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马万里的中医英译探析

2022-02-16岑思园扶应钦蒋基昌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英译译文译者

岑思园,扶应钦,文 娟,蒋基昌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马万里(Giovanni Maciocia,1945-2018),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旅居于英国,20世纪70年代就读于英国东方医学国际学院(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Oriental Medicine)的针灸专业,毕业后在英国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并在国际上多所学校讲授中医课程,开办了英国第一所中医院校——伦敦中医学院[1]。20世纪80年代,马万里曾三次到访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针灸,不久出版了TheFoundationsofChineseMedicine,并分别于2005和2015年再版。此外,他还编译了中医教材TongueDiagnosisinChineseMedicine,ThePracticeofChineseMedicine、ObstetricsandGynecologyinChineseMedicine,DiagnosisinChineseMedicine等,成为多个国家的教科书及考试用书,特别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2]。马万里一直以来秉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念,努力向西方展现精确而清晰的中医知识;在遵从中医基础理论的同时,结合西方的实际情况对中医进行革新,形成“马万里式传播”[3]。

1 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其创始人胡庚申教授在受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适应/选择”学说启发下,将其引入翻译学,成为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基础;然后以生态翻译的现象比类等为手段,对翻译从世界观及方法论的角度作了全新的诠释[4]。生态翻译学以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共同呈现的世界)的联动为理念,为翻译活动赋予生态理性[5]。

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的实质就是以译者为中心,译者进行适应性选择与选择性适应,从而实现对文本多维度转换的过程。翻译方法(三维转化)即是译者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对文本进行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语言维的转化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着重在源语与译入语二者间的语言结构及形式层面的转化;文化维是指译者不仅要进行两种语言间的转化,更需要侧重于源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诠释;交际维表达的是译者在除了对语言与文化的传递之外,更需要注重在交际层面的转化,也就是说译者通过翻译对包括读者在内的社会群体的交际意图进行传递[6]。

2 文本选取

TheFoundationsofChineseMedicine是马万里根据多年的中医实践和教学经验编译而成,书中多处引用《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类经》等中医典籍,他结合自身对中医典籍的深刻理解和当时的语言文化背景非常巧妙地翻译成英文。此外,该书还被翻译成法、德、西语等不同语言,在海外热销[7]。本文主要选取了该书中所引用的《黄帝内经》经典语句以及中医术语对马万里的英译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探析。

3 马万里的英译特色

3.1 注重对模糊语内涵的把握

3.1.1 隐喻中的模糊性 例1: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第一》)

译文:At the Well points Qi flows out,at the Spring points it slips and glides,at the Stream points it pours,at the River points it moves,at the Sea points it enters.[8]

分析:五输穴是十二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古人用自然界水的流动来取象比类描述经气在经脉中的运行状态,从源头开始,水流不断流动汇聚,最后汇合入海,通过井、荥、输、经、合穴的次序,隐喻出经气从最初的细小状态,到不断壮大的过程。马万里在书中对五输穴的翻译分别是井穴(well point)、荥穴(spring point)、输穴(stream point)、经穴(river point)、合穴(sea point)。Well即源泉,spring意为泉水,stream是小溪,river即江河,sea意为大海,他采用了意译,译出了五输穴的隐喻含义,从经气最细小的“源泉”到经气最旺盛的“大海”变化壮大的过程。除了完成了语言维转化,重要的是在文化维上译出了中医传统文化内涵,让读者清晰理解句意,从而实现交际维转化。他在书中是这么解释道:“这些名称并不代表中文名称的直译,但我更喜欢它们而不是直译,在《灵枢》的第一章中,将这些穴位与河流的发展阶段进行类比,也证明了上述名称的使用是合理的”[8],这里他用意译实现了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成功转化。

