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医“正气”理论探讨变应性鼻炎的治疗

2022-11-27王虹雨齐凤军张阳普吴旻键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邪气变应性正气

王虹雨,齐凤军*,张阳普,吴旻键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1;2.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 新华医院/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北 武汉 430015)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即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致敏原后,由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1],突出的临床表现为鼻痒、鼻塞、打喷嚏、流清涕等,且常反复发作,严重者可伴发哮喘、变应性结膜炎、慢性鼻窦炎等疾病。近年来由于生活环境的逐渐恶化,人们的生活习惯变得越来越不规律,导致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逐年递增。中医认为变应性鼻炎的发生主要责之于正气不足,正气与变应性鼻炎、免疫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故本研究旨在从中医“正气”理论的角度探讨变应性鼻炎的治疗。

1 中医“正气”理论

中医“正气”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最初是一身之气抵抗外感邪气入侵时的称谓,随着后世医家的拓展,现指人体一切正常物质及其功能的总和[2]。正气依赖先天之精、水谷精微及自然界清气化生,并不断充养,在人体不同部位发挥不同功能,因而有元气、宗气、卫气、营气、脏腑经络之气等不同称谓。从功能而言,正气可抵御或清除各种有害因素,对受损组织及时修复,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活动。正气强盛,则脏腑经络功能协调,精气血津液代谢、输布畅达无阻,机体阴阳平衡。“正气”理论强调了正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的至关重要作用,正气无亏虚之时,邪气便无作祟之机[2]。

2 正气与变应性鼻炎

变应性鼻炎属于中医“鼻鼽”范畴,亦有“鼻嚏”“鼻水”之称,中医认为正气不足、外邪侵袭是导致鼻鼽发生的主要原因[3]。正气的强弱决定了邪气会否损害机体,即变应性鼻炎是否发病;亦决定了机体能否快速抗邪外出、恢复正常的功能状态,即本病如何发展、转归,预后如何。

2.1 正虚邪犯

变应性鼻炎的内因为正气亏虚、脏腑虚损,外因为风寒异气侵袭,但外因需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当正气充盛时,机体处于阴平阳秘之稳态,即使有邪气侵犯,正气足以与邪气抗争,阻挡邪气入侵,或者虽邪气已经进入机体,但正气能及时清除邪气,故机体不会发病;当正气不足时,机体处于亏虚状态,卫气防御系统无以抵抗邪气,邪气得以乘虚侵入机体,而正气又无以抑制邪气的致病力,故导致机体发病,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现代医学将变应性鼻炎归因于免疫功能异常,近年来诸多研究对中医学的“正气”与现代医学的“免疫”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两者虽然不能等同,但在功能上具有相通之处[4]。免疫系统通过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安全稳定,类似于正气御邪祛邪、调节自我,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无论是免疫功能异常致病,还是正气亏虚致病,都突出了机体抗病能力的不足,才使病邪有机可乘,从而导致机体组织损伤或者生理功能紊乱,故增强机体才是抗病能力的关键。

2.2 正充形盛

变应性鼻炎虽发病于鼻,但责之于肺、脾、肾亏虚,功能失调。肺气虚寒是变应性鼻炎发病最主要的病因病机,而肺受肾阳温煦,又赖脾胃散精,且肺脾肾三脏共同主导着津液的正常运行输布,所以三脏的功能状态对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3]。临床上变应性鼻炎患者多见肺气亏虚、肺脾两虚,或者肾阳不足,概括而言皆为正气不足,无以推动、调节脏腑发挥正常功能。

变应性鼻炎作为过敏性疾病之一,其发病与体质亦有关联,过敏体质者先天适应能力差,暴露于各自的易致敏环境,便会出现过敏反应[5]。郭晓庆等[6]研究发现,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体质多为特禀质、阳虚质、气虚质,与临床证型具有对应性。体质反映了机体的质量状态,即机体是否易受邪、易受哪种病邪侵袭、得病后又会如何发展,体质可以归属于正气的一个方面,两者皆可说明机体抵抗病邪能力的强弱,区别在于体质是定量分析,而正气是定性分析[7]。所以调理机体的体质特性,从宏观而言就是培补机体的正气。只有正气充盛,机体才能健康少病。

3 中医“正气”理论对变应性鼻炎治疗的指导意义

基于中医“正气”理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核心是让患者“正气存内”。如何做到正气存内,首先就要补益正气。疾病还未发生时,就应开始补正气,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发病之后,更要注重补正气,扶正祛邪,尽快消灭炎症因子,恢复机体正常功能。其次,要维护正气。日常饮食起居、情志活动、虚邪贼风等都会对正气的盛衰造成影响,善于调养防护才能真正做到正气存内。

