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创新研究*
——以H大学设备类为例
2022-02-16黄阳俊
黄阳俊
华东交通大学资产管理处 江西 南昌
一、设备的简要概述
设备是高校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设备分类通常如图1所示。所谓固定资产,通常指使用年限超过1年,单位价值在1000 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 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或者单位价值低于规定标准,但使用年限超过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设备数量和种类繁多,管理过程中需耗用较多的人力、物力保障设备从采购到报废的各个环节,是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重头戏。但是多年以来,高校重视人才培养及科研任务,忽略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使用效益低下,流失浪费现象始终存在。随着2019年政府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如何提升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切实推动一流高校的建设显得格外突出。
图1 高校的设备分类
二、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购置缺规划
购置缺整体规划和论证,只要有经费就购置,会导致重复购置现象发生。一是拨付的经费充足,各部门会刻意追求设备的豪华,而非实用,很多功能成为摆设,导致资源浪费;二是如果拨付的经费不足,无法购置所需设备,只能购买通用设备替代,并未充分考究设备配置需求,导致资源浪费,影响科研工作。
2.申报计划太随意
设备计划申报是高校预算体系和资产配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年度预算和实施政府采购等工作的重要依据。设备计划申报时,高校存在随意现象,并未坚持“统一规划、突出特色、性能领先、利于共享、注重效益”的原则,临时缺什么就申请什么,领导未统筹考虑,导致审批环节也较随意,造成资产购置的混乱,财政资金未妥善安排,削弱了预算管理的意义。
3.设备使用效益低
虽然高校逐渐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尤其加大了科研设备的经费投入,但是种种原因导致使用效益低下:一是购置设备只为临时需要,之后长期闲置导致使用效益低;二是购置设备只为个别学科专业,没有为其他方向服务导致使用效益低;三是设备没有及时升级,实验参数无法满足科研工作导致闲置;四是使用人员发生变更,未办理调拨或者无人会用导致闲置;五是设备故障或损坏时未及时维修维护导致闲置,无法满足高校科研工作的需求。另外,设备投入存在“吃大锅饭”现象,没有重点投入、统筹整合,极大降低了科研设备投入产出比,使用效益低下。
4.国有资产流失
除了上述提到的使用效益低下造成的闲置浪费,还有几种情况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一是毁损流失,由于不是自己的财产,保管较随意,出现毁损现象未及时维护造成流失,又或是出现人员变更或退休时,资产管理混乱,无意将设备带走或无人接手导致遗失;二是未到年限报废流失,固定资产管理形式落后,没有掌握设备的报废年限,有些不能正常运转的设备可以走维修流程恢复正常,但是教师们认为只要有充足经费就可以购置新设备,再加上高校的维修队伍不强,维修后设备的使用寿命也不长,还不如省事直接购置新设备,造成国有资产的提前报废流失;三是账务不清导致流失,明明应该是做资产增值的却做成了维修费用,或者明明应该是新入库的实验设备,结果作为实验耗材管理走了材料费。
5.管理信息化不足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被运用到高校教学中,资产管理中也常见信息化的身影,但是力度还不够,譬如没有专业的、统一的资产管理系统,没有设备绩效考核体系及收益管理平台,设备管理采取台账形式,缺乏设备共享的意识,更没有共享机制统筹调控设备,还缺乏高技术共享管理维护员。工作繁忙的教师们都习惯了纸质流程入库资产,排斥耗费精力学习资产管理系统的操作,再加上领导也习惯了纸质审批,转化为线上审批反而不习惯,因此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覆盖面不广。
6.资产管理队伍建设薄弱
高校是集教育与科研于一体的机构,和大力倡导教学、科研相比,资产管理队伍建设薄弱,特别是学院的设备秘书经常换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不重视资产管理工作,很多设备秘书是其他岗位兼职人员,管理经验匮乏,缺乏专业人才。再者,资产管理部门类似高校边缘部门,重视不够,教工学历普遍不高,年龄偏大,常常靠经验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三、推进高校设备管理改革的对策
