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宋武臣赵武墓志铭考释

2022-02-16

西夏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墓志

薛 钰

一、墓志简介及录文

山西晋中左权县文物局收藏一方《宋赵公墓志铭》,墓主人的身份是宋故供备库副使赵武,盖呈正方形,边长73厘米、厚19厘米,志盖竖书三行篆书“宋故供备赵公墓志铭”。志呈正方形,志文楷书,37行,满行37字,共1252字。墓志铭青石石质,品相完整,字迹清晰。志文记载了北宋下层武官赵武的家族世系、仕宦经历、北宋恩荫制度以及当时驻宋夏边界堡寨禁军等情况。学界目前尚未对该墓志做考释,笔者不揣浅陋,对墓志及相关问题做简单的分析,不当之处,祈望专家指正。墓志录文收于《三晋石刻大全·晋中市左权县卷》①刘泽民总主编,李玉明执行总主编,王兵主编:《三晋石刻大全·晋中市左权县卷》,三晋出版社,2010年。中,但为对比研究方便,将该方墓志录文移录如下:

宋故供备库副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御史大夫上骑都尉天水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赵公墓志铭并序

新授唐州司户参军王临撰

新授岚州司理参军张希杰书

新授石州定胡县尉兼主簿武经篆盖

公讳武,字德臣,姓赵氏。其先本晋卿宣孟之裔,子孙散居河汾间。由高祖而上,世为太原阳曲人,晦迹不仕。宋受天命,太宗皇帝收复河东,括三晋之民,北伐燕蓟,而曾祖隶名籍中,驾还,从至京师,因以家焉。自曾祖已下,三世皆葬开封府祥符县戴娄乡之原,故今为开封祥符人。公少自挺立,风力疆毅,喜谕兵、骑、射、击、刺之事。年十三,以祖荫补茶酒班殿侍。宝元、康定间,夏贼警边,朝廷召募智勇翘捷之士,扞御疆埸①《三晋石刻大全·晋中市左权县卷》中录文为“場”,原拓片为“塲”,经查阅古籍资料,“疆场”为“疆埸”的误写,因此此处应为“疆埸”。。公以才艺应选,廷试授三班借职,秦凤路准备差使②《三晋石刻大全·晋中市左权县卷》中标点为“廷试授三班,借职秦凤路准备差使”,笔者根据查找相关官职,“三班借职”为一官名,“秦凤路准备差使”为一官名,因此将其重新标点为“廷试授三班借职,秦凤路准备差使”。,累迁至供备库副使,历任丹坊州高阳关教押军队,麟府并代沿边城寨主③《三晋石刻大全·晋中市左权县卷》中标点为“历任丹坊州高阳关教押军队麟府,并代沿边城寨主”,根据下文知墓志赵武担任过横阳寨主,横阳寨为麟州境内堡寨,因此将其重新标点为“历任丹坊州高阳关教押军队,麟府并代沿边城寨主”。、辽州监押、监华州荆姚镇酒税。以元祐三年七月八日致仕,是月十有六日,以疾卒于荆姚之官舍,享年六十有八。公生平为人不峙崖岸,与朋僚交际以至对仆御厮养辈,剧谈款语,披胸怀,沥肺腹,虽家私缕细之事,一无隐避。人有过失,亦面斥言之。不知者或以公为激讦;其知者以为中心夷坦,不疑于物也。在高阳关日,督修教场、射棚,河北兵素号骄悍,以放役稍晚,总管至视功,遂傲然不肯致敬。公召诸校抚而戒之,立命各领所部归营,迄且无事。时客省张公亢为帅,闻之大喜,以公为可任,以幹繁剧,待之犹弟侄也。后为麟州横阳寨主,有都巡检者暴而虐,用其众士卒多怨愤。既而私役禁旅,伐木烧炭,一卒踬于冰而毙,群卒遂喧噪,相与讼于官。时郡倅与都巡检交密,欲诬讼者对本官无礼度、犯阶级,将以军令尽斩之。移文取证于公,公曰:“彼但以政苛役苦,怨愤所致,故讼于官,奈何欲诬以死也?”力为辩之,讼者三十余人因得不死,人人感激公之恩焉。公素家贫,历官又以廉约自任,而俸入薄,食口众,然门下常延儒生,教其诸子。人或赵公徒窃好事之名,毕竟何益耳。公不屑也,愈督励其诸子为学。及后二子相继以进士登科,习其素业者,又皆以艺能边功,食禄于朝,然后乡间亲友莫不服公远识,知公积庆之有基也。公善草、隶书,其于射驭技能、音律之事,靡所不精,而尤长于击釰④《三晋石刻大全·晋中市左权县卷》录为“剑”,原拓片作“釰”,同“剑”(《集韵•验韵》)。。故朝请郎王公嘉材,与公交游最厚且久,常谓人曰:“公之击釰,方其少时,天下殆无敌手。”自十八登仕路洎终凡五十年,効官多在边鄙,备尝出入战阵间。一时同辈出公下者,往往建节旌、取侯封,公独连蹇敷奇,职卑位下,不得施其所能。亲旧见者,为之惊嗟叹息,公处之每自恬然。但曰:“爵位高下,岂不有定分?国家禄廪不患不厚,但患无以补报,取尸素之谶耳。”故其涖官临政,始终本末,未尝有少懈怠,为苟且偷安之计。呜呼!以公之志节器局,使得时而驾,尽其材识,见于行事,则古之名将良吏,庶几有可比踪者矣。然而不克焉,盖命也夫!夫曾祖仲超,赠左千牛卫大将军;妣张氏,南阳县太君。祖握,捧日都指挥使,殿前马步军都军头,贺州刺史;妣齐氏,中山县君。父景,东头供奉官,赠太子左卫率府率,妣鲁氏,长安县太君。公凡三合姓:董氏,崇德县君;苏氏,旌德县君;李氏,永安县君。子男六人,畏孝先,未仕;次僧,僧早亡;次孝杰,承议郎;次孝孙,右侍禁;次孝立,前延州司法参军;次孝周,三班借职。孙男十三人,起三班借职,光弼、光朝、光佐、光庭,并举进士;光业、光道、光羲、光远、光凝,皆幼,余三人早亡。孙女八人。公向任辽州日,爱其风俗淳古、土物丰阜,遂居于辽。故公之卒也,诸孤奉公之柩,归葬于辽州辽山之北原,以夫人董氏、苏氏祔,时四年八月十有七日也。临素辱①《三晋石刻大全·晋中市左权县卷》中录为“辱”,但原拓片“辱”字无法辨认。公相善,诸孤以襄事有日,来求铭于临,辞不获已,乃铭之曰:

禀其粹,德既臧,命也窒,晦厥光。

积之厚,流之长,宜子孙,炽而昌。

清河张恩刊

二、志主世系生平及仕宦经历

志主赵武,字德臣,由墓志知赵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卒于荆姚之官舍,得寿六十八,可推断他生于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志文提到“其先本晋卿宣孟之裔,子孙散居河汾间”,即他的祖先是晋卿赵盾的后裔,子孙世代居住在山西西南部的黄河和汾河之间。据记载,“衰、盾之后,分晋,为诸侯,都邯郸。王迁,为秦所灭,子代王嘉。嘉子公辅,主西戎,居陇西郡”①[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七《三十小·赵》,中华书局,1994年,第996页。。郑樵《通志·氏族略》曰:“秦并代,使嘉子公辅主西戎,世居天水。其赵宗室散出者,皆以国为氏。居涿郡者后有天下。”②[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95年,第56页。即宋国主涿郡赵姓也源于天水,且赵宋经常被称为“天水一朝”“天水一代”。因此墓主开头提到其祖先有可能是攀附宋国主,也有可能是替赵武身为河南开封人葬在山西辽州找一个合理的理由。

赵武一家“由高祖而上,世为太原阳曲人”。这里的高祖应为唐高祖李渊,即赵武家族自唐朝起就在太原阳曲定居。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北汉割据政权以此为国都。因此赵武家族所在地在宋太宗灭北汉之前属北汉统治。志文提到“宋受天命,太宗皇帝收复河东,括三晋之民,北伐燕蓟”,“收复河东”指的是宋太宗即位之后,于太平兴国四年(979)灭北汉,取得了“并州、汾州、宪州、岚州、忻州、代州、辽州、沁州、石州、隆州、宝兴军、固军、岢岚军共十州三军四十四县”③李昌宪:《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3页。。