1989年,马万里对五腧穴的英译出现在他的TheFoundationsofChineseMedicine(第一版)中。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世中联)相继发布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WHOInternationalStandardTerminologiesonTraditionalMedicineintheWestPacificRegion)[9]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StandardChinese-EnglishBasicNomenclatureofChineseMedicine)[10]。其中,WHO和世中联均将五腧穴译成:井穴(well point)、荥穴(brook point)、输穴(stream point)、经穴(river point)以及合穴(sea point),虽然荥穴的英译与马万里的英译有所差异,但是三者英译大致相同。从五腧穴英译的出现时间来看,表明了马万里的英译获得国际组织的认可。

3.1.2 “散、举”一词多义的模糊性 例2: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齐上行,至胸中而散。(《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

译文:The Penetrating Vessel starts at ST-30 Qichong [in this text called its alternative name of Qijie],close to the Kidney channel,it goes up both sides of tile umbilicus to disperse into the chest.[8]

例3: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马万里译:Exuberant Fire [zhuang huo] consumes Qi,Lesser Fire [shao huo] makes Qi strong.Exuberant Fire scatters Qi,Lesser Fire generates Qi.[8]

2.2 Sanger测序验证结果 对PCR产物进行Sanger测序,先证者OCA2基因(NM_000275)存在复合杂合突变:OCA2基因c.406C>T(R136*)杂合复合OCA2基因c.1922C>T(S641L)杂合。其中OCA2基因c.406C>T(R136*)突变位点遗传自父亲,OCA2基因c.1922C>T(S641L)突变位点遗传自母亲,与二代测序技术结果一致(图1)。

朱明译:The strong fire could disperse the qi,but the mild fire could produce the qi.[11]

分析:例2中的“散”为分散之意,马万里用“disperse”表达出原文中冲脉到胸中而散的意思,完成了语言维交际维的转化。例3中的“壮火散气”是亢盛的阳气会耗散人体的元气之意,“散”意为耗散、消耗,与例2的“散”字分散之意截然不同,即同一术语“散”在不同语境下含义不同。显然,马万里理解了“壮火散气”中“散”字的涵义,并未从字面上将“散”字译成分散、分布,而用“consumes”一词译出了亢阳对元气的耗散之意,让读者能正确的理解《内经》原文的内涵,顺利完成了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转化。例3的朱明译文中仅仅将“散”字直译成“disperse”,与“consumes”比较,后者清晰地表达出耗散之意。朱明译文“The strong fire could disperse the qi”回译为壮火能驱散气,在传达原文的本意上有所欠缺,也会让读者感到困惑。相比而言,从对模糊语内涵的英译来看,例3马万里的译文在三维转化上处理得更好,语言上对原文句意表达更准确,清晰传递出文化内涵,利于交际意图的实现。

例4:肾主身之骨髓……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

译文:Kidneys control the bone marrow……if the Kidneys have Heat,the spine will not be straight,the bones will wither,the marrow will decrease.[8]

例5: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译文:Sadness makes the Heart cramped and agitated,this pushes towards the lungs’lobes,the Upper Burner becomes obstructed,Nutritive and Defensive Qi cannot circulate freely,Heat accumulates and dissolves Qi.[8]

分析:例1中“腰脊不举”,指腰脊不能伸直的状态。马万里译文中用“be straight”,意为直立的。译文能够从语言维度上正确地将“举”字内涵英译出来,也便于读者脑中清晰地倒映出腰脊不能直立的状态,顺利地完成了交际维的转化。例2中“肺布叶举”属于两组并列的主谓结构,“举”在此处同“布”的文意接近,有肺叶张大、胀起之意,因而此处“举”可以理解成张开、胀起,马万里用动词“push”译出了肺叶布举的动态的过程,“push”有拟人化的推动的动作,即气的推动使得肺叶张开、胀起,给到读者动态的画面感,顺利完成了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化。

3.2 有效传达中医文化内涵

《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中出现了大量的中医病名、病证名,这些名称的命名蕴含着独特的中医文化内涵,准确地英译出这些中医病症名对有效地传达中医文化内涵至关重要。下文列举了马万里书中的一些病症名的英译,结合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化理论,探析在实现三维转化的基础上中医病名、病证名的英译对中医文化内涵的传达。

