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探析

2022-02-16

关键词:现代化价值观核心

赵 睿

(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兰州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不断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构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核心的一整套系统高效的国家治理体系,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实践过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通过对治国理政各领域各环节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的改革创新,推动各项制度日益科学完备,实现国家治理的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得以充分彰显。治理的基础是制度,而制度离不开价值观念的支撑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的价值根基,决定着国家治理方向和路径的选择,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需要深入考察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的内在关联性,准确剖析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诉求,进而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1]此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非常强的内在关联性。一方面,价值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实现形式。

(一)价值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包含不同领域、多个层次的复杂系统,不仅要求实现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生态领域的良好治理,同样要求实现价值领域的良好治理。可以说,国家治理体系本质上是价值体系制度化的体现,其中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精神内核。因此,价值观的建设和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构建、发展、完善的题中应有之义。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是多种多样的,要最大限度的达成社会共识,凝聚全社会力量,就必须要展开价值治理,培育和弘扬与本国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共识的核心价值观,抵御各种腐朽观念和错误思想的侵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夯实国家治理的价值根基。换言之,尤其在国家间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一个国家不重视价值治理,不将价值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之中,就会造成价值领域混乱繁杂,自身核心价值观受到质疑和否定,人民紧密团结的共同思想基础被破坏瓦解,人民莫衷一是,无所依归,国家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最终必然陷入混乱,国家治理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由此可见,价值治理的有效与否,对于国家治理的优劣具有重要的影响,直接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与此同时,价值治理也是构成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所倚重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软实力。国家治理能力是由各个领域治理能力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就包括价值领域的治理能力,而价值领域的治理能力日益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价值治理能力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国家都将培育与本国历史文化相契合的核心价值观确立为提高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战略举措,积极主动的培育、建构和倡导自己的核心价值。而这种核心价值一旦被国家和人民认可,那么整个社会发展都将与之息息相关。如果说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治理建构的是一整套有形制度的话,那么价值治理树立的是无形的精神旗帜,将有形的制度与无形的精神相统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战略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现形式

由“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个词、24个字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3个层面概括凝练了我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需要确立的精神品质与治理改革精神。具体而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治理层面的价值取向,在宏观上清晰勾勒出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所要实现的美好国家发展图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治理层面的价值取向,生动描绘了党领导人民砥砺深耕所要构建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理想社会美好蓝图,是我们党始终秉持、积极践履的核心价值理念,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具体展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国家治理对公民个体关于国家认同、人际交往、个人品德的基本价值诉求,涵盖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要求,是公民理应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指向也是要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国家全面进步以及实现人民安定幸福。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价值层面和改革实践层面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反映了国家和社会的精神标示和价值追求,引领、推动、支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的治理,另一方面又通过各个领域的有效治理更好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古今中外,国家治理和社会运行无不体现国家与社会所崇尚的价值理想,国家治理和社会运行的过程也是核心价值观形成、深化和凝练的过程。国家政权的运行是培育和弘扬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力量和重要实现形式。任何国家核心价值观的确立,都是借助一定的国家制度载体,在国家政权强有力的推动下实现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这两大载体才能实现。一言以蔽之,只有得到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强有力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被全体人民所接受、认同和践履,也才能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核心价值需要国家治理体系的支撑,国家治理体系不能缺少核心价值的领航。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诉求

国家治理现代化立足于当代中国,必须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深刻把握时代形势变化的新特征,整合社会资源、统一思想认识、汇聚多方力量,从而为顺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动力。因此,就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定向领航、凝聚价值共识、激发精神动力、守护人民精神家园。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方向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向领航

