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七情理论的五味子药对配伍应用规律*

2022-02-16赵垠旭姜雨桐姜昊轩乔铁

现代中医药 2022年6期
关键词:吴茱萸五味子麻黄

赵垠旭 姜雨桐 姜昊轩 乔铁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

“七情”的意义,不仅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在中医的传统理论中,也是指导用药的基本概念和准则,即药物的单行用法,药物和药物之间的相须为用,相使为行,相畏为抑,相杀为消,药物之间相恶的破坏药效,和药物之间因相反产生的毒副作用。清代《用药法程》中云:“凡用药当知有相反、相畏、相恶、相须、相使之别。”更加反应了在中药配伍中,七情之间的重要关系。本文所阐述的七情理论,即是其中对药效有增益效果的相须和相使。作为收涩药的五味子是近代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之一,究其相应的配伍规律,对现代临床指导用药有较为可观的研究价值。遂根据中医方剂中的七情配伍理论,总结五味子应用范围,凸显其相应的药对配伍规律和现代临床运用的基本特征,为临床用药提供相对可靠的科学证据,亦有助于拓宽该药的应用范围

1 相须相使理论的基本概念

1.1相须 相须配伍即是指两种功效雷同的药物相互配合使用,以求可以增加两者共有的药效的配伍,达到1+1>2的目的。在用药过程中,二药的功效相互作用,能够极大地促进药物功效和功能的发挥,进一步能够对病情进行全面的兼顾,呈现增益的扩大效应。例如最基本的麻黄汤中的麻黄和桂枝相须为用,能够增强两者共同的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功效,又比如附子配伍干姜,以增强二者温阳守中,回阳救逆的能力。在现代药理学的研究中,对此也进行了佐证。有实验用麻黄桂枝配伍系统性的治疗大鼠胸膜炎后,对大鼠进行对应部位取材观察相应指标,发现二者配伍相须为用时,其显示出的药对作用明显要优于单味药物的应用[1]。再有学者运用生物热动力学的理论,从侧面的角度证明了能够增“热”的特性[2]。

1.2相使 相使是指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作为辅助,二者和合为用,能够增加主药功效的方法。明代李时珍也曾在其《本草纲目·序列上》说过:“相使者,我之佐使也。”句子的里的“使”即是辅助主药加强药效的意思。两者之间的相使配伍能够使原有的药效扩大,使疾病治愈的周期变短,得其所长,抑其之短。例如丹参与黄芪相使配伍,依据气能推动血液运行的理论,黄芪补气升阳的功效能够使丹参活血化瘀的作用的得到延长,并且能够使药效起到厚积薄发的作用[3]。

2 药对的基本概念

药对又名对药,自古代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药概论》云:“药物从单味到复合,从复合到方剂,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从有文字的加载来看,对药对的记述始见于《内经》中的半夏秫米汤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的不寐。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对药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记载,据统计共有147对,经后世逐渐不断演变发展成为一门专著,例如:《雷公药对》《徐之才雷公药对》《新广药对》等。药物之间的配伍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基本形式,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前人先以单药成方,后双药之间配合应用后发现较之单行用药有增加疗效之功,遂有药对之名。在应用过程中,药对即指除单行之外的另外六种形式,而其中的相恶和相反按照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所载,平常应慎用[4]。

3 五味子的认识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chinensis(Turcz.)Baill. 的干燥后的成熟果实,归肺、心、肾经,味酸、甘、温。功效以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为主。现代临床上多数用于治疗肺系疾病、精神类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的异常、内分泌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肝脾方面的不适以及妇科男科疾病。《尔雅》云:“五味也,蔓生子,从在茎头。”《抱朴子·仙药》载“五味者五行之精,其子有五味。”《神农本草经》把五味子列为上品之列,其曰:“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之精。”《医林纂要》记载五味子有宁神,除烦渴,止吐衄,安梦寐的功效。《本草备要》述其能益肺生津,补虚明目,强阴涩精,退热敛汗,止呕住泻,宁嗽定喘,除烦渴,消水肿,解酒毒,尽收耗散之气。《本草蒙筌》曰:“盖阴其皮甘、肉酸、核中辛苦,俱兼咸味,故名五味子。”

