95±0.14 0.62±0.11 10.808 0.000 1.98±0.39 2.03±0.40 0.522 0.604 0.89±0.20 0.58±0.12 7.750 0.000
2.3 两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大脑前、中、后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大脑前、中、后动脉血流速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cm/s,±s)
表3 两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cm/s,±s)
大脑后动脉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大脑前动脉治疗前 治疗后大脑中动脉治疗前 治疗后34 34 t P 71.20±12.34 71.15±12.29 0.017 0.987 77.66±13.73 86.40±15.52 2.459 0.017 76.74±14.15 75.98±14.20 0.221 0.826 82.61±14.45 89.81±13.38 2.132 0.037 51.14±7.15 50.95±7.20 0.109 0.913 53.22±8.43 62.84±8.40 4.714 0.000
2.4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mPa·s,±s)
表4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mPa·s,±s)
全血低切黏度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全血高切黏度治疗前 治疗后血浆黏度治疗前 治疗后34 34 t P 6.50±0.97 6.48±0.89 0.089 0.930 5.88±0.93 5.02±0.85 3.980 0.000 2.25±0.37 2.31±0.40 0.642 0.523 1.74±0.28 1.34±0.24 6.325 0.000 15.24±3.70 14.98±3.62 0.293 0.771 12.97±3.24 11.13±2.50 2.622 0.011
2.5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治疗后,观察组Ang-2、VEGF水平较对照组高,hs-CRP、IL-6、TNF-α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s)
表5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s)
hs-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Ang-2(ng/L)治疗前 治疗后VEGF(ng/L)治疗前 治疗后14.41±3.31 12.45±2.23 2.864 0.006组别 n IL-6(pg/ml)治疗前 治疗后34 34 t P 23.41±4.12 23.52±4.15 0.110 0.913 31.55±7.48 37.65±4.75 4.014 0.000 275.42±22.36 280.44±23.40 0.904 0.369 337.55±19.28 366.48±19.54 6.145 0.000 31.44±4.35 32.02±2.63 0.665 0.508 TNF-α(pg/ml)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34 34 t P 18.28±2.16 19.01±2.14 1.400 0.166 7.46±1.06 5.51±1.32 6.716 0.000 19.30±3.72 18.44±3.16 1.386 0.171 11.54±2.70 7.61±1.72 7.158 0.000
2.6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治疗期间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中风病机多为气虚血瘀,表现为气血不足、脉络阻滞、气滞血瘀[6]。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并走而行,气血变化是疾病发生的基础。中风患者以气血内虚为基础,加之情志不畅、劳倦内伤、饮食不节等因素诱导,加剧气血逆乱而发病[7~8]。大多数中风患者年龄较高,阳气衰减,阴气自半,气血亏虚,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养而发病。如《医林改错》有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虚无气,必停留而瘀”[9]。元气虚弱不能输送到血管,血液没有元气推动而瘀滞,治疗当以补气活血为主要治则。
补阳还五汤中黄芪补益元气、祛瘀通络,为君药;当归尾补血活血,为臣药;川芎、红花、桃仁、赤芍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共为佐药。全方合用,共奏补气活血之效,与气虚血瘀型中风治则相契合,可显著增强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病情。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可兴奋神经中枢,扩张脑部血管,发挥脑保护的作用,并可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刺激Ang-2的分泌;川芎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液供应,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红花、赤芍、桃仁等活血化瘀类药物,具有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外,还可迅速通过血脑屏障,增加脑血液流量,恢复正常的血液供应,并可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形成,提高神经元缺血耐受性,促进新生血管生成[10~11]。补阳还五汤以补为通,以通为补,通补兼施,从而起到补气活血的作用,利于促进病情改善,且安全性好,利于患者预后。
Ang-2、VEGF是为血管新生相关因子,Ang-2为新生血管构建过程中的重要因子,可促进新生血管生成;VEGF可激活脑血管生成机制,诱导体内血管新生[12~13]。有研究表明,TNF-α、IL-6等炎症因子在ACI患者体内呈高表达,进而对神经细胞造成损伤[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中医证候积分、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hs-CRP、IL-6以及TNF-α水均较对照组低,大脑前、中、后动脉血流速度及Ang-2、VEGF水平较对照组高。说明气虚血瘀型ACI患者应用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效果较佳,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及血流速度,提高Ang-2、VEGF表达水平。
综上所述,在常规西药基础上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ACI,可显著增强治疗效果,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血液流变学及脑血流动力学改善及血管生成,且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