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政治遗嘱”中干部素养论述的内涵旨要及时代意蕴

2022-02-16王铁柱高百惠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遗嘱列宁马克思主义

王铁柱,高百惠

(1.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2.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机关党委,天津 300350)

列宁说:“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1]189回归文本的历史语境,这里的“政治”不只是上层建筑的宽泛概念,还包括“领导”意蕴,所以也可以表述为“领导”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而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都涉及干部素养的问题。列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缔造者,在领导俄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开始探索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历史背景的跃迁,决定了“革命领导者”向“建设领导者”的转型。如何培养“建设领导者”?“建设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干部素养?这些问题时刻萦绕在列宁的思想深处。列宁虽在患病后逐步退出领导岗位,然而政治家的使命感使他对干部素养这一问题的思考日益迫切。在列宁晚年口授的书信、文章(学界一般将其概括为“政治遗嘱”)中,列宁对干部素养的问题进行了审思,研读这些有关干部素养的篇目与文字,可以系统总结列宁晚年关于干部素养的理论,以期为领导素养的培育提供理论参照。

一、列宁在“政治遗嘱”中思考干部素养的历史源起

首先,列宁“病后的忧思”是进行这一思考的主观原因。列宁中风后,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逐步退出俄共(布)领导岗位。一方面,列宁在担任俄国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过程中积累了一些领导干部经验与智慧,他希望自己关于领导干部素养方面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对俄共(布)有所帮助。另一方面,“病后”的列宁思考着俄共(布)的领导人选问题,领导人选不得不涉及干部素养的问题。强烈的责任意识迫使病榻中的列宁口授了“政治遗嘱”,阐述了自己对干部素养问题的深思。

其次,俄共(布)历史方位的变化是进行这一思考的客观原因。俄共(布)执政后,面临着身份、地位、结构体系、功能和领导方式的根本转型。对于如何科学执政的问题,俄共(布)既无学理上的指导,又无可资借鉴的现成经验,只能在执政实践中不断探索。当时俄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也是险象环生,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觊觎,都给俄共(布)的执政带来了巨大挑战与考验。党的执政需要具体的人完成,这迫使列宁审思着俄共(布)执政后的干部素养问题。

二、列宁“政治遗嘱”关于干部素养的内涵旨要

(一)性格素养:具备成熟的“领导性格”

从政治心理学上讲,领导性格是领导者在长期的领导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态度相一致的人格特征、行为方式,是干部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在“政治遗嘱”中重点分析了六位俄共(布)主要领导人的性格特点。在谈到斯大林时,列宁使用“太粗暴”“急躁”“愤恨”等描写了斯大林的性格特点,并对其因粗暴个性在重要领导人岗位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甚为担忧,列宁使用“不可容忍”表达了这种忧思。为此,列宁在“政治遗嘱”中作了这样的补充,如果党的领导人的一些性格特点不适合做党的领导人,那么从党的生死存亡的大局考虑,必须把他调开。列宁认为领导性格缺点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从防止组织分裂来看,“这是一种可能具有决定意义的小事”[1]74。列宁通过对斯大林性格的比照,认为成熟的领导性格应是“较为耐心、较为谦恭、较有礼貌、较能关心同志,而较少任性等等”[1]746。列宁认为,性格属私人习性,有些习性在普通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可在重要领导岗位上可能就是不合适的,列宁不无忧虑地谈到“愤恨通常在政治上总是起极坏的作用”[1]756。在列宁的论述语境中,这里的“政治”是一个广义概念,包含了“领导”实践的涵义。稳定团结的领导集体是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政治保障,领导集体由具体的领导干部组成。据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理论,领导干部作为现实的个体又具有不同的个性特质,因此,从这一意义而言,成熟领导干部的性格素养对于构筑稳定团结的领导集体至关重要。列宁认为不成熟的领导性格会破坏领导集体的团结性、稳定性和巩固性,甚至会造成领导集体的分裂。在口述的“政治遗嘱”中,列宁多处用到“稳定性”“巩固性”“分裂”等词语,有的甚至用了十余次,这足可见列宁对“领导性格”的成熟与否对领导集体重大影响的深深忧思。谈到奥尔忠尼启则由于“发怒”竟在处理格鲁吉亚事件中“动手打人”时,列宁表示“我只能感到莫大的忧虑”[1]755,认为领导干部“必须克制自己”[1]757。列宁通过对斯大林和奥尔忠尼启则“性格”的描写及其所产生的影响,阐述了领导性格塑造的重要意义。

