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研究生在学术梯队中的适应性发展

2022-02-16臧伟伟

关键词:梯队导师学术

臧伟伟 谢 悦

(1. 北京科技大学 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北京 100083;2. 北京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91)

学术梯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学术梯队中的科研和学习是研究生生涯的重要部分。近年来,研究生与导师的冲突事件通过媒体的传播和发酵屡屡进入大众视野,给研究生和导师以及准备进入研究生和导师角色的个体带来疑虑和压力。2020年7月,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如何使研究生和导师双方更多地理解彼此的角色和行为,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促进学术梯队的合作以及研究生自身的发展,进而提升我国的科研水平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需要更直观的对于研究生和导师双方关系的梳理和呈现。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作为高校科研团队的重要形式之一,学术梯队是一种既从事教学又从事研究工作的队伍,是高等学校中教师队伍的一种存在形式,一般由一位或几位学术权威人员带领,下面再配备一些学术骨干和一般学术人员,大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共同致力于同一学术领域的研究,同时还肩负着培养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任务。有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学术梯队存在缺乏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学术梯队结构不合理和学术氛围不浓的问题,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术梯队建设的研究表明,研究方向过于分散、团队凝聚力不强、科研成绩不理想、学术资源使用效益不佳是阻碍梯队良性发展的主要问题。专门针对学术梯队的研究较少,而科研团队的相关研究对学术梯队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发现,许多科研团队都存在一个突出的共性问题−不似、整体质量不高,仅仅是一个形式上的团队,多数团队成员还是“以我为主、单兵作战”,团队整体的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很多研究者对高校科研团队中团队成员内部行为进行研究,发现领导风格、成员匹配、成员心理契约、成员权责分配、领导−成员关系等因素对团队绩效有重要影响。有研究者提出,高校科研团队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将团队的发展与不同成员的研究兴趣和个性化需求合理结合。这些研究多采用静态的分析视角,把团队看作无生命的组织,剖析其各部分及其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学术梯队以及科研团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这些成果主要涵盖教育学和管理学领域,围绕团队的某一个或几个特质或现象开展研究并提出应对方法,多关注团队内某个角色的影响或者关注团队外部资源的供给。借鉴生态学理论,特别是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对高校学术梯队进行的研究较少,而采用生态系统理论对高校学术梯队进行的研究更重视高校学术梯队的外部生态环境,对梯队内部的生态系统鲜有考察。另外,研究者指出,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借鉴生态哲学理论,特别是生态系统理论,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索高校学术梯队内部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个部分的相互作用,并由此提出学术梯队中研究生的适应性发展途径。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维度,各物种间以及生物与生态环境间通过物质与能量流动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作为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基本功能单位,生态系统成为了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一些组织研究借鉴生态系统思想探索组织在与环境相互协调的过程中,谋求自身生存的规律和现象。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是人类发展相关领域中被使用最广泛的生态学理论之一,它认为个体处于一系列相嵌套和交互影响的系统环境结构中,而环境则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影响个体发展。布伦纳认为,任何处于发展状态中的个体,必然要受到连贯性环境要素的影响。个体与周围要素组建成发展系统,并互为干预、互相影响。李耘涛等借鉴生态系统理论,从剖析高校科研型团队学术生态系统内涵与要素入手,分别针对高校科研型团队学术生态系统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宏观环境中的各个要素提出相应处理机制,以推动高校科研型团队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本研究以北京某211工科院校的某工科学术梯队为研究对象,该梯队由40余人组成,包含6位导师、10名博士生、20余名硕士生。该梯队在校内外评价较高,多次获得校内荣誉,梯队成员所获学术成果和校内外荣誉也名列前茅。分别选取该梯队中的7名在读硕士研究生、5名在读博士研究生进行深度访谈,其中男生6人,女生6人,平均年龄27岁;对该梯队中的所有导师成员共6人进行深度访谈,其中男导师3人,女导师3人,平均年龄37.5岁。收集梯队成员在梯队中细微的情绪体验和认知过程资料,使用类属分析和扎根理论的方法探索梯队成员在梯队中的科研和生活状况以及成员对该状况的体验、理解及应对。