4 配伍探賾

回望中医从古代发展到现代的历史来看,在中医刚刚开始发展的时代,多数都是采用一味药物进行治疗,但后来随着前辈医家不断以身试药,新的药物逐渐被发现,对药物的性能不断完善,对疾病的发展愈后有着更深刻的认识,由于疾病的变化更加复杂,常常出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相兼的疾病,因此,用药也就出现了多种药物配合的方法,并逐渐形成了药对这一概念,增加了疗效,减少了毒性。因此,本文从相须、相使这两个能增加药效的理论为基本点,总结五味子药对配伍的运用规律,现呈现如下。

4.1相须相行,相得益彰

4.1.1五味子得黄芪,甘补温和 黄芪是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干燥根,多在春秋两个季节采摘,味甘,微温,归肺、脾经,功能以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为主。《本草从新》叙述黄芪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可实腠理,补肺气,泄阴火,益宗气,温三焦,壮脾胃。多数应用于肺脾两虚,营卫不调,气虚不固,阴阳失衡等症状。五味子和黄芪同归肺经,并且二者皆同属甘温之品,以甘为补,以温为和,同味相成,相使相遣。在查询古籍的过程中,发现五味子和黄芪相配伍的方剂有528首,五味子与黄芪在补脾益气,收敛固涩这一方面应用较多,并且二者从古籍记载中,都有服之可延年益寿之功效。在现代研究中发现,五味子和黄芪在1∶1或者1∶1.5时,其中的有效成分能够使自由基的清除率上升,显示出明显的抗氧化的能力[5]。

4.1.2五味子配茯苓,升降皆宜 茯苓为多孔菌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在7~9月挖取,气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以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为主。《医学衷中参西录》说其:“为渗湿利痰之主药……泻中有补,能培土生金,有益于脾胃及肺,又为心经之要药。”《本草经解》载:“五味子味酸,遂能补肝气。”[6]五味子味酸,酸对应肝脏,由此可证五味子可补肝气。现代研究也发现,五味子能通过干扰肝脏内相应的基因表达,达到保肝护肝的作用[7]。茯苓入脾经,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头,治肝之病,当先实脾。两者相使,能够加强补肝气之不足的功效,起到益肝气,收肝气,保护肝脏的作用,使得肝气的升发之气得到正常的发挥。经不断的发展验证,发现五味子茯苓以1∶2的配伍在用于治疗肾系疾病发明也有相对好的疗效,例如肾小球肾炎[8]。

4.1.3五味子配地黄,甘补温下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多在秋季采挖。味甘,寒,归心、肝、肾经,功能以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为主,经熟制后,具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地黄:“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用血脉,益气力,利耳目,补精血。”五味子归肺、肾二经,能补上焦之肺气,能充下焦之肾阴。地黄经炮制后,能长于益精填髓,滋阴补血之功效,二者同用,共奏填补肾阴,标本兼顾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因肾气不足导致的肾精不固,肾阴不足导致的腰膝酸软、阳痿。不孕不育等症状。古代典籍中记载五味子和地黄的经典名方之一地黄饮子,亦是滋肾阴,上下相济,补肾虚,益精填髓的主要方剂。又根据古方考证,方中五味子和地黄的用量常为1∶1[9]。并且现代的研究试验也发现,按照1∶1的配伍比例来滋肾精补脑髓是用药效果最好的[10]。据相关统计,在2015版《中国药典》中,五味子和地黄共配伍47次,是配伍频率最高的药对[11]。