(二)理论素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理论素养是干部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在其口述的“政治遗嘱”中通过对布哈林的分析,引出了领导者的理论素养问题。在列宁的论述语境中,理论素养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时期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胜利后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理论的指引,实践行动就会迷失方向,领导干部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会在实际工作中沿着科学的方向前进。列宁在“政治遗嘱”中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1]745。二是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灵活运用。列宁在分析党的高级干部布哈林时指出,布哈林虽是“党的最宝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但是他的理论观点能不能说是完全马克思主义的,很值得怀疑。”[1]745据此,列宁特别强调,为了提高党的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领导干部必须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澄清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既要反对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观点,又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绝对化、教条化的倾向,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批评了布哈林在马克思主义运用上的“书呆子化”,指出布哈林“有某种烦琐哲学的东西”,列宁更是批评道:“他从来没有学过辩证法,他从来没有完全理解辩证法”[1]745。列宁认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革命辩证法”,也就是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非简单地恪守套用,列宁在口授的《论我国革命》中着重批评了部分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却迂腐到无以复加的程度”[1]775的错误做法。列宁认为领导干部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有极大的灵活性”[1]775,领导干部需要具备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在列宁的革命和执政生涯中,他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相继提出帝国主义论、“一国革命胜利论”、新经济政策论、合作社论等原创性理论,并用这些发展着的理论指导俄国革命和建设,这也是列宁自觉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动典型。列宁在“政治遗嘱”中主要通过“反例”的形式,阐述了领导干部的科学理论素养问题,足见其对领导干部理论素养培育的迫切心情和极大关注。

(三)政治素养:拥有总揽全局的能力

政治是大局,政治素养的培育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意义重大,列宁在口述的“政治遗嘱”中通过对皮达可夫的分析,阐述了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问题。在列宁的分析语境中,政治素养主要指的是领导干部要具备总揽全局的能力。俄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之上,同时国内外的各种破坏势力也钳制着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的建设,这对俄共(布)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提出了巨大考验和挑战。时代主题从革命向建设的转变,也迫切需要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提升执政能力。由革命党向执政党递进转变后,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夺取政权转变为执掌政权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为了更科学、更有效地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就需要党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如围绕发展经济、扩大民主、普及文化、惠及民生等方面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列宁认为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要学会领导,尤其是党的各级干部在发挥领导作用问题上更应该注重采取科学的领导方式。列宁批评皮达可夫时指出,党的领导干部不能“只是热衷于行政手段和事情的行政方面,以致在重大的政治问题上是不能指靠他们的”[1]745。当时的俄国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及合作化、民族、旧机关改造等内忧外患问题,对国家全局的驾驭是当时俄共(布)领导干部的应然要求,也是其政治素养的体现,没有对大局的掌控,领导干部只会陷入繁琐的事务处理中,进而不能更好地规划设计宏观战略,党的干部应把领导作用体现在总揽全局上,而不纠缠于具体而繁琐的行政事务工作中。

(四)业务素养:打造“复合型领导”

领导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业务素养,这是更好进行领导实践的基本条件。革命胜利后,俄共(布)面临如何更好地领导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课题,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列宁认为,俄共(布)必须围绕如何更好地建设苏联这一历史性任务,不断地探索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只有这样,整个党和苏维埃俄国才会朝着更加健康的道路发展。政党的领导作用需要具体的领导干部在实践中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倒逼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干部锤炼复合型领导才能。列宁在“政治遗嘱”中花了不少笔墨阐述了对领导干部业务素养的看法,列宁认为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党的领导干部要善于学习,学习管理、学会建设,必须打造复合型领导干部。还原列宁的阐述语境,包含了这样几层含义:一是要学习专业业务,成为懂业务的领导干部。当时俄国的建设开启了许多重大工程和建设项目,这需要多方面的具体业务能力才可完成。如列宁在分析国家计划委员会领导干部时就强调,领导干部要“具有检查他们的工作的相当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1]752,即领导干部需要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成为“懂业务”的领导。二是要具备管理能力,成为会管理的领导干部。列宁在“政治遗嘱”中带着迫切的语气强调:领导干部要“年复一年地学习国家管理的课程”[1]749,具体的领导实践建立在系统的管理基础之上,包括对人、财、物、事等的具体管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同样需要学习,列宁认为领导干部需要在学习中提到自己的管理能力,做“会管理”的领导。三是要善于使用人才,成为“用人才”的领导干部。在列宁的“政治遗嘱”中,多次提及“专家”“人才”“内行”等词语,可见列宁对人才的关注。领导干部需要具备“吸收人才的广泛经验和能力”[1]751类似这样的语句有多处,列宁认为,领导干部只有善于使用各类人才,使其发挥各自作用,才能实现人尽其才的成效,才能实现国家机关的职能。四是要拥有法律素养,成为“懂法律”的领导干部。随着苏维埃新法制的创建,列宁更加重视法制建设和法律监督,将领导干部一切活动都纳入法治轨道,各级领导人都要严格按法律规定行使权力,而不是按某些领导人的主观意志行事,依法执政,是领导干部权力规范化的迫切需要。列宁深谋远虑地提出的领导干部法治素养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重大前瞻性。