道路决定命运,观念引领方向。良好的国家治理离不开正确价值观念的指导和引领,发展道路、发展模式是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导航,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井然有序、持续发展的内在精神所依,任何一国的国家治理无不是在显示自身精神密码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展开和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往什么方向走?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2]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方向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不走“老路”、不走“邪路”,只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使具有各方面显著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确保党和人民伟大事业长盛不衰、繁荣兴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尽千难万险,开创和发展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康庄大道,是党和人民历经苦难与辉煌、曲折与胜利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事业。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勇毅前行,就一定会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使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以先进性、民族性、时代性为重要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基础和价值内核,体现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向何处去”的价值指向。我国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与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持之以恒、卓有成效的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制度自信不断增强,制度优越性充分彰显、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由此决定了我国的国家治理与西方的国家治理有本质上的区别。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治国理政的根本,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思想上必须十分明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3]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向导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规定着国家发展的方向,国家治理的方针,引领社会发展的道路。质言之,唯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大引领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才不会偏离正确航向,才能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行。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治理主体的多元性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价值共识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由传统的国家管理模式向现代治理模式转变的实践过程。其中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治理的主体从一元走向多元,从以政府为唯一的治理主体转向强调以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为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治理模式。而要实现多元治理主体多方参与、共同合作、协调互动的治理格局,其重要基础就是多元治理主体价值共识的凝聚。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我国正式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改革持续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利益格局不断深刻调整,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相应的使不同利益主体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出现分化。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思想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伴随而来的就是各种西方思潮和价值观念不断涌入中国,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特别是个别西方国家为了达到对我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以标榜自由、民主、人权的所谓“普世价值”对我国进行强势渗透,导致了包括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内的一些西方错误价值观念趁虚而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使得部分民众思想迷茫,信仰缺失,进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树立。在这种现实情况下,以清晰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坐标、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价值共识,维系和团结国家治理进程中的多元主体力量,就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保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价值表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最大限度的凝聚价值共识,涵盖和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将公民自身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国家和民族的理想相结合,将国家命运与个人追求相结合,铸造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共同追求,对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凝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才能协调不同社会成员的价值冲突,消除不同主体间的隔阂,促使群体成员在多元化的价值选择中做出总体一致的价值判断,形成各个主体间的信任,从而真正凝聚起全体社会成员最广泛的价值共识,使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深入人心,聚合起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蓬勃力量。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实现的艰巨性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有效应对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在内的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随即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迈进。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国家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国家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整体上是好的,是植根中国大地、深得人民拥护,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但也存在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国家的所有领域,涉及国家运行的整个过程、全部环节,而且涉及程度之深,变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实现的艰巨性决定了不仅需要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而且也需要激发全体人民的精神动力,充分调动全体人民想干、肯干、乐干的积极性。人民的全力支持与积极参与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最大底气和动力之源。而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源于人的需要,需要越强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越高。可以说,在人的需要转换成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中,精神动力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起人们对于共同价值的向往与追求是人民精神动力之源泉。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的压舱石、价值的定盘星,才能把每个人具有的美好道德情感、强大精神力量焕发出来。作为推动民族复兴、国家发展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引导广大人民厚植对国家、对民族、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激发人民群众的精神动力,将每个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到国家治理实践之中。

(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属性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护人民精神家园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也是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有效运行、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4]12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将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归宿。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们物质需要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满足,人民对丰盈精神生活的需求就显得愈发强烈和迫切。人作为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缺一不可。对情感的追求、对美的向往、对道德的需要、对信仰的执着、对幸福的渴望和对自身价值的追寻深深印刻在人类的基因当中,是人与动物的显著区别之所在。从个人层面来说精神需求的本质就是精神家园的寻找。这个精神家园就是人的精神栖息、安放之所,是给予人强大精神力量的源泉,是追寻生命意义的精神理想。当人保有自身的精神家园,人的生活即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当人失去自身的精神家园,人的生活就会有一种价值空心感、漂浮无根感。从社会层面来看,精神需求就是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确立和民族精神的塑造问题。因此,以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守护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促进个人和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鲜明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的准确提炼,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理想追求的集中表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强大的道义力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涵养人们的精神家园,调节人们的精神秩序,为人们提供营养丰富、意义充盈的精神食粮,使民众“尽可能按照道德的、人性的要求进行价值定向,使人不仅能按照物的尺度去认识世界,而且能按人自身的尺度、美的尺度去改造世界,使人在懂得世界是怎样的同时,理解世界应是怎样的,从而使人们能够尽享人类文明成果,过真正富裕的、充实的和幸福的生活”[6]。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路径选择