4.1.4五味子配酸枣仁,甘缓酸收 酸枣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jujubaMill. var.spinosa(Bunge)Hu ex H. F. Chou的干燥的成熟的种子,大都在秋末冬初的时候采摘,味以甘、酸、平为主,归肝、胆、心经,用以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虚烦不寐,惊悸多梦,体虚多汗,津伤口渴的症状。《本草述钩元》里记载:“疗烦心不得眠,补中益肝气,宁心志,敛虚汗。”五味子与酸枣仁两相配伍,五味子味酸性温,酸枣仁性甘平缓,甘能补之,酸以收敛,同味相加,五味子入肾经,酸枣仁入肝经,加强除烦镇静安神以补心气能安寐的功效。多用于治疗心慌心悸,心神不宁,精神紊乱,抑郁不舒的情况。现代的实验研究也有确切数据证明了五味子和酸枣仁配伍能够有效地调节脑内的氨基酸类的神经递质来达到安神定悸促睡眠的作用[12]。刘洁等[13]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词典》等典籍的整理,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分析得出五味子和酸枣仁的有效配比以1∶1和1∶2为优。后经实验得出五味子和酸枣仁的最佳配伍比例为6∶15[14]。

4.1.5五味子配菟丝子,甘温双补 菟丝子为旋花科植物南方菟丝子CuscutaaustralisR.Br.的干燥成熟种子,多在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味辛、甘、平,归肝、脾、肾经。多用以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现常用来治疗由于肝肾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软,阳痿遗精,肾虚无子,脾肾虚泻的症状。《神农本草经》曰:“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久服明目,轻身延年。”《淮南子》对其有极高的评价“千秋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五味子和菟丝子相须配伍,五味子性温,菟丝子味甘,温以润下,甘以补之,两相配伍能增强补肾益气之功,起到益精填髓之效。在现代研究中也发现,该药对相配伍能够减少大鼠睾丸内的生精细胞的死亡[15]。并且在治疗由于肾虚精亏而导致的不孕的症状时,五味子和菟丝子配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身体内的激素水平和黄体功能,达到怀孕的目的[16]。《摄生众妙方》记载五味子和菟丝子的配伍比例为1∶4。

4.2相使而用,把薪助火

4.2.1五味子配人参,甘补酸收 人参为五加科人参PanaxginsengC. A. Mey. 的干燥根和根茎,多采摘于秋天,味甘,微苦,微温,归肺、脾、心、肾经,功效以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为主,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体虚欲脱,肺虚咳喘,津伤口渴,气血亏虚,惊悸失眠。初载于《神农本草经》,言其能:“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该药对配伍来源于经典古方生脉散,《医方考》谓:“气急者,正气少,邪气多,多喘少言,此方主之。”两药配伍,人参味甘而能补肺气,五味子味酸而能敛肺气,一补一敛之间,养气之道毕矣。根据原方记载,五味子和人参的比例为1∶1。并且根据《校注妇人良方》中记载,天王补心丹中以五味子人参配伍治疗虚烦失眠时,其配伍比例亦为1∶1。综上所述并根据现代文献佐证,五味子人参药对配伍有着明显的提升药效的相互作用[17],并能有效改善因肺气不足导致的哮喘,并提高患者的免疫水平,减轻发作频率[18]。亦能增加大鼠脑内的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表达,起到镇静安眠的作用[19]。

4.2.2五味子配麻黄,酸收辛开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sinicaStapf、中麻黄EphedraintermediaSchrenk et C.A.Mey.或者木贼麻黄EphedraequisetinaBge. 的干燥草质茎,多在秋季进行采割药材。味辛、温。微苦,归肺与膀胱经,多以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为主,现多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咳喘,风水浮肿,表证已解的气喘咳嗽。《新修本草》中加载:“主中风伤寒头痛,发表出汗,驱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治五脏邪气缓急。”五味子与麻黄相配伍,五味子能防麻黄辛温发散太过,而能起到敛肺气的功效,麻黄又能在五味子的配合下,达到使肺气宣发而止咳平喘的功效,两者相使,辛以发散,酸以收敛,使肺脏的生理功能恢复正常,达到表里双解的目的。在现代临床治疗中,麻黄五味子配伍在治疗肺系疾病方面也有着突出的效果,例如在治疗肺纤维化,二药配伍可以抑制HIF-1α表达,促进endostatin的表达,在联合地塞米松后,可以在肺纤维化的不同病理阶段对症状进行减弱[20]。在对支气管哮喘进行治疗时,联合信必可都保的吸入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清炎症,对患者气道进行改善,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21]。该药对出自《伤寒论》中经典方剂小青龙汤,原方中五味子半升,麻黄三两,结合现代文献得出麻黄五味子配伍比例多为1∶1[22]。