1.加快设备管理制度的推行
成立以分管校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专家成为组员的设备管理领导小组,充分执行国家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要求,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可行性强的设备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理可依,经验化转向标准模式化管理。管理责任要落实到各个学院(部门)具体人,并遵循“权责利”相结合的机制,管理表现纳入年终考核、晋级等奖惩环节中,由于自身因素造成失误,要自觉承担行政经济责任,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要及时奖励,提高大家的积极性,才能将设备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计划申报与购置论证
资产管理处是设备计划申报的归口管理部门,为设备经费预算提供依据。高校应该认识预算的重要性,落实《院校两级管理办法》,根据各部门资产配置状况,综合学科发展、师生比等因素合理分配资金,提高计划申报有效性、准确性。首先,各部门根据自己批复的预算资金,结合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教学科研、行政办公、后勤保障并结合现有设备存量和使用情况,申报设备计划,提高设备计划申报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次,必须充分调研市场,按照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完成计划申报;再次,出台《设备购置论证管理办法》等文件,组建由教务处、科研处、实验技术和设备管理三方专家组成的论证小组,每次论证的专家不少于5 人,严格遵从购置需求、优先共享、杜绝盲目重复购置的原则,突出设备的必要性、先进性和适用性;明确时间节点、场地安排、人员落实、避免漏报、错报;最后,投资效益差的设备则应采取模拟实验或校外共享方式解决。
3.加深资产清查工作力度
资产清查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一般年终组织一次。通过各个学院(部门)全覆盖的资产清查工作,能“摸清家底”,了解资产实际情况,准确掌握资产金额、数量、分布、使用现状等,确保账实相符,控制资产流失,挖掘“购置、验收、调拨、报废”等多个环节的漏洞,直接关系到国家多轮学科评估及校领导层的决策,意义十分重大。因此,一定要形成自上而下的资产管理意识,分管校领导、资产管理处、各学院(部门)设备秘书,各司其职,厘清责任,专人专管,做到资产清查日常化,避免问题集腋成裘。
4.加大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高校资产管理岗位只靠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思想觉悟,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还不够,仍需配备财会背景的专业性人才,注入年轻新鲜血液,有效改善资产管理处人员学历普遍不高、年龄偏大的现象,熟练操作现代化办公软件,掌握现代资产管理及财务管理知识,优化资产管理流程,使资产管理由经验积累型向科学管理型转化。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多、更新快,高校应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资产管理者业务水平,敏锐发现资产管理上的问题。另外,积极去兄弟院校调研沟通,采纳外校的优秀做法也能解决问题,找差距,抓落实,保障资产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四、H 大学设备管理创新案例
为深入开展“改作风、正师风、优学风”主题教育,根据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需要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指导意见》(教技厅〔2015〕4 号)文件精神,H 大学面对设备管理的种种问题,如表1所示。不仅采取了耳熟能详的解决对策,还采取了创新的模式深入贯彻到设备管理工作中,得到了省里及兄弟院校的一致好评。
表1 H 大学科研设备现状
1.案例1:利用二维码解决设备管理难问题
小小二维码智慧大,如图2所示。设备价值高、使用年限长、放置地点杂、数量多而混乱,如何给设备颁发唯一可查询的“身份证”引人深思。传统的条形码承载信息量少,一旦毁损将无法读取。H 大学正筹备引入二维码技术,便可轻松解决设备管理难的问题,资产的日常运维包含:存放地、领用、盘点、调拨、一键维修、报废等。手机扫一扫,一条龙贯穿采购、出入库、责任人、调拨信息、库存位置、财务核算等环节的精准数据记录,比如修改存放地信息,手机扫一扫便可成批修改。最大的优势是可以现场手持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录入,上传后进行资产核对,改变了人工盘点的模式,把控资产真实数据,避免资产流失,提高工作效率。
