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城市竞争再起
2022-02-16鞠行垣
鞠行垣
城市竞速早已迈进智慧城市建设赛道,各地纷纷以新基建实现全场景升级赋能智慧城市,在此过程中,“软硬结合”“软硬一体”屡被提及,业界公认唯此才能让新基建发挥最大效应。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从更高的维度思考新基建与城市的关系,“基础设施的本质是维护‘城市生命’,这其中包括能源、物质、信息三大要素,以及‘传递’和‘处理’两大基本任务,只有弄清楚三大要素背后传递的对象,我们在发展新基建的过程中才会更加清楚、更加聚焦。新时代的基建都应使城市成为一个独立的空间系统,拥有‘内感知’和‘外感知’的能力。哪座城市的感知能力好,哪座城市的生命力就旺盛,就可以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新基建赋能,城市精彩各异
在新一轮智慧城市构建中,数字化转型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驱动,物理城市和虚拟城市相融合,物理信息变成极具价值的数据资产,指导城市治理、生产生活的优化,持续发挥数据动能,释放数据价值。当智慧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新基建正加速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资料是数据,生产力是数据计算力,而承载这些的基础设施则是新基建。未来的城市基础设施应当具备连接的升级、思考的升级、体验的升级与安全的升级,可见搭建好面向未来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出城市新基建的巨大价值,普惠千行百业,是城市未来走向全场景智慧的关键。
住建部部长王蒙徽多次提出要将新基建与城市更新相结合,将新基建列为城市更新行动的八大目标任务之一,“过去40多年的高速度、大规模建设,粗放式的发展积累了许多风险隐患,如地下管线老化、底数不清等问题突出,城市内涝、燃气爆炸等灾害事故多发,迫切需要更新改造,推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城市更新打造数字基建底座,以科技手段为有限的城市空间赋能,是老城焕新的完全形态。住建部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完成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新基建正成为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切入点,在新基建理念下,城市更新将在满足智慧社区治理的软硬件建设上重点发力。
新基建、城市更新、绿色基建、农村基建等是近年来的重点投资领域,据预测,涵盖信息类、融合类与创新类的新基建年投资规模可达约5万亿元。目前,相关企业如浪潮新基建等致力于为具备产业优势、文化优势、地域优势的城市提供鲜明特色的新基建和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智能互联网研究专家项立刚指出,“对于中国来说,新基建不仅是硬件设施的更新,更是一场新科技的规模化应用。这个应用推平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落差,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基建提速、产业结构升级的黄金窗口期,同样也是中国在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上的加速器。”
当然,新基建的推进也需要因地制宜,东华云计算CEO郭浩哲指出,“技术为城市如何进行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和交互做了充分储备,但目前阶段,选择哪些技术为城市建设服务还缺乏统一认知,这需要建立一个从设计、研发到交互一体化的整体智慧城市的方法论。”而且,城市新基建过程中,人的观念是一大挑战,“当数据归属于不同的部门时,分享、打通就比较困难,尤其是经济发展较慢的城市,对数据透明还心存疑虑”。与此同时,新的网络生态、攻击威胁已经出现,网络安全防御需要进一步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中。上海社会科学院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惠志斌认为,随着以“数字新基建、数据新要素、在线新经济”为特征的新一轮数字经济发展浪潮全面来临,信任的四种约束条件都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传统信任关系必然演变为新型数字信任关系。
如何抢抓新基建的发展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认为,新基建是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条件,也是一个城市科技创新和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业界普遍认同,“新基建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扩大有效供给,兼具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综合性重大作用。长期看,新基建能够培育新经济、新技术和新产业,打造经济新的增长点。”
有觀点指出,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应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以新基建稳投资,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产生长期性、大规模的投资需求,拉动有效投资的新增量,将在促内需和稳投资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以新基建推动交通、能源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城市可以“硬科技”为抓手,在新基建中加强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相关领域的基础设施,让相关产业有了数字化之源。部分城市已经通过新型基础设施的超前布局实现了对新兴产业的吸引和高成长性产业的落地,比如上海松江的工业互联网、贵阳的大数据以及无锡的物联网等。
对此,赛迪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高翔认为,“这表明城市完全可以依托新型技术设施的布局和高标准建设来丰富产业场景供给,进而形成具有较强特异性和竞争力的核心优势,更好推动相关产业的集聚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城市依托自身的新型基础设施优势脱颖而出,领跑了互联网经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产业。”这种趋势仍在延续。1月18日发布的《2022年上海市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要用好1000亿元以上的“新基建”优惠利率信贷专项,用好新时期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软件产业支持政策,实施本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相关信贷专项优惠政策。