二、研究生成员在梯队生态系统中的适应性发展:融入与合作

访谈发现,梯队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需要各部分相互作用的平衡,研究生成员作为梯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梯队中的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研究生成员一方面从其他部分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直接支持、资源和环境,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发展为其他部分的发展创造资源和环境。如果研究生成员对梯队生态系统予取予求,而不为梯队生态系统的发展付出,梯队生态系统就可能会因此遭受破坏,其能够为系统中各部分所提供的支持也将缩减。如果研究生成员为梯队生态系统付出过多,导致自身发展受阻,良好的生态系统也会着力修复研究生的损失,以维持系统中各部分的平衡,进而维持系统的持续发展。研究生成员在梯队生态系统中的发展途径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生成员在梯队生态系统中的发展途径

(一) 融入梯队生态系统

研究生成员希望在梯队生态系统中获得发展,需要融入梯队生态系统。融入梯队生态系统要求研究生在情感和认知层面感受并认为自己与所处梯队生态系统有密切关联。融入梯队生态系统的情感体验与被接纳、被支持、被理解、被认可等积极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研究生成员理解“融入”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帮助研究生进一步学习和领悟“融入”的方法。研究发现,与其他成员日常交流、与某个成员建立积极关系、承担梯队赋予的使命、探索梯队中自己的位置和认同梯队运行的理念是研究生成员融入梯队生态系统的五种有效途径。

1. 与梯队成员的日常交流

很多被访研究生成员表达了自己与梯队中其他成员亲密的感受,这种亲密的感受常常并非来源于特别的身份关系或者发生的某些事件,而是“每天呆在一个实验室”“每天一起吃饭、做实验”带来的亲密感。这些亲密的感觉使梯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和支持变得容易而轻松,比如在学生之间“简单的就随便谁在实验室都可以帮忙。但是有一些操作那种合成什么的,还是也可能是感觉他们(直系师弟师妹)比较熟,他们比较会,然后我感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方向一样,平时聊的多特别熟了之后什么都好说”。由于年轻导师们的办公室就在研究生办公室的对面,“经常在走廊上看到,就知道他在不在,有事就去(找老师)问”。特别是,该梯队在校外的实验基地离学校很远,需要在实验基地进行研究的研究生需要长期吃住在基地,共同分享和应对相对简陋和封闭的基地实验环境和生活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研究生成员建立亲密的关系。“大家都在这(基地),有什么事情就一起吃饭喝酒的时候说一说”。

2. 与梯队某个成员建立积极关系

一些被访研究生成员提及自己遇到研究或者生活上的困难时梯队中其他成员给予自己的支持和帮助,“比如说元旦的时候,仪器又坏了,然后等人来修理等到9点,然后他(导师)也是会安慰你,他会说没关系,反正我现在也在工作,元旦的时候我也在忙,没事一起忙,然后让我不要急,慢慢修,感觉挺亲切的”。除了现实中建立的联结,研究生与梯队其他成员的心理联结也能有效地促进研究生与梯队的融合,例如欣赏、认同,进而模仿、学习其他成员与成员之间互动的方式。“师兄师姐跟我说他们也是这样做的(和导师联系),我就想通了”“指导我们也是义务性的,对他们(导师)自己也没什么用,但他们还是很认真帮我们”。

3. 承担梯队赋予的使命

被访梯队规模较大,在梯队中博士生指导和帮助硕士生、高年级研究生指导和帮助低年级研究生、男生承担更多体力劳动等成为大家默默遵守的文化。“刚好你不是特别忙,就愿意出差。你觉得其实不那么想出差,但是觉得好像盛情难却。感觉老师们说的其实也对,出去锻炼的话,后边找工作(有帮助)……有的时候不太想,但是组里边的学我们这个专业可能男生就一半,甚至一半偏少一点”。在校外实验基地,研究生们常常难以与导师团队直接接触,团队中低年级研究生对于高年级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对于博士研究生的隐性期待增加,希望高年级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在研究和生活的一些方面为自己提供类似导师团队提供的支持和帮助,而高年级研究生或者博士生也常常领会到了来自导师团队和低年级研究生或者硕士研究生的期待,有意或者无意地肩负了更多责任。

