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教育家培养
2022-02-16宣勇
宣勇
国家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实现国家现代化,教育要率先现代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治理要率先现代化。如果不能尽快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不可能如期实现。教育如此重要,教育现代化如此重要,教育治理如此重要,未来我们如何办教育?实际上,我们还是要呼唤教育家办学。
未来教育家的指向
我对教育家的理解,就是有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的教育实践者。对教育有独特的理念,同时他的这种理念在实践当中经过检验并取得成功的,才能称之为教育家。
为什么需要有独特的教育理念?老子《道德经》提出“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我们办教育要有方法、有经验,但是更需要且首先需要的是有理念,即有“道”,道是规律。方法是可以探求的,但是如果“有术无道”,只有方法,没有理念和思考,就会停留在方法的层面。所以,凡事首先应该从理念上思考问题,先掌握一些理念。
独特的教育理念首先是符合规律的。它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符合人成长的基本规律、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其次是因地制宜的。不同的地方、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地域的学校,甚至地域文化都对教育理念产生影响。再次是与众不同的。不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而是要形成与众不同的理念。最后是能系统表达的,要上升到理论层次能系统表达,而非碎片化的。所以,符合规律的、因地制宜的、与众不同的、系统表达的教育理念,才有可能形成特色。
什么是成功的教育实践?我认为,应该是理念在教育实践當中得到了贯彻。无论是办学治校中的制度设计、管理行为,还是教学行为与方法、知识体系的建构,乃至教师素养的提升、组织再造、文化重塑、关系调适等等。通过这些实践路径,最后取得了成效。这个成效包括:第一,学校的治理效能全面提升;第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检验;第三,人才培养凸显特色。最后,最高境界就是人民满意。满足以上条件,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教育实践。
未来教育家有两个指向。一是指未来的教育家,未来在何时?我想这里的未来依据就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而要成为教育家,首先是好老师,成为一个好校长也是先当一个好老师。二是指未来教育的引领者。培养面向未来的教育家,为引领未来教育做好准备,要建构“四个面向”的培养体系:面向未来、面向经典、面向世界、面向实践。
面向未来
面向未来就是要有前瞻性、创新性。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有一句名言:“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明天会使我们所有人大吃一惊。”未来会让我们感到非常惊讶,因为有太多不可想象的、不确定的东西,所以对未来的展望是一种学问。未来还是可以预测的,在不确定当中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确定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未来是一种愿望和期待。我们现在经常听到两句话:未来已来,未来未来。在未来的不确定当中,我们可以找到的确定性叫未来已来;未来还没有到来,现在对未来我们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它是我们无法预知的,可能让我们大吃一惊。
教育要面向未来,主要有两个向度:适应性的面向和引领性的面向。所谓的适应性,指的是现在培养的人,要适应未来的教育,适应未来的生活;所谓引领性,指的是现在培养的人,我们希望在未来的教育当中,在未来的社会当中能够去引领。所以作为教育来讲,就像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所说的:“没有人有能力预测未来,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创造它。”既然我们都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能不能够培养一些可以引领未来教育的人,创造未来教育的人?这是当下教师教育真正要实现的。
面向经典
我们需要学习在未来的不确定当中寻找确定性,然而什么是确定性?未来是把过去和现在连接起来的延长线,其中一定有一些确定的东西。人类发展的历史一定是会有一些可以预测、确定的东西,这些确定的东西实际上可以从经典当中去寻找。经典就是恒久不变的东西,其恒久在于关注人类的终极关怀、终极命题。不管时代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命题都是恒久不变的。经典对时代的潮流和演变有巨大的影响,已经成为养育所有生命,因而也养育当代人的生命源泉。我们可以从经典中寻找滋养。
对于教育,哪些是确定的?我的理解是:人类对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追求不会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学说中包括了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讲人的体力和智力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不管社会怎么分工,社会怎么演变,对人的培养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要求不会改变。因此,我们对人的培养的教育方针是确定的,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教育要“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不管未来社会如何变化,这是不会变的。
