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妊娠恶阻研究现状分析*

2022-02-16杨华邰迎春晏育娟王萌萌

现代中医药 2022年6期
关键词:砂仁腧穴经络

杨华 邰迎春 晏育娟 王萌萌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00;2.临猗县中医医院,山西 运城 044100;3.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妊娠恶阻“谓有胎气,恶心阻其饮食也”,即孕妇在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1]。西方医学称之为妊娠剧吐,发病率为0.5%~2%。诊治不当会出现危及孕妇及胎儿生命的情况[2]。对于特殊的孕妇,如复发性流产患者,此类患者更易发生妊娠呕吐,若诊治不得当,会增加流产的发生率[3]。妊娠剧吐的病因研究尚不明确,多项研究[4-6]指出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遗传因素、激素影响、精神心理因素、胎盘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叶酸代谢不足、孕前低BMI指数因素等。西方医学治疗妊娠剧吐以暂时禁食、调整水电解质紊乱、平衡酸碱失调、止吐等为主[2],但孕妇及家属因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而顾虑重重[7],中药穴位贴敷以其简便、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的优势颇受孕妇及家属的欢迎。本文通过阅读整理文献,对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妊娠恶阻的临床疗效综述如下,并分析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妊娠恶阻发挥作用的机理及其选穴选药规律。

1 临床研究

中医学对于妊娠恶阻的病因论述颇多,多与肝、脾、肾三脏有关,临床以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多见。主要病机为妊娠后冲气上逆,胃失和降。

1.1脾胃虚弱型 妊娠恶阻始见于汉代《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8]:“妇人得平脉……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妊娠后经水不泻,阴血下聚于冲脉,冲脉气血偏盛;冲脉隶属于阳明,与足阳明胃经相交于气街,二经关系密切,气血相互影响。妇人孕前饮食欠佳或体质使然见脾胃已虚,加之妊后冲脉偏盛之气上逆犯胃,胃失和降故见恶心、呕吐等。脾主运化,运化水液以营养周身,若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水液不能濡养周身,聚则成湿,久之可见痰饮湿浊。孕后冲脉气盛上逆,夹痰湿犯于胃,胃气失降亦见恶心、呕吐。再者,恶心、呕吐反之影响胃的受纳功能,胃无物可腐熟、脾无水谷可运化,机体无精微物质可营养周身,加重患者病情。

余双英[9]选取脾胃虚弱型妊娠恶阻患者100例,治疗组在西医常规补液基础上采用电子艾灸加中药穴位贴敷(药物组成:党参4份、白术3份、茯苓3份、姜半夏2份、陈皮3份、砂仁2份、苏梗2份、杜仲3份、甘草2份、姜汁适量,磨粉调膏;选穴:中脘穴、神阙穴),两组疗程均为7 d。治疗后于疗效方面显示观察组(96.0%)明显高于对照组(84.0%);两组患者在妊娠专用恶心呕吐量表(Pregnancy-Unique Quantification of Emesis and Nausea,PUQE)、妊娠恶心呕吐生活质量量表(Nausea and Vomiting of Pregnancy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aire,NVP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苑程鲲等[10]选取脾胃虚弱型妊娠恶阻患者60人,随机分组。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单纯补液基础上给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贴敷药物:白术10 g,茯苓10 g,姜半夏10 g,陈皮10 g,砂仁10 g,木香10 g。磨粉后姜汁搅拌成膏;贴敷穴位:神阙穴、双侧内关穴,两组均治疗1 w。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0%);治疗组血酮体改善水平、尿酮体转阴率均明显优于观察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治疗前后PUQE、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1.2肝胃不和型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四·恶阻》[11]载有:“一妊妇……呕吐吞酸,作泻不食……肝木伤脾土。”《傅青主女科》[12]曰:“妇人受妊……肝气迫索……肝气既逆,是以呕吐恶心之症生焉。”肾为先天之本,妊娠成胎,需肾精旺盛,妊娠后肾精下聚濡养胎原。肾属水,肝属木,肝为肾之子,受肾精之濡养,以顺肝木之调达。肾精妊后濡养五脏之力较弱,肝木不得肾水之濡养则偏亢,肝气亢则生肝火,肝火横犯于胃,胃失和降,则见恶心、吐酸等。或因平素愠怒伤肝,肝火旺盛,孕后冲脉气血偏盛,冲气上逆,夹肝火,共犯于胃,胃气失和,逆而成呕。呕久则脾胃气弱,是以不能生成、运化水谷,肝血无源以化。肝无肾精以充,又无肝血以养,气愈偏旺,加重患者病情。

