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与乡村振兴:共生互助与实现路径
2022-02-16韩江华
韩江华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7)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庄严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从此,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近八年来,83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近一亿人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完成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减贫目标。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新时代乡村振兴成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于2021年1月成立国家乡村振兴局。2021年2月21日中央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文件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民族复兴必不可少的环节。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多方助力,综合施策,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便是其中的一大助力。
目前关于语言能力与经济文化发展关系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李瑞华指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其能力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2]。文秋芳与杨佳进一步指出,“个人语言能力是公民的文化资本,对个人就业、职称晋升、事业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3]。李琳则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指出,“语言能力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能力通过影响微观个体的知识生产影响技术进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增长”[4]。此外,还有诸多学者立足中国具体国情,探索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普及为核心的语言能力建设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5-16]。在国家“三农”工作重心全面转向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如何通过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现便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点。
一、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与乡村振兴:背景与需求
(一)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国家“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向
脱贫攻坚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其胜利完成为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和助力。目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重心。在大数据时代,以自媒体、融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网络资源及移动终端等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助力。充分利用好这些新兴资源,能更好地服务于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构建乡村经济文化发展的新业态,而这些新兴资源的利用离不开国家通用语的参与。
脱贫攻坚工作完成后,绝对贫困现象已经被全面消除,但个别经济困难现象,乃至返贫现象仍然存在。当前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在于提升乡村居民的自身发展能力,增强乡村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形成长效发展机制,阻断返贫现象的发生,促进乡村整体和代际发展,实现民族地区乡村经济文化的繁荣。
在民族地区的乡村发展中,语言资源一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在脱贫攻坚时期,国家制定和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提出“扶贫首要扶智,扶智应先通语”的方针策略,通过国家通语用语的推广应用提升了民族地区乡村居民的语言能力,进而增强了他们的内生发展能力,为脱贫致富贡献了语言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教育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及国家语委联合发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该方案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的接续和升级,意在实现“推普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上,通过推动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该方案提出了推普在助力乡村教育、文化、产业、人才、组织振兴等5个方面的目标、任务和做法等。
乡村振兴战略的覆盖区域更广泛、时间跨度更长、目标维度更全面,所涉及的地域、人群和问题更为多样,对语言水平、语言功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7]。乡村振兴这一长远目标的实现需要上层建筑的助力。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社会发育滞后,社会文明程度低”是导致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18]。对此行之有效的做法是从文明、文化入手,不断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推动他们学习和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消除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障碍。通过国家通用语的学习和运用促使乡村居民更好地了解国家各项政策,获取各种经济信息,建立农产品的优良销售渠道,并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投资以扩大内生经济实力,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一底线的同时,实现逐步、有序的振兴。
乡村振兴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其本质在于实现人的发展。为此,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便是推动乡村居民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把握时代特点,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增强群体凝聚力,盘活乡村各类资源,融入全国性统一市场,推动人的发展与乡村发展的有机结合与长效互动。
(二)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必然需求