宋太宗平定北汉之后,“凡得州十,军一,县四十一,户三万五千二百二十,兵三万”④[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〇《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中华书局,2004年,第447页。,宋朝收编了这些降兵降民,也就是说墓志中提到的“括三晋之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括民活动,而是收编了降民降兵。接着,宋太宗一鼓作气继续发动对辽战争,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六月“北伐燕蓟”,赵武曾祖赵仲超“隶名籍中”,参加了北伐战争,战争结束后,赵仲超作为降兵须依宋廷规定至京畿,即“驾还,从至京师,因以家焉”。宋朝规定:“自国初以行举,诱致偏方之士,而聚之中都,向之为闽、蜀、唐、汉伪官者,往往慕化从顺,愿仕于本朝,由是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⑤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二百六十七册卷六○三四《陈傅良一八·答林宗简书》,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43页。如杜昌业“仕江南李氏,为江州节度使。江南国灭,杜氏北迁,今为开封府开封人也”⑥[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三〇《居士集卷三十》,中华书局,2001年,第450页。;曾文照在南楚灭亡后“举国入朝,授亳州永城令”⑦[宋]徐铉:《徐骑省集》卷三〇《大宋故亳州蒙城县令赐绯鱼袋曾君墓志铭》,中华书局,1971年,第148页。;伪唐监察御史李逖在伪唐灭亡后“以族北迁……为汲县尉冠氏主簿”①[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三八《司封员外郎许公行状》,中华书局,2001年,第558页。。宋朝为瓦解五代十国时期割据政权,规定降国臣子必须迁到京畿,因此赵仲超举家迁到北宋京师所在地——河南开封。

据志文知,墓主曾祖父名赵仲超,赠左千牛卫大将军,元丰改制前为三品,后为从三品,多为宗室命之,也用作武臣赠典。宋朝为因死节或特殊功绩者赠官,用来勉励为国效忠的臣僚②陈文龙:《北宋前期赠官制度考论》,《史学月刊》2019年第9期。。根据志文推断,赵武曾祖在参加北伐战争时功绩突出,再加上他与赵宋王朝同出一族,特赠其“左千牛卫将军”。祖父名赵握,曾任捧日都指挥使、殿前马步军都军头、贺州刺史,其中“捧日都指挥使”“殿前马步军都军头”是长期驻扎在开封、受三衙直接统率的中央禁军。《宋史》中有这样一条记载:“会将北伐,召归。授马步军都军头、领蓟州刺史、楼船战棹都指挥使。”③[元]脱脱等:《宋史》卷二八九《高琼》,中华书局,1985年,第9692页因此猜测赵武祖父赵握应该是参加北伐战争而被提拔。他的父亲赵景,曾任东头供奉官,为从八品武臣官阶。

赵武是通过祖先荫庇进入官场的,“年十三,以祖荫补茶酒班殿侍”。康定、宝元年间,宋夏战事频繁,朝廷招募大量善武之才,赵武作为荫补官员必须经过呈试才能得实际官职,赵武经廷试得“三班借职”,又任秦凤路准备差使,累迁至供借库副使,历任丹坊州、高阳关教押军队,麟府并代沿边城寨主、辽州监押、华州荆姚镇酒税。赵武于“元祐三年七月八日致仕,是月十有六日,以疾卒于荆姚之官舍”,其有子名“孝先”“僧”“孝杰”“孝孙”“孝立”“孝周”。

三、墓志所见之宋代恩荫制度及迁转之制

(一)墓志所见恩荫制度

志文提到墓主赵武“年十三,以祖荫补茶酒班殿侍”,恩荫制度是北宋职官选任的一种重要制度,宋立国之初,宋太祖就恢复了唐朝的恩荫制度,规定“台省六品,诸司五品,登朝尝历两任”④[元]脱脱等:《宋史》卷一五九《荫补》,中华书局,1985年,第3727页。官员的子弟可以奏补为“千牛”或“斋郎”,宋太祖时恩荫制度比较严格,荫补人数也比较少。太宗时期,荫补范围开始扩大,宋代的各种恩荫制度在这个时期也基本确定下来。真宗时期,恩荫制度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在庆历三年(1043)颁布《任子诏》之前,宋仁宗基本上采用了真宗时期的恩荫制度,但也做了一些调整,如天圣元年(1023)规定从此文官子弟荫补为文官官职,武官子弟荫补为武官官职。宋真宗时期确立了较详细的荫补法,仁宗统治初期沿用此法,其中规定:“大卿、监,带职少卿,监,诸州刺史,子授三班奉职,弟、侄、孙借职。”⑤[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四,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中华书局,2004年,第1912页。从墓主赵武家族的官职来看,其父亲为东头供奉官,从八品的品级显然不够荫补级别。其祖父曾任捧日都指挥使、殿前马步军都军头、贺州刺史,由上史料可知,赵武可凭其祖父官职荫补为三班借职,但墓志记载荫职为茶酒班殿侍。