陈湘宜等[13]选取肝胃不和型妊娠恶阻孕妇6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补液治疗,治疗组在补液基础上给予和胃安胎膏(药物组成:党参15 g,丁香15 g,黄连12 g,竹茹9 g,陈皮6 g开水调糊成膏)外敷神阙穴,均治疗1~2个疗程(5 d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在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中医症候分级量化等级疗效、临床指标复长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吴文雪等[14]临床观察174例肝胃不和型妊娠恶阻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补液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妊娠止吐贴贴敷(药物组成:姜半夏、陈皮、丁香、柿蒂。打细粉姜汁调饼状外敷;选穴:双侧内关、中脘、膻中、神阙,连续治疗7 d。结果发现两组患者PUQE量表、NVPQOL量表评分、症状评分均较前下降(P<0.01),且观察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王艳[15]随机选取肝胃不和型妊娠呕吐患者60名,分别给予常规补液、能量支持,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穴位贴敷治疗。结果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实验组(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中医症状总积分实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实验室指标(尿酮体、血钠、血钾)均有明显改善,但两组之间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万庆芝等[16]用丁香、半夏等量磨粉,以姜汁调糊贴敷于神阙、中脘、双侧足三里、双侧内关穴治疗妊娠恶阻52例,结果显示总有效率92.3%。

1.3临床未分型 在查找文献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临床研究并未对妊娠恶阻患者进行分型,但查看其研究结果均有明显优势,故统述如下。

李晓敏等[17]选取妊娠恶阻患者8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维生素B6口服,治疗组于基础治疗上给予鲜生姜切片外敷内关穴。治疗后比较PUQE量表评分,患者经治疗24 h、48 h、72 h后,鲜姜外敷组的评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恶心呕吐程度也以治疗组效果更明显(P<0.05)。秦新荣[18]在常规治疗组(西医常规补液治疗)加用姜蓉穴位贴敷(药物组成仅姜蓉1味,贴敷双侧内关穴、足三里)治疗妊娠恶阻,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得出实验组更能有效的缓解孕妇的恶心、呕吐情况。洪敦恕等[19]选取妊娠剧吐患者76名,随机分组,观察组在基础治疗外给予穴位贴敷疗法(砂仁磨粉,姜汁调膏;选择穴位:天突、中脘、双侧足三里、内关),观察组总有效率(93.37%)明显高于基础组(76.32%)。

2 中药穴位贴敷机理研究

穴位贴敷发挥作用的机理非常复杂,中医书籍中有对于穴位贴敷发挥作用机理的记载,现代研究对于穴位贴敷产生作用的机理也有很多。中药穴位贴敷发挥作用相关者有三:一者,经络;二者,腧穴;三者,中药。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机理进行论述。

2.1经络 《灵枢·海论》[20]有言“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中药穴位贴敷属于中医外治法,可以通过经络沟通内外的功能发挥作用。经络在人体内四通八达,云网密集,不同经络间又有相互联系之处,贯通人体内外上下。经络“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所以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20]。当机体无病时,经络可促进机体气血阴阳顺畅调和;当脏腑受损时,受影响的脏腑可反映在相应的经络及经穴上;若体表有病可通过经络间接的反映相关脏腑的情况。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则以中药刺激相应穴位,通过经络,改善脏腑机体,达到治病目的。现代研究通过磁共振示踪成像技术发现:在人体内的结缔组织中有不是血管、不是淋巴管、不是神经的通道,这种通道与经脉所描述的走向相符合,称为流体通道。同时还发现此通道不仅限于四肢,在内脏中也有发现,说明二者之间有特定的关系[21]。一项临床研究发现,在临床治疗的经络选择上有一定聚集性,其中使用位于前三位者有:任脉、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22]。