苏金智、张强、杨亦鸣将语言能力定义为“人类在社会环境中获得并在此环境中使用、传播和管理的能力”,并指明语言能力包括习得能力、交际能力、传播能力、技术处理能力与管理能力等五个分项[19]。根据语言能力的属性可分为个人语言能力和群体语言能力[20]。个人语言能力是群体语言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在特定群体中,个人语言能力与群体对语言资源的治理和运用能力共同构成了该群体的群体语言能力。乡村语言能力便是一种群体语言能力,其建设主要着眼于提升乡村居民个人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以及提升乡村语言治理和运用的能力,构建和谐的乡村语言生态。
语言能力既是一种经济资源,也是一种人力资本。乡村语言能力发展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潜力,进而影响乡村振兴的进程。语言能力的提升能提高人们认知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没有语言能力的参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包括经济、文化、传播与传承等都将遭遇重重困难。随着当今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不断融合,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城乡融合发展。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乡村语言能力建设势在必行。同时,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对乡村语言能力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语言能力建设必须立足于帮助民族地区乡村居民更好地获取、处理和加工纷繁复杂的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助力乡村高质量的产业规划、高效率的产业宣传推广、高速度的产业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总体上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在民族聚居村寨,一般通行聚居民族的民族语言,在日常交往和经济活动中也主要使用该民族语言。这种语言使用状况往往会导致外部人员进入该地区进行经济活动时,因为语言交流问题而阻碍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不利于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此,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必然成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中的一项常态性、系统性工作[21],必然成为提升民族地区乡村居民语言能力的基本途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乡村的推广普及能起到消除语言和方言隔阂、便于社会交际的作用,同时它还是促使民族地区乡村居民更加积极参与经济活动的重要生产要素。
二、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与乡村振兴:共生互助共同体
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与乡村振兴之间是一种“互为助力,共同发展”的共同体关系。一方面,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能提升民族地区乡村居民获取新信息、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经济文化活动的能力,进而加快乡村振兴的实现。另一方面,乡村振兴的逐步实现将会为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的推进提供基础保障,进而加快乡村语言能力的提升。
(一)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语言不仅具有工具属性(交际工具)和文化属性,而且还具有经济属性[22-23]。语言能力本身是一种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更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
乡村语言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拓宽乡村居民的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来源。特别是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的提升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更为明显。如四川西部的藏羌彝民族聚居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多将藏语、羌语和彝语等民族语言用作第一交际用语,国家通用语往往为第二交际语,甚至部分乡村居民只会本民族语言而不会国家通用语。这种以民族语为纽带构成的小群体经济圈所形成的市场规模是有限的,在信息交流、商业贸易、就业选择等方面都会因语言不通而受到限制[21]。针对这一情况,阿坝州政府开展了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当地经济发展的行动计划。我们2021年开展的一项针对阿坝州国家通语语言文字推广与当地经济发展关系的调查中发现:国家通用语的推广和普及提升了当地乡村居民与外界的沟通能力,为他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进而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2018年阿坝州便提出构建“一屏四带、全域生态,四向通道、全域拓展,三地共建、五业同优”的发展新格局,开始全面升级全域旅游发展战略。随着全域旅游发展的不断深入,大量乡村开始开发民族乡村风情游。但是在乡村风情游发展起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当地村民不会使用国家通用语,造成了当地村民与游客之间不能正常交流,严重影响了他们从事旅游服务的收入。针对这一现象,当地政府先后举办了多次国家通用语培训班,让村民学会了国家通用语,解决了村民与游客的交流问题,极大地提升了乡村居民参与旅游服务、增加个人收入的能力。同时,国家通用语能力得到提高的部分人群还胜任起语言翻译工作,为存在语言交流障碍的外来人员或本地区居民提供语言翻译服务,从语言翻译中获得直接经济收入,拓宽了致富路径。这正是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带来的另一经济红利,即翻译经济效益。翻译作为一项语言产业现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且我国民族地区的语言翻译市场规模巨大,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24]。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体系格局下,准确的语言翻译给跨语言的经济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相关经济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要素。
此外,在调查访谈中,阿坝州语委负责人提到,近些年阿坝州越来越多的农牧民选择到城市务工,但是很多外出务工的青年人应聘工作的成功率非常低,他们通过调研发现并非是这些青年不勤快或劳动技能差,而是“卡”在了国家通用语上。针对这一情况,阿坝州在推广国家通用语时逐步建立“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参与、社会支持”的管理体制和“整体联动、分管共推”的工作机制,把“为外出务工人员培训国家通用语”放在了重要位置,增加了他们外出就业的机会。2021年阿坝州转移输出劳动力近16万人,创造劳务收入近50亿元。
阿坝州的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合理、有效的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能够帮助乡村居民增强自身语言能力,提升劳动力资本价值;增强他们参与经济文化的能力,为乡村地区直接性开展跨民族、跨地区经济活动,获得经济效益提供语言条件,从而推动乡村地区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二)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促进乡村教育发展
