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问题与路径:新时代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论析
2022-02-16李勇威
李勇威
(北京科技大学 学生工作部(处),北京 100083)
“课程思政”的概念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得以明确之后,逐步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课程思政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各方面,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对研究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研究生教育工作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当前,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研究生,需要在扎实推进研究生专业基础教育的基础上,统筹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与课程思政相关的示范课程、示范团队及示范中心建设,学界关于课程思政的讨论也随之增多。当前对课程思政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某一门课程的思政融合研究,集中在对本科生课程思政的研究,而对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有待深入、投入有待增加、问题有待解决。课程思政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层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有益补充,如果能做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能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专业课教育之间“两张皮”的现象,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智育”引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引领的同频共振。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大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更好地满足研究生的成长需求和发展期待,合力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研究生,因地制宜开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也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时代之问的旨归所在。
现阶段我国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方面,各地各高校在实践层面均做出了分层次、体系化的探索建设;在理论方面,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也在逐年增多。通过在中国知网以“研究生”“课程思政”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对于“课程思政”研究内容较多,但是针对“研究生课程思政”进行研究和阐述的文章却比较少。从2017年到目前仅有173篇,其中大多数是关于某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探索。因此,关于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亟需进一步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手段或者教学方法的改变,而是一种广义的课程观,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生课程思政以研究生德育为目标、以研究生课程为载体,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发挥研究生各类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形成包含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分层次、体系化的研究生德育体系和模式。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阶段的课程思政不容忽视且不能削弱,必须加强。
二、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机理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是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强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之思、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之举、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实然之为。
(一)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之思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安身立命之本,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价值遵循,其效果实现也是检验学校最终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的衡量准绳。课程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的主要手段和主要方式,承载着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课程有着专门的规定。依托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和研究生导师同步发力,在课程讲授中将价值引领、知识讲授和综合素质培养融为一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题中应有之义。立足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育人维度,在研究生的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抓住教师队伍培训、课程建设改革、课堂教学效果等关键环节,引导和要求不同高校、各类课程都能在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发力。一方面,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融合有助于全面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落地生根、蓬勃发展;另一方面,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开展不仅帮助研究生提升专业素养;同时能从思想上引领研究生的理想信念,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研究生,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后备力量。因此,开展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之思。
(二) 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之举
(三) 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实然之为
“大思政”育人体系包含多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育人元素,在具体呈现方面表现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单一主体主导向多主体参与转变,由单一形式讲授向多种手段呈现转变,由单一场景实现向多场域运作转变,由单一层面的影响向多层面的影响转变。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各门科目专业课教师的积极参与,采取各种方式将思想价值引领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努力在课堂授课与课下交流中为研究生解答知识上的难题和思想上的困惑。新时期,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下的课程思政为研究生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打开了我国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新篇章。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也是所有专业课教师的职责。专业课老师与研究生联系较为密切,对研究生的影响不仅涉及专业知识方面,老师的日常言行以及思想认识对研究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研究生主要精力集中在个人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提升上,尤其是理工科的研究生,专业课数量多且学时紧,学生的时间更多用在日常专业课学习和实验操作上。由于理工科学科属性和人文社科类有较大差异,在教学内容方面,理工科学科属性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实操能力,自然科学属性强,比如部分学科和工程领域结合度较高,教师往往更注重科研的结果导向而忽视育人过程培养,没有充分考虑到对学生思想价值的引领,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没有探索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进而导致研究生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价值塑造。因此,加强和重视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研究生。
三、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界定
为准确了解当前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通过针对学会在全国8个片区的调研,发现部分985、211、双一流高校近年已经率先在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强调在专业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目前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基本可以概括为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上而下”统筹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建设,如部分高校由本校研究生院等职能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工作方案,遴选相关院系作为试点单位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建设工作。另一种是“自下而上”开展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如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在课程建设方面已经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建设体系和模式。但在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专业课教学中研究生思想价值引领作用发挥,对此需要介入分析并提供解决之道。
(一) 理工类研究生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难度较大
当前,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正在各地各高校范围内有序开展,具体而言,本科生的课程思政建设由教务处牵头,研究生的课程建设由研究生院牵头实施。部分学校启动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课程涵盖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与公共选修课,教学内容涉及文学、经济、管理、法学、高等教育、工学、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但学科属性不同,在其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也就是学科特色与差异导致不同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难易度有差别,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而我们具体的调研情况也验证了这一论断。横向而言,人文社科类学科由于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联系更为紧密与直接。而且就学科方面来说,学科内容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包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与实验研究为主的理科、应用研究为主的工科相比较而言,人文社科类的专业课从知识传导方面来说更为容易融入思政元素。此外,人文社科类研究生也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理解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人文社科类的教师也更能巧妙地、润物无声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实践中。纵向而言,从同一学科的不同培养阶段来说,不同于本科阶段的以概论教学为主的学科基础知识传授,研究生阶段的专业课程教学更侧重理论性和前沿性,在教学的广度和理论的深度上有较大的拓展。但理工科研究生教育主要是通过科研学习来进行某一项专业学术研究,处于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也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用在科研学习上,导致在研究生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难度增加。因此,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的融入到专、精、深的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尤其是理工科的专业教学中,真正实现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丰富思想价值引领元素,还有较大的探索空间。
(二) 研究生教师发掘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深度有待加强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专业课教师的积极作为,需要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加强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但当前研究生教师在发掘课程中思政元素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加强。一方面,部分研究生导师未能正确理解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目标,部分研究生导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不足。如何有效激发研究生导师特别是理、工、医科类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需要有一个配套与积累的过程。目前,有部分课程存在思政元素融入牵强和生拉硬套现象。另一个方面,对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度不够。对于研究生而言,能够在学科领域顶尖专家学者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学习与科研训练,切身感受到研究生导师的渊博学识、严谨学风、家国情怀与人格魅力,对激发其学习与科研热情,培养科学精神与拼搏精神,具有重要的激励与推动作用。但是,也正是由于专家学者科研任务繁重,对研究生的指导更多停留在专业知识的答疑解惑中,较少考虑到对研究生进行思想价值的引领,是目前各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