2.2腧穴 腧穴是经络中特殊的点,位于体表,中药穴位贴敷“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较服药尤为有力”。腧穴是经络的外在作用点,通过刺激腧穴可以发挥相应经络的作用,进而调节相应的脏腑,促进疾病的愈合。现代有研究显示:内脏有疾病时,在体表的特殊位置会有反应[23-24];通过刺激腧穴,可以将腧穴的敏化现象进一步诱发,引起机体的自我治愈机制,促进疾病的愈合[25];同时有研究者认为不同穴位中的化学成分含量的不同可能是其发挥不同作用的原因[26]。

2.3中药 中药磨粉贴敷于皮肤上,通过腠理进入腧穴,发挥中药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中药会刺激皮肤的血管,使局部血管逐渐扩张,从而促进血液循环的流通,并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中药穴贴以中药外敷,使局部温度增高,继而毛孔开,促进药物通过皮肤、穿过毛孔,进入淋巴液及血液,减少胃肠影响及肝脏循环的消耗,提高药物利用率,更好的发挥药理作用[27]。

3 中药穴位贴敷选穴规律

穴位是经络发挥作用的外在作用点,通过刺激穴位才能发挥经络作用,临床研究中选择穴位也有一定的规律。邹玲玲[22]查找妊娠剧吐选穴规律相关文献共51篇,经过分析发现所选用的前三位腧穴依次为中脘、内关、神阙。

中脘属任脉腧穴,是胃之募穴,乃脏腑之气汇聚之处。中脘深部为胃幽门部,有丰富的神经,治疗妊娠恶阻发挥的是腧穴的近治作用,可健运中州,和胃理气,降逆止呕。现代研究显示刺激中脘穴,对胃肠有反射性的良性调节作用,可使胃肠的蠕动速度加快,促进食物在胃肠的消化与吸收;同时可加速该处血液的运行及代谢,从而促进疾病的愈合[28]。

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腧穴,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络属于心包,向下穿过横膈,依次联络上焦、中焦、下焦。此穴治疗作用体现在经络所过、治疗所及,故可宁心安神、理气和胃、降逆止呕。内关穴是止呕要穴,其解剖位置中可见丰富的血管及神经末梢,刺激内关穴,可激活其周围神经传导通路,上传至呕吐中枢,从而抑制呕吐的发生。另有研究显示刺激内关穴可改善胃运动状态,对胃动力有双向调节作用:即当胃动力亢进时,可抑制其功能;当胃功能抑制时,可促进其运动[29]。

神阙穴属任脉腧穴,为先后天之枢纽,人体之气升降出入之枢纽,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奇经八脉有密切联系,可以通百脉、连脏腑、调气血、和阴阳,可治疗元阳暴脱、肠腑病证等。神阙穴即脐部,呈凹陷状,为穴位贴敷治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研究显示神阙穴处的血管、神经都较其他部位更丰富,且神阙穴的药物透过量、透过速率都高于其他穴位及部位,更利于药物的吸收与发挥作用[30]。