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首先,语言本身及与之相匹配的文字就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语言背后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与文明更是丰富了教育的内容。其次,语言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媒介,知识的传授与习得、文化的输出与吸收、精神的发扬等,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语言和文字的参与。无论是作为教育的内容还是作为教育的媒介,语言在教育发展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关键要素。在当今的中国,很多知识信息都是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载体实现传播与储存的。因此,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对民族乡村地区基础教育的高效开展至关重要。
此外,国家通用语能力的提升,能增强民族地区乡村居民对子女教育的重视,这也将有效抑制乡村青少年因教育不充分或语言不通等因素引发的青年贫困问题。在这方面,四川省在民族地区推行的“一村一幼,学前学普”行动便是典型的案例。在2012年以前,四川民族聚居区的学龄前儿童大都只会本民族语言,不会国家通用语。这导致这些孩子进入学校后,因不会国家通用语而跟不上学习进度,滋生厌学情绪,有的甚至辍学流向社会。大量低龄辍学青少年流入社会,导致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这些辍学的青少年由于文化程度低,缺乏足够的谋生手段,被迫沦为贫困人群。“一村一幼,学前学普”行动的实施,使学龄前儿童掌握了国家通用语,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极大地降低了“基层控辍保学”压力。同时,学生拥有了良好的通用语能力,能更多地接触和学习以通用语为载体的新知识,提高了他们的文化水平。
“一村一幼,学前学普”行动还通过“小手拉大手”,让小孩去影响家长,带动家庭和村寨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从而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了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政府通过“一村一幼,学前学普”行动的实施,逐步有效地缩小了这些民族乡村与其他地区的教育差距,从源头上为这些民族乡村孩子的教育注入了“可持续发展基因”,有效地打破了以往“儿童辍学打工、走不出贫困”的恶性循环,很好地回应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的“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要求。
(三)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促进乡村文化繁荣
语言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资源,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可以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不同的乡村有不同的文化底蕴、文化风俗。只有长期生活在乡村中的人才能充分认识和理解乡村文化的精确内涵和价值所在。乡村语言能力建设着眼于提升乡村居民的语言能力、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能够让这部分原生人群为乡村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设性意见,并广泛参与乡村振兴建设。
这方面的典型案例便是云南特色乡村的建设。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大省,形成了众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村寨,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特色的语言文化。在特色村寨建设之初,采用的模式基本是由外来专业人员进村规划和设计,但是这些外来专业人员由于语言不通,加之对当地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和精准,导致开发建设困难重重。后来相关部门调整了开发策略,首先对当地村民进行国家通用语培训,通过提升语言能力解决当地村民与外来人员沟通交流的障碍。然后以当地村寨中的“精英”人群为参与主体,以国家通用语为纽带构建起“本地精英+外来专业人员”的特色乡村开发团队,共同发掘村寨特色文化。最终这些特色村落分别以其地域性价值、民族性价值、时代性价值和文化性价值作为自身发展的特色支撑[25]。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与特色村寨建设的有机结合,有效促进了民族地区村寨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播与传承。
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乡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质,是该地区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优秀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而住在乡村中的人才是充分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乡土文化的最佳人选。乡村语言能力建设提高了乡村居民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水平,可以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地区文化的特色和价值,将自身文化优势发挥到最大化。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有效地提升了乡村居民的语言表达和记录能力,能帮助他们讲好乡村故事,留住乡村记忆,传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四)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促进乡村信息畅通
自古以来,农业便是国家的立身之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就把“三农”问题定性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更是将乡村振兴置于重要的国家战略地位。2022年2月22日中央发布了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件强调要牢牢地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地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26]。乡村振兴的实现除了国家政策支持外,还需要乡村干部、乡村居民齐心协力,共同参与乡村治理。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意在提升乡村居民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增强其综合素养。
当下,受各种因素限制,很多民族地区乡村居民的国家通用语能力还较为薄弱,而通用语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社会交际活动的开展,影响居民的认知能力和人际交流的效率及准确性,进而反作用于居民的其他具体行为能力。民族地区乡村居民国家通用语能力的提升,能构建起民族语言使用者、方言使用者与外界人群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桥梁,进而有效提升相互间信息传递的效率。国家通用语以一种语言中介的身份帮助人们在多语种环境中能够互相表达和理解彼此的想法和观点,从源头上解决了语言不通带来的交际障碍。这方便了民族地区乡村居民的日常交际,利于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认同,进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社会稳定与繁荣发展。
