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局部亚低温配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

2022-02-16井先成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2年20期
关键词:氧化应激溶栓低温

井先成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内科 商丘 476000)

急性脑梗死是因各种因素导致脑血管狭窄,脑组织供血不足诱发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可合并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受损,阿替普酶溶栓(rt-PA)有助于梗死血管再开通,是恢复脑部血液循环的重要手段,但溶栓效果常受治疗时间窗限制,加上疾病本身引起神经功能进行性受损,血流再灌注一定程度上也可引起神经功能受损,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可避免的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癫痫等后遗症,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1~2],故安全、高效的治疗手段对促进患者预后尤为必要。新近研究显示,亚低温疗法可通过物理形式帮助机体体温降至预期值,不仅对血流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的生成有抑制作用,还可防止脑细胞凋亡,在改善缺血性、外伤性脑损伤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3~4]。鉴于此,本研究将亚低温疗法与rt-PA溶栓配合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以期提高患者预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医院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溶栓组与低温组,各40例。溶栓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2~78岁,平均(63.25±2.15)岁;梗死面积:面积<5 cm2者17例,5 cm2≤面积<10 cm2者17例,面积≥10 cm2者6例;梗死部位:脑干9例,基底节区19例,小脑6例,其他6例;发病至入院就诊时间1~6 h,平均(4.05±0.26)h;TOAST分型[5]:大动脉粥样硬化型12例,心源性栓塞10例,小动脉闭塞型10例,其他8例;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17例,冠心病15例,糖尿病16例(每位患者可不合并或合并单种或多种基础疾病)。低温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52~75岁,平均(63.17±2.11)岁;梗死面积:面积<5 cm2者19例,5 cm2≤面积<10 cm2者16例,面积≥10 cm2者5例;梗死部位:脑干7例,基底节区20例,小脑7例,其他6例;发病至入院就诊时间1~7 h,平均(4.07±0.24)h;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14例,心源性栓塞10例,小动脉闭塞型8例,其他8例;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19例,冠心病17例,糖尿病16例。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0210265),且纳入对象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组标准(1)纳入标准: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急诊诊治专家共识》[6]中相关诊断标准,且经临床影像学(MRI、CT等)检查明确梗死病灶;病发至入院时间≤24 h;均为首次患病;均采用rt-PA溶栓治疗方案。(2)排除标准:因其他原因导致的急性脑梗死,如脑部肿瘤等;合并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其他脑血管疾病;伴无法控制或治疗效果不理想的颅内感染;有长期免疫抑制剂、抗凝药物用药史;脑电图示癫痫样改变;合并脑部手术史;伴凝血功能异常;伴认知功能障碍影响本研究开展。

1.3 治疗方法纳入患者均给予降颅内压、抗血小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干预手段。在此基础上,溶栓组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国药准字SJ20160055)静脉溶栓。剂量0.9 mg/(kg·d),初次给药:总量的10%+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在1 min内静推完毕;余下总量的90%+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在1 h内静滴完毕,1次/d,治疗1周。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24 h后行头颅CT检查明确无颅内出血时,给予1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20113013)口服,1次/d。低温组在溶栓组基础上联合头部亚低温疗法。仪器选用SDL-V型双控颅脑降温仪(北京北方医用设备有限公司),治疗方法:患者头部伸入头盔中,导冷枕置入头盔,保障治疗仪与头盔在同一水平线上,设置冰帽-2~4℃,脑温33~35℃,模式调至自动调温模式,治疗时间48~72 h,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颅内压正常并维持24 h后复温,1~2 d恢复1℃,复温速度:<0.1℃/h。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1)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治疗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7]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量表包括构音障碍、共济失调、上下肢运动等11个条目,满分42分,分值越高提示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神经功能重度缺损:NIHSS评分≥15分;中度缺损:NIHSS评分≤14分且≥8分,轻度缺损:NIHSS评分≤7分且≥4分。(2)氧化应激指标。抽取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肘静脉血5 ml,高速离心(离心半径9 cm,转速3 000 r/min)5 min后留取上层清液,检测并对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羟胺法测定)、丙二醛(MDA,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水平,试剂盒均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3)颅内压。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技术,由相应的程序计算出治疗前、治疗后患者颅内压。(4)神经损伤因子。检测治疗前、治疗后两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及罗氏公司试剂盒)、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上海工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试剂盒)。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以(±s)表示经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比低温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比[例(%)]

2.2 两组氧化应激指标对比治疗前,两组血清SOD、MDA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OD水平升高,MDA水平下降,且相较于溶栓组,低温组SOD水平更高,MDA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氧化应激指标对比(mmol/L,±s)