4. 探索梯队中自己的位置

在梯队中对自己位置的把握有利于研究生成员对梯队有归属感。在梯队中探索自己的位置往往是探索自己和梯队中其他成员的关系。“因为(工程项目)只靠我一个人肯定不行,主要靠我们这几个人,因为他们比我年龄差好几岁,然后他们可能有时候他也不太理解(老师的安排),心里边可能那种不平衡比我要大,所以说我就一方面要想尽办法给他们疏导关系,(师兄师弟之间)要相对更融洽一点”。

5. 认同梯队运行的理念

研究发现,认同梯队运行的理念会引导研究生成员主动做出适应性的选择,避免在与梯队生态系统其他部分的冲突中产生内耗。“你看在学校的同学,他们可能每周六可以休息一天,或者是周六周日都可以休息,但是我就要利用周六周日这段时间来做自己的实验,然后写自己的文章。可能会让自己累一点,但是还是可以多学到一点东西。国家也一直在倡导产学研(结合),一直搞实验室研究,研究出来东西不(一定)能工业化。其实,如果你自己研究的课题,或者是研究做的材料能够实现工业化量产,是每个老师的梦想,我感觉”。

(二) 与梯队生态系统的其他部分合作

融入梯队生态系统,把个人的发展放在梯队生态系统中考量是研究生成员在梯队生态系统中发展的基础。关注梯队生态系统中的其他部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其他部分谋求合作共赢,体现了研究生成员在梯队生态系统中发展的智慧和力量。

研究发现,觉察和尊重自身和其他成员的个性化需求、适度拓展自我选择的空间及兼顾个人的发展与导师、梯队的发展是研究生成员与梯队生态系统的其他部分合作的三条有效途径。

1. 觉察和尊重自身和其他成员的个性化需求

梯队中每名成员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其自身的偏好和需求。一方面,觉察自己的偏好和需求,可以帮助自己明确并实践自己的选择,及时接纳和调节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也可以帮助自己理解与其他成员相处的偏好和体验,“因为之前入课题组的时候,对其他同学的感情也很淡,我(开组会)老是会围绕着自己的事情展开,然后老师说你也要考虑一下别人,虽然大家都不说,但是在这个社会上并不是只有你自己”“因为我很直白,但是现在说话尽量地柔软一些,不要攻击性过强。我可能觉得攻击性没那么大,但是在别人那里就觉得你确实是伤害到人家了,现在的话我会尽量地柔软一些”。另一方面,觉察梯队中其他成员的偏好和需求,可以帮助师师、师生、生生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情绪,在此基础上更和谐地推进合作,“但是后来有师兄师姐跟我说,老师觉得你这个性需要改一改,所以他会故意(晒着你)这样。然后应该也是后来就慢慢接受了,有什么问题也是自己尝试着先去解决,而不是有问题先去找老师们”。

2. 适度拓展自我选择的空间

梯队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在很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弹性选择空间。梯队生态系统的内外部资源和环境越丰富,梯队生态系统各部分的协调和支持越完善,成员的选择空间越大。在不损害梯队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拓展自我选择的空间,做出更加符合自身需求和偏好的选择,对研究生成员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他会给你充分的自主权……他给我定课题之前,他会问说你对你未来的研究有什么想法,然后我就给他说了,然后他就说你按照你的想法做,另外他说不管你喜欢做哪方面的研究,他就比较支持”。

3. 兼顾个人的发展与导师、梯队的发展

作为梯队生态系统中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成员的发展与导师成员的发展和学术梯队的发展是一致的,然而这种“一致”建立在长期发展的视角下。事实上,研究生成员的短期发展可能与梯队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产生冲突,同时也可能与导师成员的发展和学术梯队的发展产生冲突:研究生成员短期的个人时间安排、个人发展目标、个人的兴趣偏好、个人的科研资源需求和科研成果需求都可能与导师成员和学术梯队短期的发展冲突。研究发现,更弹性的科研安排、更丰富的科研主题及更公平合理地分配科研资源和科研成果可以有效减少成员间和成员与梯队之间的利益冲突。“之前主要是因为我们组的学生,他们没有什么工程经验,所以说这一块只能由我来做。现在的话有新师弟过来,有过工作经验的,他可以替我分担好多”。