赵武是在“年十三”恩荫入仕的,根据墓志推算出此时为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虽仁宗时期的荫补制度大抵沿用旧制,但随着此时的恩荫范围不断扩大,朝廷出现大量冗官,所以宋仁宗时期对荫补制度开始严格起来,逐渐在旧制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改变,以减少冗官现象的出现。如天圣四年(1026)“诏臣僚奏房从子弟恩泽,降旧例一等”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〇四,仁宗天圣四年,中华书局,2004年,第2426页。,明道二年(1033)“诏三丞以上致仕无子者,听官其嫡孙若弟、侄一人,仍降子一等”。从这些诏令来看,虽然仁宗将官员荫补的范围扩大到从七品以上,但是荫补的官职品级比宋真宗时期降低,即在原来的基础上降一等授官,如原来授三班奉职,此后便只能授三班借职。三班借职,属三班小使臣阶列,为宋前期入品武阶最低的一阶。茶酒班殿侍位在三班借职之下。赵武受荫时间在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因此,赵武有可能是因为宋仁宗时期对荫补之法的严格限制而被降级授官为茶酒班殿侍。

赵武受荫得官茶酒班殿侍,此职多为虚职,不担任实际差使。墓志记载:“公以才艺应选,廷试授三班借职。”这里指的应该是赵武通过呈试出官的情况。宋朝规定文臣出官要经铨试,武臣出官要经呈试。宋仁宗时期小使臣出官按能力分为中格、优等,其中“小使臣中武艺超群,策论详细而道理明畅者为异等,由皇帝亲自引见听旨”②张雅萍:《北宋小使臣选任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墓志记载赵武“于射驭技能、音律之事,靡所不精,而尤长于击剑”,他武艺超群,再加上他善谋略,因此得皇帝亲自引见“廷试”,从而得以出官。又墓志记载“自十八登仕路洎终凡五十年”,即可推算出赵武出官是在宝元元年(1038)。

(二)墓志所见迁转之制

赵武出官得官三班借职,后又担任秦凤路准备差使,累迁至供备库副使,历任丹坊州、高阳关教押军队,麟府并代沿边城寨主、辽州监押、华州荆姚镇酒税。《宋史·职官志》九中记载:“武臣三班借职至节度使叙迁之制:三班借职,三班奉职,右班殿直,左班殿直,右侍禁,左侍禁,西头供奉官,东头供奉官,内殿崇班,内殿承制,内殿承制,供备库使……”赵武经过呈试得三班借职,其升迁理应按照叙迁之制来进行,但他的墓志内容中并未出现除三班借职和供备库副使以外武臣叙迁的任何一个迁转官阶,只提到他担任的具体职事。

从三班借职到供备库副使,宋代武官需要经过磨勘升迁。据上文,赵武于宝元元年(1038)经呈试出官,官阶为三班借职,于元祐三年(1088)致仕,官阶为供备库副使,从三班借职经五十年升十一阶至供备库副使,由此可以推知赵武大约四五年即磨勘升迁一个官阶。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规定使臣的磨勘年限为七年,到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规定“减武臣三年遂定为五年磨勘之制”①[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05页。“今文资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谓之磨勘”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三,仁宗庆历三年,中华书局,2004年,第3431页。。由此可见,赵武磨勘年限与历史记载相符。

四、墓志所涉横阳寨禁军之事

墓主赵武曾在横阳寨担任寨主,志文提到“既而私役禁旅,伐木烧炭”,这说明当时横阳寨有禁军驻扎。“横阳寨西至故俄枝寨四十里,州城西至大横水六十里,西南至浪爽平五十里。”③[清]周春著,胡玉冰校补:《西夏书校补》卷之六,中华书局,2014年,第603页。“大中祥符二年(1009),始置横阳、神堂、银城三寨,皆在屈野河东,以衙前为寨将,使蕃汉义军分番守之。又使寨将与缘边酋长分定疆境。”④[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五,仁宗嘉祐二年,中华书局,2004年,第4469页。天禧四年(1020)又置横阳堡,“北控横阳河一带贼路,东至府州靖化堡八十五里,西至西界下和市俄枝谷,南至故连谷县,北至横阳河”⑤[宋]曾公亮等撰,郑诚整理:《武经总要前集》卷一七《寨堡十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第1051—1052页。。庆历五年(1045),又设银城寨、神堂寨、横阳堡、神木堡、惠宁堡、肃定堡⑥[元]脱脱等:《宋史》卷八六《地理志·河东路》,中华书局,1985年,第2136页。。一般来说,堡的规模比寨大,且大多设在交通要道,寨多设在山地的险要之处。堡寨的设置与当时的边境军事情况密切相关,战事平息,堡寨被废弃,外敌入侵,则再设堡寨。