4.2.3五味子配吴茱萸,温中苦燥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uodiarutaecarpa(Juss.) Benth.或疏毛吴茱萸Euodiarutaecarpa(Juss.) Benth. var.bodinieri(Dode) 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多在8~11月时进行采挖。本品味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功能以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为主,先多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五更泄泻,呕吐吞酸,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名医别录》曰:“吴茱萸,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本草崇原》曰:“吴茱萸禀木火之气,禀火气,故主温中,禀木气,故主下气。”五味子和吴茱萸相配伍,五味子味酸能敛,有益肾之收敛,吴茱萸热能助阳,能入中焦以温脾土,一则治标,一则治本,标本兼治,味苦而能燥湿,性温而能助阳,共同起到温中固涩收敛之功效。现临床亦多用于治疗肠道类疾病或者肠易激综合征等。五味子吴茱萸配伍来源于《内科摘要》中的四神丸,《本草新编》记载:“吴萸入四神丸中,以治肾泻……亦借其性燥以去湿耳。夫肾恶燥,而泻久则肾正苦湿也。”在肠道疾病的治疗中,五味子和吴茱萸相使为用时,能够在小鼠体内产生有效的抑菌效果,增强氧化氢酶活性[23]。根据《本事》卷四记载,治疗肾泻的五味子散,其中五味子与吴茱萸配比4∶1。

4.2.4五味子配当归,酸收甘补辛开 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sinensis(Oliv.) Diels的干燥根,多在秋季采挖,味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用。常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肠燥便秘。《医学启源》中述:“当归,气温味甘,能和血补血,尾破血,身和血。”《本草求真》曰:“……号为血中之气药。故凡一切血症阴虚,阳无所附,而见血枯、血燥、血闭、血脱等证,则当用此主治。”五味子与当归相配伍,五味子味酸能,酸能收敛,即是能够使当归补血活血的功效形成集束效应,使药性能够更好地发挥,当归味甘能补血,味辛而能通经脉,两药相使而用,五味子益气的功效合并当归补血的功用,起到益气以活血,血行而气行的效果,并能使体内气血安于各处。临床上多用来治疗体内气血空虚,虚劳滑精,血虚不寐,血不荣而痛。在血症的疾病治疗中,五味子和当归配伍有协同而用已达到补血活血的效果,实验也证实由两者协同配伍的合计能够明显增加血虚小鼠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数量[24]。并且五味子和当归在1∶1的配比下,能够对痛觉神经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干预,有行血止痛的功效[25]。

5 总结

根据相使相须的理论,与五味子常相须配伍的药对为配伍补益类药物,常用配伍比例多为1∶1、1∶2、1∶4、6∶15,与五味子常相使配伍的药物多为补气药、解表药、温里药、补虚药,常用配伍比例多为1∶1、4∶1。纵观古今的中医历代医家,对药物之间的配伍都十分的重视,并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根据经验总结了很多药对之间的配伍经验,变成许多固定的,成双成对的药对。药物是组成药对的基本因子,药对是组成方剂的基本结构,药物之间的相互应用,是中医治疗用药的主要形式,药对既是药物配伍的发展,也应该成为药物配伍应用的一种基本形式。对不同药对配伍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不仅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范围,治疗复杂的疾病,而且对复方的研究,对方剂进行主体结构的分析,把握方剂内药物的组成规律也是十分重要的。

猜你喜欢

吴茱萸五味子麻黄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关注麻黄的配伍禁忌
HPLC-DAD法快速筛查五味子颗粒(糖浆)中南五味子代替五味子
大花吴茱萸果实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UPLC-Q-TOF-MS法分析吴茱萸化学成分
五味子醇甲提取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北五味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HPLC法同时测定五酯胶囊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的含量
麻黄多糖提取工艺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