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武术文化教育缺失的场域理论解析

2022-02-16吴先武鄢胜祥

当代体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场域竞技

吴先武 鄢胜祥

学校武术文化教育的缺失是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学校存在武术文化教育内容载体缺失、文化教育方式异化、文化教育考评制度缺乏等的武术文化教育缺失。为了实现传统文化兴国,加强我国学校武术文化教育,运用场域理论,探讨了文化教育资本的缺失、重视西方文化轻视中国传统文化习惯和重视竞技轻视文化习惯的场域原因等。

2017年底,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了实现传统文化兴国,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策要求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的始终。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现代学校武术教育自诞生开始,西学东渐,造成武术教育的异化,产生了文化教育的缺失。本人运用法国社会文化学家布迪厄场域理论,探讨我国学校武术文化教育缺失的表征、原因和对策,为我国其他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参考。

1 布迪厄场域理论

布迪厄构建了【(惯习)(资本)】+场域=实践社会行动理论。场域是各种位置(地位)之间的客观关系所交织的相关网络或构型,拥有自己独立运行的规则和实践的逻辑。场域中的各个位置内含相应的资本或某种权利,是场域行动者斗争的焦点,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构成了场域结构上行动者的对应、支配和屈从关系等相关关系。资本是进入特定场域的条件,是场域结构变化的原始动力,是竞争的手段和目标。行动者只有获得资本,才能在场域中占据一定的位置,行动者拥有的资本,决定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资本决定特定场域运行的游戏规则和运行逻辑,决定各个行动者实践的逻辑。惯习是行动者感知、思维与行动既具有开放性又有一定稳定性的性情倾向系统。惯习具有自身的实践逻辑,通过场域形塑惯习内涵,通过参与场域构建外显。

2 我国学校武术文化教育缺失的表征

2.1 武术文化教育载体内容的缺失

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内容采用体育化的武术,舍弃了蕴含传统文化载体的技击技术。我国各个传统武术拳种特有的攻防技击技术及其组合反映各个传统武术拳种特定的文化本质特征,蕴涵特色分明的民族文化、人生哲理和世界辩证法。新中国成立初,武术被认为封建旧文化,武术“技击论”被国家批判,国家效仿苏联和西方,去技击,武术被改造成符合西方竞技体育价值的竞技套路武术;改革开放后,为了恢复技击,对各个传统武术拳种技击进行标准化的改造,抛弃了许多传统武术技击技术及其组合,采用西方搏击技术,武术技击被改造成竞技武术散打。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内容是体育化武术,散打割裂了各个武术拳种文化的区别,武术套路舍弃了武术文化教育内容载体的传统武术技击,导致学校武术文化教育的缺失。

2.2 武术文化教育方式的异化

我国学校武术教育方式采用西方竞技体育技能教育方式,抛弃了技术和文化合一的打练结合教育方式。“文化只有发挥人的主体性,通过人的主动性内化而育人,才能塑造人和完善人。”我国武术文化教育传统方式是打练结合,“打”的内容是传统武术的技击技术,是武术本质特有的外显,“练”是习武者在“打”的时候反复领悟特定拳种传统文化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借用西方文化教育理念,采用技术和文化分离且偏重技术的教育方式,进行体育化训练,进行复制武术技术。老师和学生过分地注重武术技术,老师领做,学生机械地模仿和复制老师的竞技武术技术动作,学生始终对武术文化摸头不知尾,停留在武术的边缘地带,感到学习过程枯燥、技术难学和学会易忘,很难理解武术传统文化等。学校武术教育采用偏重技术的教育方式,忽略武术教育的项目特点,忽视学生在练习武术技术动作过程中“以武化文”的身体感悟内化,导致我国学校武术文化教育的缺失。

2.3 学校武术文化教育考评制度的缺乏

我国学校武术教育采用西方的量化考评制度,缺乏文化教育考评制度。学校武术教育考评制度借鉴西方体育的考评制度,主要注重技术完成质量,分割文化内容形态,武术套路借鉴难美性体育项目体操“高难美新”考评标准制度,散打借鉴西方搏击项目技术的击打效果考评制度等,实行严格的量化规则细则,作为学校行政领导业绩、武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等的重要考核制度;忽视武术身心合一的民族项目特征,缺乏文化过程教育考评制度,忽略学生的文化过程体验、“精气神”的培育和文化修养的过程提升;忽视武术拳种整体特征,缺乏拳种文化考评制度,注重技术量化的标准,没有认识到相同的技术在不同拳种具有不同的形态,学生很难体悟各个武术拳种蕴含的文化内涵等。因而,学校武术文化教育考评制度的缺乏,导致学校武术文化教育的缺失。

3 我国学校武术文化教育缺失的场域解析

3.1 文化教育资本的缺乏

新中国构建了总体性社会,政府部门掌握国家的资本,掌握学校武术教育的话语权,加大竞技武术资本的投入,減少文化教育资本,竞技武术获得了场域资本的统治权。政府掌握学校武术教育权,认为武术是旧文化,为了改变东亚病夫的形象,被国家强制改造,引入西方文化理念,改造传统武术,成为优美形象的竞技武术,把竞技武术纳入体育课程,进行体育性质的武术教育,忽略了民族武术身心兼备教化的特征,造成了学校武术文化教育的缺失。改革开放后,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转变,但在武术进入奥运会和举国体制背景下,学校成为举国体制的一部分,国家继续掌控教育资本,学校继续推行西方竞技体育教育理念,继续进行竞技武术或段位制武术的竞技体育教育,造成学校武术文化教育的缺失。