三、研究生的发展是在梯队生态系统中的发展

开展科研和培养人才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然而在当前的发展环境中,学术梯队的长期科研任务需要资金、人员等因素持续稳定的投入,这与研究生培养的固定期限、研究生毕业的固定要求和研究生的传统“学生”角色存在较大冲突。自然生态系统的迭代更新和学术梯队人员的变动有相似之处。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各部分和学术梯队中的各种角色都有着复杂的相互交织的角色和需求,仿照自然生态系统构建一个学术梯队的生态系统,借此理解学术梯队中不同的角色和需求有益于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研究生的发展,可以帮助研究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角色,并按照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探索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合理途径。

生态哲学不是以物质或自然界为本体,也不是以人为本体,而是以“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本体。学术梯队的人员构成包括导师成员和研究生成员,“导师成员−研究生成员−学术梯队”生态系统(以下简称“梯队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是导师成员和研究生成员的单纯组合,梯队生态系统有自身的价值和目标,独立于导师成员和研究生成员。

(一) 梯队生态系统以学术梯队持续发展为目标

生态哲学认为,整体比部分更重要,部分的性质由整体的动力学决定,整体是首要的,部分是次要的。部分依赖于整体,它只是在整体中才获得存在,离开整体就失去其意义。事物作为整体,它是自然创造性的综合过程,作为创造成果的整体,又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和进化的。梯队生态系统作为整体以其自身的持续发展为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导师成员、研究生成员和学术梯队的共同努力。导师成员、研究生成员和学术梯队虽然也有其各自发展的目标,但作为整体中的部分,其各自发展的目标如果背离甚至损害梯队生态系统实现其目标,梯队生态系统一定会对其调节甚至惩罚,如果梯队生态系统的调节甚至惩罚无效,梯队生态系统就可能损坏或者崩溃,而作为部分的导师成员、研究生成员和学术梯队也无法保全自己。即便不背离梯队生态系统实现其目标,导师成员、研究生成员和学术梯队三个部分各自的目标也无法保持完全一致。三个部分实现其各自的目标发生矛盾时,梯队生态系统以最有利于自身目标实现的方式做出调节。

(二) 梯队生态系统内部作用模型的构建

生态哲学认为,世界各种事物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导师成员和研究生成员都很难独自一人、不依赖梯队中任何其他成员或梯队提供的资源环境完成自己的发展目标,而离开了导师成员和研究生成员,学术梯队则有名无实。

梯队生态系统目标的达成,即梯队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需要导师成员、研究生成员和学术梯队的共同努力。整理访谈资料发现,导师成员和研究生成员各自需要付出必要科研劳动、非必要科研劳动、事务性劳动和关系维护,而学术梯队需要付出梯队内外部的资源和环境(详见表2)。对于研究生来说,必要的科研劳动是指研究生为了达到学校所规定的毕业标准、获得学位必须付出的科研劳动;非必要的科研劳动是指研究生为了自身发展自行承担或者履行导师交付的科研任务所进行的科研劳动,事务性劳动是指研究生为了团队的持续发展所做的与科研关联不大的劳动,如采买实验用品、整理财务报表、筹备会议等;关系维护对研究生来说也十分重要,主要是研究生根据自身需要通过日常交往、互相支持等与团队其他成员维持友善关系。对于导师来说,必要的科研劳动是指完成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尽力指导研究生达到学校所规定的毕业标准所进行的科研指导劳动;非必要的科研劳动是指导师为了谋求自身的科研发展,主动承担的科研工作及科研指导工作,导师的非必要科研劳动常常也需要研究生的非必要科研劳动予以配合;事务性劳动是指导师为了团队的持续发展所做的与科研关联不大的劳动,如与企业商谈合作、承办会议、申请经费等;关系维护对于导师来说主要是在日常交往和科研指导中向研究生传递善意。

