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BE法的城市人行道景观公众审美偏好研究
2022-02-16刘小冬徐昊冯春霞陈琪杰潘晨
刘小冬徐昊冯春霞陈琪杰潘晨
(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园林系,广东 广州 510230;2.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澳门 999078)
城市街道是重要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活力、居民幸福感、健康等多方面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人行道是街道物理空间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行人的专用通道,还影响城市交通疏导、地下空间利用、城市公共设施依托等[1],同时人行道景观质量直接关系到各种功能的发挥,并对城市景观风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公众作为人行道使用者,其审美偏好以及景观影响因素,有助于设计师更好理解人行道景观组成与特点,并为规划设计提供依据。SBE作为景观审美偏好评价方法广泛应用于植物景观、滨水景观、森林景观等[2]。因此,本文采用SBE法,以广州22条(段)人行道景观为研究对象,从公众审美出发结合实地采样照片,依据SBE的评价流程进行美景度评价,分析景观要素对美景度影响并建立预测模型,以期为人行道景观营造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广州市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共计22条(段)人行道作为研究对象,具体道路包括天河南路、宝岗大道南、江海大道中、马场路、海月路、临江大道、京溪街道、海清路、临江大道西、猎德大道、花城大道、天河路、广州大道北。
1.2 评价方法
1.2.1 评价样本采集
在对所有人行道实地调研基础上,选取典型景观段,并在晴朗天气下开展照片样本采集。由于人行道宽窄不一,视线范围可能存在差异性,为了保证照片尽可能还原人行道景观特点,采用重复3次在人行道前进方向,左、右各45°方向分别拍摄照片;并挑3张最能反映该段人行道景观的照片作为样点评价样本。最终,22条(段)人行道共计采集66张照片作为整体评价样本。
1.2.2 评判人员选择
SEB评价通常采用小样本评判者表征公众整体偏好,评判者数量在30~50人[3]。大量研究选取大学学生作为评判人员[2],包含专业类与非专业类。因此,本研究评判者选取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生50人,其中专业组随机选取25名园林专业高年级学生,非专业组在校园内随机选取25名非园林专业高年级学生组成。
1.2.3 评判方法
SBE值是由评判者通过观察评价样本,通常为照片,并在其心理感知和景观要素共同作用下产生[4]。评判照片按照每条(段)人行道3张照片为1组制作幻灯片,每张照片设置播放8s[5],每组间隔20s。评判者在阅读“标准化说明”后,以7分制标准对每条人行道SBE及6个景观要素进行打分。最后分值统计,SBE评分采用标准化处理[6],景观要素评分值采用算术平均值。
1.2.4 景观要素因子提取
采用SD语义分析法,提取人行道景观要素以量化人行道景观。SD语义法的核心是基于人群的视觉感受,并通过词汇语言进行有效描述景观的特征。研究最终选择了6对词语,包括人行道铺装色彩、行道树树冠冠幅、空间开敞度、植物健康状况、人行道路面平坦度、人行道路面整洁度作为人行道景观要素进行表达。
2 结果与分析
2.1 SBE总体评价结果
景观美景度评价时专业组与非专业组评价结果可能存在差异性,为验证评价结果是否具有相对一致性,对专业组、非专业组以及综合组评价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3组相互之间均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其中专业组与综合组相关性最高为0.990,其余分别为0.953、0.986;表明各组对人行道景观美景度感知具有高度一致性。在具体分值上,各组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专业组的SBE标准值出现负值的情况最多,有11个,而非专业组的SBE值负值只有7个;并且专业组的SBE值正值和负值相差较大。总体看,专业组对人行道景观质量的评价更敏感,审美要求普遍高于非专业组人群,评价意见更能反映客观真实的景观质量[2]。
SBE值是一个相对值,其表达了评价者对某一景观的整体偏好程度。通常来讲SBE分值越大,说明评价者对此景观喜爱的程度越高,分值越低,说明评价者对此景观不喜欢的程度越高。综合组评价结果显示,22条(段)人行道景观美景度分值范围在1.517~-1.425,分值>0的样本13个,占59.1%。评分较高人行道景观样本有临江大道两侧、海月路、临江大道西等;如,临江大道两侧道路绿化带较宽,植物种类丰富,乔灌草复层结构生长旺盛,空间开敞视线开阔,人行道铺装色彩鲜艳,且设有专属自行车道,路面平坦、整洁。评分较低人行道景观样本有天河南路、宝业路、广州大道北等;如,天河南路没有行道树缺乏绿带,人行道两边为墙体和栅栏,路宽1.5m左右,整个空间给人感觉压抑,路面不太平坦,行走不便。通过对样本与分值对应分析,公众评价较高的人行道其以乔木为主,种类较丰富,绿带植物生长健康;人行道宽度较宽敞,行道树高度与路面宽度比适宜,铺装颜色鲜艳,人行与自行车道具有明显区分。而评分较低的人行道景观,其人行道宽度较窄,没有可遮荫行道树,植物生长态势较差;人行道路面铺装色彩灰色、单调,路面存在凸起或铺装受损,整体平坦度较差不便于行走。