(五)文化素养:培育知识学习的能力

在“政治遗嘱”中,列宁对如何加强党的文化建设这一事关俄国现代化建设命运的大问题进行了探讨。晚年的列宁之所以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文化建设问题,是因为领导干部的文化现状已严重影响了苏维埃政权的功能发挥,妨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更好地发挥苏维埃政权的政治保障作用,列宁强调领导干部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文化学习。俄共(布)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先进文化。

文化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文化包括意识形态型文化和工具型文化,意识形态型文化是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工具型文化是包括语言、自然科学等在内的知识。在列宁的阐述语境中,文化素养包括这几层含义:一是掌握科学的意识形态文化。列宁担忧俄共(布)领导干部是否掌握科学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甚至略显嘲讽地说这些领导干部对待马克思“迂腐到无以复加的程度”[1]775。再加上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机关也是从旧机关改造而来,带有“陈迹的旧文化”[1]784印痕,为了更好改善机关,凝聚思想,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二是学习各类工具型知识文化。列宁在口授的多篇文章中多次论及工具型文化,并多次使用“文化革命”“文化变革”“文化主义”“文化工作”等词语表达了对俄国落后知识文化现状的担忧及提升领导干部文化素养的迫切愿望。当时的俄国,人们识字率很低,满怀忧虑的列宁对如何提升党的领导干部的知识文化水平这一事关无产阶级命运的大问题也展开了思索,列宁忧思地强调领导干部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1]786列宁认为落后的知识文化水平既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属性,只有以党的知识文化的提升助推国家知识文化水平的提升,才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列宁提及不要总是“过于轻率地奢谈什么‘无产阶级’文化”[1]784、领导干部知识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工作质量”[1]781。针对旧机关改造问题,列宁鼓励领导干部要具备“建立这种机关所必需的文化修养”[1]785。在列宁口述的《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这篇文章中,“学习”是一个高频词,列宁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学习和业务结合起来”[1]793。他还谈到了领导干部的知识文化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

(六)作风素养:涵养优良的领导作风

党的作风建设就是俄共(布)为更好地领导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在作风方面采取的措施,包括密切联系群众、高效办公、勤俭节约等。风气是一种“软环境”,也是一种政治生态环境。政党生态的涵养、政党风气的形成,都是需要领导干部在实际的领导工作实践中形塑的。领导干部在政党作风建设中起着表率作用,因而列宁非常重视领导干部的作风素养。如何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这是列宁晚年一直积极关注的重要问题。列宁在口述的“政治遗嘱”中表达了对领导干部作风素养的认识。在列宁的阐述语境中,作风素养包括:一是领导干部要培养密切联系人民的作风。列宁在口述的“政治遗嘱”中告诫领导干部“不只是由于官衔和职位才受到大家尊敬”[2]。领导干部不是因为手中的权力,而是因为为群众办事才得到人民尊敬,领导干部要有正确的权力观。革命胜利后,俄共(布)成为执政党,与此相伴而来的还有党和国家机关内部滋生的官僚主义作风。为了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不脱离群众,更好地行使人民所赋予的权力,列宁认为,领导干部必须与人民群众在一起,把手中的权力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二是领导干部要克服拖拉作风。列宁晚年意识到在俄国领导干部中,存在着由于官僚思想而造成的工作拖拉现象,为此深表忧虑,因为拖拉作风不仅降低领导工作效率,而且破坏执政党形象。三是领导干部要形成严谨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列宁晚年特别强调领导干部严谨工作作风的重要性,使用“七次量,一次裁”[1]786这样的俚语来形容严谨工作作风的具体表现。关于领导干部的踏实作风,列宁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中使用了诸如“急躁”“冒进”“说大话”“不扎实”“不可靠”“急躁”“急于求成”等词语来形容存在于领导干部群体中的浮躁风气,提出领导干部做事要踏实,“最好慢一些”。四是领导干部要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列宁不无担忧地指出部分领导干部“学而不用,只会讲些时髦的词语”[1]786。列宁虽然非常重视领导干部的学习,但是反对他们进行“学究式”学习,领导干部要结合实际工作来学习,这样领导水平才会不断提升。