3.2.1 四个饮证英译 饮证是指饮邪停聚于腔隙或胃肠,以胸闷脘痞、呕吐清水、咳吐清稀痰诞、肋间饱满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其中按照饮邪停留在身体部位的不同分为痰饮、支饮、悬饮、溢饮。饮邪停留在胃肠被称之为痰饮,停留于胸胁为悬饮,停留于心肺为支饮,饮溢于四肢为溢饮[12]。马万里对饮证的英译为:痰饮“Phlegm-Fluids (or Phlegm-Fluids in stomach and intestines)”;支饮“Phlegm-Fluids above the diaphragm”;悬饮“Phlegm-Fluids in the hypochondrium”;溢饮“Phlegm-Fluids in the limbs”[8]。他采用增译的翻译技巧,以介宾的状语结构对Phlegm-Fluids进行修饰,分别用“In stomach and intestines”“above the diaphragm”“in the hypochondrium”以及“in the limbs”四个介宾结构顺利完成了语言维的转化,同时在文化维上成功区分出了具体内涵,从饮邪停留部位进行区分,使读者轻松地区分开来,从而实现了交际维的转化。WHO术语标准[9]与世中联术语标准[10]中四个饮证的英译均为:痰饮“phlegm-fluid retention”,悬饮“pleural fluid retention”,溢饮“subcutaneous fluid retention”和支饮“thoracic fluid retention”,除痰饮在fluid retention前面加上“phlegm”,悬饮、溢饮和支饮则分别用表示部位的形容词对fluid retention进行修饰,指代不够明确,容易让读者对四个饮证定义混淆。如痰饮的英译,并不能让读者明确饮邪停留在肠胃,因而造成交际维转换意图不明,文化维转化也不够。

3.2.2 淋证病名的英译 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淋沥涩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疾病。淋之名称始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称本病为“淋”“淋閟”。淋者,淋沥不尽,如雨淋而下;閟,通秘,不通之意也。根据病因和症状特点可分为热淋、血淋、石淋、气淋、膏淋、劳淋六证。热淋指小便赤热;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气淋指小腹胀满较明显;血淋为溺血而通;膏淋为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劳淋指遇劳即发[13]。淋证病名的主要英译情况(见表1),其中马万里将淋证英译为Painful-Urination Syndrome,即排尿疼痛综合征,符合淋证的主症特点,突出了对疼痛的描述。对热淋、血淋、石淋、气淋则在前面对应加上了Heat、Blood、Stone、Qi来修饰,膏淋用了形容词Sticky来修饰,表示黏性,符合膏淋的定义,劳淋则采用了形容词Fatigue,表示劳累的,突出劳淋遇劳即发的特点。马万里对几个淋证的英译,在结构语义上比较到位,并准确英译出了几个淋证的内涵,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实现了成功转化。在WHO术语标准中,用西医名称Strangury“疼痛性淋沥”英译“淋”,对热淋、血淋、石淋、气淋、劳淋英译的修饰词同马万里,膏淋用了Unctuous表示油性的。世中联相关标准则采用Stranguria“痛性尿淋沥”英译淋证,石淋选取了Urolithic,意为尿石的,膏淋采用了Chylous“乳糜的”,劳淋选用了Overstrain“过度劳累的”。综合来看,马万里对淋证的英译在文化维的转换上更胜一筹,更能突出中医文化内涵。

表1 淋证病名的主要英译情况

4 结语

马万里作为海外中医英译家,其作品在海外中医图书市场能够占据主流地位,表明马万里的中医英译探析具备研究价值。本文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对马万里的TheFoundationsofChineseMedicine的英译进行分析,探讨得出中医英译者在面对复杂的翻译生态环境时:首先,译者应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合适的英译策略;其次,译者应从语言的维度对中英两种语言体系进行合适转换;再次,译者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正确地传递中英文化内涵才是内核;最后,译者英译的落脚点是能够给读者准确传递出原文本的意图,最后完成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者的适应性转化,从而推动中医药在海外的传播。

猜你喜欢

英译译文译者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