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城寻窑
2022-02-16陈泰湧
陈泰湧
重庆最有名的陶窑在荣昌。
位于安富街道垭口村鸦屿山瓦子河畔的夏兴古窑,是目前荣昌保存得最为完整的清代古窑遗址,附近还考古挖掘出了大量宋陶和元陶。从当地传唱的民谣中,能复现当年陶器生产的盛况:“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火烧亮半边天,窑公吆喝喊声远。”
现在河滩上还有大量碎陶片,随便捡。我在河滩上拾了好些碎陶片带回家,放在鱼缸底。
重庆网红陶窑——“远山有窑”位于沙坪坝陈家桥,已经成为文艺青年们的打卡地。大量的现代装饰艺术设计和古朴沧桑的陶窑融合,的确是一个出片的地方。
寻窑,我跑得最远的地方是巫山。
作为5000年中华文明史象征之一的大溪文化,是分布于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巫山大溪遗址而得名。
比汉朝还早4000多年的大溪文化分为三期,就是以陶的不同来界定的:早期夹炭红陶多,中期彩陶兴盛,晚期灰陶和黑陶剧增。
很多陶窑遗迹无亲见机会,好在巫山县博物馆里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抢救性的陶窑图片和挖掘出来的陶器。博物馆馆藏10件国家一级文物中,就包括代表三峡库区汉代制陶工艺顶峰水平的红陶马。
在寻窑的过程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磁器口是船运码头,从这里外运的瓷器来自附近的歌乐山,山上虽找不到完整的陶窑或陶窑遗址,但能找到很多废弃的陶片。
南岸区的涂山窑名气大,据说是“重庆的建窑遗址”,盛于宋代。但问了很多人,却始终没找到涂山上被保护起来的窑址,只得知“涂山窑系窑场”以黄桷垭为中心,广泛分布于巴南、榮昌、合川、涪陵。
荣昌的安陶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黔江的石鸡坨土陶制作技艺也被列入重庆市级非遗项目名单,梁平沙陶是区级非遗项目……一番探寻下来,我发现,陶无处不在,陶窑也曾密布在我们现在生活着的地方。
磁器口的公共雕塑——“更夫”,是何跃的代表作。我称他为当代陶艺雕塑艺术家,而他自称“何窑罐”,这是他常年混迹于各个窑厂,那些工人送他的“雅号”。
“直白地说,陶就是泥巴,我们建房子的砖瓦也能称作陶。”何跃说,不同的土壤由于其成分不同,烧制出来陶的颜色和造型是千变万化的。比如,荣昌的土含铁较多,烧出来的就是红陶。
温度也是一个因素,一般的土经700℃就能烧制出红砖,温度高了反而要变形;酒缸、泡菜坛用的土要好一些,烧制温度最少要在1200℃以上,硬度也会更好一些。
至于瓷,是陶的“升级版”,烧制温度更高,品质自然更好,泥料也加工得更细腻。
这几年,陶制品越来越多,陶窑却越来越少。
何跃的作品必须进窑,经高温烧制,才是完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
2000年,他在沙坪坝梨树湾找了一个窑厂合作。2005年该窑厂倒闭,他另找了水井湾的一个窑罐厂,又合作了10年。
这个窑罐厂主产泡菜坛,老板叫刘中富,跟“远山有窑”老板刘中华是兄弟。两兄弟都烧了几十年的窑,后来窑货越来越不好卖,刘中富的窑罐厂也关闭了。
现在何跃要烧制作品,就得把泥胚运至荣昌的一个龙窑。
“路途越远,心就抓得越紧。”他说。
龙窑也被称为蛇窑、蜈蚣窑、长窑、梯窑、坡窑。其实,从名字就能知晓,这种陶窑的造型一定是长长的、有坡度的。
何跃说,龙窑以斜卧似龙而得名,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的龙窑一般长十几米到二十几米,到了宋代就已长达五六十米,一次可装烧20000件瓷器。作业时,在窑室内码装坯体后,将所有窑门封闭,先烧地势最低的窑头,由低向高依次投柴,逐排烧成。
荣昌有个夏兴古窑遗址,其龙窑构造保存完整,分为斜坡状火道、火膛、窑室、出烟口几部分,游人可以随意钻来钻去、探寻究竟。
虽然龙窑与其他传统陶窑相比,热效率高、节约能源,但毕竟是烧柴和煤,不环保,与烧油、烧电的新窑相比显出太多不足。目前,荣昌保留了一两个烧煤的龙窑,这种保留也只是从保护传统工艺的角度从发,一年象征性地烧两三次。
“你不觉得吗?这几年的变化超过了几千年的变化,变得特别快。”何跃问。
“‘变’也是好事,就像在几千年的时间里,陶窑的温度越来越高,烧制成的器物越来越美。”我答。
渝城寻窑,东奔西跑,能在这个龙窑即将谢幕之际,去触摸它、记录它,也算是一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