三、列宁“政治遗嘱”关于干部素养论述的时代意蕴

列宁关于干部素养的论述虽然发表在90多年前,然而蕴含的一些思想在当今仍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我们需要结合新时代的实际,挖掘这些重要论述的当代启示。

(一)严以修身,涵养道德操守

成熟的领导性格是增强领导干部人格魅力的重要基础,列宁在“政治遗嘱”中通过分析斯大林、托洛斯基、奥尔忠尼启则等人的性格,指出了不成熟领导性格的一些表现,并提及了成熟领导性格的一些样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修身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古代贤哲涵养性情的方法,领导干部通过“修身”,可以有效促进自我修养的提高,进而提升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伦理道德是性格的重要方面,培育成熟的领导性格还要加强道德素养的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涵养道德操守”[3]521。列宁在“政治遗嘱”中通过分析斯大林的“粗暴”,奥尔忠尼启则“动手打人”等问题,间接提及了领导干部的道德操守问题。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曾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对领导干部而言,只有不断地涵养道德操守,形成人格魅力,才会不断生成领导“软实力”,无形之中增强领导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4]。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对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有重要意义。一是伦理道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社会伦理道德的建设有助于为社会建设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道德滋养。尤其是领导干部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这个群体伦理道德的涵养更有助于社会美好氛围的营造。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领导干部强大的组织领导力,其中道德操守的涵养会转化为领导干部无形的领导力、组织力和执政力,进而有助于形成领导集体稳定团结的向心力。列宁在“政治遗嘱”中通过批评个别领导干部不成熟的领导性格和操守,认为领导干部只有规训好自我道德操守才会形成更加稳定团结的领导集体。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政治生态的建设,因为政治生态由“现实的个人”通过不同的关系构成,领导干部在政治生态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领导干部道德素养的提升首先要在自我修身上下功夫。每一位领导干部道德素养的加强都会更好地营造更加健康的政治生态,进而生成更加团结的执政力,形成政治生态的正向效应。

(二)真懂真信,善用“看家本领”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是夯实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的基石。列宁批评了俄共(布)部分领导干部对待马克思主义时出现的“僵化”“书呆子”“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等错误现象。新时代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呢?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一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要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3]519上。马克思主义是各级领导干部理想信念之基,第一位的是要“真信”,怎样夯实这种“信”?那就要下功夫去研究,在研究基础上达到“真懂”,以“真懂”夯实“真信”,这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精神之钙”。二是要善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看家本领”。列宁在“政治遗嘱”中告诫俄共(布)领导干部: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有极大的灵活性”[1]775。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要结合实际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只有在实际领导工作中灵活运用,才会真正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发挥出高效的指挥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5]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行动指南,也是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对于领导干部而言,马克思主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马克思主义这一看家本领发挥着思想武器、方法指南的功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领导干部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提供了最科学的思想武器和方法论指南。二是马克思主义是领导干部的信仰之基、精神之钙。列宁在“政治遗嘱”中非常重视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习和灵活运用,认为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才能使俄国道路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列宁相关论述基础上,强调领导干部要掌握好马克思主义这一看家本领,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涵养政治能力,培养战略思维

列宁在“政治遗嘱”中通过批评皮达可夫,指出领导干部处理“重大政治问题”的重要性,即要具备总揽全局的驾驭能力。政治是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善于从政治上谋划、部署、推动工作”,要具备政治能力,要“讲政治”。“讲政治”也即要培养战略思维能力,这一能力要求领导干部要训练思维的全局性、长期性,要学会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政治能力、战略思维能力,这些都是要体现在具体的领导实践行动中,也是新时代领导干部重要的领导素养。

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战略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社会各个领域协同运动的过程。”[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工程,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娴熟的战略思维能力,这种能力要求就是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关乎经济社会未来发展中整体谋划、科学预判,旨在谋求其长远的健康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就大有希望。”[7]即要求领导干部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从整体大局研判分析问题,具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战略领导力,这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领导素养。列宁在“政治遗嘱”中批评了个别领导干部止步于繁琐的行政事务,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大局缺乏战略规划。这一论述给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启示就是领导干部要善于在战略和全局高度观察和解决问题,为新时代经济社会更好发展构筑好顶层设计,谋定而后动。