我们对四川、云南和贵州21个民族村寨国家通用语普及前后的信息传递情况进行了调查。9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在不会国家通用语前,对外界的信息了解甚少,通常是通过村干部或经常外出的邻居、亲朋等转述才能了解。而在学会国家通用语后,他们能借助手机终端等上网了解各类信息。这既提高了他们了解外部信息的速度,又增加了他们了解外部信息的广泛度。如今,上到国家大政方针,下到社会民生、轶闻趣事等,他们都能快速地获取和了解。借助国家通用语而实现的信息畅通还极大地提高了民族地区乡村居民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进而提升了他们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乡村集体活动和公共事务,主动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提出自身的真实想法或疑惑,切身参与乡村治理事务,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五)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促进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民族地区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民族地区乡村的繁荣振兴首先为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民族地区的乡村将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推动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中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更新换代,为各类国家通用语培训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民族地区乡村还能通过各种经济奖励的方式表彰先进以鼓励乡村居民更加积极地参与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为主的语言能力提升活动。如云南省,为了能充分利用现代云上技术服务于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的推广和普及,云南省教育厅通过与科大讯飞、中国移动云南公司等开展合作,开发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App,创新学习方式;同时云南省还为有需求的少数民族群众免费配发定制手机,并补贴1200元流量费,减免通信费用等。这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和普及中的硬件、软件的更新换代,提升了民族地区乡村居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的积极性。据云南省教育厅统计,到2021年底,有近四十万少数民族群众通过手机APP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除了为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外,还促进了乡村居民思想的改变,为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乡村振兴给乡村居民带来富足的生活条件,使他们有了寻求精神层面满足的愿望。乡村居民获得自身语言能力提高所带来的切实红利将会继续推动他们深入学习,积极参加语言培训活动,更加注重子女的语言教育问题,并积极参与本地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从而构建乡村特色语言文化生态。
此外,乡村的繁荣发展还能吸引外来优秀人才到乡村创业就业。人才的汇聚将会为乡村语言能力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资源。这将会进一步提高人们的语言信息掌握能力,不断培养有文化、有素质、有技术的人才,从而形成一种“乡村振兴·人才汇聚·语言能力建设提升”的良性循环生态链。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期性、持久性、基础性和广泛性决定了乡村振兴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新生的语言问题,这将不断地给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和标准,继而推动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逐渐向更契合于地方发展的方向前进,推动其建设的内容更加完善、辐射范围更加广阔。
三、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原则、路径与方法
以乡村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这一工程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坚持“一体多元”的语言能力建设方针,在不断提升民族地区乡村居民国家通用语能力这个“一体”的同时,还应注重语种的多样化,不断提升乡村居民的多语能力,实现乡村居民人力资本价值的持续增持。其次,要不断提升民族地区乡村的语言治理能力,处理好各种与语言相关的问题,努力构建起一个和谐发展的语言社区。再次,还应不断地开发语言产业,通过语言产业的开发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最后,还应不断地培养和储备语言人才,为乡村语言能力建设的不断推进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
(一)坚持“一体多元”的语言能力建设方针:强化一体,倡导多元
国家通用语是国家法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所有成员通用的交际语,是国家意识和共同体意识的外现形式,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纽带。国家通用语的推广能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通,真正实现“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的中华民族愿景。加快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的推广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铸牢各民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在民族地区乡村语言能力建设中,我们必须要重视和强化国家通用语这个“一体”。与此同时,民族地区乡村语言能力建设中,还应提升乡村居民掌握和运用其他语言的能力,构建起多语能力社区。这既能促进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的繁荣,还有利于民族间的文明互鉴。尤其是在边疆民族村寨,掌握好能与国外互通的语言,可以获取外界新知,实现“通事”之目的;运用能与国外互通的语言,可以向邻国讲好“中国故事”,助力构建我国的国际话语能力,实现“通心”之目的。多语社区建设能促进多元文化发展,建立多语、多文化和谐发展的语言文化生态。坚持“一体多元”的语言能力建设还能够拓展民族地区乡村居民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形成更加开阔的认知视野,养成开放包容的心态,从而营造开放、包容、稳定的乡村新局面,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二)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路径与方法:规划与治理相结合、多方参与、多措并举
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应该不断地提升政府对乡村语言的规划和治理能力,采取规划与治理并重的思路,制定好实施方案。应该由特定民族区域的相关部门(如教育部门、语委、民委等)联合制定该区域内的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明确“一体多元”的建设原则。政府必须要在民族乡村大力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一体”,同时也要保持民族地区语言的多样性进而维护文化的多元性,构建和谐语言社区。以村寨为单位,根据当地的语言实情,由政府主导,并通过政府管理者与村寨居民以合作对话、平等协商的方式共同依法制定一套适合本村寨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的完整方案,并付诸实施。