表2 梯队生态系统各部分的付出

区分导师成员和研究生成员付出的必要科研劳动和非必要科研劳动对梯队成员的公平感受有重要意义。但无论对于导师成员还是对于研究生成员,必要科研劳动和非必要科研劳动的界限都并不明确。目前来看,导师成员和研究生成员对于自身和对方的必要科研劳动和非必要科研劳动都有权进行界定,而导师成员和研究生成员所界定的彼此的必要科研劳动和非必要科研劳动可能不一致,比如导师成员眼中的必要劳动在研究生成员看来并非必要,而研究生成员眼中的非必要科研劳动在导师成员看来很必要。

当导师成员、研究生成员付出必要科研劳动、非必要科研劳动、事务性劳动和关系维护时,导师成员、研究生成员和学术梯队都将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获得收益。导师成员的必要科研劳动为研究生成员的学习科研提供指导,而研究生成员的必要科研劳动不一定为导师带来收益。导师成员和研究生成员的非必要科研劳动促进其个人的发展,往往并不直接有益于其他成员,但为学术梯队内外部资源、环境的积累做出贡献。当导师成员的非必要科研劳动与研究生成员的非必要科研劳动直接相关时,可能会直接有益于其他成员。事务性劳动对导师成员和研究生成员完成任务和个人发展有所助益,并为学术梯队内外部营造支持性的环境做出贡献,其他成员可能因此受益。无论导师成员还是研究生成员主动进行关系维护时,其自身获得支持性关系是最直接和重要的收益,并为学术梯队内外部营造支持性的环境做出贡献,其他成员可能因此受益。无论是导师成员还是研究生成员的必要科研劳动、非必要科研劳动、事务性劳动和关系维护的付出,都会促进学术梯队内外部的资源、环境的积累,而梯队则持续不断地为导师成员和研究生成员的必要科研劳动、非必要科研劳动、事务性劳动和关系维护提供内外部的资源、环境。

梯队生态系统各部分不断的相互作用维持着梯队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梯队生态系统的各部分为梯队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也从梯队生态系统中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和支持(详见图1)。梯队生态系统中各部分的相互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各部分的付出和收益也会增加、减少甚至有所损失,损失的积累最终也会破坏梯队生态系统,甚至造成梯队生态系统的毁灭。和“人−社会−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梯队生态系统也具备自我修复的能力,但梯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内进行。此外,梯队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惠及系统中的每一个成员,不仅包括当前的成员,也包括过去的成员,甚至包括还未正式加入的成员。成员的获益与系统分配资源和利益的模式、系统所处的发展阶段、成员自身的付出、成员加入系统时间的长短等均有关联。也就是说,当前系统成员所享有的资源和利益可能是过去成员的付出所带来的,而当前系统成员的付出所带来的收益可能被未来系统的成员所享有。

图1 梯队生态系统各部分付出−收益关系图

四、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科研团队成员进行深度访谈的方法,细致梳理了研究生自身的适应性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学术梯队系统的内部发展模型。这一模型启发研究生在适应梯队系统时,需要有系统和发展的视角,以融入和合作的方式积极使用学术梯队的资源,同时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付出对学术梯队的现在以及未来发展的贡献和作用,从而享受资源并能建构资源,和学术梯队共同发展和成长。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研究对象可能无法扩展到其他学科、其他形式、其他水平和其他地区的学术梯队。为方便分析,本研究将学术梯队中的成员划分为两类,即导师成员和研究生成员。事实上,导师成员和研究生成员中都存在异质性的问题,在导师成员中,梯队领导者和普通导师、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教授和副教授的角色有所差异;在研究生成员中,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直博研究生、本科就读于本校的研究生和外校考入的研究生、曾经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和未曾有过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已婚研究生和未婚研究生等不同角色的体验和认知也会有所差异。面向其他学科、其他形式、其他水平和其他地区的学术梯队的研究,对于学术梯队中角色进一步细化的研究及采用更丰富的研究方法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展开。

猜你喜欢

梯队导师学术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装配式建筑区域发展政策评析
海上阅兵亮点众多,精彩纷呈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探索青年员工从“雏鹰”到“雄鹰”的成才之路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