同时,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不会变。这同样来自我们的传统,从古至今我们始终注重“德性”的养成,传统教育始终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从个人做起,从个人的修养做起。中国传统教育当中德才并重、以德为先的思想沿用至今,立德树人不会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一书提到,教育应当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强调为人类共同的利益承担责任,教育应当远离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更多地纳入价值观、公民美德和正义感。这是世界潮流,也不会改变。
关于教育理念有很多的经典著作、语录。比如,最经典的可以追溯到孔子的《论语》,里面有很多德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这些思想是长盛不衰的。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我们的先哲名之为三达德——智、仁、勇,实际上对应着教育心理学中人类心理的知、情、意三部分,教育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这些是不变的,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所以,应该滋养、厚植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情怀。
面向世界
既要面向经典,也要借鉴、赶超。教育家要引领教育的现代化。什么叫现代化?第一,现代化是个名词,世界上领先的状态,就叫“现代化”。第二,现代化是个动词,就是后进向先进学习、模仿、赶超的过程,我们不断地实现现代化,直到赶超,就实现了现代化,这是一个过程。所以教育的现代化实际上是学习、模仿、赶超的过程,我们一定要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形态。我们需要面向世界,一方面培养全球意识,另一方面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
面向世界,要关注国际上对未来教育研究的趋向。我们有很好的资源和条件,可以进行小团队的研讨,通过学科交叉的方式,把这些问题真正搞清楚。
面向实践
面向实践主要是体悟和升华。教育是一项实践性的活动,特别是作为教育家,不光是要有理念,最后还是要有成功的教育实践。成功的教育实践哪里来?那就是需要有办学治校的能力、素养,所以教育是需要知行合一的。陶行知原名文浚,为什么更名叫陶行知?实际上是因为他学习了王阳明的心学,知行合一,所以取名为陶行知,意思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强调知行合一,在知的基础上要培养实践的能力,不断体悟,从而得到升华。
观察一些卓越的领导者,他们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财富就是经验,经验从实践当中来,只有在第一线才得到积累。所以未来教育家首先得要成为一个好老师,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校长。好老师不一定成为好校长,但是好校长必须是一个好老师,在教育一线有自己的体悟。教育家必须不断实践,通过自己的体悟在实践中一步一步成长起来。英国作家道格拉斯认为:“某些事情是无法从别人身上学到的,你必须亲自赴汤蹈火。”好多事情都必须实践,间接经验只能够让你少走弯路。
提升未来教育家的领导力
怎么样面向实践、扎根实践来提升教师的领导力?可以从领导学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现代领导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有两个标志:一个是决策和执行分离,二是咨询从决策中独立出来。为什么现在智库那么热?因为可以借助于外脑让决策更科学。智库往往是系统地深入地持久地在进行研究,这是智库独特的价值。我认为,任何一个领导的过程都应由三部分组成:第一个是领导价值的确立,第二个是领导职责的明晰,第三个是领导环境的营造。这是领导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一定要关注的三件事。
提升领导力需要架构基本的思维框架:一是关注领导价值——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关注领导职责——愿景战略、组织变革、干部教师队伍;三是关注领导环境的营造——校园文化、家校关系、社会合作。当然,作为一个理论框架,这是从领导学的角度提出未来教育家今后要关注的三个方面。校长的领导价值如何体现?建议大家关注以下五点:
第一是教师发展的推动者。校长最主要的职责是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是好的大学内部治理》,好的大学内部治理就是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第二是激发组织潜力的战略愿景的制定者,领导要提出战略愿景,学校的一个发展愿景和战略定位。第三,校长是学校文化价值的创造者和学校治理变革的倡导者。第四,校长是与教师进行密切合作的协商者。最后,校长也是教师的教育者。校长要不断地去强化、教育、带动、改变一些教师的观念,这就是校长领导价值的体现。
“四个面向”的关键是要打造核心课程体系,这是对老师们提出的要求。在这四个面向中能给学生什么?是播下种子,提供思维的框架、训练思维的方式。
培养学生用一颗纯净的心做专业的事,就是陶行知先生讲的要当校长就是用整个的心做整个的校长,心无旁骛没有任何的功利。作為教育工作者我一定要强调终极关怀,对社会对国家超越个人功利之上的终极关怀,这就是家国情怀。
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今天的教育就是给学生播下种子,希望这颗种子在教师未来的职业生涯当中能够茁壮成长。
(本文根据作者在浙江外国语学院“未来教育家”实验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