表1 美景度评价值
2.2 景观要素对SBE评价的影响
以各组SBE评价结果作为因变量,以景观要素评分作为自变量,建立综合组、专业组、非专业组3个线性回归模型,探讨景观要素对SBE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3个模型调整后的R2均较高,景观要素对SBE值具有较高的解释力,其中专业组最高为0.834,非专业组最低为0.795。人行道铺装色彩、植物健康状况、人行道路面平坦度3个指标在综合组、专业组、非专业组均显著相关,且标准化系数为正,表明此3个指标对SBE的评价值具有正面的影响。其中,综合组中人行道铺装色彩在0.001水平显著,植物健康状况、人行道路面平坦度在0.05水平显著;非专业组植物健康状况、人行道路路面平坦度在0.05水平显著,人行道铺装色彩在0.1水平显著。专业组人行道铺装色彩、植物健康状况在0.05水平显著,空间开敞度、人行道路面平坦度在0.1水平显著,表明专业人员除共有3个景观要素关注外,还对空间开敞度较为关注。从回归系数来看,综合组、非专业组中人行道路面平坦度系数最高,分别为0.39、0.491,对SBE评分贡献最大,表明综合组与非专业人员更关注人行道基本功能,即行走的舒适上更为关注;专业组中植物健康状况系数最高,对SBE评分贡献最大,表明专业人员更关注植物生长状态好坏。
表2 景观要素对SBE值的回归模型结果
2.3 建立SBE预测模型
以综合组SBE值作为因变量,以6个景观要素评分作为自变量,建立预测模型。并遵循以下原则:优先剔除偏相关系数较小的因子;充分考虑自变量间独立性;尽量保留确定性高、系数值大的因子;保留适量的预测模型因子[8]。回归分析具体过程如下:釆用向后、向前、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比较,并对自变量进行共线性诊断,建立质量评价模型[9]。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将综合组SBE值和6个景观要素评分进行偏相关分析,分别得到SBE值与6个景观要素评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X3空间开敞度外,其余5个景观要素均与SBE值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因此剔除X3因子,在分别进行向后、向前回归分析,将X2、X6因子剔除;最终保留了3个景观要素,分别是人行道铺装色彩、植物健康状况、人行道路面平坦度。将3个景观要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法。结果显示,R2=0.803,其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人行道路面平坦性、植物健康状况、人行道铺装色彩3个因子不存共线性,且与美景度显著相关(P<0.05。预测模型表达式:
SBE=-1.026+0.234×X1+0.5×X4+0.398×X5
式中,SBE为美景度预测值;X1为人行道铺装色彩;X4植物健康状况;X5人行道路面平坦度。
预测模型系数显示,人行道路面平坦性、植物健康状况、人行道路面铺装色彩与人行道美景度值呈正相关,其中植物健康状况对人行道景观美景度值影响最大为0.5,人行道路面平坦性、人行道铺装色彩的系数分别为0.398和0.234,说明在评价人行道景观的过程中,评价人群比较关注植物的健康状态和人行道路面的平坦,同时人行道铺装色彩也能提高对人行道景观的审美偏好。
3 结论与讨论
SBE评价结果显示,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在评价结果上具有较好一致性,SBE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2条(段)人行道分值范围在1.517~-1.425,分值>0的样本13个,占59.1%,其中临江大道、海月路、临江大道西等分值较高,天河南路、宝业路、广州大道北等分值较低。回归模型显示,6个景观要素中人行道铺装色彩、植物健康状况、人行道路面平坦度3个指标对美景度综合组、专业组、非专业组评价结果均显著相关,但专业组在影响因素及贡献大小上存在一定差异性,专业组植物健康状况贡献最大,而非专业组为人行道路面平整度。逐步回归建立的美景度评价模型,模型R2为0.803,剔除行道树树冠冠幅大小、空间开敞度、人行道路面整洁度3个因子,表达式:
SBE=-1.026+0.234×X1(人行道铺装色彩)+0.5×X4(植物健康状况)+0.398×X5(人行道路面平坦度)
通过对人行道景观公众审美偏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对今后人行道景观营造提出如下建议:人行道铺装注重色彩的丰富度,可以采用暖色调铺装,给行人明亮舒服的感受;人行道设计要注重行人的行走舒适度,铺装地面坡度宜平坦不宜过大,铺装结构设计牢固,以免发生破损影响行者;注重人与非机动车分流,设置明显自行车道,如利用绿化带或者不同的铺装颜色或样式来区分;人行道植物树冠冠幅应该有所控制,如5~6m为宜,植物选择抗性强种类,注重植物养护管理,保持良好的生长状况,同时植物绿化带可以是乔木式或乔灌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