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CD147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2022-02-16黄婷王义刚张燕燕周青徐书涛
黄婷 王义刚 张燕燕 周青 徐书涛
2型糖尿病(T2DM)是糖尿病的最常见类型,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抵抗引起,可引起多种代谢紊乱,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是指以动脉粥样硬化(AS)为基础而发生的血管疾病,颈动脉因位置表浅,更易于检测,因此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成为评价全身AS的指标,炎症反应和血管内皮损伤在AS的发生及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2-3]。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是一种炎症酶,能通过水解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磷脂生成溶血磷脂酰胆碱和氧化型游离脂肪酸,损伤血管内皮细胞(VEC)并促进其凋亡[4]。CD147是一种高度糖基化跨膜糖蛋白,可介导炎症细胞浸润,损伤VEC,促进AS形成[5]。目前鲜有研究报道血清Lp-PLA2、CD147水平与T2DM患者CAS发生的关系,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如下,以期为临床防治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提供参考。
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143例T2DM患者(T2DM组),其中男83例,女60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59.27±5.18)岁,BMI 18~26 kg/m2,中位BMI 22 kg/m2,糖尿病病程1~15年,平均病程(7.82±2.54)年。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6]中对T2DM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血液系统疾病;(2)近3个月内有感染;(3)免疫系统疾病;(4)精神疾病。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6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46~71岁,平均年龄(59.32±5.36)岁,BMI 18~26 kg/m2,中位BMI 22.5 kg/m2。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受试者均知情同意。
2.方法
(1)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收集:收集所有受试者的一般资料,收集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糖尿病病程、吸烟史(≥1支/天,持续时间≥6个月)、饮酒史(≥1两/天,持续时间≥6个月)、收缩压、舒张压]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采用贝克曼Cobas c31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C、TG、HDL-C、LDL-C、FPG水平,采用酶联吸附试验测定HbA1c(南京赛泓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货号:CEA190Hu03;规格:48T)水平。
(2)颈动脉超声检查:T2DM患者入院后24 h内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选择飞利浦HD-9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 MHz,患者去枕平卧,将头部偏向一侧,使颈部充分暴露,从颈动脉起始部逐节段探测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动脉分叉,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参照《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7]中定义CIMT≥0.9 mm表示存在CAS。根据CIMT将T2DM患者分为CAS组(42例)和无CAS组(101例)。
(3)血清Lp-PLA2、CD147水平测定:采集患者入院后24 h内和对照组受试者入院后空腹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离心15 min(半径8 cm),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吸附试验测定血清Lp-PLA2及CD147水平。
结 果
1.两组受试者血清Lp-PLA2、CD147水平比较:T2DM组患者血清Lp-PLA2、CD14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受试者血清Lp-PLA2、CD147水平比较M(P25,,P75)]
2.CAS组与无CAS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血清Lp-PLA2、CD147水平比较:CAS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血清FPG、HbA1c、LDL-C、hs-CRP、Lp-PLA2、CD147水平均高于无CAS组,而HDL-C水平低于无CAS组(P<0.05)。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CAS组与无CAS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血清Lp-PLA2、CD147水平比较
3.T2DM患者发生CAS的影响因素:以糖尿病病程≥10年、年龄≥60岁、FPG、HbA1c、HDL-C、LDL-C、Lp-PLA2、CD147为因变量,是否发生CAS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10年、HbA1c、LDL-C、Lp-PLA2、CD147为T2DM患者发生CA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T2DM患者发生CAS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4.血清Lp-PLA2、CD147水平对T2DM患者发生CAS的预测价值:Lp-PLA2联合CD147预测T2DM患者发生CAS的AUC明显大于Lp-PLA2(Z=2.037,P=0.042)、CD147(Z=2.590,P=0.010)单一预测。见表4。
表4 血清Lp-PLA2、CD147水平对T2DM患者发生CAS的预测价值
讨 论
随着近年来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第三大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危害主要来自于其并发症,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全身各组织器官病变,与正常人群相比,T2DM患者AS出现更早、进展更快、范围更大,易累及远端血管,罹患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风险显著提升[8],因此需早期评估,以指导临床防治。血清指标可在CAS形成前发现相关信息,且取样方便,便于大范围开展,有助于识别高危群体,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发生。
PLA2为组织生物膜上的超家族酶系,具有维持细胞膜组织结构和调节细胞膜功能的作用,生理状态下低浓度产物可发挥正常功能,病理状态下过度累及则会引起病理性过程[9]。Lp-PLA2为PLA2家族一员,其表达受炎症因子调节,且AS坏死中心和巨噬细胞内Lp-PLA2呈高表达,提示Lp-PLA2参与了AS形成和斑块破裂阶段[10-11]。近年相关研究结果显示,Lp-PLA2可融合LDL,分解LDL上氧化卵磷脂,产生强烈炎症因子溶血卵磷脂和氧化型游离脂肪酸,损伤VEC,引起泡沫细胞堆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随着斑块体积增加,Lp-PLA2又可诱导巨噬细胞聚集发挥吞噬作用,增加核心区域易损性[12]。本研究结果显示,T2DM患者血清Lp-PLA2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T2DM患者血糖过高可损伤血管壁引起炎症反应,促进巨噬细胞、肝细胞、肥大细胞、淋巴细胞释放Lp-PLA2有关。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高血清Lp-PLA2水平为发生CAS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可能与Lp-PLA2结合血液中LDL沉积动脉管壁,释放氧化非酯化脂肪酸和溶血卵磷脂,损伤血管和促进泡沫细胞堆积有关[13-14]。
CD147又称为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广泛表达于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表面,其转录后修饰主要由N端糖基化决定,CD147可通过与其他同型CD147相互作用诱导多种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在多种疾病发生和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13]。在急性心肌梗死等多种急性血管事件中,患者血液中单核细胞、血小板CD147水平明显提升,可激活血小板和淋巴细胞,增强核因子-κB介导的炎症反应[15]。Yang等[14]使用氧化型LDL刺激细胞后发现CD147水平显著提升,与组织炎症反应发生和AS形成密切相关。动物模型实验结果也证实,CD147小干扰RNA、拮抗肽段、阻断抗体可减少组织炎症反应,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16]。本研究结果显示,T2DM患者血清CD147水平明显升高,其原因可能是CD147转录后修饰主要由N端糖基化决定,T2DM患者糖基化终末产物较多,高度糖基化增加CD147分子量,引起血液中CD147表达明显上调。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血清CD147水平升高为发生CAS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是CD147诱导增强核因子-κB介导的炎症反应,促进血管内皮炎症细胞浸润,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同时CD147还可促进MMPs表达,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迁移,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共同促进AS形成[17]。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血清Lp-PLA2、CD147水平均对T2DM患者CAS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两项联合可提升预测效能,说明联合检测血清Lp-PLA2、CD147水平能更好地指导临床防治CAS。本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10年、HbA1c、LDL-C为T2DM患者CAS发生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可能为糖尿病病程越长和HbA1c越高,反映患者血糖水平控制不佳,血管损伤更严重,因此CAS发生风险增加。LDL-C是组成AS斑块的核心成分,其水平越高更易促进CAS发生发展。
综上所述,T2DM患者血清Lp-PLA2、CD147水平均明显升高,二者均为CAS发生独立影响因素,联合检测血清Lp-PLA2、CD147水平可提升对T2DM患者发生CAS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