(四)锤炼业务本领,成为复合型干部

为了更好地建设新生政权,列宁在“政治遗嘱”中要求俄共(布)领导干部成为懂业务、会管理、善用人、知法律的复合型人才。新时代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党的基本路线确定后,领导干部是执行的决定性要素,为更好地实现党和国家的既定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要有足够本领”。领导干部都是具体分配在各个领域、不同部门中的,在不同的业务范围中,高度专业化、分工化的现代社会也要求领导干部要具备相应的基本专业知识素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工作都要具备基本的知识体系”。领导干部只有具备基本的专业背景,才会成为“内行”领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术业有专攻”。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要求领导干部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还要在专业基础之上具备一定的复合专业知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领导干部都应该成为复合型干部”。这就要求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应具备全面性知识、复合型能力、综合型思维等,集中体现就是融多方面综合素养于一身,这也是新时代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列宁在“政治遗嘱”中有先见性地指出,领导干部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引导性作用,这种领导素养不同于革命叙事下的领导素养,现代化建设背景下的领导干部要具备法治化思维、科学管理知识与能力等。列宁的这些论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启示就是要加强领导干部的复合型能力培养。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自觉学习各项管理、经济、建设等知识,党的先进性建设才会落到实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在危机与机遇并存的宏观历史时空中,领导干部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迫切地需要领导干部加强业务本领的同时,训练复合型思维、善用复合型方法、具备复合型知识,成为复合型领导干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政治保障。例如,随着信息革命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媒介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日益成为重组生产要素、重塑经济结构、改变经济格局的关键力量。对数字经济的了解与运用,也逐步成为领导干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数字经济思维能力和专业素质,增强发展数字经济本领”[8]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加强对数字经济业务本领的掌控,才能更好地加强形势研判,抓住机遇、赢得主动。领导干部数字素养和技能的锤炼成了新时代考量业务能力的重要尺度。

(五)高度重视学习,善于进行学习

列宁在口授的“政治遗嘱”中多次论及领导干部的“学习”,并具体谈及了学习的领域和方法。学习是领导干部的成长之本、成事之源,学习的力度、厚度、宽度等决定了干部领导力的持续提升程度。重视学习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个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学习,善于进行学习”的新时代,领导干部应加强理论的学习,这是夯实理想信念的根本。领导干部还应学习好本职工作所需要的基本专业知识素养。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领导干部“要把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作为学习的根本出发点”,这是将知识学习转化为领导实践的基本途径。领导干部要多读书,在书籍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习近平总书记非常热爱读书,是党政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学习的表率。新时代,经济社会、国内国际的纷繁复杂,都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断地在学习中提升领导力,成为学习型、实干型领导干部,实现自我学习与领导实践的双向良性互动。

列宁在“政治遗嘱”中用很多的笔墨强调教育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性。当前,制约我国现代化的因素很多,但根本性的因素是人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重视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保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培养和造就学习型领导干部。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学习型政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进程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知识学习、能力学习等,使党的领导力不断增强。正是这种不断地向历史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别人学习、向群众学习,中国共产党才不断取得各个阶段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着重强调了领导干部加强学习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等,提出“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9]。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更好地提升领导力,进而更好地增强领导工作的科学性,从而避免陷入因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领导困境,高度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才能克服本领恐慌,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好领导保障作用。

(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列宁在“政治遗嘱”中阐述了领导干部培育作风素养的重要性及其具体表现,为新时代领导干部作风素养培育提供了参考。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自觉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素养,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结合列宁晚年关于作风素养的阐述,立足新时代,领导干部的作风素养培育主要体现为这几个方面: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领导干部只有自己加强作风素养培育,才会有更强的说服力。二是领导干部要加强求真务实的作风素养培育。列宁在“政治遗嘱”中批评有的领导干部“只会讲些时髦的词句”。针对华而不实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发表过许多形象的论述,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发扬钉钉子精神”等。三是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建设。列宁在“政治遗嘱”中批评了由于革命胜利而滋生的骄傲自大情绪,指出领导干部与人民在一起的重要性。新时代,领导干部要通过走访、调研、网络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继续走好群众路线,更有效地培育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素养,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政治认同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垂范示范作用的发挥,“坚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为全党全社会作出示范”[10]。加强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党的作风建设关键在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如古语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领导干部执政力、领导力的重要软实力因素,领导干部的垂范表率作用至关重要,是形成稳定团结领导集体的重要方面。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领导干部只有率先垂范美好品德、加强自我作风,才会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看到领导干部的政治担当和以身作则的务实作风,进而夯实和加强党的美好形象。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历史的逻辑,党的形象需要具体的政治实践体现,领导干部是党的美好形象的关键角色,因而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加强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建设是有效加强党的美好形象建设的重要维度。

猜你喜欢

遗嘱列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被偷的遗嘱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万元遗嘱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遗嘱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