3.1 未病培正,强身抗邪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相较于得病后的再治疗,提前做好预防性工作,避免疾病的发生更为重要。变应性鼻炎患者多素体亏虚、免疫功能低下、抗病能力不足,对疾病具有易感性,所以在疾病发作之前就应开始预防性的治疗,增强机体正气,调节体质,提升机体御邪驱邪的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或者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一般可提前2~3周开始服用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等健脾益气、温肾助阳的药物以调理和改善气虚、阳虚体质,调节免疫功能。也可以用中医外治法进行治疗,如逆针灸[8]作为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手段,可以激发机体正气,调节阴阳平衡,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常用于疾病的预防,临床上治疗变应性鼻炎常取迎香、印堂、百会、风池等主穴,结合证型加用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肺俞、脾俞、肾俞等穴位[9]。三伏贴疗法基于“天人相应”“冬病夏治”等原理[10],在自然界阳气和人体阳气都最旺盛的时段进行治疗,既能借助自然界的阳气补充体内阳气的不足,增强体质;又使药物更易透过皮肤直达病所,驱散寒邪,且三伏天在五行中属金,对应于肺,故在夏季防治变应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肺系“冬病”效果良好。

3.2 既病扶正,祛邪消炎

中医基于“正气”理论提出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通过改变正邪双方的力量,使正胜邪去,疾病向愈。一味的祛散邪气,会使正气更加亏虚,不仅不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还可能导致外邪伏于体内,或者产生内邪,使得疾病反复发作。导致变应性鼻炎发病的直接原因是风寒异气,但根本原因还是正气亏虚,脏腑虚损,所以“顾护正气”的思想应贯穿治疗的全过程,依据不同阶段、不同病因有所侧重,总体还是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

变应性鼻炎发病包括发作期和缓解期两个阶段。发作期炎症反应重,症状典型,此时应积极驱邪外出,控制炎症,避免正气不断消耗。肺气虚寒者,药用温肺止流丹或者小青龙汤温金散寒、补益肺气;肺经郁热者,治疗应清金泄热、顾护阴精,可选辛夷清肺饮或者清肺脱敏汤配伍沙参、玉竹、芦根等养阴生津之品;痰湿重,可加入半夏、陈皮、瓜蒌等药物;气血瘀滞者,可加用当归、川芎、桂枝等。度过急性期,进入缓解期,则炎症反应已不甚明显,多表现出易感冒、恶风恶寒,常感头昏头重、神疲乏力、纳差或形寒肢冷等肺脾气虚、肺肾阳虚之证,此时当以扶正为重,尽快恢复身体机能。肾为先天之本,封藏元阴元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淸窍均需依靠先后天充养、温煦,故不少医家从脾[11-12]、肾[13-14]论治本病,运用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等加减“培土生金”,或者麻黄附子细辛汤、金匮肾气丸等加减“温阳通窍”,皆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3.3 日常养正,调养防护

正气的盛衰不仅受先天秉赋的影响,还与后天的生活环境、饮食起居、情志活动、形体锻炼等有关。日常注意调养,改善机体状态,是预防发病的重要环节,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变应性鼻炎患者体质特殊,更应重视日常生活中的调养防护。

饮食是人体后天生命活动所需精微物质的重要来源,也是人体赖以生存和维持健康的基本条件,健康饮食是防治疾病的基础,变应性鼻炎患者应多吃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增强免疫力,少吃生冷、油腻以及鱼虾等腥荤之物;不良的情志活动可直接影响气机,伤及脏腑,损伤正气,故应善于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悦;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释放压力,缓解不良情绪,提高心、肺功能,平时可多散步、慢跑,或者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功法以修身养性[15];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顺应天时,避免睡眠不足、过度劳累,防止免疫力降低;另外要注意加强自我保护,避免或减少与花粉、尘螨、动物毛屑等易致敏物接触,出门应勤戴口罩,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刺激,注意防寒保暖,避免虚邪贼风侵袭。

4 结语

人类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有许多致病因素无法避免,但并不是每个人接触到致病原后都会得病,这主要还是取决于人体的正气是否强盛,中医“正气”理论正是阐述了这种观点,强调正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变应性鼻炎患者大多正气不足,或先天体质异常,或脏腑虚损、功能失调,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因而易被病邪损害。基于“正气”理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关键是强盛正气,使患者“正气存内”。不仅在发病之后要及时扶助正气、抗邪外出、消除炎症、恢复功能,还要抓住未病的重要时机,补益正气、调节体质、强壮机体,并注重日常调养。

猜你喜欢

邪气变应性正气
支气管镜下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1例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Fuzi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正气方天祥
藿香正气真的治疗中暑吗
徐丽华运用祛风止咳方治疗变应性咳嗽经验
黄帝内经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下)
黄帝内经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上)
别轻易拔罐刮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