(三) 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待更新
“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对于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而言,教学是过河,方法是桥梁,要提高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建设进程,方法对头是关键。目前,个别高校的课程教学团队在有效结合学科特色、充分发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基础上,撰写出体现课程思政改革思路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案等教学文件,明确了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但由于教学方式方法的原因,容易出现专业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问题,也就是在专业课中生搬硬套加入思政元素,让学生有种突兀和一时难以适应的感觉,由此可能造成学生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本科生的课程思政和研究生的课程思政开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中最大的区别,来自于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由于研究生在专业课上更为注重专业素养的提升,刻苦努力学习不断扎实科研能力,如果在专业课中突兀地加入思政元素可能影响学生集中精力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影响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部分导师非对话式的教学方式方法容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导自演的现象,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进而影响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
(四) 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考核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培养能担当、乐担当的时代新人是评价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标准。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不是喊喊口号、走走过场,而是高度重视专业课教师是否真正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授课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两个方面,有效的评价和监督可以考察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性及其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从而促进课程思政体系的完善。目前各个高校的网上课程评价平台如研究生课程教学评教与教学评估中,还没有及时将课程思政的相关考核纳入指标评价体系,对于在专业课程中较灵活自由地融入思政元素,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在学习上关心学生的优秀专业课老师没有及时评选出来并进行相应表扬和奖励,导致对研究生课程思政的评价不够全面和深刻。此外,我国高校目前对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和促进首先体现在政策引导和经费支持,直接出台文件和予以相关课题立项是通常进行教育政策引导的最有效手段,而学校在对教师、学院的考核以及年终工作量的计算中,均还没有建立相应的鼓励措施,对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优秀成果也缺乏奖励,进而影响研究生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实现
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时代所需、专业所求和人才所备。而针对研究生群体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要求。通过分析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目前面临的问题,从而找到制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和发展的因素,为加强和改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可行路径,从而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具体从高校、学科、课程和导师四个层面探索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课程之中的现实路径,让课程发挥引导人、塑造人和培养人的价值引导功能,让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入行,达到“课程育人”实效。
(一) 高校层面:深入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加速落地见效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教书育人是高校的主要任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高校积极作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见效。一要学深悟透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精准对标三部委《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相关要求,将上级的政策指导和文件精神转化为高校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具体举措,加快推动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对于研究生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二要紧密围绕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特别是围绕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研究生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三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律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 学科层面:制定完善不同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的任务清单
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特有的学科属性,每个学科需要根据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意见以及自身的学科属性,制定出适合本学科研究生学习领会的课程思政任务清单。一是要完善学科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系统梳理各门专业课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深挖课程背后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把思政元素纳入到专业课教材讲义和教学大纲中来,作为必要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二是要严格遵循学科属性和学生特点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文理科有天然的学科属性差异,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更加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技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相结合的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准确把握这些学科属性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在各个学科的专业课程中采取研究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使研究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更具有较强的综合素养。
(三) 课程层面:有效发掘研究生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思政课能不能真正成为“关键课程”与“不可替代”的课程,归根到底要看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有效,是否能启迪学生思维,是否为学生真心喜爱。目前,思政课可以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但思政课在研究生的课程中占比有限,这一现状影响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成效,而研究生专业课程伴随着整个研究生学习生涯,有效发掘研究生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关乎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关乎新时代研究生培养的政治底色。一方面,要紧紧抓住教学科研主渠道,深挖各类研究生专业课当中的思政育人元素。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不仅应遵循一般课程设计原则,更应该适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原则。根据研究生课程思政的目标和内容,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促进各类研究生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另一方面,要紧密围绕培养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这个关键点,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目前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研究生专业全面推进,广大研究生导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意识、能力和实践全面提升,协同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正在逐步改进,研究生课程思政的课程建设在实践环节正在逐步完善。
(四) 导师层面:全力发挥研究生导师第一责任人的价值引领作用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立德树人是导师的首要职责。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导师要把培养人放到科研教学工作的第一位,既要做研究生学术成长的训导人,也要做研究生人生发展的领路人。落实好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是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在研究生培养中切实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帮助研究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要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持续深入树典型、立标杆、推经验,形成规模、形成范式、形成体系,大力推广研究生导师团队、梯队、实验室等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形成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升课程教学思政化、学术指导思政化、第二课堂思政化,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生动局面。三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以德育德,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力争在教育思想、内容、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广泛应用于教学科研过程,加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效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结语
新时代研究生作为各学科领域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要保证他们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崇高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实现国家强大、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面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大时代命题,真正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高校根本任务,需要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中始终紧密围绕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中心环节,聚焦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落地生根,达到润物无声,学生日用而不知的地步,方能发挥好每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
实践既是认识的来源,也是理论的基础和目的,更是教育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具体到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建设实践中,就是要求在课程思政探索中拓展课程思政话语的实践场域,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遵循“为谁培养人”的目标原则、“角色认知”的适当原则、“协调控制”的过程原则、“同向同行”的协同原则,满足研究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在实践锻炼中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勇于担当的新时代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