3.2 重视西方文化轻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惯习

我国传统文化的身体观强调身体认识的整体性,体现身心合一的一元关系。传统武术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启发和多练方式,通过主动地参与技击对抗练习,重视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唤醒学生在武术练习中的各种感知觉,超越自我,培育学生“精气神”,引导学生“劲”和“意”身心合一的内容体验。西方文化的身体观是身心分离的二元观,是一种外向型的身体观,重视竞技技能,进行身体技能和文化分离的二元教育方式惯习等。建国开始,我国对传统身体文化惯习进行了批判,沿用西方体育教育惯习,学校武术教育进行身体技能和文化分离的二元教育方式惯习,忽视文化教育,导致学生对学校武术教育不满意,造成武术文化教育的缺失。

3.3 重视竞技轻视文化的行政惯习

我国重视竞技体育轻视文化教育,通过竞技武术比赛和表演,展示中华民族优美的形象,创建国际政治文化交流平台。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沿用重视竞技轻视文化的行政惯习,主管学校的行政人员为了政绩,把学校作为竞技武术后备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场所,把学校纳入竞技武术举国体制,把竞技武术作为学生选拔和升学的唯一武术考评内容,缺乏武术文化教育考评内容,把向上级输送的竞技武术人才、升学率和获取的比赛奖牌作为业绩;学校老师重视竞技武术教学,把培养的各级运动员等级学生数量、向上级专业队或学校输送的学生数量和获取各种级别的比赛奖牌作为教学业绩等。因此,按照学校领导和老师重视竞技轻视文化行政惯习的逻辑,学生重视竞技武术训练,忽视武术文化学习,造成了学校武术文化教育的缺失。

4 学校武术文化教育缺失的对策

4.1 增加学校武术文化教育资本

坚定传统武术文化自信心,增加文化教育资本,在学校武术教育资本中获得统治地位,通过资本决定场域的运行逻辑,回归文武并重的传统教育,解决学校武术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在国家实行传统文化兴国之际,加大培养武术文化教育人力资本,在武术教育决策、执行、考核和监督部门占据统治地位;落实“以武化文”的目的,回归学校优秀传统拳种武术教育内容,设定传统武术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把传统武术列入学生升学和选拔的内容,增加武术文化教育内容和考核的权重;组织传统武术教育专家,编写贯穿教育始终的传统武术课程,鼓励和引导各地域学校,充分挖掘、整理和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拳种武术,开设本地域传统武术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

4.2 调整场域制度结构

适应文化兴国国家战略目标,调整学校武术教育场域制度结构,确保武术文化教育的顺畅运行。提高学校武术文化教育法治化水平,用法律规章制度确定政府、教育机构、老师、社会、学生在场域中的文化教育位置,提升政府的武术文化教育管理和服务水平,履行宏观管理和监督职能,提高学校、老师、学生和社会团体的文化教育主体地位,构建各个主体的文化教育实施和监督法律规范。改变量化考评制度,建立文武并重的教育评价制度,建立既重视结果更重视武术文化教育过程的考评制度,建立和健全政府、教育机构、老师和学生武术文化教育的考评制度等。健全学校武术文化教育的投入、实施和监督机制,提高學校武术文化教育的水平等。

4.3 重塑打练结合的武术文化教育方式惯习

笃定东方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整合现代教育科学技术,重塑打练结合武术文化教育方式惯习。我国各个地域传统拳种武术具有独特的技击方式,拥有独自的文化理念。重塑打练结合武术文化教育方式惯习,“以武化文”,灌输学生各个拳种武术的文化精髓等,实现“技道合一”。在传统打练结合的传统教育方式基础上,利用QQ、微信、app、电话等现代网络交流媒介,组织武术专家、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文化教育专家等,通过设计和制作武术文化教育视频、武术文化对抗游戏等,增加学生对武术文化教育的兴趣,构建权威准确、开放共享的武术文化教育资源的公共数据平台,丰富教育方式,拓展了学生、老师和武术名师文化互动的时空间等。

5 结语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身体文化,学校武术文化教育,伴随国家的发展跌宕起伏。新中国成立初,国家落后,思想迷茫,传统文化被批判,中体西用,学校武术教育演变为体育技术教育,造成了武术文化教育的缺失。随着国家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绩,在自信地高举传统文化兴国旗帜之际,学校武术文化教育获得了发展的新生,武以化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材而努力。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苗族武术进入贵州省高校校园、课堂、教材现状及对策研究”(2021zc041)。

(作者单位:1.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湖北省北门中学)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场域竞技
数字经济视域下我国传统武术发展路径研究
探究传统武术进校园传承模式和发展路径
中国传统武术的训练系统解析
电竞种植记
传统武术技击实战现状探析
E生命力
查无此人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基于“学习场域”的专业成长方式构建漫谈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