图2 设备二维码
2.案例2:采取竞争性投标分配科研设备经费
大型科研设备经费如何更高效地分配使用,是高校发展面临的普遍难题。对于科研设备的规划,H 大学大力践行井冈山精神,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大胆推行以竞争性投标方式分配大型科研设备经费。申报人以科研平台(平台参与人员不少于3 人)为单位参加竞标,申报的大型科研设备购置单价不低于20 万元。最终能否竞标成功,关键看竞标值,也就是投入产出比=申报购置设备经费总额:科研经费入账(合同)金额人均不低于1∶1,申报人会根据自身情况设立一个竞标值,如果竞标脱颖而出,便与高校签订目标责任状,考核周期3年。中标平台信息将公示,如表2所示。
表2 竞标性投标中标团队竞标信息
建立激励机制,突出高水平科研项目,实现科研设备投资效益最大化。科研业绩折算根据项目、奖项、论文等科研成果区别计算入账(合同)金额。比如,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一等奖及以上的平台,等同于完成竞标任务;获得了一个300 万元经费的国家级重点项目,按1∶6 比例折算入账(合同)金额,等同于完成了1800 万元的竞标任务。若周期内未完成竞标任务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参与竞标的人凭科研实力说话,令人心服口服,详细业绩折算方法参照H 大学大型科研设备规划文件进行。科研起步阶段,科研设备的保障非常重要,H大学推出这种竞标方式,给青年教师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
3.案例3:推出“拼盘、拼购”行动
除了竞标,H大学还推出“拼盘”购置行动,将教师自我理想与高校发展使命密切关联,鼓励人校共建、校企共建。教师利用自己的经费购置单套价值不低于20万元的科研设备,高校按照设备总值的1/2 予以投入,比如:自己的科研启动经费或项目经费里“自掏”30 万元,高校会等额补助另一半,从而申购一台价值60 万元的仪器。本来只能买个30 万元的设备凑合用,现在能买个更先进的科研设备,鼓舞教师的科研劲头。拼盘、拼购信息将公示,如表3所示。
表3 拼盘购置科研设备信息
4.案例4:大力推行信息化设备共享服务中心
资产管理处在与时俱进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推行信息化管理固定资产。除了新出台的计划申报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统筹管理计划、采购、验收、入账、维修、调拨、报废等环节,最大的亮点是筹备设立设备共享服务中心,集设备共享、预约、授权、监控、计费、考核为一体,实行统筹管理、分散安置、专管共用的校院两级运行模式。设立共享基金用于购置论证、资助奖励、新功能开放等共享相关的支出。每位教师可以在系统中看到高校所有设备的状态,平台发布的相关信息和问题咨询,还可以参考发布的研究成果,全面掌握科研设备的运行、共享状态申请共享。高校按照“资源统筹、开放共享、有偿使用、绩效考核”的原则,加强设备规划、论证、购置、运行、效益评价全过程,对使用设备取得相关科研成果人员,在今后科研项目有偿使用上给予一定的减免,大力提升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共享设备产出投入比,提升资产管理水平,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H 大学实行“年度总利用率(%)=(年度使用有效机时/额定机时)×100%的考核机制”。年度使用有效机时由共享管理平台统计出具,额定有效机时参考教育部考核标准,4 时×5 天/周×40 周/年=800 时/年。考核划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如表4所示。控制优秀比例,绩效考核结果将全校公示。
表4 考核等级
目前共享平台还可以实现对校外用户的开放,配备开放的服务评价体系,了解用户满意度,结果可作为设备绩效指标。考核结果为优,将获得维修专项经费奖励,从共享基金中列支;连续两年考核为差,将取消下年度统筹科研设备申报资格。在不久的将来,要做到和省内各单位以及科技部共享平台实现连接,逐步形成校内外共享共用的良好机制,提高共享水平。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与高校发展密切相关,设备管理是重中之重,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加强创新意识,创新设备管理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融合科学理念、优化资源配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更好地服务教学与科研,才能让高校向可持续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