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诉求,在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迫切需要作为其精神旗帜和价值精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发挥强有力的引领作用。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强化政治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4]16不管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都必须紧紧依靠党的坚强领导,都必须发挥我们这个最大的制度优势才能实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提出:“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7]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才得以根本改变,实现了中国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兴盛、从一盘散沙到团结一致、从任人宰割到自信自强的历史性巨变,独立自主成功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不可逆转的走向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是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毫不动摇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不但政治要硬,同时本领要强。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敢于善于斗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生死与共,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要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纪律上的规矩人、作风上的实在人。只有我们的党坚强有力,实现各个领域的良政善治,不断推动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始终保持党强有力的社会号召力,广大人民才能增进对于党和国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主流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和坚定信仰,才能增进民众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认同,才能凝聚和激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共识和精神动力,进而将精神力量转化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力量。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之中,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价值定向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之中,这是更好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引领作用的必然要求。离开正确价值观念的支撑和引领就不可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方面,在国家治理体系的设计、建构、完善上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依托和价值定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诚信的价值取向,推进经济治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秉持民主、法治的价值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遵循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价值导向,推进国家政治治理,确保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将人民当家作主更好的落到实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文化治理,建设文化强国,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社会治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共生共赢的生态价值理念,树立尊重、保护自然就是尊重、保护人类自身的价值取向,实现经济发展、生活富足、生态和谐的有机统一,满足人民对于和谐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另一方面,要在国家治理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要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治理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国家治理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而且更要将此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外化于各自的良好治理实践之中。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建设,构建和完善价值治理的体制机制,实现价值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确立稳定的制度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将其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融入到国家法律法规体系、社会规范体系、个人日常行为规范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真正转化为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规定,用法律的权威引领正确的价值导向,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与制度体系之“善”。

(三)加强多元治理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履,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凝聚强大正能量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序推进有赖于将包括党、政府、市场组织、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体等在内的多元治理主体凝聚起来,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而形成强大的治理合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加强多元治理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履,使这些不同类型的国家治理主体达成价值共识、树立坚定信念、统一行动步调,积极投身国家治理现代化伟大实践。首先,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履。党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心骨、领路人,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与否。要强化党性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权力观、地位观;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着力增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竭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化道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始终保持积极丰盈的生活情趣,坚守和笃行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追求。其次,加强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履。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引导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坚持和弘扬公正、平等、自由、法治、和谐等价值理念,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价值导向,不断规范市场行为和服务方式,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在国家与公民个体之间架起和谐融通的桥梁。再次,加强公民个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履。公民个体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主体,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引导公民个体坚持和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奋斗精神、培养诚信品格、培育健康心态,积极投入、主动参与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之中。加强青年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履。广大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持续推进的后备人才力量。因此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至关重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青年,能够帮助其分辨是非、区分善恶、明析美丑,帮助青年完善人格、改进自我,成为一个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人。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起来,切实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铸牢国家治理现代化之文化根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8]任何国家所选择和确立的国家制度、发展道路是由本国和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客观实际所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是深深植根和生长于中华优秀文化沃土之中,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符合我国具体实际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因此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和发展。要持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的强有力支撑。而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核心价值观,它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因此要顺利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不断筑牢国家治理现代化之文化根基。具体而言,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同化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想的整合力与影响力,应对日益严峻的意识形态风险挑战,有力抵制各种与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相悖的错误思潮,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铸牢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二要系统研究、深入挖掘和科学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精髓、特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代发展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一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有价值的、先进的精华予以大力继承弘扬,另一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的、陈旧的部分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形式,同时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不断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和传承,在创新中延续中华文脉。三要大力弘扬奋发向上、鼓舞人心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注入源源不断的昂扬斗志和不竭的精神动力。质言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其根本是对党领导人民通过艰辛探索开辟出的与我们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相适应的中国道路的自信,是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是对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自信。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只有充分肯定自身文化价值和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国家和民族才能清醒自觉、不为外界所干扰,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反之,放弃对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坚守,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将失去前行的航向和精神的支撑,将失去奋勇前行的动力和从容持守的定力,是绝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同时也不固步自封,盲目自信,以开放的胸襟广泛学习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种文明的养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

猜你喜欢

现代化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边疆治理现代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