其次,在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中,要注重“线上线下融合,帮扶与自力更生并重”的路径。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机APP,建立能满足当地村寨居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个性化软件平台,引导乡村居民在线自主学习国家通用语。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积极招募、组织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等深入民族地区村寨开展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进村入户有针对性地为村民提供国家通用语培训服务,讲解学习国家通用语的方法、技能,并重点解决他们在线学习国家通用语时遇到的各类问题。通过进村入户培训切实提高村民学习国家通用语的技巧和能力,通过“由外而内”的方式,激发村民学习国家通用语的内生动力,提升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再次,在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中,还应注重发挥“小手拉大手”效应。各村寨应定期开展亲子活动,引导和鼓励村寨中的学生在家庭中发挥“小老师”的作用,教授并带动家里大人一起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生们在学校学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后,在学习之余,与家里大人面对面交谈,分享自己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的方法、技巧和体会等,引导家中大人积极学习国家通用语,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进行沟通和交流,以“润物无声,成风化人”的方式提升村民的国家通用语能力。近年来,“小手拉大手,共学同用国家通用语”的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四川、西藏、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的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推广与普及当中。实践证明,“小手拉大手”模式能显著地提高民族地区群众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能够通过孩子带动整个家庭乃至整个村寨群众积极学习和提高自身的国家通用语能力。
最后,在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中,还应该积极开发语言产业,带动产业链发展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同时,培养和储备能够从事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语能力建设的语言人才,持续提供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的人才支撑。通过乡村语言产业链的开发和人才储备走出一条“以人才驱动为核心,国家通用语能力为手段,经济效益为指标”的全面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实现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
四、结语
民族地区乡村语言文化资源是乡村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知识,可以为各学科提供本土材料,促进中国知识创新,用本土话语体系增强中国学术话语权[17]。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的推进必将为乡村语言文化资源的发展、开发及转化利用创造条件,从而推动乡村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基于这一视角,我们可以说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与乡村振兴有着共同的落脚点,即实现人的发展。
乡村语言能力建设中心在于提升乡村居民的语言能力,提升乡村人力资本价值,同时乡村语言能力建设的另一个重心在于提升乡村语言治理能力及发展乡村语言产业以促进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从居民的语言能力现状出发提供多样化的语言服务,实现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互动,是增强个人与社会的语言能力,促进社会与个人全面发展,推动民族地区乡村繁荣振兴的重要路径。
语可通心。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能促进乡村居民间的充分交流,实现乡村和谐社区的构建,而乡村振兴的逐步实现为乡村通用语能力建设的继续投入提供了经济基础、思想基础和人才基础。这必将进一步推动双向的共同发展,最终从根本上满足民族地区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诚然,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长期性、持续性和国家财政主导性。但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的投入也是需要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效应的,不计成本的投入方式与当下我国国情是不相符的。因为在特定时期,国家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能投入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资源总数也必将是有限的。如果在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中投入过大,必然会挤占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在其他方面的资源投入。因此,在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节约投入,以便能释放出更多的资源用于其他方面的建设。为了实现这样一个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效益的目标,在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的项目规划和实施中应该建立起一个包括语言学家、经济学家、民族学家、政府管理者和当地村民共同参与的协商机制。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智慧和力量,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对方案不断地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尽可能地避免因方案出现“水土不服”而导致的资源浪费,最终归纳和总结出一套最佳的实施路径,以实现民族地区乡村语言能力提升与乡村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共生互助的最优结果。
目前,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在持续有效地推进,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也必须跟上时代需求,参与乡村治理,并以乡村居民的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为核心,逐步提升乡村居民的综合语言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还应立足于民众不同的语言能力需求,正视他们的语言能力提升愿望,对应开展相关语言培训活动,推动终生学习在乡村的普及,构建起一套促进乡村振兴的语言文化路径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