横阳寨位于屈野河东,屈野河西土地肥沃,适合耕种,西夏人常来此地侵扰,天圣初政府将河西职田列为禁地,官私不得耕种。嘉祐二年(1057),为防止西夏人在此地耕垦畜牧,麟州武戡、通判夏倚新筑二堡,派驻禁兵三千、役兵五百,“从衙城红楼之上,俯瞰其地,犹指掌也”⑦[元]脱脱等:《宋史》卷三二六《郭恩》,中华书局,1985年,第10522页。,若有紧急情况,则麟州和横阳堡派兵救援,驱赶来耕种的西夏人,若夏人兵多,则可在堡内躲避。元祐六年(1091),孙贵为河东第一路副将,驻横阳堡,梁乙埋率十五万人来犯麟府,孙贵率兵出战击之⑧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一百四十四册卷三一○四《苏过五·孙团练墓志铭》,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96页。,在这之前他担任过横阳堡兵马监押。由此可以看出,横阳寨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位于屈野河东,而屈野河西是宋与西夏经常争夺之地,若西夏进犯河西之地,横阳寨则首当其冲。因此宋廷在横阳寨常置禁军也证明了此地所处的重要战略位置。

志文提到“有都巡检者暴而虐”“私役禁旅”,都巡检为中级统兵官,掌土军、禁军招填、教习之政令,巡防捍御盗贼。统兵官苛待、私役军士在军中是常事,“缘边主兵官多役军士斩薪烧炭,往往逃避山谷,或聚而为盗”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一,仁宗明道元年,中华书局,2004年,第2578页。,又有“弓箭手自西事后来阙数,不曾招填,多为堡寨官员私役,百种侵渔,人甚苦之,以致教阅惰废”②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四十八册卷一○三四《吕诲一·论边备弛废奏》,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81—82页。,而宋廷对在战斗之余的个人行为,如私役禁军,没有设立统一的法规,仅以各种监察机构纠正不法行为,惩罚措施仅限于削降官爵、停职、罚金等③上官红伟:《北宋中下级统兵官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这就不难理解志文中提到的都巡检私役军士,反而还诬告众士卒的事了。墓志反映出当时北宋禁令法规对中下级统兵官缺乏约束力,也反映出北宋将兵法的弊端。

五、结语

赵武墓志的出土为我们了解赵武的生平事迹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赵武世代为山西人,他的曾祖父曾是北汉军士,后因宋太宗收复河东,其曾祖父又跟随太宗攻辽,之后便举家迁到河南开封,其祖父是禁军将领,赵武凭祖父恩荫入仕,后一直在宋夏边界任职,最后葬于山西左权县。笔者通过对墓志的解读,了解到赵武曾历任秦凤路准备差使、供备库副使、丹坊州、高阳关教押军队、麟府并代沿边城寨主、辽州监押、华州荆姚镇酒税等官职,墓主一生都在边界任职,为边界军政事务做出了贡献。

赵武因祖荫入仕,但是他的荫补官职却比真宗时等级低,这反映出仁宗亲政后对官员荫补有所限制,恩荫制度逐渐严格完备。赵武的官阶升迁以及差遣经历,体现了北宋下级武臣的主要任用方式和差遣官职。横阳寨中下级统兵官都巡检私役禁旅,反映出北宋禁令法规对中下级统兵官缺乏约束力,也反映了将兵法的弊端。赵武墓志的出土恰能补正史书记载的一些缺漏,对厘清赵武家族世系、仕宦经历以及宋代官制、恩荫制度具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墓志也透露出“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对西北边塞的影响。

猜你喜欢

墓志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辽代《韩德让墓志》疏解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辽《杨从显墓志》补考
辽代《耶律弘礼墓志》考释
从《贾养材墓志》观明末之二三事
金《张岐墓志》考释
辽《冯从顺墓志》考释
辽代《马审章墓志》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