表2 两组氧化应激指标对比(mmol/L,±s)

MDA治疗前 治疗后 t P溶栓组低温组组别 n SOD治疗前 治疗后 t P 40 40 9.806 19.474 0.000 0.000 22.735 42.016 0.000 0.000 t P 70.25±10.21 70.29±10.25 0.018 0.986 92.56±10.14 115.12±10.34 9.852 0.000 10.40±0.75 10.43±0.79 0.174 0.862 7.31±0.42 5.10±0.14 31.571 0.000

2.3 两组神经损伤因子水平对比治疗前,两组血清NSE、S100β水平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NSE、S100β水平均下降,且低温组NSE、S100β水平低于溶栓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神经损伤因子水平对比(μg/L,±s)

表3 两组神经损伤因子水平对比(μg/L,±s)

S100β治疗前 治疗后 t P溶栓组低温组组别 n NSE治疗前 治疗后 t P 40 40 25.311 33.494 0.000 0.000 7.652 12.227 0.000 0.000 t P 43.50±4.32 43.53±4.35 0.031 0.975 22.08±3.16 16.50±2.67 8.531 0.000 1.39±0.43 1.37±0.42 0.210 0.834 0.80±0.23 0.52±0.13 6.703 0.000

2.4 两组颅内压对比治疗前,两组颅内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颅内压均下降,且低温组颅内压低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颅内压对比(mm H2O,±s)

表4 两组颅内压对比(mm H2O,±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溶栓组低温组40 40 6.680 10.449 0.000 0.000 t P 236.52±60.25 238.64±60.31 0.157 0.875 165.42±30.02 130.40±25.60 5.614 0.000

3 讨论

阿替普酶是纤维蛋白溶解剂,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一种糖蛋白,其用于溶栓治疗中的生物机制主要为:经激活病灶中纤溶酶原,发挥降解纤维蛋白的作用;对凝血机制影响小,不会引起纤溶亢进,给药后不会增加机体出血风险,安全可靠;阻止血小板凝集,降低侧支循环阻力,利于脑组织血流再灌注,促进微循环,降低脑损伤[8~9]。但值得注意的是,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时,时间窗限制严格,对神经功能保护有限,患者治疗后致残风险仍较高,因此联合其他有效的干预手段,对促进患者良性预后尤为必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低温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溶栓组,低温组颅内压低于溶栓组,提示局部亚低温疗法联合rt-PA溶栓,利于降低颅内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局部亚低温作为物理干预手段被大量应用在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中,作用机制如下:(1)降低致炎因子水平,纠正机体炎症状态;(2)抑制再灌注损伤过程中释放的氧自由基,阻断氧自由基损害脑组织通路;(3)改善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保护血脑屏障,降低水通道蛋白4,缓解脑组织水肿状态,降低颅内压;(4)减少谷氨酸受体等兴奋性神经介质,抑制一氧化氮合成,加速神经细胞干生长,保护脑神经[10~12]。急性脑梗死引起体内氧自由基与致炎因子大量生成,诱发神经元炎症反应与过氧化损伤。氧化应激反应是指抗氧化防御体系与活性氧族紊乱,损伤组织、机体中活性氧族。MDA是氧自由基攻击体内脂肪产生的氧化产物,可以作为氧化损伤程度的标志;SOD是抗氧化酶之一;两者水平直接反应机体氧化应激情况[13~14]。治疗后,相较于溶栓组,低温组SOD水平更高,MDA水平更低,提示局部亚低温疗法联合rt-PA溶栓治疗可减轻氧化应激损伤。NSE由神经内分泌细胞与神经元分泌,脑梗死发生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NSE趁机入血;S100β蛋白是神经系统活性物质,当胶质细胞、神经元受损时,S100β蛋白释放并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血循环;上述两个指标对脑损伤评估的敏感性较高[15~16]。治疗后,低温组NSE、S100β水平低于溶栓组,提示局部亚低温疗法配合rt-PA溶栓对减少神经损伤具有积极意义。但本研究并未对患者远期疗效进行跟踪随访,且纳入样本数量有限,研究结论的可信度还需在未来扩大样本量、延长患者治疗后随访周期进行验证。

综上所述,局部亚低温疗法配合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利于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降低颅内压,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可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开展应用。

猜你喜欢

氧化应激溶栓低温
《真空与低温》征稿说明
大型低温制冷技术新突破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基于炎症-氧化应激角度探讨中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干预作用
零下低温引发的火灾
联合低温脱硫脱硝工艺研究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