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2022-02-16许琴英何庆丰

基础医学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寄生虫病寄生虫标本

邵 正,邓 莉,许琴英,陈 传,何庆丰

(广东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湛江 524023)

人体寄生虫学是临床医学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是这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卫生环境得到了改善,居民健康意识也大幅提高,寄生虫病防治措施得到了有效落实。因此,我国人群原来的常见寄生虫病的感染率和发病率显著下降,社会对寄生虫病的重视程度也相应降低。同时由于医学生课程学习任务繁重,大部分医学院校在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学科结构调整时,都缩减了人体寄生虫学这门课程的学时数,有的院校改为考查课甚至选修课,使学生忽视了这门课程的学习,认为人体寄生虫学并不重要。学科教学被弱化,实验教学更是被轻视。实际上,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寄生虫病依然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我国现阶段,虽然蛔虫、鞭虫等常见土源性线虫的感染率大幅下降,但食源性寄生虫病、机会致病寄生虫病、新发寄生虫病及由于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带来的输入性寄生虫病的病例则逐渐增多,表明只是寄生虫病疾病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依然要求医学生掌握相关人体寄生虫的基本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而实验教学是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既要通过对寄生虫标本的形态观察验证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诊断方法;同时加深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课堂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1]。本文阐述了目前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新形势下对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改进,对实验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探讨,以适应目前医学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跟上时代和学科的发展。

1 传统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不足

1.1 教学资源不足,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俗话说: “百闻不如一见。”在目前寄生虫感染的诊断仍主要依靠病原学诊断的情况下,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多观察标本尤为重要。但医学院校人体寄生虫的标本严重不足,其原因主要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条件的改善,我国许多常见寄生虫的感染率急剧下降[2],使医学院校获取临床寄生虫标本较为困难;学校招生人数增加,人均标本数减少;购买的标本寄生虫的形态不典型,质量难以保证;教学时难以避免的标本损耗;由于时间久或使用次数过多导致标本褪色严重,尤其是原虫标本,并且难以得到及时修复和补充;标本价格飙升而购买寄生虫标本的经费不足。

1.2 教学时数减少

近十年,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时数普遍缩减了约20%,该课程在医学院校教学中呈现出弱化的趋势[3]。由于实验教学时数的相应减少,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观察标本,进行实验操作的机会也随之减少。而需要学习的虫种并不少,虫体形态各异,寄生部位及所致病变也各不相同。观察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甚理想。另外,传统实验教学由于教学时数减少,也难以安排探究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大多数仅为验证性实验。这在一定程度上较难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难以达到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目的,无法体现课程的“两性一度”。

1.3 学生学习方式单一,缺乏学习热情

实验课上,学生观察镜下标本,一般只有实验课上才能看到标本,无法做到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并且一个学生在一台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得不到很好的交流。如果学生不够主动,教师甚至无法确定学生观察的标本是否正确,难以检测学习效果。比如实验内容要求自检粪便,而学生自带的粪便检出寄生虫的概率很低,一两次后学生就不愿意再自带粪便。而学时少,学分低,从思想根源上导致学生对学习人体寄生虫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传统实验教学都是教师先对照PPT图片讲解,然后带领学生观看示教标本,最后学生自己进行镜下和大体标本的观察。教学形式单一,加之实验室有些标本片比较陈旧,给学生镜下观察带来困难,找不到典型形态,进而失去了学习兴趣。教师只得重复讲授理论课内容,浪费了部分教学时间。而不少学生对镜下标本的观察得过且过,甚至满足于观看示教,对实验报告的绘图也是应付交差。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缺乏创新意识,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动手实践的能力较差。

1.4 实际观察标本形态与教材描述的典型形态有所差异

教材上描述的寄生虫形态为典型形态,基本是在临床上可以检出的诊断阶段。而实验教学使用的标本来源不一定来自临床。部分寄生虫由于发育阶段不同,学生有可能观察到的虫体形态不同。如蛲虫卵的观察,由于部分蛲虫卵是直接从雌虫的子宫取材,并非在患者肛周取材,因此学生观察到的蛲虫卵内容物尚未发育为幼虫,就会产生疑惑。传统实验教学一般教学进度落后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停留于繁琐的文字描述形态,致使学生很少能联系理论内容主动思考原因,只会被动等待答案。

基于以上对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痛点分析,考虑近年来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教研室对实验教学的模式改革进行了探索,将线上教学平台及教学资源引入实验教学以及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中,并根据寄生虫病疾病谱的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希望能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改革之路。

2 线上线下混合式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2.1 利用线上教学平台,丰富教学资源

在互联网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开始全面融入教与学,数字资源服务更加普及,网络学习空间可以覆盖全体学生。我们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及资源的便利性,丰富教学资源,以弥补教学标本不足的弊端[4-6]。首先,我们将教研室保存的所有镜下标本、大体标本经过整理、筛选后拍照,把教学标本数字化,建立标本图片教学资源库。其次,教学资源不局限于标本图片。我们将常规实验的规范操作、各种虫卵的镜下形态鉴别要点等录制成小视频,制作成短小精炼的微课。这些都可作为线上教学资源。教师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建课,将标本图片、自制微课、收集的临床病例等作为教学资源在学习通平台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构建更大的学习空间;同时,向学生推送优质的网络金课资源,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7]。当然,教师还购买更多高质量的标本充实教学资源,对现有标本也做好维护,加强管理、减少损耗,以保证教学。