4 中药穴位贴敷常用中药

中药在穴位贴敷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对穴位贴敷治疗妊娠恶阻临床疗效分析中未查找到相关妊娠恶阻贴敷药物组成的分析,从本次文章检索引用的临床实验中及其他共15篇文献中[9-10,13-19,31-36],总结出以下情况。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妊娠恶阻中所用贴敷中药共包含30味,对其进行“频次统计”,使用次数在5次以上的药物分别是:生姜(14次)、砂仁(9次)、姜半夏(7次)、陈皮(6次)、木香(5次)。15篇文献中不分证型者7篇,脾胃虚弱型3篇,肝胃不和型5篇。不分证型中使用药物频次统计如下:生姜(7次)、砂仁(3次)、姜半夏(3次);脾胃虚弱证型中均有使用的药物:生姜(3次)、砂仁(3次)、姜半夏(3次);肝胃不和证型中药物使用频次:生姜(4次)、砂仁(3次)、黄连(3次)。其中生姜的使用远高于其他药物,总结前三位中药(生姜、砂仁、半夏)的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生姜,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药性论》[37]曰:“主痰水气满,下气……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素有“呕家圣药”之称,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在所参考的文献中生姜的使用多是以姜汁的形式存在,少数有直接用生姜片或姜蓉等。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生姜贴敷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是生姜具有更强的拮抗5-羟色胺受体3(5-TH3)的作用;生姜的有效成分还能刺激胃黏膜分泌保护性蛋白酶原,并能促进胃肠蠕动,发挥抑制恶心、呕吐的作用[16]。

砂仁,味辛,性温,归脾、胃经。《药性论》曰[37]:“主冷气腹痛,止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脾胃”,古人曰其“为醒脾调胃要药”。可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砂仁可增强胃的功能,促进胃消化液的分泌,增进肠道运动,帮助消化,药物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增加胃动素和P物质、提高胃肠道的兴奋性有相关[38]。

半夏,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药性论》[37]记载半夏能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为止呕要药。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经姜炮制后的姜半夏,更长于降逆止呕。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半夏中所含有的多种有效成分(生物碱、水溶性有机酸类、蛋白、多糖)均具有止呕的作用,其中半夏生物碱对于5-TH3也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半夏还可通过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39]。

5 讨论

综上所述,在治疗妊娠恶阻的方法上,孕妇对于西医治疗有抗拒心理,中药穴位贴敷以其疗效好、操作简便、无副作用、孕妇及家属接受度高而受临床医生及患者的欢迎。通过对近几年临床研究的观察,显而易见的是临床观察指标的不断完善,如中医症候分级量化等级比较、PUQE量表、NVPQOL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的纳入,通过比较治疗前后量表分值的变化来评估改善的情况,更加细致、严谨。同时临床观察设计中安全指标的监测、不良反应的观察,都可以看出较前的进步。但在研究中均未涉及妊娠不良结局的指标,在药物研究中砂仁具有安胎功效,在临床研究中将其与妊娠不良结局相结合可更具说明性。同时所发表的文献中多为西医基础组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组与单纯西医治疗组对照的优势,虽有部分单纯中药穴贴组的研究,但例数均较少,或可将单纯中药穴位贴敷组与西医治疗组对照比较更能说明优势所在。

对于贴敷所选择的中药的归纳中,因纳入文献篇数较少,恐有偏颇,可另立文意,进行更具体更大数据的分析。从这15篇文献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部分规律:从研究中所用中药可以看出,有的研究者仅选用1味中药,有的多味中药按比例分配,有的精细克数,临床均有明显效果,或可将单味中药与成方中药分组进行研究以显示疗效差异,进而找出最有用的药物,减少临床费用,为大众谋福利。其中单味药外敷,效果仍显著,如此是否可以推断在贴敷治疗中药物发挥作用的成分小于穴位发挥作用的程度。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妊娠恶阻的机理研究仍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中药药效成分发挥作用的机制研究、经络调节机理的研究皆是有意义的方向,上述问题可在机理的研究过程中得到解答。

猜你喜欢

砂仁腧穴经络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基于内经理论的敏化腧穴“快然”特征探讨*
《红楼梦》中的人为何饭后喜嚼砂仁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阳春春砂仁年产值超16亿元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经络考证
砂仁的化学成分及相关药理作用研究的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