2.2 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规划

教师根据人体寄生虫病疾病谱的变化,合理调整实验教学内容。比如在线虫部分,教师将丝虫调整成为自学内容,加入兼性寄生虫粪类圆线虫的教学内容,为学生介绍教研室近年来收集的临床病例及其诊断过程,辅以进行病原体检查时录制的镜下丝状蚴运动的视频,向学生展示临床诊断粪类圆线虫感染的整个过程,使其提前熟悉临床诊断流程以及进入临床后可能遇到的不常见的寄生虫病,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线上线下相结合,重新进行实验教学设计

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我们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之间课前、课上、课后的全方位互动[8,9]。

2.3.1 课前准备 实验课前,教师将实验课学习资料上传学习通平台,包括经过筛选推荐给学生的网络金课,教研室自行录制的主要知识点相关微课,相关实验操作视频等。学生提前学习,熟悉相关实验操作和形态及生活史鉴别要点。教师课前在平台发放简洁的主要知识点测试题,通过测试结果大致摸清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调整课堂讲授内容及重点。

2.3.2 课堂组织 针对课前测试结果,教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同时,教师对不易掌握的知识点或者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现场通过学习通向学生发放互动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这一方式很好地解决了原来通过点名提问,只能考查个别学生掌握度的问题。在自主观察学习标本时,学生将自己找到的镜下图片发送到学习通教学班级平台中。教师要求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是否准确及选择的图片形态是否典型,是否存在疑问,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进行讲解,以此增强学生参与实验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锻炼操作技能[10]。教师根据教学安排适当的时间组织小组病例分析;或者提前布置临床病例,开展翻转课堂;也可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病例到实验室送检标本。教师无论是以临床病例,还是新闻报道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或者与相关学科知识交叉融合,都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学生提问质疑;用个人风格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实验教学的课堂生动起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2.3.3 课后拓展、答疑 教师课后通过批改实验报告发现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交流;另外,保持师生QQ群和学习通“双平台”的交流畅通,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还可以课后在线上提供拓展学习的教学资源或开放性的思考,满足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深入学习的需求。

2.3.4 评价 实验教学的评价不仅包括期末标本考核、出勤率和实验报告,还从课前准备的完成度、课堂表现、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团队合作效果、标本考核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从而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给出更为客观的学习评价。

2.4 引入更多的综合性实验

原有的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设计,教师引入更多的综合性实验,如完成了线虫的学习后,安排了学生的粪便自检(一般检出率较低),引导学生思考本地的肠道线虫感染率是否会高,哪类人群的感染可能性高,进一步鼓励学生选择合适人群进行肠道寄生虫感染率的调查并给予帮助。又如在进行蠕形螨自检时,学生进行透明胶纸法和挤粘结合法两种方法并行检查,对比两者的检出率;也可观察检出阳性者的分布有何特点。教师由此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利用假期三下乡活动,将寄生虫感染的相关知识科普下乡,让学生自主选择科普内容,制定科普宣传方案并予以指导,让学生树立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的意识。针对当前出现较多的食源性寄生虫感染,教师也可以使用相应的食材让学生检测。这些实验既丰富了实验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实验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丰富了教学手段,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将思政元素融入线上线下混合式实验教学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高校要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通过对人体寄生虫学这门课程的深入梳理,我们发现课程本身含有天然的思政育人元素。淋巴丝虫病、黑热病、血吸虫病及疟疾等寄生虫病均曾经在我国流行,对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但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均得到了有效控制[11]。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将梳理出的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中,用小故事讲大道理,培养有责任担当、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的医学生。我们现以蛲虫的实验教学为例,阐述思政融入实验教学的设计。

3.1 课前准备

在实验课前,教师先在学习通平台上发布一个模拟病例:患儿王某,男,4岁,近几天均在晚上睡前哭闹,主诉肛门疼痛,有虫爬感,余无明显不适症状。患儿家长于前一天夜间在患儿肛门处发现了一条长约1 cm的白色线样虫体,遂到医院就诊。教师布置课前思考任务:考虑是何种寄生虫感染导致?是否需要进一步进行实验室检查以及进行哪些实验室检查?

3.2 课堂组织

教师带来捉到的白色虫体,请学生观察并描述该虫的形态特点。通过学习通随堂测试,教师要求学生对该虫做出鉴定结果,并通过投屏展示学生的正确率,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一步提问:如果虫体破损,难以鉴定,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鉴定?教师随机点名学生回答,如回答正确,再继续提问,通过层层设问,帮助学生建立临床思维逻辑。教师再将所得镜下标本发给学生自主观察,要求其描述镜下所见的虫卵特点,并引出本教研室老教授与人蛲虫卵的故事。老教授们围绕蛲虫卵的形态特点各有看法,通过观察不同阶段的蛲虫卵,采用不同方法去验证,最终明确了其为不完全对称的长椭球体的描述。此案例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前辈们严谨的科研精神以及对科学的追求,为学生树立榜样,提升其综合素养。

3.3 课后拓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份深入社区进行蛲虫病防治科普的方案或者进行蛲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的设计方案,在学习通平台提交。教师通过科普及流行病学调查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大健康、大卫生理念。

新时代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味遵循传统教学将会被时代淘汰。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解决教学标本不足、教学时数减少、教学形式单一的弊端;通过合理规划教学资源,进行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混合式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转变,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并获得了学生的充分认可。教学改革仍在路上,还需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猜你喜欢

寄生虫病寄生虫标本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海洋中“最难缠”的寄生虫:藤壶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趋势与控制策略
白话寄生虫
肉牛常见三种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稿约
加州鲈寄生虫病及防控建议
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